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落子不悔 > 第114章 第 114 章

[三国]落子不悔 第114章 第 114 章

作者:花灯见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6-16 23:10:57 来源:文学城

“主公,如今天子至河东,我等是否前去拜见?”冀州治所邺城中,沮授跪坐在席上,拱手向袁绍行礼,“如今群雄并立,非战之功可服众,当以大义为先,今传国玉玺已被袁公路所得,主公已失先机,若可得天子支持,方可夺回一筹。”

袁绍支着头倚靠在隐几上,他刚刚击败公孙瓒,名义上是为刘虞报仇,实际则趁机占据了幽州。如今大汉九州,他已经占据冀州、幽州和青州大半,而与自己争风的弟弟袁术,被一个女人击退就仓皇逃去扬州避祸,还自称为扬州牧?

袁绍低头考量了一下,示意沮授继续说。

沮授自然是提议袁绍去拜见天子后,将其接到邺城来。

“嗯......”袁绍点点头,觉得有道理,可就在他打算同意时,又转念一想,将沮授打发回去,找了郭图来。

沮授与郭图向来不合。

沮授、田丰、审配是都曾是韩馥属下,在韩馥死后投效于他,所以袁绍对他们颇不信任,而郭图、荀谌则是颍川世族的代表,是在他反董时,前来投奔的。

两方出身不同,利益不同,自然经常互相攻讦——这就是袁绍想要的。

果不其然,在他询问关于是否迎天子来邺的意见后,郭图给出了与沮授截然相反的回答,“汉室久已衰微,如今若要崇祯江山谈何容易?况且当前英雄各据州郡,士众动以万计,此时正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之时。若主公将天子迎回,动不动就得上表请示。”

郭图看袁绍还在犹豫,一句话直插其心,“天子若在,主公从命便失权力,不从便是抗拒诏命之罪,此绝非良策。”

“哦?”与此同时,几乎同样的话,从戏志才的口中说出,而曹操只是可有可无的发出一个疑问词。

天子到了河东,对于距离他最近的两位州牧来说,都不是秘密。袁绍的谋臣能想到迎天子,早就有此打算的曹操,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与袁绍的摇摆不定不同,曹操在心中已经做好决定,如今再问谋臣们,不过是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同意迎天子而已。

郭嘉和唐婥如今在豫州,军师祭酒的职位暂时落在了戏忠的身上,所有同僚都看着他表态,刘晔和荀彧对视一眼,都沉默了下来。

实际上,在上一次反对迎奉天子,而曹操没有任何表示后,刘晔就知道曹操大概是想将天子迎来兖州的。可正如戏志才所说,迎天子绝对是一把双刃剑。

有天子在手,自然是有了正统的大义,可若是天子不甘心做一个傀儡,要行使权力,他们也会因不听天子之命,而成为‘乱臣贼子’。

曹操不喜欢属下揣摩自己的性格和行事作风,属臣们自然也很少去想这些,一般都是曹操提出问题,他们给予回答就是。至于决定权,一直都在曹操手中。

戏志才没有被曹操不认同的态度吓到,只是转而行礼,非常识趣的退回自己的坐席上。

“文若,你怎么看?”

荀彧顶着所有人的目光站起来,端正作揖后说,“迎天子乃道义所致,也为如今大势所趋,纵我等不立,旁人也会下手为强。取胜之道,机不可失,功成犹在神速,还望主公尽早决断。”

刘晔和荀彧早有默契,虽然两人在这件事上态度不同,但也都知道曹操心意已决,即使争辩也毫无意义。倒不如趁此机会,给曹操一个他们没有私下联合的印象,让这位明显多疑的主公能暂且安心。

——主公太多疑,也不利于谋臣们出谋划策。

曹操的眼睛扫过堂下坐着的谋臣们,眼见荀彧刚说完,底下就乱作一团。文臣们还比较克制,只是瞪着荀彧,而武将甚至有站起来想要怒斥荀彧的。

他连忙摆手,示意他们安静。

“贵在神速,此言甚是。”不顾众人反对,他站起身来,“明日便启程,去朝见陛下!”倒还关照了刘晔、夏侯惇他们的心脏,没有直接说要把皇帝迎回来。

就在袁绍还犹豫不决时,曹操已经带着骑兵前往河东将天子迎回雒阳。如今的雒阳城,已经是断壁残垣,只有当年还在修建的南宫的几处偏殿,因为临水幸免于难。

皇帝被安置在南宫的杨安殿内,可跟随他一路步行而来的臣子们,却没有这个待遇,只能依偎在断壁残垣的间隙中,稍加休息。

这些官俸超过五千石的朝廷高官,如今甚至连半个胡饼都没有,只得披荆棘,在寒风中瑟缩。

老太尉杨彪出身弘农杨氏,杨氏被誉为关西孔子,四世太尉,是钟鸣鼎食之家,他本可留在弘农族中,却不放心天子,还是强撑着身子带着族中子弟,挡住了李傕军兵,将皇帝护送至雒阳。

杨彪心中也很清楚,若想复兴大汉难如登天,可即使如此他也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父亲,您今年米水未进,还是莫要走动了。”杨彪的幼子杨修一身骑装,半跪下扶住他,劝道,“曹使君已经去杨安殿拜见陛下,相信很快就有消息了。”

“您不必现在进宫。”

自杨修记事起,大汉就处在风雨飘摇中。他们家在弘农华阴县,是与胡人交界的地方,附近的渭河平原有一大片滩涂,非常适合放牧,在边关战事不紧的时候,还能见胡人赶着马匹到渭河平原上放牧,然后在冬日将这些马卖掉,换粮食盐铁回关外。

只是这样和平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不到十岁,边关就不断地发生战事。族中兄长们皆在边塞任职,在经历了无数战事后,十不存一。父亲从颍川任上被调到中央后,他本以为可以派兵来助大家守关。

可却听母亲说,朝廷各方势力互相倾轧,父亲自身都难保,更不要说办实事了。

所以,他对大汉并没有多少敬重,如今还跟随父亲守护皇帝,不过是为全父亲心意而已。眼见父亲消瘦疲倦,又有州牧协助皇帝,他自然不愿父亲再去操劳。

“德祖,你真的认为,有那曹孟德在,便诸事皆安了?”杨彪虽然疲倦,但绝不虚弱。他站起身,将已经沾满尘土的官服整理了一下,越过同样倚靠着断壁的同僚,转头对杨修道,“诸州郡明知天子已至,而雒阳无粮,也不来供奉,可见是要将我等君臣饿死在这里才罢休。”

“如今曹孟德前来,定有所图。”杨修低着头,快步跟上父亲。

他们没有马车,只得步行前往杨安殿。雒阳如今已无居民,四散在废墟中的,都是朝廷官员或少量的军士。这些人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又因为一路躲避李傕、郭汜的追兵,每个人都灰头土脸,全然没有曾经的气派。

杨彪叹了口气,在靠近杨安殿时,看到几位士子打扮的人站在大门前,从衣着齐整的程度看,必然是曹操带来的人。

其中有一位抬头看到了他和杨修,提醒身边的人,于是那几位士子都抬头看过来,领头的那位意识到来人后,立刻快走几步对杨彪行礼,“兖州别驾,荀彧,见过太尉。”

“汝南郡守,荀攸。”第一个看到他们的士人也行礼,紧跟着他身边的几位也抬手作揖,纷纷自我介绍。

杨彪在听到兖州牧军师祭酒、从事、主簿等等官职后,就知道曹操已经和天子见面,甚至可能已经结束了对话,自己还是来晚了。荀彧看出杨彪的担忧,示意其他人先去接应曹操,自己则引杨彪到避风处。

“杨太尉可是为天子而来?”杨彪曾做过颍川郡守,荀彧还是幼童时,便随大兄荀悦见过他,说起来两人还算有旧。

杨彪点点头,但没有接话。

荀彧微微一笑,没有将他的冷淡放在心上,“如今天子归雒是好事,父亲和叔父们都来信问询天子近况,只是雒阳如今无片瓦遮身,天子难免受苦......”

杨彪摆摆手,“荀别驾不必拿你叔父说事,天子受苦是我等无能,若是曹使君能得陛下信重,彪自然无异议。只是这韩暹、董承恐不同意你们迎奉天子。”

荀彧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躬身作揖后也不再烦这位老太尉。

“怎么样?太尉可有说什么?”郭嘉靠在杨安殿外门上,抱着手臂问迎面过来的荀彧。

他和荀攸是被唐婥派到雒阳的,荀彧早就笃定曹操会来雒阳见天子,所以早早去信给唐婥,说是若迎天子,定会选颍川或汝南为天子居所,让唐婥早做打算。

“杨太尉并无异议,只是董承、韩暹等人恐怕不会轻易放天子随我等离开。”荀彧笑着对荀攸说,“让公达你们,白跑一趟了。”

荀攸低着头,对荀彧的话没有任何反应。荀彧请叹了一口气,转头看向郭嘉,“刚刚你说安如在豫州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可有成果?”方才,他们几人就在聊唐婥在豫州的改革。

“她在颍阴不是做过同样的事吗?文若还要明知故问?”郭嘉不耐烦的摆摆手,“估计今年汝南能收万斛粮不止。”

荀彧在脑子里飞快换算了一些汝南的土地和人口,有些震惊的看向荀攸,在得到侄子肯定的眼神后,轻笑着摇了摇头,“安如可比那时,要能干的多了。”

“都过去十年了,唐使君也在成长嘛。”戏志才捋着胡子,笑着说,然后在刘晔投来疑问的目光时,低声给他解释他们几个认识唐婥的过程。

“是啊,都十年了。”荀彧看着曹操大跨步得从杨安殿里走出来,轻声的感慨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