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明太宗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等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同年秋后,郑和率船队出发,皇太孙与公主亲送之。
相较于宣德二年被无数外国学者轰轰烈烈抨击无数的关税改制,这一次圣孙与公主的探访及后续的分成改制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的笔墨,不过它对于大明的海洋政策、乃至后续的对外贸易制度的方向影响是巨大的,并且与永乐十九年几乎同步进行的商税改制关系密切。
“通过这次的建言,(大明)实际上开启了新的航海大时代。”赵翼先生在他的《世界航海史》一书下了如此论断。*
我估计朱棣的本意是想让瞻基和清河欣赏骄傲一下我朝国势之隆,顺便教育一下子孙大明要如何如何,并顺手布置一个感想作业,没想到好圣孙们一下子给他整了个大的。 】
你倒是快说呀!老朱一家被吊足了胃口,迫不及待想得知(抄)未来(作)的功(业)绩。
像是故意要跟他们唱反调,天幕并没有正面回答,反而先抛出了几个问题。
【 在详述这次改制之前,我们问几个问题:
一、永乐大帝原先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二、为什么在许多记载里面,改制前后对于下西洋的评价如此两极分化?
三、明初国库制度与其前后的时期有什么差别?
这三个问题,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拆分这次“分利通禄”改制的重要性。 】
【 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网上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寻找在火灾中不知踪影的建文帝……emmmm,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在其他up主的视频里有过分析,在此不作表述。
撇开真假难辨的逸闻不谈,永乐命郑和下西洋的最核心、最首要的目的,应该是:树立大明在东南亚乃至非洲的“天朝上国”权威,构建以大明为核心的朝贡体系。
由此出发,永乐时期的朝贡制度具有自愿性、怀柔性、义大于利等特点。
这等策略固然是伟大无极、极具世界性战略目光的,几乎可以说是永乐盛世最光辉的一笔功绩,在繁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都难掩光辉,浩浩大国气度在此彰显无疑。
但同时,它也是脆弱的、难以复制的。不是所有人都有着如此宏大非凡的战略目光,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放眼天下……尤其是在明朝,这个伟大、同时不幸地位于小冰河时期的大一统王朝。】
「小冰河时期」!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在意前面那个真假不知的传闻和对用了无数溢美之词的朝贡体系了,全部人的心神都被这一个陌生的名词吸引。
汉字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即使对于此等专业名词懵懵懂懂,但是依旧可以从字与字之间的联结之中望文生义。
只可惜,在现场的人恐怕也不太想懂。
“这冰河……大概就是天、天寒地冻,河水为之冻结吧?……呵呵,呵呵,这在北方也算正常吧。何况,前面还有个‘小’呢。”兵部尚书茹瑺佯装镇定地分析道。
户部尚书郁新沉重地戳破同僚的自欺欺人:“恐怕……被这天幕特意点出来,不止于此啊。”
朱元璋深呼吸,努力平复情绪:“行了!这件事容后再议。听这天幕说的,咱们大明朝可也是‘伟大’呢!看看我这好孙,肯定有办法!”
【第二,两极分化的评价。
这个问题说复杂也不复杂,说复杂也很复杂,就是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虽说朝贡制度秉持的是“以义为主”,但郑和下西洋却乎给当时刚刚经历过内乱的大明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殊域周咨录》记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贸易收入使明政府一度“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
马先生说得好:“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在如此庞大的利润之下,真的不会有人心动吗?
分了钱和没分钱,那屁股,能一样吗?
——虽然说得不太好听,但这也是“分利通禄”所解决的核心矛盾。 】
说到这里老朱就不困了,森冷的目光扫过下面战战兢兢装鹌鹑的官员们,呵呵一笑:“咱这好孙就是太心软了啊。他们食国之蠹禄,还不给干活,哦,还乱说话?”
他说着冷不丁又踢了朱棣一脚,骂骂咧咧:“你也是,怎么对有些人就是心慈手软,该出手时就出手!”
朱棣:唯唯诺诺.jpg,有什么办法,自己的爹的话还是要应着啊.jpg
顺便,对群臣:冷笑,凶恶.jpg
【第三,国库制度。
洪武大帝朱元璋,几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个起于贫贱而一统天下、重整华夏弥合南北的伟大皇帝,放在历代皇帝榜上都可以排前五的存在,但尺毕竟有所短,他的出身让他在拥有对底层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坚韧刚强的心志的同时也让他缺乏了对于经济的观念,外加之其“以天下为私”的观念,明初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国库和内库是没有区分的。而且户部有独立自主管理权的太仓库,只是国库中的钱财部分,国库的物资部分还是属于内库。*
这造成了了很严重的问题,中央财政和私人金库混淆,管理极其混乱,财政收支不明。经常有人喷明初的财政制度跟坨狗屎一样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
朱元璋大破防,户部尚书大破防!
朝廷制度设计时的官员都大破防!
“……有辱斯文!”郁新最终只能恨恨地憋出一句。
“也没这么差吧……”老朱嘀嘀咕咕,“尺有所短,应该也短不到哪里去?”
不过……
“前五啊……咱这排名也太低了吧?至少前三应该有吧?顶多最前面一个太宗皇帝……嗯,这排名不准,第二差不多了。”老朱冷静分析,拍拍胸脯,自信无比,“在我稍微改一下这财政,害,说不定太宗皇帝,也要委屈一下在我下面呢!”
朱棣……朱棣暗暗畅想,儿子怎么也不好越过爹,那我就排在我爹后面好了。至多也再加一个太宗皇帝。嘿,我也是太宗了,谦虚一点,可以给太宗前辈让让路,我不贪心,排第三就好了。
两父子同步嘿嘿一笑。
【 内外库一体的制度,使原本只负责明朝皇室收支的内库承担了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的双重职能。这项制度在明初两代贤明节俭君主的统治下,表面上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问题,于是在当时,这项制度的隐患并没有受到重视。在很多对于明初财政分析的文献里面,只不过作为一个明初财政制度变革的先声,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但怎么说,财神婆就是财神婆,在宫廷算了那么多年账的她,出手即切中要害。实际上,对于内外库的改革,是撬动整个明朝财政流转的支点。
“天下之财,是俱为帝王所有。然百姓持家,尚有公私之馈,何况天下。公私混淆,虽富有万物,却殆害无穷;公私分明,似损我家,实为计长远。”
永乐十八年春,一折《谏帝重分内外库疏》,敲开了大明朝财政制度变革的大门。
疏奏中,年仅十八的长公主第一次展露出她敏锐的经济直觉与超前的战略目光:“复唐宋之美制,廓清财政,重分内外库。”她以其极其强悍的经济学学天赋以及对于宋明财政的大胆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内外库混同的殆害,同时附上了稍显稚嫩但行之有效的新制构想。而如此尖锐巧思的建设性发言,理所当然地被我们雄才大略目光长远的永乐大帝——给压下去了。
嗐,非正统上位的小朱正要表示他爱他爹他爹爱他呢,对于老朱的“祖制”自然不敢明目张胆地改。况且,女孩子毕竟是女孩子嘛,再怎么聪明,对国家的建造能有男人擅长?——再宠爱也不行。
于是,这次不是以和皇太孙联合的名义上表的疏奏,就那么轻飘飘地被压下去了。 】
“咳、咳咳!”众人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被这高开低走的走向给整懵了。一方面觉得那走向很现实,符合许多人对于男尊女卑的“正确”观念;另一方面,天幕你调子起那么高,把大家的期待都吊得足足的,结果就这,就这?
这里面最复杂的尤属老朱,在共同的情感基底上又添了祖制被骂的忿忿、后人遵守的满足与恨铁不成钢,那叫个五味杂陈。最终他也没能说出什么感言,只能又狠狠瞪一眼同样面上五彩纷呈的四儿子。
燕王·刚拉扯完精疲力尽但窃喜·突然被未来自己创了痛苦面具·暗暗发誓以后要用心听好孙女话·朱棣:???
【 幸好,自古成大事者不缺韧性与逆流而上的勇气,朱清河也不例外。在后续一年里,她又连着上了两次疏奏。每一次,她都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完善内外库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多对于财政制度建设的创新想法,原本略有不成熟的想法也在打磨之中逐渐切合实际。终于,在第三次递上疏奏的时候,朱棣被说服了。
永乐十八年冬,以内外库改革为先导,横跨明朝四代的第一次明朝财政制度改革,轰轰烈烈又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
*我终于回来啦!改了一下有新内容!后面会渐渐恢复更新滴~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要不要景泰帝上位?在我原纲里是没有的,清河直接扶幼年的成化上位然后掌控朝政继续改革,因为成年人很难掌控……但是我越查资料越觉得景泰很重要越欣赏他……现在就很纠结。评论投个票吧。
*赵翼,是乾隆时期真实存在的史学家,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不过这本书是我编的。
*一些专有名词如“非洲”之类就暂时不改了,就当后来因为另外一些理由取了相同名字吧,再改大家都看不懂了。
*明朝严从简的话。
*《明代财政浅析》:帝**校贴吧里翻到的料,感觉写得很好,找了很多论文都没找到分析国库的,我个人比较业余,能力水平不是很高,只能参考很多大佬的话,不会用史料来分析一大串。
*我还挺喜欢老朱的……先夸一夸,老朱真的是很伟大一人,没有明的大一统弥合南北国家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不过这篇文会针对明初的一些政策进行修改(也修不了后朝对吧),所以可能看起来批判的部分比较多……大家尽量客观批判性看待,不要二极管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