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珠大奶奶要养生 > 第24章 第 24 章

[红楼]珠大奶奶要养生 第24章 第 24 章

作者:月上蓬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4 00:42:15 来源:文学城

待宝玉见过贾敏后,便转向林妹妹了。

那一转身不得了,那个妹妹与众各别:目若繁星点点,气若雨后宣虹;静若出水芙蓉,动若章柳扶风,好一个神仙妹妹。“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李莞感觉她现在看到的名场面,跟曾经剧中看到的不同了。

现在林妹妹的父母都在,把她护得好好的,所以看不到“似泣非泣含露目”。

林妹妹眼睛很亮,会说话一般的玲珑剔透。她曾经写的《杏帘在望》还挂在贾兰的书房。写那首诗小小女诗人,如今就在眼前了。

贾敏笑着道:“我们头回来京都,宝哥儿哪里见过我们了?”贾敏婉言拒绝了宝玉的套近乎。

“又说胡话了,你姑妈出嫁这些年都没有回来过。你哪里见过她们?”王夫人也不甘示弱,既戳贾敏出嫁这么多年不回,也表示她也不喜欢宝玉跟贾敏一家套近乎。

贾母本想说两句热闹话,在这对姑嫂间看似谈笑的硝烟面前,笑容凝滞了。

李莞本着打卡名场面的心态,来看宝黛初遇,看着看着自己管辖的院子就冒了烟。那还了得?她放下手里抓着的一把瓜子,笑着道:“如今府里自然是不同了,姑妈可以多回来。”她的意思是,不是姑妈不想回,是王夫人管家把府里弄得颠三倒四,没有待客之道,姑妈当然不回了。

王夫人没了声。府里确实是不同了……

贾敏的脸上浮现出笑容,对李莞道:“以后自然是要多回的。”

贾母闻此,笑容又回来了,“往后姐儿,哥儿都大了,也方便带回来了。”

宝玉如今才十一岁,对后宅女人间的争斗比较迟钝,他笑着道:“虽然未曾见过她,但妹妹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识了。今日就当远别重逢了。”

黛玉曾听珠大哥提起过宝玉表哥,珠大哥说他有时候心思通透,有时候又有些痴傻,让往后见了他不要见他的怪。许是对宝玉有过耳闻,黛玉对他也不大陌生。

贾母乐于见她的子孙和和睦睦的,笑着说甚好甚好。

宝玉走近黛玉,打量她一番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谦虚地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女孩子,识得几个字就顶好了。”王夫人的面上浮出轻慢之色,心想当初贾敏说了探花郎,可是炫耀了好久,儿女也不过教育如此了。

这时,在李莞旁边椅子上落座的贾兰突然发声:“小姑姑的学识可好了。我爹还带回来了小姑姑的诗。爹爹说,小姑姑有文君、易安之才。”

往日但凡跟宝玉在一起,贾兰都会变成小透明一般的存在,乖巧地待在母亲身侧。今儿小姑姑谦虚,祖母王夫人竟然当真了,所以小贾兰就坐不住了。

宝玉问了黛玉的尊字,又问了她的表字。

黛玉道:“无字。”

宝玉道:“那我送妹妹一个妙字,可好?”

李莞是来这个世界之后才知道的,小孩子长到成年后才会有字,一般会由德高望重的长辈、师长、或者父母取。宝玉这里要给林妹妹送字,是不合适的。而且,女孩子一旦有了字,意味着可以说婆家了,林妹妹现在才十岁,哪里用得着宝玉给取字?

“宝哥儿说笑了。宝哥儿读了那些书?”贾敏岔开话题,她宝贝女儿的字,珍贵得很,可不能让人胡乱给取了。

宝玉其实还是读了一些书的,比如《四书五经》这些,他爹拿着鞭||子逼着他念的。因此,宝玉此时能跟贾敏对答。

贾敏点头笑着道:“二哥对宝玉的学业还是抓得很紧的。”

贾敏出阁之前就是贾家的才女,能得到她的认可实属不易。王夫人和贾母此时的心里是极其舒坦的。

气氛又和谐起来,丫鬟们又上了两碗冒着热气的果茶,给宝玉跟贾兰一人一碗。

宝玉喝罢果茶,又想到些什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有的。”黛玉笑盈盈地拿出李莞给她的那块玉佩。

“可巧了,我也有一个。”说着,宝玉便摘下他从娘胎里带来的玉。

宝玉的衔玉而生的故事,黛玉早有耳闻,今儿见到了。小婴儿口中衔着带来的玉,不是很大,看上去也平平无奇。而珠大嫂给的那块玉,足足有那个玉的三倍大。

贾敏客套地称赞了几声奇。诸人又热络地叙了一会儿话。

奶娘来问林姑娘跟奕哥儿的房舍。

贾母道:“好些年没见到敏儿,敏儿一家都住我院子里,都收拾好了。”

贾母早就盼着女儿一家回来看她了,不但收拾了房屋,还给黛玉增了个叫鹦哥的丫鬟。

黛玉回头就把鹦哥改了一个她喜欢的名字,紫鹃。

贾敏这回本就是回来看看,没有打算常住。不过跟母亲多年未见,也不忍只住短短几天就分离。眼下珠哥儿在江南给皇上办事,跟林如海在一起。林如海跟贾珠会在年末时返京中述职。贾敏便决定待那时,她三人便跟林如海一起回江南。

李家这边,李岩考上了武状元,一家人高兴,打算热热闹闹地办一场酒。

贾母准备了好些贺礼,让人送去李家。

“又让祖母破费了。”李莞道。老太太这些年待她是顶好的。管家上遇到问题,老太太第一时间就是给她撑腰。

“这是天大的喜事儿,哪里有破费不破费的?”贾母笑着道,“你是贾家的大功臣,别人不知道,我知道的。”

李莞可不敢受这么大的一个名号。贾家在她的治理下,也不过是没人敢赌博、顺东西、放印子钱,也没有下人仗着主子之势在外为非作歹罢了。算是一户正常的人家了吧。李莞如是想着。

“大嫂子,给岩哥哥办酒,莫忘了喊我。”宝玉兴冲冲地到了贾母处,照例滚到贾母怀里撒了个娇,便对李莞道。

李莞心想着,你娘可能不得同意你去李家玩呀。

“林妹妹呢?”宝玉环视四周后问。

“你林妹妹跟你姑母啊,她们一家去拜访你姑妈原来在京都的朋友了。”贾母道。

宝玉对李莞又道:“大嫂子,岩哥哥办酒时也喊上姑母跟林妹妹。到时候我们一块儿庆祝去。”

不过,李家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办酒,但是对送了礼的各家,也客气地回了礼。

*

这天,李岩带着李家老太太准备的回礼来了贾家。

他照例先去了李莞的院子,再跟着李莞去贾母处请安。

“大奶奶对账去了,岩哥儿要不去书房等等,兰哥儿正在书房念书。”素云说着就将李岩引去书房。

书房有地暖,虽是深秋了,但还如春天般温暖。里边摆着的几个盆栽养的都是兰花,开得正好,满室清香。

李岩走近书房,但见那幅《杏帘在望》的诗词前,站着一个小姑娘。

她十来岁的模样,背对着李岩,看着墙上挂着的诗词。

“岩舅舅。”贾兰迎上来,一把拉住李岩,指着黛玉,对他道:“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黛玉小姑姑。”

黛玉转过身来,一双星星点点的眼睛,落在了李岩的心中。

《杏帘在望》是他最喜欢的诗篇之一,眼前的小姑娘,就是写这首诗的诗人了。

李岩喜欢李太白“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喜欢杜工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人间疾苦的悲悯。小时候,他会幻想隔着时空,跟他最喜欢的诗人对话。

而今天,写出“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诗人在他面前了,他却一时又说不出话来。她略有些清瘦,却是好看的。那种好看带着诗意,如初夏池中微红的菡萏花,如盛夏时分河畔迎风的垂柳,又如金秋时节的桂花林中的香。

“小姑姑,这是我的小舅舅李岩。考上武状元的,就是他了。”贾兰对黛玉道。

黛玉见来着是个十三四岁生得眉清目秀的少年。他的个子已经很高了,穿着白色长衫,扎着箭袖,温文尔雅。若不是贾兰说他是武状元,还以为他是个书生。不过,仔细看来,他的身形矫健,又跟常人不太相同,看得出他常年习武。

黛玉听贾兰说过李岩很喜欢这首诗,便对李岩点了点头,“岩哥哥好。”

在他心中,跟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对他有着同样影响力的女诗人,喊他“哥哥”。一抹绯红爬上李岩白净的脸上。

李莞对完账,听人说岩哥儿来了,便往院子里走,路上遇到了宝玉,便跟他一同来。

“大嫂子家里给岩哥儿办庆功酒,也不喊我。”宝玉道。

“祖宗,太太不让你吃酒,你又不是不知道。再说我家也没有大办,不过是李家族人聚了聚,每年也都有的。”李莞好生对宝玉讲。

“我不管。今儿定要找李岩哥哥讨酒吃。”宝玉道。

跟在他二人身后的银蝶笑道,“岩哥儿也是不许吃酒的。不然,要他陪你踢毽子吧。”

宝玉蹦跳到书房,未进屋就喊“李岩哥哥,你还欠我一顿酒呢。”

但见李岩、贾兰,还有林妹妹三人,都站在挂着的《杏帘在望》那首诗前,各有所思。

贾兰歪着脑袋道,“宝二叔可忘了上次贪杯后,爷爷就不让喝酒了么?”

“那踢毽子也行,总之岩哥哥这么大的喜事,可要热闹热闹。”宝玉拽着李岩往外走,遂又问黛玉,“妹妹可要跟我们一起?”

贾兰拉着宝玉道,“二叔快走啦,我怕你踢不过小姑姑,到时候哭鼻子。”

黛玉被贾兰逗笑了。外边却是下了寒气,她也还在适应北方的天气。便在温暖的书房里,看他们几个踢毽子。

宝玉踢得不错,贾兰比他们小,稍稍逊一些。

而只偶尔踢一脚的李岩却是准确地接住每一个险些落地的毽子。但见他一个回旋,袍角飞扬,已经飞偏的毽子,又稳稳地送到了小贾兰面前。

黛玉在不大言语的李岩身上,感受到了“沙场秋点兵”的豪气。

下个月李岩就要去兵部报道了,他回望了这欢声笑语的庭院,还有在窗前看着他们的小小女诗人。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片绿荫,这个盛世,是他要用一生守护的夙愿。

正张罗着孩子们用些点心,再一起去老太太处的李莞,看到了这一幕。

她心道,这是妥妥的大型粉丝见面会的现场。

粉丝:岩哥儿。

爱豆:诗人黛玉。

鉴定完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