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 第94章 京中贵女10

[红楼]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第94章 京中贵女10

作者:不迁贰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7-13 16:29:28 来源:文学城

自初雪落下后,便像掀开了冬的帷幕,雪一场接一场,连绵不绝。

即便,十月刚刚过去。

大观园中冬麦尚露新芽、白菜已见菜包,斑斑点点的油菜田也还未尽凋零。

一个秋过去,婆子丫鬟们并没有白干,那些种着冬作物的田地,还有已经犁地盖肥的,如今用草料像被子一样盖起来,等着开春种植。

眼下气候骤冷,地头的活计暂歇,许多婆子和丫鬟便转而聚在院子里,专心编织床褥。

这算是黛玉的一项疏忽,毕竟这是她管家的第一个冬季,雪来得太早,一切叫人措手不及,便是那些老成的管事,也难免疏漏。

可贾府有工契在身的便有五百余人,虽比不过贾府鼎盛之时家仆千人之数,但过冬的床褥柴火仍是一项巨大的开支。

所幸,有旧物翻新之法,亦不乏巧手之人。

京中尸祸未平,许多宅院门户洞开,死者横陈,亲属逃散。义军命各坊收敛遗骸,打扫废屋。贾府奉命调派人手清除京中活尸、收敛尸首,自然便将这“清理”差事承了去。

于是,婆子带着街坊妇人进宅收殓,取走屋中旧被褥与衣物。虽说死者之物,再用总有避忌,可眼下是雪夜苦寒,还是活人要紧。

好在新朝已定下了闯王来年立春登基,这馊主意都是义军定下的章程,贾府不过依命行事罢了。

在黛玉看来,这不过只是一桩小小的差事,能替义军分忧,同时安置京中冗闲人口,何乐而不为?

城西被大火烧毁,大量的房屋倒塌,京中百业俱废。

便是为了新朝,化为焦土的城西还是需要重建。

正好义军除了打仗,最是擅长的便是工事。

太上皇还未让位时,沉迷参禅悟道,便是民间也多有人笃信这便改变命运多舛的唯一解法。

那时候川蜀还没有大旱,新安三省也没有大水,甚至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只是偶尔滋扰边境,朝廷的军队还未跟如今一样屡屡败退。

可寺庙建设不断,这些饱受徭役之苦的子民,或是他们的孩子,聚集起来,便是如今各地起事的义军。

官府库银早空如鼓,内廷更是力竭。若闯王要登九五之位,便不能只攻城略地,还要接下这“天下烂摊子”。

义军忙于修复城门,重建长安城西,甚至还要攻下更多的城池。

于是贾府,便顺理成章又让人意外的代替了官赈,接管了京城的济民之事。

京中两处粥棚,流民收容五坊,义仓账册日日递送,百姓口中贾府当家的林姑娘,已是城中救命菩萨。

不过这菩萨如今这为小孩的事烦心。

绛芸轩如今成为左丘梅教书的地方,专为贾兰与柳晏设的私塾。

只是这几日柳晏闭门不出甚至绝食抗议,气恼黛玉“与闯王暗通款曲”,自觉身为忠臣之后,不肯与“贰臣”同地相处。

虽然柳晏并不会影响黛玉的决定,但许是同为少时无依之人,黛玉还是心生愧疚。

但她确实无暇顾及,忙着联络上下、疏通商道、安顿流民。

今日听小红报府中诸事,听说了左先生雷霆手段将柳晏押去书房了,倒叫不知道如何与柳晏说话的黛玉,有了些许兴趣。

黛玉拨冗,从绛芸轩而过,见贾兰竟带着一群小童在那背三字经,还没来得及疑惑怎么私塾多了学童,紫鹃来报左丘梅早带着柳晏去书房训话。

贾环原来的书房被重新修缮给左丘梅用,黛玉还没靠近,便只“啪”的一声清脆。

“你为高门之后,竟不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赌气绝食,不知廉耻。既不愿读书,我便赠你一杆缨枪去北境挣军功,也不枉费你父亲勤王护驾之忠义,祖上救国从龙之功。”

左丘梅厉声呵斥间,一句话便带着几下打手板的脆响。

一听便知是先生管教学生,紫鹃回头示意随行的丫鬟们噤声,才试探地低声问了问:“姑娘……这……要进去通传吗?”

黛玉却摇了摇头,静静立了片刻,便转身离开。

出了回廊,紫鹃方敢出声:“虽说姑娘将私塾托付左先生,但那毕竟是……国公府的公子。”

黛玉沉吟,才道:“闯王已定登基之日,往后柳晏便再也不是什么国公府的公子了。”

曾耀耀生辉的名门旧望,不过是风雪中残灯罢了。

待春来,新朝将启,黛玉想若是理国公府并未毁于一场大火,只怕以勤王护驾的义举,只会比缮国功夫和治国公府的处境更差。

便是京中各王孙贵胄如同贾家的贾赦、贾珍以军职袭爵,他们多在义军攻城前后被清算,或早已逃遁离京。闯王下令大肆抄没充公,以补公中空虚。否则张才良纵坐龙椅,这天子之权也要屈从于孔方兄之下了。

如今京中四王八公,竟然只有贾府因前朝落罪得以保留自身,其余皆已成往日云烟。

左丘梅做人门客,自然不会叫自家主人走了空门。

他从贾兰处听家主来寻,带着账本算盘,下了堂便来给黛玉请安。

一见黛玉入议事堂耳房,便跪地磕头。

黛玉急忙叫人扶起,未等左丘梅请罪,便道:“我将教读之事全权交予左先生,便是信你能以礼训人,以德服人。若是学生顽劣,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府中亲眷,先生都可教得,不用问我意思,学生若有错,不必问我脸色。”

左丘梅一愣,身为落第秀才,他最知“教席”之难。

寻常高门私塾中为师,常被女眷指使、内眷干涉,连训学都需察言观色。

这便是左丘梅一开始听裴石之邀,不愿前来的原因。如今黛玉这般一句话,倒叫他胸臆一宽,想来是多虑了,这家主子是不一般。

左丘梅瞧过黛玉之前给贾兰批的文章,才思灵动,虽非科举八股文章句法,却远胜时下应试士子。

当然,左丘梅进贾府所感心宽,还不止这一处。

他早年屈从当了几年狗头钱谷师爷,如今看来那段士子的屈辱过去竟然命中注定是为今日所备。

黛玉翻看左丘梅所造账册,听得耳边算盘噼啪作响,左丘梅便道:“如今京中各家抄没充入义仓上来的,账上有十三万石粮,按日二升算,这京中三十万百姓与义军,只够二十日了。”

她眉心微蹙,露出少见的错愕:“我府中之人,皆按每日五升供粮,为何义仓竟如此寡淡?”

不过想想上次她亲去粥棚领粥,那米花比起贾府的粥棚确实少得可怜,甚至只怕一人一天都不足二升米。

左丘梅无奈苦笑,算盘轻弹:“姑娘,官仓里,能有一半粮食落到百姓肚子里,便算不错了。”

黛玉默然片刻,复而低声一叹:“我知你道理,从前府中账银库,尽是家中私财,也能叫账房层层盘剥。”

“我们府中尚余五万石粮,如义仓不足,便先支此数,还能熬足一个月。先将城中两处粥棚,改为每人每日三升。天寒地冻,最怕人饿着熬不过去。”

左丘梅怔住了,片刻才笑道:“这京中几户人家,想来都不如姑娘一家阔绰。”

黛玉笑着摇摇头,“不是阔绰,有贵人相助了吧。”说罢她便没有多说,安静了许多。

这倒叫她想起一人,那事已过去快个月了,如今瞧来便是没有他,这府中平安无事,倒撑了下去。

左丘梅笔走如飞,推算开春前赈济京中百姓所需粮米,另写了张条子递给黛玉。

黛玉只看了一眼,竟足足需五十余万石。

黛玉只轻轻将那张惊人的数字搁于案上,道:“你明日便写一封书信叫赵安送去府衙,将义仓防守让一半给我们府中护卫,省得有人监守自盗,或许还能多省出几石米进百姓肚子里。”

黛玉确实有此便宜,但左丘梅道:“这不过是节流之法,也只能多挣得十日,那后头呢?余下的五十万石,姑娘打算怎么办?”

黛玉起身,纤指将那张条子轻轻收于袖中,“余下的我让人去找来,你不必担心。”

左丘梅欲言又止,见家主胸中似有万全之策,可运筹帷幄。

其实,黛玉并非真有通天之术,能无中生有。而是方才想起裴石,她便想起那无主之仓。

她不动声色,离了荣禧堂,沿着府中回廊一路走至正院。穿过石阶、越过廊檐,她远远望见演武台仍在,那些昔日操演所用、灌满的沙袋仍堆成一丘。

一切好似昨日,只是友人不在。她沉默片刻,随即转身去南府寻赵安、贾芸密议,商定趁夜率人悄然出城,暗自运回那些无主之粮。

而此刻的京中,已有两处由贾府设立的粥棚。

一处仍设在城西旧坊,那是百姓习惯前往的旧地,也方便照拂义军工事修筑之所;另一处,则设在靠近京营的城北,义军六万之众驻扎其间。

起初,不过是贾府寻常义举,自筑棚舍,施粥赈饥,也是为了一朝蒙难,能有四邻相助。

谁知如今,这义举竟渐成“官办”,黛玉代为承办京中济民之事。

她与左丘梅常为粥米用度费神,为了防止贪墨与作假,便如每夜在府中巡抚查看一般,黛玉偶尔也骑马跟着护卫们亲往粥棚探查。

一并去瞧瞧负担京中济民之事,闯王许诺给黛玉的一整条街的铺子建得如何了。

城北大道之上,一匹墨色骏马驰过街口,身披鹤氅的女子虽带着帷帽,却难掩风姿。

她身后护卫簇拥,一路无言前行。

市井巷口,不少百姓驻足观望。

“是林姑娘——”人群中有人低呼。

“她来了之后,粥棚都大方了,真是大善人啊。”

旁人低声接应,言语中满是敬服。

“可不是嘛,人家可是得了城西一整条街的铺子……国公府独她一家无事,听说闯王都听她的,也不知道做了什么。”

言语流传,如风过市井街巷。

作为未婚守贞的女子,本不该抛头露面,但时局如此,虽仍有迂腐之人间言,但京中百姓多对贾府当家赞誉有加。

京中女子尤为敬慕,林氏女子何其多,常有错缪,女子们悄然称她为“贵女林氏”。

哇,好装逼的结尾[小丑]

左丘梅:才两个学生??看不起谁??去把府里小孩全部叫来读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4章 京中贵女1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