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1章 第 1 章

[北宋]我要当太后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舒钥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4-26 12:32:37 来源:文学城

庆历四年(1044 年)四月二十五日,皇第八女齐国公主薨。灵柩暂厝于都城西普济佛寺,以待下葬。仁宗皇帝悲恸不已,下诏追封其为韩国公主,且连续两日不临朝听政。

朝中大臣或私下议论,认为皇帝哀思过深,显见对张氏荣宠过盛。众皆言:“夫女宠太甚,则俭德易亏;恩泽偏私,则谗言易入。”

后宫亦掀起波澜。初时,御侍宫人闲时私下议论,提及皇八女生母 —— 宁华殿张美人,四年连生三女皆夭折,谓其 “无福无德”。原正二品淑媛自请降为正四品美人,又刻意违礼为皇八女求取小名,终未能保全皇女,众人皆归咎于张氏平素骄横无度,僭越礼制,不敬中宫所致。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插上翅膀的飞鸟,向着四面八方疾飞后,传入尚局二十四司,又飞入各宫贵人耳中,终至坤宁殿。

曹皇后以宫中有讹言惑众者,立即召遣司言传谕曰:“若辈勿以浮言相煽,吾能辨忠奸。”一向秉持“以威肃内”管理风格的中宫,以强势的态度迅速平息事态,令谣言不能互相煽动,也为平息帝王之怒。

可是,这才哪到哪呢,也没人有后世眼,再过几年,还会上一台大戏。在张氏以贵妃之身身死,正宫曹皇后尚在时,仁宗还要追册为后,打破儒家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在朝堂内外、乡野林间都引发极大的震荡。

据史书载,仁宗罢朝7日,亲宿皇仪殿守灵,温成皇后张氏的葬礼“费金帛无算”,连两府(中书、枢密院)亦不得入宫。

中书主政,枢密主军,这一个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日常政务决策与执行,相当于“政府”;另一个是最高军事机构,独立于中书门下,专掌军务,与中书并称“二府”。

仁宗这自断耳目,放弃权柄的行为让人颇为费解,还好当时朝内能人辈出,政局整体稳定,无内忧外患激化矛盾,短期权宜不至失控,只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其情感宣泄。

除此外,仁宗还要求百官致祭,那可是“御史台先设次,俟灵驾过,群臣素服,班台前北向再拜,举哭,十五举音,止哭,又再拜。”

御史台是当时最高的监察机关,承担监督百官、纠察朝政的重要职能,当然也承担礼制维护与朝仪监督。

所谓“御史台班次”,也就是说御史台先设置灵位,等到温成皇后张氏的灵车经过,群臣要穿着白色的丧服,在台前分列站立,面向北方行两次拜礼,然后放声大哭,以固定的节奏和次数,哭十五次后,才能在礼官示意下停止哭泣,接着还要再行两次拜礼。

怪不得后世评论,这是写在史书上的偏爱。

东京城内,也有不少平头百姓纷纷在饭桌之上,私闱之内,把张氏怙宠上僭,几危皇后当起谈资。讨论起张氏究竟如何貌美,官家与这张氏究竟如何在宫闱内嬉戏,什么每至酒酣,奏乐彻旦,跟自己亲眼看到似的。

此时,城外道上,三辆牛车迤逦而来,每辆车上各有一魁梧大汉驾车,首车坐着当家夫人和婆母;中间车厢内,一名幼女被一老妇抱着,身侧还有一丫鬟打扮的少女;最后一辆车里则装满了家私,一老一少骑马随行押后,一行正缓缓驶向东京外城南熏门驶去。

这南熏门是东京城外城的正南门,由南而来的车队、人群一般都从此门入城。

北宋都城为中国古都史上著名的三重城,由内而外依次为皇城、内城、外城。

皇城为皇帝理政与后妃居住的核心区域,南门为宣德门,北门为拱宸门。

内城,又称阙城,环绕皇城而建,是衙署、勋贵宅邸及商业中心所在,比如那大名鼎鼎的北起皇城东华门,南至内城东南角的潘楼街,以医药铺、香药行驰名,夜间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号称“不夜街”。除此之外,另有相国寺至州桥一带,形成以大相国寺为中心的商业文化圈,瓦市勾栏林立,杂耍、说书等市井娱乐应有尽有。

外城也唤作罗城,正南门的南熏门附近多为平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以中小型商铺为主,还有各类特色食肆聚集。外城东的新宋门,则是汴河码头,漕运货物的集散地,南北流通的粮食、茶叶、杂货,珍奇物件皆在此装船卸货。出了外城正西门的西石门,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明池,这可是皇家园林,每年三月开放,百姓可入内游赏,池畔有琼林苑,就是官家赐宴新科进士的地方。

而在京的禁军驻军营地,则驻扎在汴梁城墙外围护龙河(即护城河)沿岸,拱卫京师。仁宗庆历年间,禁军兵力达八十二万六千(《宋史-兵志》),占全**队(含厢军)半数以上。而在京的禁军则保持在八万之间,四支主力禁军分别为捧日(骑兵)、天武(步兵)、龙卫(骑兵)、神卫(步兵),各辖四十指挥使,每指挥管制约五百兵卒。

后世公认,北宋都城东京人口规模应该超过了100万,“岁漕江淮米六百万石以给京师”之记载毫不夸张,堪称当时世界最大都市。放眼全球,直至工业革命后,伦敦方成为欧洲首个百万人口城市;更不要说当时国家都没建几年,人烟稀少的美国了。

自宋太祖、宋太宗平定五代十国割据政权后,将各地氏族、军民迁于东京汴梁,放在眼皮底下监看。氏族又带来的各种依附于他们的手工业者们,可谓是“汴都衣冠甲天下,富商大贾、百工技艺之人,辐辏鳞集,仰给于贵势之门。”

这些豪族豢养擅长织锦、锻造、漆器的奴仆工匠,统称为“家业人”,那些技艺精湛者,卖出的货品价值千金。有些甚至形成垄断性的技术优势。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也提及,“汴京木工皆出于鄢陵王氏,金工多附南阳张氏。一族之匠,传艺百年,天下莫能及。”

那么可以包容常住100万人口的东京汴梁有多大呢?

按照后世研究,皇城面积约为1.14平方公里,内城在8.34平方公里左右,剩余约50平方公里就是外城。北京故宫(紫禁城)占地面积约 0.72平方公里,以此换算,也就是说北宋的皇城约等于1.6个紫禁城,内城等于12个紫禁城。

这东京之繁华无双,也难怪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序》中写到“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当然这本书现在还没有呢,这是在靖康之难之后,他逃离汴梁转到绍兴,回忆起东京城那青漆涂饰的雕梁画栋、豪华精致的亭台楼阁,停在宽敞平直的街道上的装饰精致的马车和饰以珠宝的骏马。来往妇人头上的黄金珠翠是那样的耀眼夺目,所着轻罗薄绮又都飘散着芳香引人沉醉。新奇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欢笑在柳巷花街上飘扬,吹拉弹唱之声亦在茶坊酒馆中回荡所写。

人人向往东京,人人都说东京好,但是想在里面混得好,那可不容易。就算再有钱,没有关系也寸步难行。

三辆牛车这时已经从南熏门通过路检,押后骑马的老汉将某物塞入负责通关文牒查验的监门官袖中,却被对方笑骂着推开 —— 二人似是旧识,肩头轻撞间,交头接耳嘀咕着 “过几日再寻你” 之类的话。老汉行叉手礼道别后,策马伴随牛车缓缓驶过南熏门内的坊区住宅,朝内城朱雀门方向而行。

再说为首牛车内的花甲老妇与中年妇人:二人衣着素朴,头上仅别着几枚木簪,长途奔波的疲态下,仍可见这对婆媳年轻时的姣好容貌。随着牛车越靠近内城城门,她俩眉头渐锁 —— 约定的时辰已过,按说早该有人来迎,为何始终不见踪影?

花甲老妇,也就是婆母吴王氏张口道:“耘娘,你让路与去大郎的衙门打听打听,莫不是西边又有战事,禁军紧急集合调令了?”

儿媳刘耘娘,随婆母吴王氏,携 13 岁的儿子、5 岁的小女儿,带着老仆王婆、小丫头青枣,以及因伤解甲来任管家的路伯父子(路伯与其子路与),依照丈夫吴大郎的安排,举家从京西路邓州郡(南阳)北迁,迁居东京汴梁。

“路” 为宋、金、元三代行政区划名。宋太祖为避免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将一级行政区划定为 “路”,初设十五路,包括:京西路(治今河南洛阳)、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河东路(治今山西太原)、陕西路(治今陕西西安)、淮南路(治今江苏扬州)、江南路(治今江苏南京)、荆湖南路(治今湖南长沙)、荆湖北路(治今湖北荆州)、两浙路(治今浙江杭州)、福建路(治今福建福州)、西川路(治今四川成都)、峡路(治今重庆奉节)、广南东路(治今广东广州)、广南西路(治今广西桂林)。

以存60章,放心看,不烂尾。

我曾经听过一个很出名的法国经济学家的讲座,他在香港居住了10年。在谈起流行病时,他说他儿子说历史看来每次大型流行病都是从中国传播而来。

你们那些小地方,人口才几千,最多几万,得个鼠疫黑死病不就死完了!当然传播不出来!因为所有人都死了!!!!

【周末有空捉一下虫,分割一下段落[可怜]】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