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武周]从媚娘到武曌 > 第72章 五姓七望,重修《姓氏录》

永徽六年,李治废除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许敬宗、李义府以贞观年间的《氏族志》没有武皇后的家族籍贯,需要与时俱进为由,建议重修《氏族志》。李治遂命礼部侍郎、著作郎、太子冼马、太常丞等12人重修《氏族志》,并规定当时五品以上官员全部收入其中。

至显庆四年,该书修订完成,改称《姓氏录》,李治亲自做序,并规定了类例,以表重视和满意。

在之前提到王皇后的时候,曾引过一句唐初谚语“宁娶五姓女,不入君王家。”可见士族的门第声望甚至凌驾于皇室之上,与士族通婚更是成为跃升阶级、提高声望的有效途径。

当年,因政治投资高祖李渊而从木材商人跃升为当朝新贵的武士彟,在丧偶后便通过李渊赐婚,迎娶了弘农杨氏的女儿。

就连贞观六年下令修撰《氏族志》,以提高皇室及新贵名望地位的太宗,也为在儿子李治选王妃的时候选择了五姓之一的太原王氏。

可见,尽管在唐初,经历了南北朝庶族地主崛起、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文帝废九品中正而行科举、关陇军事集团建立新朝的一系列打击,士族力量极大衰退,但是历经多朝的上百年积淀,他们在社会上仍然拥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至少在婚配方面仍然掌握着主动权。

而“宁娶五姓女,不入君王家”中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均是山东士族。再加上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便是常说的“五姓七望”。

尽管隋末农民起义中甚至出现了“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旧唐书·窦建德传》”,山东士族由此受到了重大打击。再加上尽管李唐皇帝自认为是陇西李氏,但是唐朝以关陇本位建国,建都长安。

然而,山东士族以经史传家,文化底蕴深厚,又经历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鼎盛时期,树大根深,拥有极强的社会名望和地方势力。

甚至对于李唐皇帝自称出身陇西李氏,陇西李氏认为“此李非彼李”,李渊的母亲是鲜卑独孤氏,妻子是宇文泰的外孙女,李唐皇室与鲜卑贵族通婚,胡化严重,血统不纯。

但是在唐初政局仍然动荡不安的时期,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山东士族还在李唐王室的拉拢下,助其平定了窦建德等地方势力,稳定了国内局势。

太宗即位后,尽力规避山东高门对政治的影响,但是在朝廷重臣中,山东庶族仍然占据主流。在太宗的二十八位宰相里,高士廉、房玄龄、魏征、李勣等二十二人都是山东人。

而在这些人中,房玄龄的妻子是范阳卢氏的女儿,魏征为儿子魏叔瑜求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李勣为儿子李震求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其余重臣也多与山东士族通婚,此处便不再一一说明。

这些重臣可以凭借自身政治地位与山东士族通婚,但是其他一些地位较低的朝廷新贵要想与山东士族通婚,就需要重金聘之。

贞观六年,面对朝廷新贵为了提升声望地位向山东士族买婚的情况,太宗命人以当朝官品、人才修《氏族志》。然而在贞观十二年修成第一版《氏族志》上,山东博陵崔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对此,太宗怒斥,“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官宦人物,贩鬻婚姻,是无礼也;依托富贵,是无耻也。(《 唐会要 ·卷三十六》)”

随后,太宗命高士廉等人重修《氏族志》,这次以皇族李氏为首,外戚次之,博陵崔氏(崔民干)被列为第三等。

《氏族志》只是触动了以往的门第等差传统,只考虑当朝做官情况,不考虑历代做官情况,所以它并不否认门阀观念,只是侧重于扶持新统治集团所在阶级,也就是关陇士族,同时也使部分出身庶族地主的李唐新贵获得士族身份。

李治即位后,由于关陇集团对其的掣肘,出于打击权臣、巩固君权、提拔心腹的需要,在废王立武这一取得朝堂主动权的标志**件后,改修《氏族志》便也成了顺理成章的。

显庆四年新修成的《姓氏录》以当朝品味为等第标准,比《氏族志》落实得更彻底,当朝无官至的旧士族全部被排除在外,而以军功入五品的兵卒却位列其中。

而这让很多妄图通过《姓氏录》重彰旧日光辉的落末士族很是失望。他们以为李治重修《姓氏录》只是针对关陇士族,仍然会和《氏族志》一样遵守门阀观念。没想到《姓氏录》不仅从293姓削减为235姓,还完全以官品排列,一些落末士族直接被排除在外。

更让这些士族出身的缙绅士大夫感到不满的是,他们向来看不起的武夫兵卒竟然被列入其中。如果只是皇后四家被列为一等,他们也就忍了,毕竟《氏族志》里也是李唐王室和外戚位列一二等,但是现在让一群当兵的排在他们头上,那就完全忍不了了。

于是,这些缙绅士大夫哗然愤慨,纷纷表示不被选入《姓氏录》最好,选进去才是丢人。他们还将《姓氏录》讥讽为“勋格”,可以理解为没什么文化底蕴的暴发户。

然而无论这些缙绅士大夫如何讥讽,甚至用文字大书特书,李义府还是上奏李治,收回并焚毁了过去派发全国的《氏族志》,转而将《姓氏录》通行全国。

对此,这些缙绅士大夫表示,哎……佞臣!哎……妖后!

反正第一等姓氏中有武皇后,主要参修者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也是当初支持废王立武的意见领袖,不敢大声辱骂李治,蛐蛐他们这些人也算是聊以慰藉了。

胜利者哪里会在乎失败者的无能狂怒,尽管《姓氏录》仍然无法彻底改变“五姓七望”的门阀观念,但是武皇后的声名却随着《姓氏录》发行全国而得以彰显,别管好的坏的,反正是为人所知了。

武皇后也切实从中意识到了,声望对于个人乃至家族的重要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2章 五姓七望,重修《姓氏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