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 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第6章 第 6 章

[历史直播] 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第6章 第 6 章

作者:何到关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2 23:18:00 来源:文学城

【朱祁镇的波澜一生结束了,麻烦又转移到其他人手上,礼部定庙号定得头都有点秃——情况实在太复杂了呀!

就看先帝生前干的那些事儿,谁不头大谁不烦,说坏话吧,不符合封建臣子处事观;说好话吧,心里不爽,这位把大家来来回回折腾那么久。

但要定恶评,肯定是不行的。

毕竟老朱家这一代还涉及到了皇位变动和小宗入大宗,朱祁钰有功于国大家心里是很清楚的,但对朱祁镇来说,这就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弟弟,什么力挽天倾,不知道啊,我好端端坐在这里,哪来的天倾?

兄弟俩已经彻底走向对立面,一方的名声、统治和另一方注定相斥。之前的“戾”字,一是为出气,二是为证明,你大逆不道,我才是正统。】

刘彻讽笑:“朱祁镇也就这点本事。”

司马相如躬身:“自然。这英宗想表明的,无非是虽然他以夺门这样的方式才取回帝位,但他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景帝是贪天之功的小人。最有效的,便是否认景帝位置的正统性。”

“朱见深作为明英宗的儿子,只能对其身后名进行维护,否则他的皇位也坐不稳当。”

【在这样混乱如千千罗网的情况下,宪宗朝臣们只能硬着头皮给朱祁镇选庙号谥号。

礼部斟酌了很长时间,最后商议出一个“英”的庙号,和“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的谥号,大家都知道谥号已经通货膨胀了哈,提取一下有效字,是“明睿帝”。

“睿”字面上还是很好理解的,聪明嘛,但作为一个皇帝得到聪明的评价,可以说是基本做到头了。

现代还经常听到老师说“你们家孩子是很聪明的,就是不愿意学习”呢,难道还要和朱瞻基说“你家太子聪明是很聪明的,只是不小心败了大半家业而已”吗?

从谥法来说,克念作圣曰睿、深思远虑曰睿,嗯,深思远虑,可能指的是两天出征把文武大臣当饺子下。】

英国公张辅实在无法忍受这等折磨,到院中寻了个草垛子抽了老半天,还是压不下心火,只待陛下早废太子,让诸臣安心。

至于其他……到时再论。

·

朱瞻基都有点想掩面而逃了,当年有多爱重青梅竹马的孙氏,多爱这个所谓英明睿智的太子,如今就有多痛苦不忿。

我怎么就生出这么个儿子……

他又想起当年抱着朱祁镇,问“有干国之纪者,敢亲总六师往正其罪乎”的自己,倍感无语,感情这小子是真的敢去啊,拉着他的满朝文武,拉着他的几十万大军,一路被人俘到老家!

【《宪宗实录》里关于这一段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大行皇帝德性聪明、天资英武”、“武功服乎外夷”、“用人必询于众,祀神务致其严”、“继体守成之君未有盛于大行皇帝者也”。

不知道大家看了什么感受,反正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笑出声了。

夸他聪明英武,也算点题,但文治武功需要实例验证,朱祁镇拿得出手的功绩几近于无,这么夸就有些尴尬了。

如果说被瓦剌抓去留学也能算武功服乎外夷,那朱祁镇确实算后无来者,除了大宋雪乡二人,谁能相提并论?】

赵匡胤简直听不下去,大宋的皇帝究竟做了什么天怒人怨之事,让天幕时不时就提一句,还满是不屑?

能和被俘叫门的明英宗相提并论,这“雪乡”两个字听上去也似蛮夷之地,莫非……

不会的,他赵大铁骨铮铮汉子一条,子孙后代也尽是刚毅男儿,怎会出这样软弱被俘的帝王。

【用人方面,从王振到夺门功臣再到门达、逯杲,可以说好人不一定用了,但坏人肯定都被捞了,识人能力超过百分之零点零一的帝王;祭祀方面,给王振祭葬招魂、建旌忠祠的事儿过去也没几年呢。

而“守成之君”四个字也就是没有任何进益的委婉表达了。不但没做出什么好成绩,反而把家业嚯嚯一大半,万幸中间有弟弟累死累活好几年,又有于谦把军制塑好,方能稳妥过渡。

评价很敷衍,赞美很虚无,不得不说大明文臣摇笔杆子确实有一手,朱祁镇的荒芜一生都能水出这么多字。

如此评价,再加上明人熟知的元英宗被刺杀英年早逝故事,可以说集表面看得过去、内里含义不好、知情人会心一笑几个元素于一体。要么说礼部不是吃干饭的呢,很有政治智慧啊这个庙号。】

尚是太子的朱祁镇攥紧拳头,礼部实在欺人,无论如何,那朝的自己也是天子,尔俸尔禄尔功尔绩都来源于帝王,如何敢在山陵崩后便这样敷衍造作。

若是,若是,他悄悄抬头看向父亲,若父亲能宽恕他这次,他必会好好待祁钰,不理会太监锦衣卫,不贸然兴兵,只在朝中做圣明天子。

到那时再清算不迟。

【说实话,这个庙号挺阴阳的,但在位的朱见深对此并没有发表什么负面意见,御笔一挥批准了。

朱见深对父亲的情感并不深厚。他未记事时,朱祁镇就干出许多天憎人厌的丑事,被送回后又幽居南宫,和后妃共度,可以说完全缺失了他的童年。

复辟后他们的关系也不怎么样,英宗一度打算再废太子,被李贤劝下,朱见深方能顺利登基。

深宫一路波折,艰难度日,困苦根源都是刚愎自用的父亲,还朝后因皇后之争屡加苛责,晚年又扔下一堆烂摊子给儿子,种种因素杂糅之下,朱见深对这位君父是什么态度可想而知。

为父子亲缘保持基础的体面,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最多了。】

永乐大帝一声长叹,只觉荒谬。

听起来这孩子也是给朱祁镇擦屁股的命,朱棣就想不明白了,他,他乖孙瞻基,祁钰,见深,没一个孬的,太子再如何也是朱家汉子,怎么就在一堆好儿郎里冒出这么个东西!

【英宗既死,再等几年,许多事就可以拿上台面来说了。成化年间,为景泰帝平反之声不绝,朱见深从之,为朱祁钰恢复帝号。

有些人不解,他的太子之位就是在这位王叔手上丢的,朱祁钰没有把他怎么样,但宫人最会看眼色,朱见深在宫中地位很尴尬,待遇肯定不会太好,为何还要冒着忤逆的风险去给叔叔平反?

因为朱见深是个正常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会对父亲的叫门行径感到羞耻不忿的。朱祁镇被遣送回国后,朱祁钰也只是关着他,并没有杀了这位兄长。

原因很复杂,但论迹不论心,没杀就是没杀。景泰对这对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父子保留了一分慈悲,又给自己埋下了祸端。】

年长的朱见深沉默着想,为什么呢?

父亲冤杀于谦、给叔叔恶谥时,他早已长大,对是非有判定——父亲错得很离谱。

既然天下皆冤,就必有平反之日。

天幕没有说到的是时局。一朝天子一朝臣,景帝即位时面对的是英宗旧臣,备受掣肘,但他在位几年,还是会在某些臣子心中留下印迹。这些印迹不足以颠覆礼法大义,但足够让他们为他的身后名去争一争。

父亲复辟后态度很明确,对皇叔深恶痛绝,但他不一样,与叔叔的矛盾没有那么深厚,臣子们愿意对他一试。

而景泰旧臣,许多人都参与了那场关乎大明存亡的北京保卫战。

如此功臣,恳求为本就无过之人平反。

他没法不答应。

【于是朱见深恢复朱祁钰帝王尊号,赞其“拔擢贤才,延揽群策。收既溃之士卒,却深入之军锋。保固京城,奠安宗社……始终八载,全护两宫。仁恩覃被于寰区,威武奋扬于海宇。”

至此,这场多年不休的棠棣之争,初初落下帷幕。余下的,留给百代评说。】

天幕放映结束,朱瞻基也对太子彻底失去了耐心,把先前写了许久的那份诏书扔到他面前:“自己念罢。”

朱祁镇还未开口,孙氏便扑过来,朱瞻基已不在意她此刻僭越之举,只皱眉退后。

“皇太子祁镇,身居长嫡,不法祖德,不遵朕训……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褫夺皇太子位,废为庶……陛下!”孙氏几乎厉声尖叫了,“皇儿罪不至此啊!”

帝王只看废太子。

朱祁镇不作声,宫内无一处不精,哪怕跪着,膝下也是锦缎绫罗,目之所及俱是豪奢美器,他在这样的金玉之乡泡大,早就失去体味民生的能力。

“草民接旨。”他再拜。

前皇后抱着儿子大哭,废太子匍匐着不知所思为何,王瑾摇摇头,想这才到哪儿,如今尚且安稳,等到了宫外,那些被英宗害过的才子,葬送的兵士,被挟上战场的臣子,家人死于瓦剌的百姓……哪一位能轻饶了他们呢。

只废为庶人,是陛下宽仁。

但民意如何,谁又能左右?

几日后,内宫的朱祁钰和千里之外正赶往京城的于谦收到帝王赐宝,一面碧蓝的掐丝珐琅画,端丽明澈,万古不朽。

是时桃花如血,天地峥嵘。

每天都在改排版,改完了思考一下每个人用的字号行距都不一样我改了有什么意义呢……然后第二天点进来还是在改排版。

本章参考书目:

《宪宗实录》

刘向《谥法解》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

《新编中华历史五千年—明朝》

《明史·本纪第十一》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明英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