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综武侠]陛下万岁 > 第36章 一令两府

[综武侠]陛下万岁 第36章 一令两府

作者:丹夏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6-12 08:08:15 来源:文学城

回来第一件事,阿宛去了延福宫。

她身上虽然是一身常服,和官宦人家的公子别无二样,然而宫中内侍宫女却并不以为怪,忙避让两旁向她行礼。

周朝除了保留了唐时赭黄色为皇帝专用,官员各品级所衣服色外,不仅废除了平民只能穿麻的规定,而且也取消了对皇帝平时所着服装的种种制度。

大周的几任皇帝都是出了名的节俭,比如先帝在位听朝时,有时候就随意一件白袍,还没底下的大臣穿得好。

听起来有些荒诞离奇,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大周的开国皇帝郭威,不像李唐是世家大阀发家,而是出身寒微,当兵发迹之后也一度穷得叮当响。

然后他侄子世宗皇帝柴荣,就去贩茶补贴家用……

阿宛的老爹当亲王时,从来不奢侈挥霍,后来娶了她娘,才许了个给你一颗夜明珠的承诺。

夜明珠可算得上是顶级的宝贝,古人甚至将它视为只有修炼多年的妖怪才有的结晶。

比如随侯珠啊随侯珠什么的。

有史以来,凡真正能称得上“夜明珠”的宝珠最多也不过百颗,一大半都在历代帝王的陵墓里。

虽然这个承诺很美好,但最终也没有实现,她娘当了皇后,平时所穿衣服也是自己织的布,珠宝翡翠什么的更是甚少从她头上见到。

阿宛站在延福宫朝露殿门口,理了理自己的衣衫,而后走了进去。

一别几个月,她最想念的人就是她母亲。

太后已经在等她了。

阿宛见过最美的女人是她娘,没有之一。

虽然她娘已经不年轻了,眼角也有皱纹,但仍然吊打她见过的所有美人。

论气质风韵,也是天下少有。

太后仍像往常一样,云鬓挽起,只一支木簪别住,一身式样简单的衣裙,斜倚在榻上,眉目间轻淡含愁。

她身边站着个老太监,正是内侍监陈林。

阿宛唤道:“娘。”

太后抬头看到她,笼罩在她身上的那些薄愁立刻便一扫而散,她伸出手,阿宛已投进她怀里:“我回来了,让您担心了。”

一旁的陈林脸上也很高兴,弯腰朝她行礼,太后低垂着眼,上上下下把她看了一遍,确定她还囫囵着,几乎要落下泪来:“宛儿,你跑那么远做什么?”

阿宛神秘一笑:“我可给您带了些礼物。”她朝外面道:“把东西拿进来。”

阿宛带回来的自然是夜明珠。

万珍阁那颗,叶孤城那颗,再加上西门玉送的,一共三颗。

尤其是后两颗,皆有拳头大,色泽莹润,一看就是珍品。

太后面露惊讶,阿宛起身将那三颗装在盒子里的夜明珠拿来:“您看喜欢哪个?”

跟历史上子弱母壮,跟自己老娘争权力的那些皇帝不同,阿宛和太后的关系一直很好。

先帝驾崩时,她才十岁。

当穿着一身孝服,站在大殿之下,群臣当中,一步步走向那个位置时,阿宛是恐惧的。

一如当年赵叔叔逼宫,符皇后抱着年仅七岁的成帝柴宗训在皇宫中瑟瑟发抖,阿宛终于体会到了那种恐惧。

可她一个字都不能表达出来。

除了留下一群托孤大臣外,先帝还特旨命皇后,也就是如今的太后“诸事听政”。

从那以后,太后就一直是她这个幼主的保护伞和领路人。

到她十六岁能够亲政时,太后便放出了手中大部分权力。为了表示对太后的尊敬,凡有大事,阿宛也一直向太后请示。

太后知道她最大的秘密,也是她,将自己送上这个皇位。

阿宛谁都能够不信,但唯独对自己亲娘,还是报以所有的信任。

太后失笑道:“你听谁说的我喜欢这东西?”

阿宛望着她的脸心中叹息,就算是她来了,她娘也仅能高兴个一时半刻,眉间那种愁还是无法尽除。

陈琳站了出来:“禀太后,是老奴多嘴。”

太后也未责怪,只是叹息着摇头,望着那夜明珠,眼中哀伤更甚。

阿宛和陈林对视了一眼,恐怕太后看到这先帝许给她,却没有给她的东西,非但没有高兴,反而勾起了伤心事。

阿宛轻声道:“娘若不喜欢,我就撤下去。”

太后叹道:“放下吧,总是你一番心意。”

她又道:“你出去多时了,两府宰执们求见了好几次,明日便是朝会,国事要紧。”

从延福宫中出来,陈林跟在阿宛身边,阿宛道:“陈伴伴,太后近来身体可还好?”

陈林答道:“太后一切如常,只是近来总发噩梦,御医已看过了,开了些安神的方子……”

但还是不管用。

阿宛从陈林那表情上就能看出来,她心里明白,她娘一直害的是心病。

究竟这心病是什么,她也不好直接问太后。

她以前问过陈林,但陈林一直隐口难言。

阿宛拐弯抹角地道:“朕本以为能让母后开心些,谁想却还是不了解她的心意,陈伴伴,你说朕该怎么办?”

陈林张了张口,面露为难。

他犹豫道:“陛下,太后近来噩梦,想来是因为您去了南海……”

“南海?”阿宛看向陈林,捕捉到他脸上那一闪而逝的恐惧神色。

南海有什么让她娘害怕的?

虽然不好挖太后**,但阿宛还是不想放弃,恳切道:“陈伴伴,你知道朕一向孝敬太后,愁多伤身,若是放任不理,岂是为人子女之道?”

陈林脸上全都是纠结,犹豫了半天,还是拜道:“陛下孝心,老奴深为感怀,您有所问,老奴本不该不答,只是老奴不敢妄言,请陛下恕罪。”

陈林是宫中的老人了。

在她娘刚进宫当皇后时起就在伺候,也是陪着阿宛长大的老伴伴,一直忠心耿耿,年纪大了,太后就恩旨让他在宫中养老。

阿宛对他也是有感情的,哪里能怪罪他。

她明白,这里面一定藏着一个秘密。

她不再问,坐上车驾回了长泽宫。

第二天就要上朝,阿宛自然要先了解一下近来朝中发生的事情。

大周的权力结构是世宗皇帝柴荣奠定的基调,陈桥兵变不止给柴宗训留下了阴影,也给柴荣留下了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两府三司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为两府,三省长官没有插手之权,另设三司使掌管财务,世宗皇帝在时,三个职位一度都以没有军事经验的文官充任。

但他很快意识到了这种办法的弊端,于是干脆就把这三个职务都以武官充任……

当然也只有一统天下,威加四海的柴荣敢这么玩。

从那以后,柴周的皇帝就时不时地根据自己的心意改变一下制度。

比如成帝柴宗训甚至想把三省的空置机构揉把揉把成一个,去分枢密院的权力。

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成了阿宛现在手底下内府的前身。

入国家财政收入三分之一,掌管天下一切工程,所有粮食买卖,兵器制造,徭役征发,土地买卖。

两府三司能管的,它都能管一管,两府三司管不了的,它也依旧能管。

自内府成立以来,柴周的皇帝就从开始从基层开始,插手各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务。

举个例子,现行粮食买卖的“钧平”之法,就是内府在执行。

简单来说,就是由朝廷出手,在秋收季节,把百姓手里能出手的粮食全以一个定价全部买入,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再以一个定价卖出。

这个办法是还没当上大将军的齐盛天和当时的户部尚书杜衍提出的,施行之后,仅三年,整个天下就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当然此令一出,那些大粮商们全去找根绳子上吊了……

自然也得罪了不少跟粮商们勾结在一块的官员地主们。

但先帝依然顶着种种压力,将钧平之法推行下去。

虽然嘴上说着与满朝公卿共治天下,但柴周的两个开国皇帝都是穷出身,长于市井,深刻地知道什么是民生艰难。

先帝也曾以皇子之尊当过地方官,经常去民间微服私访。

一个年有余粮的五口之家,碰上灾荒之年,为了活下去,手里的土地是最先保不住的,都会被“合理”的价格被买走,土地没有了,他们就只好卖儿卖女卖自己。

至于被谁买走了……

这个问题谁都能猜的到。

甚至不用灾荒之年,碰上个没良心的官府,赋税和徭役就能让无数家庭家破人亡。

靠着内府执行的各种政策,老柴家民心众望所归。

所以现在的制度,应该叫一令两府三司制。

不多时,内府令杜衍和今天值班的同书门下平章事李迪就到了长泽宫章华殿。

阿宛平日里重大场合的会议都在紫微宫的云霄殿,听政在长泽宫的崇政殿,私下里自己处理政务,批批奏章,召见一下大臣,则在隔壁的章华殿。

章华殿分三部分,一是议政兼之批奏章的地方,简称文阁,旁边是武阁,挂着幅巨大的军事地图,是召集武将议事之所,后面则是皇帝就寝的居所。

要不然在诺大一个皇宫跑来跑去,皇帝也是会累的。

唐代规定没有官身的平民只能穿葛、麻织的布,不过这个规定执行的也不严格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6章 一令两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