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明]权二代,但抄家流放 > 第44章 见龙在田(9)

[明]权二代,但抄家流放 第44章 见龙在田(9)

作者:痴妄呓语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9 11:21:14 来源:文学城

第十七章

成化四年又是多事的一年。朱祁镇的正妻钱太后去世,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又蠢蠢欲动起来。天顺八年时就曾发生过钱、周尊号之争,那时首辅李贤及大学生彭时等人都坚持保下了钱皇后的地位。如今周太后按耐不住心思,并不希望钱太后与先帝合葬。

礼部尚书姚夔自然上书反对,言明按照礼法,理当由钱太后与先帝合葬。朱见深拗不过母亲的意思,十分为难。

彭时询问商辂和于涣的意见。商辂毫不犹豫地说:“人臣自当劝谏主上。”

彭时的目光又看向了沉静端坐的于涣:“象观,这事你不能不说话。”

“阁老所言甚是。下官曾为帝师,于公于私都有劝谏之责。慈懿皇太后自然要和先帝合葬,可是也不代表圣慈仁寿皇太后不能与先帝合葬。”于涣拱拱手,慢条斯理地说。

“象观的意思是,两宫太后皆……?”彭时微微瞪大眼睛。

商辂说:“这倒也是个法子,皇上仁孝本是天下之福,如此也可两全其美。”

“皇上的家事,便是天下的事。若是皇上家宅不宁,天下人岂可安?此举是为了如皇上天顺八年那幅画——‘一团和气’。”于涣对彭时道。

如果有办法,彭时也不会非要跟皇帝拧着来。他认可道:“我看此举可行,只是咱们再缓一缓。”

商辂和于涣对视一眼,立刻明白了彭时的用意。等反对的声音再多一些,叫周太后知道人心所向,再上这道疏被接受的可能性便会增大。

“如阁老所言。”翁婿二人道。几人默契地没有提姚夔——他先上书反对,必然承受更多周太后的怒火。虽然三人都是南人,可阁部之争也存在。姚夔是礼部尚书,却没有入阁,此时隐隐受到他们排挤。

彭时说:“我身子不如弘载硬朗,你们才是朝廷将来的顶梁柱啊。”商辂和于涣连忙说,您才是天顺年间先帝留给皇上的辅弼之臣啊。他们俩却是被天顺帝弃用的“逆臣”。

反对的奏疏果然越积越多,甚而有人竟质疑周太后影响天子决策,斥其为“牝鸡司晨”。这个罪名周太后可不敢担,但她实在不愿钱太后和朱祁镇合葬。朱见深一向孝顺母亲,也为此发愁。就在这时,内阁上疏建议可以让两宫太后都与先帝合葬,一人一边即可。

有人骂内阁媚上,可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这是个相对完满的解决方法了。周太后此时听到这个建议,自然忙不迭同意了。朱见深也松了一口气。

偏偏就在此时传来,固原有个千户满四反了。一时间,朝野又被震动。

一个小小的千户,何以能震动朝野?盖因此人的出身不一般——这是个蒙古军官!先不提明廷对旧元余孽的警惕,就说类比一下唐朝“安史之乱”的旧事,便足以令人提起心来。

要说这事的前因,本不是什么大事。太宗文皇帝打天下时,就对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颇为倚重,是以在卫所里见到蒙古人也不算特别稀罕的事。满四此人目无军纪,私匿逃人,官府几次要人都拒不交出。见他如此骄横,朝廷就派他的侄子率人去拿他问罪。不想这样一个在人们都觉得合情合理的决定,竟然将满四逼反了!原来满四知道,侄子捉拿自己后,按规矩就要接手自己的部族,形同篡位;他不愿如此,就干脆反了!

固原本就经常被迤北鞑靼入侵,这下有蒙古军官在此叛乱,自然把穿官袍的大人们都吓了一跳。巡抚陈价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因为这些蒙古兵缺乏兵器,而且明军有人数优势。固原周边的明军,包括宁夏镇守军都赶来镇压,陈价自认为可以轻松扑灭这场始料不及的叛乱。没想到,精疲力尽、疏于训练的明军竟被打得溃不成军。而且满四借此缴获了大量武器、粮草,还劝动了不少明军中的蒙古士兵来投奔。这下,叛军的声势更加浩大。朱见深只好下令御史项忠率领京营士兵驰援。

“实在无能啊!”余子俊气得拍桌子,“刚筹集的军粮,就这么白白让贼人得了便宜!”他已被升为陕西右布政使,对此深有不满。自己眼看着老百姓勒紧裤腰带上交、辛辛苦苦筹来的粮草,因战事失利而落入敌手,怎能不叫他心痛!

这个时候,叫他上哪里再去征粮?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百姓的命也是命啊!总不能叫他们都不吃饭了吧?

“大人消消气。”余子俊真想说让我怎么消气,不光百姓饿肚子,他也饿肚子!固原叛乱爆发,兵部参他一本说他们布政司、按察司的官员未能“抚绥防范”,应对此负责,朱见深下令停发俸禄以示惩戒。余子俊为官清廉,家中生计一下更加窘迫。他都想写信给于涣借钱了。

余子俊这时想起于涣叫自己小心固原,不禁疑惑:难道象观能未卜先知?

项忠还要带着京营的人马来援,粮草自然是不能少了的。余子俊长叹一声,幸而后面还有几批没送到,便也没有落入敌手。只是看明军现在的阵势,他恐怕要考虑如果这一战若拖得再久一些,自己该从哪筹粮了。

于涣的岳父是兵部侍郎,他自然对固原的事知道得多些。听说满四坚守石城,竟能几次击溃明军,于涣一是感叹这一下暴露了军队的问题,二是想这石城还真是好用。

“固原本非边境,有此石城在恐怕会有人再效此事啊。”商辂说。

于涣却说:“可是鞑靼经常能进犯至此。我看不如留下来以御鞑靼。可以多修些路,让内地至那石城更便利。若要据之叛乱,也就是凭山为阻,借地利坚壁清野罢了。”

“可若能攻下这石城,岂不是可以长驱直入?”

“攻下石城后,有没有道路都能长驱直入了。”于涣说。

商辂沉吟片刻,道:“我会修书给项忠,至于听不听就看他了。”于涣也理解,若是直接上书给朱见深,或许会让项忠觉得兵部随意插手他的决策,进而引起他的不快。

项忠甫一到达,就遭到了叛军的迎头痛击。要不是他阵斩一名千户,明军就要彻底溃散。他此时想和余子俊发出同样的感叹:真是无能啊!

朝廷听闻项忠失利的消息,又想派抚宁侯朱永率京军前往。不想朱永居然拿起乔来,处处为难。彭时对他这副狮子大开口的做派深恶痛绝,故意只令他整军以待。久拖不行,朱见深命宦官怀恩、黄赐和兵部尚书白圭、侍郎程信等人到内阁讨论。

彭时说:“贼人如今四处攻掠,其锋诚不可当。然而他们如今在石城自保,不过是困兽罢了,想要俘获他们很容易。”

程信质疑道:“那我们怎么知道项忠会不会退兵?”

“他已经部署得当,为何要退?”彭时语气中不自觉带上了轻蔑,“再者,现在出兵,什么时候到?”

程信有些不悦地回答:“明年春天。”

“太慢了!”彭时一拍手,霍然站起来说,“这样哪里能顶事?我看,今年十二月即可见分晓。”

这下程信恼怒已极,也站起来说:“若是项忠失败了怎么办?到时候必须杀一两个人以儆效尤!然后出兵!”

彭时急得要反驳,结果喉咙里又一阵发痒,肺中滞涩如生了锈的铁门。他以袖掩面,头转向旁边咳嗽起来。

商辂和白圭对视一眼,两人连忙开始劝道:“彭阁老,程侍郎,你们二人都坐下好好说。”

怀恩则忧心忡忡地问:“彭阁老,您怎么看呢?”

彭时手抚胸膛,等气息慢慢平稳下来才沉声说:“我看项忠的奏折,应该也是个有才干的人,应当能够平乱。可要是他听说另派京军去,我担心他会因此退避不前、按兵不动以躲避责任。这样拖下去,贼人就难说了。”

“彭阁老说的是。”商辂和于涣异口同声道。商辂示意于涣先说,于涣点点头,冷静地说:“彭阁老刚才所说是一点,还有一点是石城储存的粮草和水有限,等到深冬,他们一定更加难熬,难免士气涣散。因此我军的机会就在十一、十二月!”

商辂说:“我也是这么看。”

怀恩和黄赐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的职责其实是将今天的会议内容转告皇帝。最终,增派援军的事不了了之。

到了十一月,明军虽然也受天气的影响,可终究还是叛军的压力更大。原本只能容纳几千人的石城,这下装着几万人,水源又被断绝,便开始有叛军不得不偷偷出城打水。这一出不要紧,却是让明军抓到了满四的心腹杨虎狸。

经过刑讯杨虎狸,项忠得知叛军也急于结束战斗,便决定将计就计,利用他们这一心理设下伏击。

杨虎狸被放回后,便在明军的授意下怂恿满四率军出来决战。满四本就满心焦躁,一下就被说动了。他此举将自己身陷明军包围,被明军擒获。项忠活捉贼首,心中欣喜若狂,面上的表情都不由得扭曲了一瞬。在他看来,结束这场战斗的曙光已经在眼前了!

虽然城内的叛军很快又推举了一位蒙古军官火敬成为新的首领,又试图分小股突围,可最终还是一一被剿灭。

结果竟真如彭时所言:十二月见分晓,成华五年一月项忠便彻底平息了叛乱。朱见深很是赞赏彭时的远见,擢升他为吏部尚书,令商辂升任兵部尚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