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染血玉 > 第2章 第二章 宝钗

[红楼]染血玉 第2章 第二章 宝钗

作者:星宵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1 04:43:00 来源:文学城

民国时期的街头,极尽繁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两旁,各式店铺林立,招牌闪烁,霓虹灯光映照在行人脸上,显得格外迷人。酒楼、茶馆、戏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街头的小吃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糖葫芦、豆腐脑、炸酱面等美食香气四溢,吸引着路人驻足品尝。身着各式旗袍的女子,优雅地穿梭在人群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那些西装革履的男士,则显得风度翩翩,谈论着时事、生意。

夜色渐深,街头巷尾的舞厅、歌厅开始营业,歌声、舞曲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那些达官贵人们,在此挥金如土,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普通百姓,也能在这繁华街头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

街头灯红酒绿,而世家与军阀并立。

薛宝钗作为薛家嫡出火小姐,自小便亭亭天立、才气道人,极受父母宠爱。

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常常穿着一件月白绣花袄儿,下着葱绿洋绉裙,外面罩着一件佛青银鼠褂,越发显得脸如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尽管到宝钗父亲这一辈薛家已经有些中落,但她为人心思细腻,既懂得察省观色又知道顾全大局,颇得权贵世族当家主母的喜爱,早早就在上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在宝钗的成人礼上,父亲送给了她一块白玉佩。

那是她在逛玉铺时一眼相中的,白玉温润,只有玉的中心处有一抹极艳的血色红痕。传闻这白玉原属于江南一个颇具才气的女作家,这红痕是她与权贵抗争誓死不屈的证明。

说来奇怪,这血落在白玉上便再也抹不去了,于是人人都说这白玉有灵。

宝钗爱不释手,可价格高昂,她又生性懂事,根本不会去向父亲要求。还是父亲察觉了每每看到这块玉她便挪不开眼,又正逢女儿成年,咬咬牙才买下送给她。

送给宝钗之前,薛父还特意找到著名的玉雕家在玉佩上刻下对女儿真挚的祝福: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永昌。

白玉的伴礼还有几本国外来的小说,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一些新奇玩意使这位大家闺秀大为震撼。

她坐在园中的石椅上,逐页翻动着,心中燃起了渴望的火苗。她渴望知识,渴翘能够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与异性平等地交谈,渴望穿着短衣短裤,无拘无束地行走在大街上。

而不是被那些烟霞色的对襟褙子,绣着金丝蝴蝶的玉色洋绉裙,那些看起来奢华的银红撒花大毛斗篷,又或是金丝八宝攒珠髻等等束缚。

经过一再的乞求,父母终于同意送她出国求学。

在异国他乡的几年里,宝钗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新思想。

她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同于封建与顽固,令她热血澎湃。

在巴黎,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变革的气息。街道上,鹅卵石铺成的路面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与匆匆行人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马车和新兴的汽车在狭窄的街道上争相行驶,偶尔还能听到司机们为了先行而发出的喇叭声和叫喊声。

沿着塞纳河岸,古老的桥梁横跨河面,连接着两岸的活力。河面上,驳船缓缓行驶,装载着建筑材料和货物,它们是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见证。河畔的咖啡馆里,艺术家和作家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最新的艺术运动和哲学思潮。

而狭窄的巷弄中弥漫着颜料的味道,画室和工作室的门窗敞开,艺术家们忙碌地创作着。他们的作品挑战传统,试图捕捉现代生活的精髓。附近的红磨坊,以其鲜艳的风车和夜间的表演而闻名,成为城市夜生活的象征。

书店和图书馆里,人们争相阅读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著作、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以及各种关于新思想的小册子。

这些种种,都让薛宝钗感到新奇、向往与迷恋。

然而好景不长,在求学临近尾声,宝钗归国之际,一切破碎于一封沾有血迹的家书——“勿归”。

几经波折,她终于打听到国内的事:军阀开始打压世族,试图占据政治高位。家道中落的薛家首当其冲,受到了军阀的针对和迫害。父亲遇害,母亲也被抓走。

她攥紧心口的玉,无声痛哭。

随后薛宝钗不顾一切地想要回国,四处找原先交好的世族们求助。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在日渐混乱的世道下谁会愿意站出来呢?

勉强有人愿意为她引荐抓走她母亲的军阀,她只能孤身一人强装镇定地向军阀求情,试图救回母亲。

别无他法,她身上并没有任何能与之谈判的筹码。才貌双全和留学背景在上流社会中或许能成为谈资,但军阀眼中什么也算不上。

他们只是戏谑又嚣张地笑着,眼里只有深深的冷漠和算计。

后来他们不知怎么知道她手上有块有灵的白玉,“把玉给我,就放了你母亲”。

看似是交易,实则是命令。还未等宝钗回应,便有军士一拥而上,夺下了她的玉。

薛宝钗被赶出军阀府邸,才知道她母亲早在被抓进的第一天就受不了屈辱自缢而死。

允许她这么多天的求情只是为了压榨她身上最后一点价值。她崩溃地跪坐在地上,曾经整洁华美的衣服上沾满了尘土,但早已无暇顾及这么多。

她茫然立在街头,一颗泪从脸颊划过,路过的人们或同情,或麻木,或嫌弃地赐给她几分目光。终是无处可去……

后来薛宝钗的日子便如同枯萎的鲜花,逐渐失去了色彩。

她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用自己的知识找了份薪水微薄的工作,更加精打细算,甚至变卖了所剩无几的母亲留给自己的首饰以维持生存。

然而,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却如同一股暗流,时刻侵蚀着她的心灵。

一日深夜,薛宝钗又梦到旧事。宝钗惊醒后,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但她并未在人前流露出一丝悲伤,依然保持着端庄的仪态。

第二天一日,薛宝钗上街采买食材时,注意到不远处有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小丫头,约莫十三四岁,能看出长得清秀,却面色泛黄嘴唇发白,似乎是许多天都忍冻挨饿。

宝钗心生怜悯,仿佛看到了那天流落街头的自己,便叫住了那丫头,询问她为何在此独自落泪。那小女孩虽有些害怕,却将自己的遭遇一一道来。

原来这小姑娘名叫翠儿,是不远一个乡村中贫苦人家的女儿,因家中生计困难,被父母卖入一个大世家为奴。翠儿原本在厨房帮忙,但因不慎打碎了一碗珍贵的瓷器,被厨房的总管责打,同时由于进来军阀愈发打压世家,管家本就要裁人,便把翠儿赶出府去。翠儿无家可归,又怕被父母责骂,故而已经在街上游走乞讨了几日,无助哭泣。

宝钗听后,心中不忍,便对翠儿说:“你不必害怕,虽然我也不再是什么家世显赫的大小姐,但你若愿意,便随我回去,我自会照看你。”翠儿听罢,连忙表示愿意跟随宝钗。

宝钗扶起翠儿,安慰她不必担忧,并带她回到自己的住处,一个兼为住处和绣坊的小屋子。又亲自教翠儿如何料理日常事务,如何待人接物,翠儿聪明伶俐,很快便学会了,也能帮着宝钗绣些东西维持生计。

在宝钗的庇护下,翠儿渐渐摆脱了心中的恐惧,脸上也有了笑容。

宝钗的善举在街坊中传为美谈,老太太们都称赞她不仅品貌双全,更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于是常常有老婆婆到她的绣坊买些绣品照顾她。而翠儿也在宝钗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个稳重可靠的女子,心中对宝钗感激不尽。

岁月如梭,宝钗的头发渐渐斑白。在她的努力下,她和翠儿的生活渐渐好转。

然而,宝钗心中的孤独始终无法排解,她有满腔热情与知识却无处发挥。

一日夜,她独自一人走到了曾经繁华、而现已经破败不堪的家族故居附近,望着那片曾经嬉戏的池塘,泪水再次涌上眼眶。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哥哥,想起了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就在这时,宝钗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她扶着额头,眼前一黑,晕倒在地。当翠儿发现她时,宝钗已气息奄奄。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仿佛看到了哥哥陪着父亲和母亲一起向她走来,她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宝钗的离世,让翠儿悲痛不已。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无奈,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在她死后,翠儿用多年来在绣坊工作攒下的钱,和将绣坊转卖给当地有多家绣房的绣娘所得,为宝钗办了场隆重的葬礼,然后离开了这个城市。

她在另一个城市,将宝钗交给她的知识,传给其他的小孩,传给下一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