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薛家长子 > 第24章 第 24 章

[红楼]薛家长子 第24章 第 24 章

作者:千山不关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2 01:58:49 来源:文学城

此时已至三月,乱花飞红,草长莺飞。

京都的空气中还沁着凉意,河上更是寒意逼人,裹着破棉袄的汉子们捧着碗围坐一处吃饭,再开几句不太正经的玩笑,时而哄笑一片,日子仿佛便没那么难熬了。

远远看到一艘船向码头驶来,这船极大,上下足有三层,雕梁画栋、玉砌雕阑,一瞧便是大户人家的贵人出门,众人立时高兴起来,三两口把碗里的饭吃完,便凑到码头边等着接活。

他们比较有经验,什么样的船能有活给他们干,看上一眼便知道个差不离。这船如此富丽堂皇,带着的东西必定不少,就算贵人贴身常用的东西不许他们碰,总还有许多粗苯的行李,那些娇生惯养的副小姐、副少爷哪里拿得了?还不是得花钱请力工。

且大户人家手里松泛,刚到一个地方又图吉利,给赏钱十分大方。给他们做活比给商船卸货轻省得多,拿到的钱一点也不少,算是众人心中顶顶好的差事。

果然不出所料,这艘船还没到岸,便有一管事模样的人来请力工,因东西不少,给的价格也很高,只等主子下船之后便干活。

接了一单大活,众人也不着急,只站在岸上看那艘大船。在码头当力工久了,各种各样的船他们见得多了,这般富贵的却极少有,同样是人,船上之人的命运与他们何止隔着天堑?

在众人的注视中,船缓缓在码头停下,两个中年仆从先下来,与方才那管事说了什么,管事并另外几个穿金戴银的嬷嬷、管事急匆匆往船上去了。

这自然是薛家留在京城的人,有京城宅子的管家,以及铺子里的管事。主子回京了,他们自然要前来迎接。

这些琐事薛虯不管,薛母也不甚耐烦,干脆交给宝钗,权当是锻炼她了。

宝钗也不嫌烦,笑吟吟地问家中如何、亲戚如何,生意的事却是一字不提。

众人见她聪明尊重,也不由高看几分,回答起来更加小心。

家中自是一切都好,亲戚除了王子腾升官,月前离京上任外也无变故。倒是薛家上京,亲戚故旧们知道后都派人来请安,眼下就在外头等着呢。

宝钗听了他们报上的名单,沉吟片刻后说道:“今儿刚到,舟车劳顿,也实在是不得空,见不了许多人,只亲近几家来请个安,其余人家留下帖子,等安顿下来再请他们小聚。”

薛母暗自点头,今儿来的人多,攀附之人也多,真正需要来往的也就那么几家,其余人家打发了便是。宝钗给出的这个理由能站得住脚,态度也算热络,这样就足够了,至于日后要不要聚还要看情况再议,这些人也不会真的当真。

不多时,亲近几家派来的下人被请上了船,丫鬟拿来蒲团,几人跪下行礼,口道:“给太太、姑娘请安。”

宝钗和薛母对视一眼,都有些犯嘀咕。

盖因这一行五六家,贾家虽不是与薛家最亲的,但也属中上,按说即便不派贾老太太或者王夫人身边的管事嬷嬷,也该派得脸的老嬷嬷前来才显得郑重。其他几家都是如此,唯有贾家只派了两个二等嬷嬷,怕是日常在府中也说不上什么话,有些畏畏缩缩的样子。

贾家这是什么意思?

宝钗秀眉微蹙,很快又舒展开,笑吟吟道:“诸位快起来,请坐吧。”

丫鬟又拿了小马扎来,众人忙道不敢,几番推辞之后才小心坐了,却也只敢坐一半,并不敢放肆。

宝钗又温和地与她们说话,不外是问长辈身体、小辈读书嫁娶等等,也不好说太多,定下时间登门拜访,又赐下厚礼,便将人打发出去了。

*

却说贾家派来的这两位嬷嬷。

她们在贾家的确不是什么牌面上的人物,平时在主子跟前也说不上话,今儿被指派来给薛家太太请安,就连她们自己也没有想到。

不过她们很快就想通了,贾家乃是公侯之家,薛家不过区区商户,若不是和贾家联了姻,只怕连登门的机会也不会有,派二等嬷嬷去请安也算给他们面子。

二人自觉明白,乐颠颠跑去请安,然后就被打脸了。

先是同去请安的其他人家,有王子腾的同僚、王家和薛家的姻亲故旧,虽未必是什么高官,但很多都手握实权,两位嬷嬷再得意贾家门第,也知道自家两位老爷官位不高,在朝堂根本说不上话,并不敢轻忽。

薛家能使这些人前来请安,显然并非她们眼中的区区商户。这些人都使了正经管事嬷嬷来,唯有她们两个是二等嬷嬷,当时另外几家看她们的眼光,想起来都叫人臊得慌。

本以为这就是极限了,没想到薛家到了之后才是真的羞人。

她们还没见过那么华贵的船,里头装饰的也精美异常,光地上铺的一条毯子都是西洋来的,价值不菲,老太太也有一件差不多的,逢年过节才拿出来用一用,薛家这件都已经半旧了,显然是平日常用的。

薛家太太和薛姑娘气度端庄高华,比起府里的太太姑娘一点不差,哪里像是商户家的太太姑娘?心胸也大,没计较她们两个来请安的事,好言好语地招待问候,还给了极厚的打赏。

两位小爷没见到,不过看这情况,那位蟠二爷也就罢了,虯大爷必定差不了,怎么也不比宝二爷差吧?

这样想着,二人回到贾家,被叫去荣庆堂回话。

荣庆堂里正热闹着,刚用过饭,宝玉和王熙凤围着老太太逗乐,三春并黛玉、湘云笑成一团,邢夫人和王夫人端坐下首,含笑看着上头热闹,仿佛两尊弥勒佛。

两个嬷嬷一进来,就收获好几道目光,顿时有些不敢动弹。

“哟~”王熙凤语调打了好几个弯,打趣道,“你们两个老货,今儿这么高兴,莫非捡到了金元宝?藏着不告诉我们,怕抢你们的不成?”

说得众人又笑了起来。

两位嬷嬷憨笑两声,其中一人把装赏钱的荷包拿出来:“这是薛家姑娘给的赏赐,可不是捡到了金元宝么?不敢瞒着老太太、太太和奶奶,奶奶若喜欢只管拿去。”

“呸!”王熙凤笑道,“我是什么周扒皮,你们的银子都要抢过来不成?这点银子我还不缺,既是赏你们的,安心拿着便是了。”

二人便喜滋滋收下了,薛家给的赏赐丰厚,抵得上她们好几个月的月钱,王熙凤不稀罕,她们可稀罕着呢。

邢夫人这时开口问道:“薛家什么时候到的,我竟然不知道。怎么是你们两个去请的安,谁安排的?”

此话一出,屋内气氛便是一静,邢夫人尤自未觉,眼神在王夫人和王熙凤二人身上打转,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薛家是王夫人和王熙凤的姻亲,跟其他人可没有关系,打薛家的脸就是打她们二人的脸,邢夫人深恨王夫人处处比她强,也恨王熙凤无视她这个嫡亲婆婆,一位巴结讨好王夫人,自然乐得看笑话。

如果不是存心给薛家没脸,而是安排出了岔子,邢夫人也一样高兴,反正管家大权一直在那姑侄二人手里,她连沾都没有沾过,出了问题也是王夫人和王熙凤的责任,跟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王夫人原本安静听着,此时才抬头瞥了王熙凤一眼。竟是直接不理会邢夫人,问那两位嬷嬷:“你们见到薛太太了?她一切可好?”

把邢夫人气个倒仰。

两位嬷嬷也察觉到气氛紧张,吓得腿肚子直哆嗦,但又不敢不回答王夫人的话,颤颤巍巍道:“我们去时薛太太正清点东西,是薛姑娘见的我们,我们没和薛太太说上话,不过瞧着气色却是很好的。”

“阿弥陀佛!”王夫人念了声佛,对贾母道,“我这妹妹与妹夫感情甚笃,妹夫去后,我总担心她想不开,累坏了自己的身子,听说她没事才能安心。”

贾母笑呵呵点头,不怎么感兴趣的样子。

王熙凤又问:“怎么薛家竟是宝钗当家?我记得她也就比宝玉大一岁,今年才十二吧?”

王夫人点了点头:“你记得没错。”

两位嬷嬷便道:“太太奶奶不知,那薛姑娘年纪虽小,气势可不小,言行举止极有章法,一般大人也比不上她有能为。”

“宝钗那丫头自小就稳重。”王夫人含着笑意点头,还状若无意地瞥了林黛玉一眼。

林黛玉攥紧了帕子,宝玉毫无所觉,还好奇地问:“那宝姐姐长什么模样啊?”

“长得极出众。”两位嬷嬷没读过书,也不知该如何形容,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就跟春日里的牡丹花似的!”

宝玉高兴起来,拊掌笑道:“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①。妙!妙啊!”

史湘云撅了撅嘴,反驳道:“这首诗以人喻花,用在这里不妥不妥。”

“这便是你的不是了,我听到嬷嬷这么说,想到这句诗便念出来了,本就没什么意思,又有什么不妥之处呢?”宝玉又笑嘻嘻凑到湘云身边,二人拌起嘴来。

王夫人垂下眼睑,掩饰住眼中一闪而过的厌恶。

两位嬷嬷又说起薛家的种种富贵之处,自然隐去了地毯之事,免得老太太脸面上过不去,但能说的实在太多了,上至大船装饰布置,下至一枚金镶琉璃挖耳勺,乃至一饮一啄,衣食住行,处处都极为精致讲究,听得众人一愣一愣。

饶是贾家一向自诩富贵,吃穿用度向来都是最好的,也不敢说比薛家强啊!

王夫人嘴角忍不住微微翘起,纵然她对这个妹妹并没有那么深的感情,但在旁人眼里她们两个是一体的,今日薛母这般出风头,她也觉得脸上有光。

不由又看了贾母一眼,老太太总想将林黛玉那病秧子配给宝玉,看不上宝钗出身商户,如今瞧瞧,宝钗比起林黛玉差在哪了?

当然,给她做儿媳妇还是不够的,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她都看不上。

一时老太太困了,众人退了出去。几个小的去上学,王夫人带着王熙凤回到荣禧堂,等到进了屋,只得她们二人在,这才脸色难看地问:“那两个嬷嬷怎么回事?”

这事儿王熙凤也糊涂着,请安的人是她安排的,可她本想安排自己的陪嫁嬷嬷,此人在贾家不算高调,却是王家的老人了,当日在金陵与薛母也是常来常往的,派她去极为合适。

不知道出了什么岔子,去的居然成了这二人!

王熙凤只能认错:“姑妈容我些时日,查清楚了再给您回话。”

心里却恨得滴血,恨不能即刻将幕后之人揪出来狠狠教训一顿。

王夫人叹道:“这是小事,查不查的都罢了,要紧的是你姑妈那边,不能叫她们觉得咱们失礼。你得空往薛家走一趟,跟你姑妈赔个礼,叫她知道咱们不是有心的,这件事就过去了。”

王熙凤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

却说林黛玉回去后,一时想到王夫人指桑骂槐的话、一时想到宝玉与湘云的亲近,又想到宝钗有兄长母亲爱护,自己却是孤零零一个人,寄人篱下、受人白眼,禁不住又掉了几滴泪。

宝玉兴冲冲来找黛玉,却见她哭得直呕,吓了一跳,又是哄又是劝,又追问缘由。

黛玉拿帕子抹泪痕,阴阳怪气道:“我原是小门小户出来的丫头片子,比不上人家高门贵女端庄稳重,你自找宝姐姐云妹妹去,何苦招惹我来?”

“阿弥陀佛,天地良心,我何时说过你不如别人了?”宝玉也有些生气。

黛玉背过身去冷哼:“你不说,自然有旁人说,多早晚离我远一些,免得连累我被人说嘴。”

宝玉自然知道黛玉并非嫉贤妒能之辈,说这话并非因为宝钗,而是因为王夫人,诺诺不敢答话。

宝二爷在荣府风光无限,却不敢招惹父亲母亲,纵然知道此事是母亲不对,也只能委屈黛玉。又是扮鬼脸又是逗乐子,好容易将黛玉哄高兴,将此事糊弄过去也就罢了。

另一边,薛家忙碌一日,终于安顿下来,次日修整一日,第三日开始拜访亲戚故交。

头一个自然是王家。

王子腾上任去了,舅母冯氏却还在。王子腾比薛母大了近十岁,冯氏嫁过来时,薛母还是个小丫头片子,最喜欢粘在这个嫂子屁股后头,冯氏温柔贤淑,也很喜欢这个小姑子,姑嫂二人感情不错。

薛母带着厚礼登门,冯氏亲自来院门口迎接,姑嫂二人一碰面便抱头痛哭,左右之人哄劝半日,好容易才止住了泪。

一行人进了屋,冯氏让薛母坐她身边,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见她气色红润,精神头也极好,显然被照料得不错,并没有沉浸在丧夫之痛中,略微松了口气。

又打量几个孩子,先问宝钗:“这便是宝钗吧?长得真标志,是个好孩子。”

丫鬟拿了暖垫来,宝钗跪下磕头:“甥女见过舅母。”

冯氏方才只觉她端庄漂亮,是个极出众的小姑娘,如今见她规矩极佳,一举一动优雅自如、赏心悦目,不由更为喜欢。招手将人叫到跟前,拉着她的手不放,扭头对薛母道:“你打小跟个皮猴似的,不想生出的女儿这般大方,倒是投我的眼缘。”

薛母脸微微发红,不好意思地说:“宝钗都是由老爷教导的,我没怎么管过,嫂子若是喜欢,让宝钗常来陪您说话,您也教教她眉眼高低。”

“那敢情好,家里就熙瑶一个女孩儿,平日也闷得很,宝钗常来常往,你们姐妹也好做伴。”

王熙瑶是冯氏的小女儿,冯氏育有二女一子,长女出嫁后随夫婿去了边关,轻易不能回来,次女便是王熙瑶,与宝钗同年所生,极得王子腾夫妇欢心。

儿子王义今年十七岁,在京郊的松山书院求学,成绩很不错,前年已经过了秀才考试,正在准备明年的举人考试,据说考中的希望很大。

王熙瑶和王义今日都在,只不过男女有别,并未现身相见。虽说是一家子亲戚,到底不是亲生的兄弟姐妹,多些避讳总是好的。

冯氏拉着宝钗爱得不行,突然想起一件事,又问薛母:“你信里说宝钗此次要参加选秀?”

“是。”薛母低头揪帕子,“那时候老爷刚去,虯儿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家里没个能主事的人,宝钗心里着急,听说要给公主郡主选伴读,觉得是一条出路,就把名字报上了。”

这是他们商量好的说辞。

这时候对女子要求极高,太有野心很容易为人诟病,就算他们不觉得宝钗有问题,却也不得不多替她考虑几分。与其叫旁人议论,不如推说形势所迫,还能给宝钗立个大义人设。

且这也不是假的,在薛虯回来之前,宝钗的确是这么想的。

“好孩子。”果然冯氏听了这话,对宝钗极为怜惜,拉着她的手又拍了拍,沉吟片刻后说道,“既然如此,dc也不失为宝钗的一个机会,我瞧她人品相貌都是顶尖,未必没有中选的机会,改日我回娘家问一问。”

冯氏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官居正二品,她说回家问问,便是要看能不能替宝钗疏通的意思。

薛母脸颊发红:“怎好劳烦亲家伯父?”

冯氏便笑:“这么大岁数了,脸皮还和小时候一样薄,动不动就脸红。”

话虽这么说,心中也不无感慨,嫁人多年还能保持少女心性,说明被保护得非常好,若妹夫没有英年早逝,这妹妹过得合该是神仙日子。

可惜了。

薛虯看着这一幕,也不由暗暗称奇。薛母与冯氏关系好他知道,只是不明白二人如此亲密,为何原著里薛家却没有住到王家,反而住到不算亲近的贾家去呢?

却不知原著中随着薛母出嫁,冯氏也随着王子腾迁居京城,山高水远,通信不便,二人便渐渐疏远了。这世因为薛虯身体缘故,冯氏时时来信询问,也帮着花了不少心思,姑嫂二人才没有断了联系。

不等他深思,冯氏又将目光落到他身上,上下打量一回,眼中便露出赞叹之色:“这便是虯儿吧。”

薛虯也跪下请安:“外甥薛虯见过舅母。”

“快别多礼!”冯氏亲自扶他起来,笑道,“果然是少年才俊,比我家那个孽障强多了。如今身子也好了,可还难受不曾?”

“不曾,到家这几月再没发过病,便是一点小病痛也没有,瞧着比一般人还强些。”薛母满脸都是笑,儿子身体好转,可比什么都叫她高兴。

冯氏眼睛微微张大:“如此说来,那道观真有奇效?”

其他人也十分好奇。

薛母也不知道薛虯到底怎么好的,不好说到底是不是道观的作用,只道:“同样的药方,那观主制出来的药丸便比旁人的好,总归有些独到之处吧?”

这倒也是,道观多在山上,许是水土格外养人的缘故。

冯氏不再深问,又看向薛蟠。

薛蟠也规规矩矩请了个安,然后仰着头眼巴巴看冯氏,等待她的夸奖。

冯氏:“……”

她可疑地沉默了,顿了一下才道:“蟠哥儿长得真高,瞧着也健壮,你是怎么养孩子的,个个都这么好?”

薛蟠顿时乐开了花。

薛虯与薛蟠不好在后院久待,与长辈见过礼便告退出去,由丫鬟领着去外院找王仁和王义,二人也已经在设宴等待了。

是的,王仁也住在王子腾府上,王义今日在家是因为书院休沐,王仁却是无所事事。

王义长相白净斯文,是个沉稳内敛的少年,因为比薛虯和薛蟠大了几岁,对他们非常照顾。

王仁略有些瘦,眼下带着青黑之色,一瞧便知是沉迷酒色之故,人有些过分的活泛。

陌生的兄弟几人相见,却并不觉得尴尬,世家子弟嘛,与陌生人交往是必修功课,几句话就熟络起来。

席间王仁提议玩游戏,众人便开始行酒令。

本来想玩划拳或者骰子的王仁:“……”

行酒令是一种酒桌助兴游戏,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对诗、联语或猜谜等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②。也有简单的行令方式,譬如猜拳,多用于不大读书的平民百姓。

他们行酒令自然要对诗。

薛虯是不怕的,他虽然不考功名,但该读的书一点没少,不敢说多有才华,做出几首看得过眼的诗不成问题。王义同样不惧,读书人哪能没有一点诗才,科举考试也要写诗呢!

王仁就比较尴尬了,他不爱念书,也没什么急智,实在不喜欢这样的场合。

好在他不是一个人,还有个人跟他做伴。

王仁在桌下扯扯薛蟠的衣袖,小声道:“让他们俩玩这个,咱们玩别的去吧?”

薛蟠疑惑:“为什么?”

王仁:“……”

王仁:这还用问?

他无语道:“咱们俩又不会对诗,看他们玩多无趣,不如玩点有意思的。”

他可是听说了,姑母家的这个表弟不学无术,大字只认识一箩筐,书也没读过几本,镇日里招猫逗狗、惹是生非,可能比他还不如,他都不喜欢这样的场合,难道薛蟠能喜欢?

薛蟠只是诧异地看了他一眼,眼神中满是同情:“你连这都不会?”

薛蟠:我以为我已经够菜了,没想到有人比我还菜!

顿时就骄傲了呢!

挺胸.jpg

王仁:“?”

王仁:“???”

他看薛蟠的眼神顿时变了,一脸“你吹牛都不打草稿吗”?这下他也不急着走了,倒要看看薛蟠能做出什么好诗来。

事实证明薛蟠不是吹牛,轮到他的时候,他是真的做了一首诗出来,虽然十分稚嫩,听起来有点像打油诗,但的确是一首对仗整齐、韵律和谐的诗无疑。

王仁:“???”

不是,早知道江南文风昌盛,但已经昌盛到这个地步了吗?一个传说中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都能对诗,那对不出诗的他算什么?

就连王义也陷入沉思,觉得自己之前太过自大了,以为在松山书院名列前茅就已经很好,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江南才子多如牛毛,他还要更谦逊、更努力一些才行。

——这是一个美妙的误会。

薛蟠之所以表现这么好,纯粹是薛虯压着他读了好几个月的书,进京的后半程还逼着他背了许多诗词的缘故。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背了那么多东西,即便只是囫囵吞枣,也足够他做出一首诗了。

而王仁和王义对薛蟠的认识还在数月之前,于是认知便有了偏差,也有了这次误会。

此后王义收起那一点点懈怠之心,沉下心来钻研学问,勤奋程度令人咋舌,原本就很好的学业更是突飞猛进,卷得同窗晕头转向,实在想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大动力,明明已经在书院数一数二,还能保持这么高强度的努力。

每每问起王义,他也只是叹息一声:“你们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还差得远呢!”

众人:??

松山书院已经是京都名列前茅的书院,放眼整个大庆也属上游,哪里就差得远了?

不过努力还是有用的,王义不到三十就考中进士,可以称一句年轻有为。他的同科不乏江南才子,后来也曾去江南任职,接触多了才知道,江南士子学问是好,却远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夸张,信中与薛虯说起此事,才知当初乃误会一场,也只余哭笑不能了。

此时王义尚不知后来之事,因为江南文人水平之高受到了一点打击,但很快振作起来,并且燃烧起熊熊斗志——不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不信学不过南方人!

而薛蟠对了两局诗后,也逐渐黔驴技穷,觉得没什么意思,跟王仁带着小厮玩叶子牌去了。

这还是薛蟠提议的,他当日的感觉并没有错,薛虯的确有很多赢牌技巧,薛蟠每学会一个,还没来得及高兴,薛虯就会马上抛出下一个,且描述得十分诱人,还会上手演示一番,勾得薛蟠心痒难耐,只能丢盔卸甲,背更多的书来换。

上京的路上他没少背书,学到了许多打叶子牌的技巧,自觉牌技大增,正愁没个地方好好发挥,这么巧就遇到了王仁,两个人简直一拍即合。

王仁也高兴,打叶子牌多有趣,比对诗有趣多了!

再说他打了这么多年叶子牌,自觉本事很不错,不信会输给一个小毛孩。

然后他就输了。

跟当日的薛蟠一样惨。

可把薛蟠高兴坏了,回去的路上还很兴奋,在马车上拧来拧去:“我只是随便玩了玩,还没怎么着呢,大表哥就输了!”

薛虯看得好笑,问:“这样的把式还有许多,你还要学吗?”

薛蟠笑容一收,脸皱成了苦瓜,十分纠结。他当然想要继续学,可是背书实在太痛苦了!

薛虯心中无奈,都已经几个月了,他的计划稳步进行。先生在薛蟠的适应范围内一点点给他增加功课,薛蟠也配合得很好。如今他已经能正常推进教学进度、上课认真听讲、功课按时完成,虽不是多么优秀,但也是个合格的学生了。

可是薛虯还是一如既往不爱读书,虽然被薛虯压着读进去了,但是每每表现得非常难受。

这样不行!

人生固然需要有所成就,但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才是最重要的。若成功要以痛苦浇筑,那实在没有必要。更何况薛家对薛蟠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他知道一些道理,出去不被人笑话也就罢了,并不指望他靠读书功成名就。

或许他也该问问薛蟠的想法。

薛虯沉吟片刻,问道:“若不是读书,你想用什么作为交换?”

薛蟠眼睛一亮:“我可以自己选吗?”

“你先说来听听。”薛虯往后一靠,似笑非笑道。

原本想说吃喝玩乐的薛蟠下意识缩了缩脖子,不敢作死了。他认真想了想,说道:“如果一定要拿什么换,那就练武吧。”

薛虯诧异:“你喜欢练武?”

他记得以前父亲为薛蟠请过武师父,不过都被他气跑了,父亲以为他不喜练武,后来便没有再请过。

难道薛蟠竟是喜欢练武的?

薛虯开始思考是不是以前请的先生不对,没能正确教导薛蟠,以至于耽误了他的天赋。薛蟠却摇头:“练武太累了,我不喜欢,不过比读书强一点吧。”

他撇嘴:“你又不许我不务正业,不是读书就是练武,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薛虯:“……”

他都要被气笑了,这可真是读进去书了,连两害相权取其轻都会用,只是用法有点欠揍。

他道 :“练武需要童子功夫,这个年纪才开始练,不仅要吃很多苦头,还未必能有什么成效,你可要想好了。”

薛蟠又纠结了一会儿,还是咬牙点头:“只要不让我读书,怎么都行!”

薛虯:“……”

①唐代诗人王维的《红牡丹》

②摘自百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第 24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