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综英美]哥谭市家庭喜剧指南 > 第16章 第十六章

[综英美]哥谭市家庭喜剧指南 第16章 第十六章

作者:问鹤听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26 21:56:41 来源:文学城

在烈火熊熊的深处,席格想起了他跟蝙蝠侠的初次相遇。

哥谭是个糟糕的城市。

八个月前,席格刚刚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哥谭正在下雨。

他从挤着十二个人的面包车上下来,入眼的是阴沉沉的天空。沉重的铅云仿佛凝固的油,压在所有人的头顶,裂缝中偶尔闪过铜汁般的雷光。

高耸的大厦静静矗立在风中,就像瘦削到形销骨立的钢铁巨人,用肩膀将天空撑起。

哥谭市民厌烦了这种天气,他们低着头,疾步穿过街道,寻找能够躲雨的地方。席格找了个咖啡厅的屋檐,再抬头时,他惊讶地发现乌云不是黑的,而是一层一层、渐次递进的蓝色,像页岩一般。而天空边缘有数道玫瑰红的划痕,仿佛煤块弯曲裂隙中默默行进的火。

哥谭很美。

后来他把他的感受写下来,发表到论坛上,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嘲笑。哥谭是灰的、黑的、阴沉的、单一的,怎么可能有蓝色的、红色的和金色的。

人们在网络上侃侃而谈,却很少有人真的抬头,亲眼看一看这一幕有多美丽。

准确来说,没有。

席格没有耗费太多时间沉浸在美景中,因为今天的晚餐还没有着落。

他刚从家乡小镇来到哥谭,身上携带的仅有身份证、驾照和医保卡,几盒恢复皮肤色素的阿法诺肽,还有一卷从家里搜出来的钞票。

他自己的身份证明因为年龄问题不能使用,只能挪用他的养父的,幸好新泽西州和马萨诸塞州不接壤,当局又懒得严查他们这种底层人的证件,就让他混过去了。

席格在精神病院住了二十年,被送进去时只有小学二年级。这个学历在美国算文盲。不幸中的万幸就是他不仅识字,而且还会查字典。他按照传单上的流程指示——更换驾照、医保卡——去哥谭管理局办理临时身份——找工作——申请救济性住房。

他慢慢走过这座城市,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从他身边略过。他看见结伴的夫妻,带着孩子的母亲,嬉笑打闹的青少年,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偶尔还有老人……他从未感受到如此稠密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有那些神态动作间不加遮掩的感情。

他很迷茫。

疗养院的病人们表情呆滞,很少说话,医生和护士也不跟他交流。他一直认为人是淡漠的、平静的、无声的、面无表情的,但他走出那座小小的家乡,来到更大的城市,却发现这一路上的人们是真诚的、热烈的、有些聒噪的。跟他印象中的完全不同,几乎是两个极端。他措手不及。

他被人们裹挟,穿过一条条街道。车水马龙,华灯初上。他渐而产生了一种久远的的冲动,那孩童时才有过的,“到远方去”的心愿,越过了被所在鸟笼里的二十年,重新找到了他。

哥谭远比他想象得更大,它容得下他。

然而定居的流程并非一帆风顺,既没钱也没权更没有任何人能依靠的底层人物,最容易被欺负和牺牲。业务员用不耐烦的眼神盯着他看,他填的报表一次次地被人退回,来来回回六次,每次都是细枝末节不合格。

其实到第二次他就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但他咬着牙,什么也不给。业务员心情不佳,直接把一叠报表摔在地上,让他去捡。他一张一张地捡了,重新叠好,再交上去。

大约是看他这个穷鬼实在榨不出油,对方期期艾艾地盖了个章,算他通过。神情仿佛绕了他一条狗命。

席格对此没有看法,当个疯子固然痛快,能让捧高踩低的人害怕,但哥谭不会把他送进阿卡姆,而是把他驱离这座城市,并且从今以后禁止他入境。

他要在这座城市暂时生活、立足、训练自己,要做好计划进入阿卡姆疯人院跟故人见面,他第一个要学的是社会化,把自己隐藏在人海中。

社会化的第一课就是忍耐。

当个普通人。

不偷盗,不抢劫,不利用潜规则,不大放厥词,不穿奇装异服,老老实实工作,喝咖啡,吃三顿饭,过马路看红绿灯,会坐地铁和公交车,阅读杂志和报纸,说话时看对话人的眼睛,能对着地图找到目的地——的普通人。

这些本该由父母教给他的,在上学和成长过程中慢慢学会的东西,他年过二十五之后才开始摸索。

管理局帮他联系了住房,找到了工作。在咖啡店当店员。

跟店长第一次见面时,席格就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他理解。他长得高,却瘦得脱相,颧骨凸出,皮肤干枯又苍白,沉默寡言。全身上下唯一的可取之处只有头发洗得干净。

店长是个四十出头的成熟女性,她毫不遮掩地皱着眉头,坦言她怀疑席格是个吸·毒过量的瘾·君·子,要求他去医院验个尿再来。

给他办理的户籍的警察表示赞同,拉着他去验了。哥谭市中心医院给他开了健康报告,证明他没有□□,只是单纯的瘦,营养不良,可能患有厌食症。店长嘀嘀咕咕地收下报告,打发他去后厨。

食品加工间。冷藏间。储藏间。洗消间。

糖浆。牛奶。咖啡粉。茶叶。冰块。

他在各种标签和机械中消磨时间,觉得自己也快变成一个只会重复动作的机器。

店长本来打算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压一压新人的气焰。但席格不仅态度认真,做的又快又好,还从不抱怨。久而久之打压他的心就消了,对他越看越顺眼。在哥谭,一个工作态度端正的员工太少见,找到一个就要好好珍惜。

席格在哥谭待久了,明白这座城市没他想象的糟糕。他来时觉得哥谭是龙潭虎穴,犯罪率高得惊人,贫富差距巨大到犹如天堑,大街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杀人、抢劫、强·奸案,奇装异服的疯子隔两三天就从疯人院窜出来大跳桑巴舞……

总结一下就是,(除了布鲁斯·韦恩之外)所有哥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鬼地方根本就不能住人。

而今他逐渐认识到了这座城市的全貌,哥谭继承了罗马人时代遗留的数量惊人的亡命徒和瘾·君子,又在蝙蝠侠时代温养出了最可怕最疯狂的精神病患者。虽然贫富差距大,但阶级流动的速度快得难以想象,只不过这沟通上下层的通道并非教育,而是犯罪。在这里,永远有人一夜暴富,也永远有人倾家荡产。哥谭最不缺的就是传奇。

她好似亲手毒死了数个丈夫后坐拥巨额遗产的淑女,美丽、罪恶且太过富有。它是上世纪黄金时代的美国梦的反面,又像今日已经消亡的,枪·手、牛仔和淘金客组成的最灿烂的西部时代的投影。

席格当然没干过违法乱纪的事。倒不是因为他有良心,而是留下案底,他的指纹和DNA将会被警方提取采样,这对他的计划不利。

打死工虽然发不了财,但作为一个不吸·毒、没有案底,认真工作的“良民”,毫不起眼地活下去,并不难。

在后厨工作的人不少,却很少有人跟他对话。他明白这是因为他沉默少言,性格孤僻,不交朋友,不参加派对活动,还会主动值最危险的晚班。总之,在同事眼中,他是个怪人。

咖啡店会从早上六点营业到晚上十二点,店员三班倒,在席格来之前,没人愿意值最晚的班。

夜晚十点之后的哥谭是犯罪分子和亡命之徒的天下,咖啡店开在警力充足的富人区不必太担心抢劫,但店员们可不都住在富人区。午夜过后还在街上溜达,等于在身上挂着牌子写上“我是肥羊"。

席格愿意值最晚的班不是因为勇敢,主要是离住处最近的图书馆关门比较早,白天的时间更充足。正好隔壁赛百味晚上九点过后有发免费食物,趁着上班的时候拿了,省得多跑一趟。

他跟另一个二十出头的红发爱尔兰人一起值班,一个在后厨做咖啡,一个在前台当服务员。偶尔夜深了没有客人,两个人还会坐下来聊天。

爱尔兰人告诉席格,他以前是个银行职员,现在沦落到咖啡店,是为了“体验生活”。而值晚班,目的是“锻炼男子气概”,至于他为什么被上一个工作单位开除,他的理由是“阴柔的小白脸容不下真正的男子汉”。

两人聊得久了,关系逐渐熟络起来,爱尔兰人便说得更多,某天他高谈阔论,说自己当了双面人手下的马仔,马上就可以跟着老大“干一票大的”。

在他身上,席格是哥谭年轻人的缩影——不甘平凡,蠢蠢欲动,野心勃勃,又人云亦云。

席格没阻拦他。他没告诉蝙蝠侠真的存在,每个见过他的罪犯平均会断四根骨头,就像他没拆穿对方被排挤的真正原因,是十分阳刚地偷·拍女同事的裙·底,被当场抓获。

爱尔兰人信心满满地去了。这位刚刚出道的新人一共参与了两次犯罪活动,一次抢劫。一次绑架。然后他的犯罪生涯就宣告终结。蝙蝠侠打碎了他全身六根骨头,他这辈子都没办法把双手举过肩膀了。

席格后来听同事们在茶水间聊起这事,聊着聊着又聊到了蝙蝠侠。

有人说:“根本就没有蝙蝠侠这个人,他只是个社稷出来的都市传说”;另一个人反驳他,“既然超人存在,那蝙蝠侠也一定存在。蝙蝠侠跟他一样是超人类”。

然后后者被嘲笑了,他不甘心地举出从论坛上看到的留言为证:“我见过蝙蝠侠。他有九英尺高,四百磅重。他把一辆带披风的坦克穿在身上,奔跑时速度比猎豹还快,爪子锋利得能撕开轿车的铁皮”……

彼时席格默默地坐在茶水间外的凳子上,手里拿着最新的《哥谭公报》。头条照片是一左一右搂着两个如花似玉的电影女星的布鲁斯·韦恩。他左左右右看了半天,怎么都没办法从那副身板上看出“九英尺高,四百磅重”来。

他在后厨默默无闻地干了快两个月,直到某一天店长撩起帘子走了进来,告诉他可以“到前面去”。他才发现自己无法再“默默无闻”下去了,因为他的身体产生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变化。

简单来说,他变得好看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第十六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