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寒料峭,鹅毛大雪飘飘飖飖,将广袤的南国覆盖成寂静的银色,冰冻三尺,万物皆白。
老百姓街头巷尾地忙活,市集里新生了许许多多卖春联的小摊贩。时不时地几个小摔鞭在路边炸响,火红喜庆的碎纸到处飞溅,那是叽叽喳喳的顽童在淘气。
年味儿越来越浓厚,归心越来越强烈。
坐船也好,乘车也罢,客居汴京谋生的旅人们,犹如东非大裂谷随季节迁徙的野牛群,通过各种途径,迫不及待地返乡回家。
买不到票的,便请市集里的摆摊秀才代笔,写成一封封思念的家信,通过全国四通八达的驿站,发往家乡。
腊月八号,祭祀祖先,供奉天地神灵,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家家户户熏腊肉,熬制甜糯的腊八粥,每家每户的婆婆、媳妇,都有自己独门的调味秘方。
我租住的这处破落房子,房东孙婆婆熏制的腊肉是松香味儿的,闻着便教人食指大动,垂涎三尺。可惜她不给我吃,她全部留给她那个永远不可能回来的儿子。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祭拜灶王爷,吃金黄酥脆的灶王糖,咬一口满嘴都是稀碎的糖渣,古老的民间手艺,味儿那叫一个绝,恨不得把舌头一同咽进去。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大扫除,搞全家上上下下,每个犄角旮旯的卫生,灭老鼠蛇虫。淳朴的迷信习俗认为,可以把一切“晦气”“穷运”“灾运”扫出门。
腊月二十五,朝廷六部三司,各大官衙开始放假,闭门息鼓。仁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管贪|污|腐|败不行,懦弱没力度,但是对公|务|员的待遇是真的优渥,十五天的带薪春节假,文职也好,武职也罢,全面放松身心,走亲访友玩得嗨起。
我记得太|,|祖、太|,|宗、真|宗……那些往任皇帝,好像最多也就放七天。
“你不回家么,娃子,过年还待在外头?”婆婆大着嗓门问我,老年人耳朵聋,所以以为别人也聋,音量总是无意识地提升得很高,有点吵,“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汴京再繁华,那也不如父母处啊。”
“你不回去,你家里冷冷清清的,爹娘得多难受……”
我倒是想回去啊。
怎么回?
怎么回?
怎么回!
扛着竹梯子爬上爬下,在老太太的指挥下,揭下旧春联,把土墙涂上浆糊,贴上崭新的春联。
福如东海树,寿比南山松。
横批,阖家团圆。
再各处门窗贴上许许多多“福”字,倒着贴,美好寓意,福到了。
“鸭蛋肯定赶在年夜饭前回来,他知道娘亲做了一桌子好吃的,不能凉了,凉了就齉腥了。”
“嗯。”
附和地应声。
“到时候恁跟俺家鸭蛋吃酒菜,好好相处,好孩子,恁是开封府的差老爷,本事大,多多照顾照顾俺家孩儿,奶奶没白疼你。”
“嗯,好。”
附和地应声。
冬天太冷,草泥干裂脱落,漏了缝隙,冻死了好几只小鸡。老太太心疼得不行,全部烫掉羽毛,炒成咸菜了。
“年后我就不在这儿住了,开春搬走。”
老人掏炭灰的动作停住,坐在炉子前,愣了许久。
“咋了,嫌奶奶这地儿磕碜?”
“没。”
主要是怕拖累她。
“我们队伍里要求每个官兵都写遗嘱了,要去很远的地方,和很多坏人拼刀子,回来的可能是人,也可能是骨灰盒。家属容易遭到打击报复。”
一直和老太太住同处屋檐底下,万一有丧心病狂的,跑来把房子点了,把老太太烧死在这里头呢?
讲清楚利害关系以后,老太太果断撵人了,满脸晦气。
“中中中,过完年快搬出去……”
阴晴无常,晚饭桌上又突然反悔了。
“要不,还是别走了吧……陪着奶奶,说说话,老小就个伴儿……”
“恁不怕死啊?”
玩笑着,搅弄着喷香的腊八粥,糙米、糯米、红豆、黑豆、红枣、莲子……种种材料混合,炖得稀烂黏糊。
“七老八十,这么大岁数,早活够数了,谁没那么一天啊,早晚的事儿。”
鹤发鸡皮,枯朽年迈,干瘦的脖颈、脸庞、双手……遍布触目惊心的老年斑,眼睛结着污浊恶心的病翳,由内而外散发着老人特有的腐臭气。
这是一株生长到冬季,临近枯萎的荒草。而我的生命尚处在盛夏阶段。
孙杜氏,少时名莺莺,十二岁出嫁,嫁为人妇后抹去了自己的名字,以夫姓“孙”为首,以父姓“杜”为后,组成了一个代表封建女性的社会符号。
不知道这位老人的盛夏曾经是何种蓬勃模样,一生经历过多少庞杂的喜怒哀怨、劳累悲苦。
四十年后我会与她一样,耳聋眼花,衰弱伛偻,平地跌倒便能轻易摔断骨头。
“谁没有那么一天呢,早晚的事儿……”病理性地谵妄,口齿不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不怕、不怕的,过去了,就团聚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83章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