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炎兴元年 > 第59章 癸丑

[三国]炎兴元年 第59章 癸丑

作者:左篱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8-24 16:58:37 来源:文学城

炎兴二年三月庚午,魏人路遗潜入大将军府行刺,费祎幸得府掾郭循相救,性命无虞。帝命太医令住府诊治,致书问伤,赐珍药补物若干。祎奏请因功除郭循行左将军,书上五日,诏可。

同日,帝进南蛮王女,以为鸾昭仪。

————————————————————————————————

如今的成都,里外上下,再没有比诸葛瞻更郁闷的人了。

他想提早抓出来的刺客郭循,摇身一变成了救下费祎的功臣;他认定的魏国细作鸾氏,名正言顺地成了君王宠妃。如今,这两个危险至极的人堂而皇之地出入内外,皇帝与大将军——刘禅与费祎,这两个当事人却都像无事发生般,该器重器重,该宠信宠信。只有他一个人,跟个痴傻之人似的,还妄想继续“危言耸听”。

哦,不对,痴傻的肯定不仅他一人,还有姜维。让姜维去提醒费祎提防郭循引发了多么糟糕的猜疑,他已经不忍去想;而据后来传来的消息,那日刘宁在宫中见到的杜姐姐,正是一早被皇帝接入宫的鸾昭仪。换言之,皇帝从一开始就清楚鸾昭仪的身份有问题,只是不在意罢了。姜维虽然从未与他提过,但他既知道刘禅对鸾昭仪的态度,又知道那日姜维曾向皇帝禀告过鸾昭仪的种种嫌疑,自然能推想到,在被费祎怀疑的同时,姜维又染上了干涉帝王内事的嫌疑。

他是所有人眼中的孩子,是诸葛武侯唯一的骨血,所以不会有人怪他、疑他。但姜维,却因信他,帮他,很可能被当作居心叵测之人。

“弄巧成拙”已远不足以形容他的愚蠢。

固然,自怨自艾除了空耗毫无用处,可若他多做一步,便多错一步,又当如何?

要是他真的能像众人所期盼的那样,成为父亲就好了……

“喵~”

怀中传来一声软糯的猫叫,诸葛瞻低头看去,发现司南不知何时跳到了他的膝上,一双湿漉漉的眼睛中满是期待。他不由轻笑,从一旁拿来些食物。司南就着他的手小口小口的吃完,喉咙里发出心满意足的咕噜声,然后十分依赖的再次蜷回他臂弯。

先前,他软磨硬泡好久,王贵人才答应他把司南接回家养一段时间。看来,即使骤然换了生活的地方,这只小狸奴依旧活得惬意,并没感到有什么困扰。

就算如今他不知该如何去救人,但至少,他应该还能保护好司南,不让它再遭遇横祸。

总归,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做一点是一点。世间路千万条,断不会都是绝路。

想到这,诸葛瞻突然又来了精神——纵使郭循与鸾昭仪都过了明路,也不等于万事休矣。其实,他最初的思路并无问题,对于这些细作,与其你死我活,不如先加以劝说。且不论鸾昭仪有何内情,单就郭循而言,先前他仅是费祎府中门客,自然会想铤而走险,博取功名,但现在他既已得到器重升任为左将军,大好仕途就在眼前,何必再为贼国卖命?

因势利导,棋就不会下死。

当务之急是与郭循见一面。

诸葛瞻有了这一打算后没过多久,恰好宫中便传来消息,道皇帝将在五日后狩猎西郊,文武百官诸府郎君无论官职如何,皆可陪同伴驾。这对于想见郭循,又不想引起太多人注意的诸葛瞻无疑是个极好的机会,当内侍来传消息时,他当即答应下来,又不忘与内侍客套几句,得知此次狩猎,宿卫安全诸事皆由姜维负责,新上任的左将军郭循担任其副手,而大将军费祎,则因遇刺受伤,依旧在府中养病,不会参加郊猎。

一晃来到郊猎的甲申之日。王公君臣到齐后,刘禅率先开弓射得几只猎物,回到帐中休息,把偌大的猎场留给其他人。这种动戈见血之事,刘禅素来不感兴趣,故而有传言说,这场郊猎其实是为了好武的张皇后特意办的,内中原因,又与近来迎鸾昭仪入宫脱不开干系。当然,后者说到底是无凭无据的谣传,与事实有多少距离,就不得而知了。

诸葛瞻今日骑的,是一匹通体雪白的马,名作白路,性情温稳,又不失矫健,最适合骑射一般的人。这匹马是今日狩猎开始前,张后送给他的,此外,还送了刘璿一匹枣马叫衔爵,送了刘谌一匹墨黑色马叫踏鹰,送了刘宁一匹青马叫天骢。无论谣传是否为真,单从这件事来看,张后的确对这场狩猎兴致极高。

可惜对于狩猎,诸葛瞻此时实在是心不在焉。开始后,他先骑着马跟刘谌在猎场里绕了几圈,待人群都四散分开,他便随便托了个借口,与刘谌分开,去找郭循。没过多久,他便在猎场边上发现了人。郭循看上去似乎正在与兵士吩咐事情,转头忽然看见诸葛瞻朝这边走来,目光格外平静,毫无意外之色:

“诸葛公子,有何事指教?”

这是诸葛瞻第一次在不危急的情况下见到郭循。眼前的人比他记忆中要高大一些,身量和姜维相似,眉目脸廓的棱角则没有姜维那么分明,不至乍见便让人感到冷硬,生出疏远之心。若不是亲眼见过郭循行凶的场面,平心而论,诸葛瞻也很难把眼前之人与刺客联系起来。

“无他。瞻追猎物偶经过此,恰好看到将军,想着应当过来与将军问候一声。”

“公子客气。”

短短四字的回答后是无休止的沉默。诸葛瞻没料到人的话竟这么少,不免逐渐尴尬起来。接下来,他是该开门见山,还是再迂回几句?可目前来看,与人兜圈子似乎并不明智……

这时,郭循忽然主动开口:“诸葛公子,你很了解我,可知我的表字?”未及等人回答,他又道,“是孝先。家母常道,世间百善,以孝为先。为我取此表字,是望我知恤父母,还报生养恩情。”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可见将军忠孝,断不会生犯上不轨之念。”

“诸葛公子想必不知,北边军法,士卒逃亡,妻子连坐处死,父母兄弟入奴籍。都统以上逃亡,囚闭父母兄弟妻子三月,不归,按士卒逃亡论。孔子说孝悌鲜犯上,现实却是忠孝难两全。”

郭循是想告诉他,行刺费祎是为了救他留在魏国的家人?

“所幸我不似姜伯约将军,父母在我入蜀前已安然终老,不必受魏法牵绊。所以,诸葛公子——”郭循低头望来,声音陡厉,“你还想凭何证据,污蔑我有异心?”

日光被人高大的身躯遮住,面容隐在阴影中,看不真切。诸葛瞻神情凝滞,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想,郭循的举动是真情实意,还是伪装。

理论上,的确存在郭循此时并不打算行刺费祎的可能。而即便郭循现在是在伪装,他既然想要劝说对方弃暗投明,不如顺着对方的话继续。硬要挑破这层窗户纸,没准反会令郭循恼羞成怒。

“之前是瞻冒失,还请郭将军恕罪。”思索片刻,诸葛瞻后退一步,作揖致歉,“将军到来前,瞻曾因魇症病了些许日子,所以偶有胡思乱语,给将军添了麻烦。自古英雄以天下为家,将军效力汉室,前途必不可限量。来日建功立业,光耀门楣,亦不枉人子孝道。”

“公子有必要与我说这些吗?”

“将军这是何意?”

“过去在西平,县令家的儿子带兵剿匪,把十几个农夫农妇在牢里关了六七个月,只因没闹出人命,便不了了之,事后连收缴的财物都没还回去。诸葛公子,你是名门贵子,不过随便说了几句话,有必要这么恭维我这个小小降将吗?还是这又是你什么戏弄人的法子?”

果然,自己是把事想的太简单了。一番下来,毫无进展不说,反让费祎疑了姜维,郭循也生出记恨。要不是前几次的经历让他可以确定,在什么都不做的的情况下,郭循仍会行刺费祎,他真的会怀疑,会不会自己才是让郭循改变主意,打定主意行刺的推手。

“家父从小教导瞻,先皇曾言:‘善小勿失,恶小勿为。’名门贵子,平头百姓,为人行事都不能越过理字。况若易地而处,瞻因缘巧合羁旅异乡,本就会心有惶惶,又忽遭人污蔑,险遭无妄之灾,定会比将军还要气愤。此事确是瞻不妥,还请将军原谅。”

说完,诸葛瞻俯下身,再次恭恭敬敬地深作一揖。他既相信亡国的结局并非命定,就也当相信郭循的心意有可能改变,可他却在一个人既无行动,甚至也极可能亦无作恶念头的时候,先认定其为恶人。如今想来,还好费祎没有轻易相信他,否则纵使能保费祎万全,郭循也会毁掉仕途,乃至丢掉性命,而这一切,至少在萌生杀心之前,不该是郭循应当蒙受的。

的确是他做错了。

此时,一双有力的大手忽然扶住了诸葛瞻俯至一半的身体,他顺着直起身,发现郭循正目光复杂的看着他。过了一会儿,郭循缓缓开口,似诉似叹:

“诸葛公子,其实,我还有一个儿子,留在了西平。他比你小上几岁,在我离家前,刚过完十二岁生辰。不过你放心,军法不及童子,他不会有事。”

郭循为什么忽然与他说这些?

“可惜,我没有机会见到他长大。但我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像诸葛公子你一样的人。”

面对人突然的失落,诸葛瞻下意识安慰道:“待来日北伐得胜,将军还能回——”

不等他说完,郭循在他肩膀上重重拍了两下,转身离去。

“小公子,想什么呢?”

身后忽然冒出的声音吓了诸葛瞻一跳,转头见是夏侯霸,不由紧张起来:“夏侯将军怎么在这里……不是,瞻是想说,夏侯将军在这里,是和伯约哥哥忙完事情了吗?”

“猎场事多,直到结束你伯约哥哥估计都得盯着,就把照顾你这事交给了我。”夏侯霸说道,“别找了,二位殿下先前都被我支走了,所以你也不用猜我听没听见你和郭循的谈话。当然是都听到了。”

“呃……那夏侯将军,我们商量一下……”

“你不是答应了伯约,凡事都通过他行动吗?”

“是。但这些日子我一直没机会见到伯约哥哥,不便与他商量。想着这是小事……”

这些日子,姜维一直没有到诸葛府,其中原因,整个成都人尽皆知。费祎受伤养病,有心人都知道这是故意在避客,偏偏姜维每日去大将军府,见不到人,就在正堂坐一天。这样连着三天,费祎终于出来与人见了面,却不与姜维谈北伐,只道手谈赢了再说。费祎的棋艺高妙奇绝,所以自然,时至今日,据说姜维都没能和费祎谈过三句国事。

而有了前车之鉴,诸葛瞻顾着“诸葛武侯之子”的身份,也不敢贸然去姜维府,以免被有心人瞧去,给现在僵持的局面雪上加霜。

“与郭循接触,算不得小事吧。”夏侯霸突然凑近,直直看着诸葛瞻,“连去府里找你伯约哥哥你都担心添乱,什么都不清楚就来找郭循,你不怕打草惊蛇,或者,又被解读成伯约的授意?”

诸葛瞻心一跳,更加紧张:“我有尽量避开人,应该——”

“应该?”夏侯霸又直起身,板起脸,“小公子,你知道‘应该’在官场里意味着什么吗?”

“我……”

“应该,意味着——你尽力了,余下的听天由命,怪天怪地,怪不到你自己身上。”

“哈?”

在诸葛瞻惊讶的目光中,夏侯霸扑哧一笑,恢复了往日嬉笑欢乐的模样:“小公子,你可真是个好孩子啊。”

“夏侯将军,你……想与我说什么?”

“想和你说,温良仁善是好,但像你脾气这么软,事事不想别人先怪自己,容易吃亏。”刮了下人的鼻子,夏侯霸继续笑道,“也别想着添不添乱,麻不麻烦。你真以为你伯约哥哥在官场上能比你多懂多少?凭着‘应该’,靠着蛮劲办事罢了。要我说,将来等你入仕,肯定比他高明。”

“谢谢夏侯将军夸赞。那不知瞻今日说的话,是不是真的给伯约哥哥——”

“你还在想这些,说明我的话,你半句没听进去。”夏侯霸长声哀叹,“算了,这是你们这的通病,只是一堆人里,你尤其严重,来日可有苦吃了。”接着,他又正起神色,“别担心,你没给你伯约哥哥添乱,他不让你碰这些事,也不是怕你添乱,是不想让你见到太多不怎么好看的事。我是觉得他这么养孩子迟早得出事,所以今日,以及来日,我能不和他说的,都不会说,放心了吧。”

虽然对“养孩子”三字隐含的轻视有些不适,诸葛瞻还是精神不少,既为他没有添乱,也为夏侯霸轻易地答应帮他隐瞒:“那谢谢夏侯将军。”

“话说回来,你要是多点耐心,再等一两个时辰,其实也不用再为郭循以及宫里的事担心了。”

“将军是说——”

“嘘。且等等看。”

——————————————————————————————————

那厢,郭循离开后,独自一人走了许久,面色才恢复平静。他在军中摸爬滚打多年,阅尽人世百态,像诸葛瞻这种稚嫩的试探,本不会让他心中生起任何波澜。

可他见过的形形色色无数人中,的确从来没有像诸葛瞻这样的人。

“郭将军。”

刚入丛林,一个内侍便佯作偶遇,轻轻唤了一声,“事情如何?”

“告诉宫里,诸葛瞻的确主动来找了我。她让我说的话,我一字不落,都说了。”

“反应如何?”

“如常。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我提起了姜维。”

“好,有劳将军。”

短短几句话说完不过瞬息,与内侍擦肩而过后,郭循一边佯作巡查猎场防卫,一边不知第多少次思索起宫里那个女人的意图——她似乎一直有意针对姜维?为什么?又为了什么?

想到入神时,忽然,刚才那个内侍再次出现在余光中。郭循以为宫中又想给他传什么新的命令,脚尖刚刚移动,却见一支羽箭疾飞而过——

下一秒,内侍被射穿喉咙,当场身亡。

“快,把射箭的人抓住!……等等!这箭……”离此最近的牙将下完命令,上前亲自翻查尸身,待看到箭尾,目光陡然锐利,突然,竟直冲冲朝郭循而来,“郭将军,箭尾上的标记,是左将军营的。”

郭循脸色骤变,正欲开口,一个小黄门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陛下已经知道此处的事,请将军入帐回话,将军快随我去吧。”

事态发展的太快。郭循来不及深思,只得先跟上小黄门,赶往营帐。脚刚踏入帐时,面前传来姜维平淡的声音:“应是流箭不慎伤了人……”

流箭?那就是无头公案,谁都不用负责。郭循心中猜疑更甚——这么轻巧的放过此事,莫非这不是姜维安排的?

而刘禅听过姜维的话,也无意深究,只是叹息:“既如此,好生安葬,再给他家里送些绢帛金银。遇上这种事,也是可怜。”说着,他抬眼见郭循已至,又安抚道,“将军不必担心,朕召你来只是想询问经过,既然伯约已经查清是意外,此事便罢了。”

郭循佯请罪道:“臣约束部下不严,惊扰陛下,还请陛下降罪。”

“无妨。朕并未受惊,只是毕竟是一条性命,朕总当过问几句。”

“陛下,”站在刘禅身侧的姜维突然开口,“可要见射箭之人?”

郭循一直提防姜维或有诡计,闻此,下意识想拒绝,却又担心弄巧成拙,片刻犹豫间,刘禅已点头允下。姜维立刻用目光示意兵卫,不一会儿,射箭之人便被带了上来。左将军营兵有千余人,郭循又升任此职没几天,现在看清了射箭之人的脸,也无法判断此人到底是不是其属兵。但这个人一入帐中,就慌张地扑倒在刘禅身前,不停的以头磕地,战战兢兢,怎么看,都应该只是个普通的士兵。

刘禅叫人来本是想略加小惩,但这人一直不停的告罪磕头,没一会儿就磕破额头,流了满脸血。想到帝王之口说出的话的重量,刘禅暗叹口气,责骂终究又咽回肚中:“起来吧。朕信你是无心之失,不会杀你,但总需对无辜死者有所交待……”

射箭的士兵连连谢恩,接着嘴中又絮絮念叨着什么,声音太小,听不清晰。

刘禅不禁皱眉,下意识倾身向前:“你是在——”

忽是银光一闪,士兵猛然暴起,手中利刃直刺刘禅面门!来不及拔剑,姜维只得直接抬臂去挡,而郭循也下意识冲至刘禅身前——

等等!

匕首刺入姜维小臂的刹那,郭循脑海中火花迸现:眼下,姜维既受伤又一心提防眼前的行刺者,必然不会注意身后的自己。而刘禅,蜀地的皇帝,正毫无防备,近在咫尺——

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只要能得手!只要他能得手!他的儿子!!

谁都不曾料到,前脚刚挡住刺客,本当护驾的郭循竟也从袖中抽出短刃。而如其所料,姜维反应再快,也不可能立刻顾及身后,在一众惊呼声中,众人眼睁睁看着匕尖没入刘禅的锦袍——

“咣当”一声,匕首掉落在地。郭循吃痛的捂住右手,一只弩箭直穿掌心,血流如注。

帐门口,戎装高冠的张皇后放下弓弩,而侍卫们也反应过来,连忙上前将行刺的二人制服。

“是不是伤着哪里了?!让我看看!”

转瞬间两次生死一线,饶是刘禅再沉得住气,也不免满身虚汗,心颤不已。凭借仅存的理智,他制止住陷入焦急,竟要当着众臣的面掀衣看伤的皇后,深呼吸几次,终于能勉强开口:

“梓潼放心,贼人没能伤到朕。传朕令,把这两人都押下去,付廷尉审问。黄皓,你去带随行太医过来,为伯约治伤……”

“陛下!”

黄皓刚听命走到门口,就被冲进来之人撞了个满怀。有了刚才的前车之鉴,谁都被这突然闯入的内侍吓了一跳,直到见他行礼跪地,只是要禀报事情时,才长舒一口气起,却又不免生出几分恼怒。一贯好脾气的刘禅直接对来人发了一大通火,才略微平息怒气,命其有话快说。

“陛、陛下,小人、臣、我……”赶来的内侍显然不知道不久前的惊心动魄,被从不发怒的刘禅这般严厉责骂,一时间吓得语无伦次。但念到往日刘禅待他们这些宫人的宽厚,他又努力压下惧意:他之所以这么焦急的跑来,正是知晓要禀报之事至关重要,为了圣上不被蒙蔽,为了报答圣上对他这种阉宦小人都施以仁慈……

“回、回禀陛下,方才小人奉命去安置亡于流箭的黄安的尸身,未曾想在他怀中找到一个锦囊,里面有十几枚铜钱与一封书信,还请陛下过目。”

这种小事,也要这么郑重其事来禀报?

刘禅不明就里,但还是让人把锦囊呈上来。当铜钱落入掌中,刘禅微微蹙眉,莫名的异样感闪过心头。与此同时,近侍也念出了信上得内容,他恍然知晓,问题出在哪里——

手里的钱,太轻了。

“姜大将军亲启:

近新得铜产六百卅五斤,通铸为直百五铢,计利将三万余,愿尽奉将军,永结和乐。

小子皓俯首再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