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短篇合集)猹视记 > 第11章 2024.05.03 关于天才

(短篇合集)猹视记 第11章 2024.05.03 关于天才

作者:慕明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00:48:44 来源:文学城

我发现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明珠蒙尘。既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天才,又因为自己的平庸而焦虑,觉得自己被埋没。

其中就包括我自己。我曾经觉得自己是能做一番大事的天才,但当我发现身边许多人都以“天才”自居时,我忽然停了下来,疑惑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天才,并开始反思“天才”到底是什么。

“天才”往往与“天赋”挂钩。对“天赋”最直观的理解是自然而然不同于常人、或者超出常人的能力。人们常将天才和疯子对比,皆因认为二者看到了与常人不同的东西,并将这种不同的视野归于“天赋”。由此产生了分歧:什么叫“不同”?换言之,为什么会有相同和不同的区别?——这不是说个体的独特性和群体的普遍性,而是说,为什么大家把人群分了类。

这一分类标准因人而异。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给二者定义,基于此安置自己和身边人的位置,因此“与众人相同”或“与众人不同”,即“平庸”或“天才”,都是自己感知的、内在的、经验的,而非客观的、外在的、普遍的结果。

比如,一个人夸赞你是天才,因为你能写小说,你和他不一样,你有“优势”。但从你的视野来看,由于接触到了更能写小说的写手,你也许不觉得自己是天才,也许觉得其他人才是天才,因为那些人一书爆火,或是很懂卖点和市场,很懂怎么让读者对自己的作品死心塌地。但二十年后——一如我们看二十年前的畅销书——有很多已经不再畅销了。被人们忘却的作者会觉得没被忘记的作者是天才。在这个情境中,人们为“天才”赋予了利益的定义。“天才”似乎总与年少成名、功成名就挂钩。如果没有成就傍身,说自己是天才,别人只会笑话你。

由此,“天才”二字从天上跌落,变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为了让自己在标尺中更靠前,人们模仿天才,崇拜天才。为了成为天才,人们想方设法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尽早发现,尽快发扬,以便赢在起跑线上。不少理论因此诞生,如MBTI,它们的宣传语往往是“发现你的优势”,把人安插到最适合的岗位,或用来处理身边的社交关系。然而它不止处理关系这么简单,它又形成了新的标尺,人们在这个标尺上再定义,再划分,恨不得细化到让每一个脑细胞物尽其用——这引起两个思考。其一,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其二,为什么会这么做?

所幸MBTI更多是作为心理安慰剂存在。当得知自己是仅占10%的N人时,好比为天才资质颁发证书,总能让人快乐(我也是)。虽然这证书没有用,且身边几乎90%的人的结果都是“你是极为罕见的10%”(很幽默,我的结果也是这个)。类似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智商测试。它们都在弥补空缺,一种从学生时期就存在的、无法取得好成绩、被家长老师所忽视导致的认同空缺。然而教育不是让人获得自我认同的。教育靠成绩定义出优等生和差等生,以此来规训学生,让学生们都好好学习。学生本没有差异,成绩把他们区分开。再往上,好的大学,不好的大学,高的学历,低的学历,高的工资,低的工资,一步步将人割裂出鸿沟——而这割裂人的线根本就是经验的,不是本质的。当学校调整培养的目标,把制造手工列为头等要务,那些手笨的人立马变成了“差等生”,再怎么擅长读书,也没人认为你是聪明人。这背后的逻辑不是“事实正确不正确”,而是“事实需不需要”。

我们可以基于此创造韦伯“理想类型”的坐标分布图,人们分布在这中间,推演到极端,就是四种情况:①我正确,但事实不需要;②我正确,且事实需要;③我不正确,但事实需要;④我不正确,且事实不需要。

对崇尚正确的人而言,①②是天才,③④是平庸;对崇尚需要的人而言,②③是天才,①④是平庸。这也许说明了一些问题,然而坐标轴是我们建的。我们使天才与平庸分列在两级,他们因对比产生,这也是社会为我们进行分类的手段。为什么社会要分类?为了方便。统一意味着便于管理,人们早已习惯于按照别人规定的定义行事。

最终的思考是:“天才”二字说明不了什么,甚至毫无必要。每个人都同样的平庸且蠢笨,包括我自己。我所认为的聪明都是自作聪明(因为是自己定义的),认为别人不聪明也是自作聪明(因为也是自己定义的)。这像是在为自己挑选帽子,然后欺骗自己,但帽子并不能带来什么。一切除了自我本身之外毫无意义,帽子也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