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做幸福的嫡妻 > 第71章 多事之秋

做幸福的嫡妻 第71章 多事之秋

作者:画中留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12 07:46:15 来源:文学城

明宣五十年十月,正值多事之秋。

最近,朝堂上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则是皇上以丁和泰有病为由,将其的步军统领之职解去,同时任命黎多科为步军统领。而丁和泰被解职没几天,皇上便在喜秋园召见诸位文武大臣等,宣称:“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将何为也?”于是,当场逐个质问刑部尚书柳世武、兵部尚书容通文等。众人矢口否认结党,皇帝帝令锁拿候审。另外,命将已经解职的步军统领丁和泰,拘禁宗人府。

这是皇上对皇太子结党的一次重大打击。

而起因,则源于有人向皇上进言说,“太子的门人越发放纵,甚至还有什么‘天无二日’的狂悖之言!”

这言之凿凿的指控,分明就是在暗射太子有谋逆之心!此心思不可谓不毒辣。

时至今日,皇上和太子之间早有隔阂,而皇上心里最最担忧的无非就是太子按捺不住,有不臣之心!所以这一进言,无疑是击中了皇帝的痛楚!

太子被打击,又岂会甘休!查出了向皇上进言之人,他便开始了他的报复!

不久后,第二件轰动朝野的事情发生了。

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狂妄不谨”的罪名弹劾新科编修戴名世,谓其“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逞一时之私见,为不经之乱道,……今名世身膺异教,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书削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侧清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徇隐不言?……”

皇上遂命刑部审核此事。刑部官员从《南部集》中找到了“罪证”。

其实这些个罪证,多是穿凿附会。

戴名世是在明宣四十八年以会试第一名,殿试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俗称榜眼)被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参与史馆的编纂工作。此次因《南部集》中录有前朝大经之事,他记录颇多,被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多有冤屈。

当时,因为前朝大经的资料散逸颇多,有些又失于记载,因此尚无人能写前朝大经之史。而戴名世每以史才自负,他很想仿效《史记》形式,作出纲目,然后广泛搜罗资料,相互参证,力求真实,写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因此他广游燕赵、齐鲁、河洛并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访问故老,考证野史,搜求前朝大经逸事,不遗余力。一时之间,文名播于天下。明宣四十一年,戴名世的弟子尤云鹗把自己抄录的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由于戴氏居南部冈,遂命名为《南部集偶抄》,即著名的《南部集》。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江南各省,其发行量之大,流传之广,在当时同类的私家著作中是罕见的。正是这本书,使戴名世流芳文坛,得知己无数,却也使他遭致杀身大祸。

而此案株连数百人,震动儒林!

很多人觉得戴名世之所以被弹劾,主要是因为他为人孤傲不羁。平日,他对达官贵族和那些所谓“欺世盗名的无耻文人”表现出的痛恨以及轻谩。还有,他在《南部集——北行日记》中就说自己常“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这些犀利的言辞,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隐疾”,所以遭到忌恨。

但事实并不止如此!

忌恨或许是个理由,但还不至于闹到如此田地。

此事的爆发,有一个更大更根本的原因——戴名世的好友,是何焯!

何焯此人,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他与陈重光、姜晨英、汪士鸿并称为明宣年间“帖学四大家”,而且他还是皇八子秦空的老师。此事引发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太子为了之前的事,怀恨在心,耿耿于怀,势要打击皇八子一党!

说到底,这两件事情都是皇储之争的延伸而已!

“南部集案”发生后,由于涉及面太广,打击范围过大,士子之心不稳。而此刻,正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又有折子递上说,江南又发生了一件耸人听闻的大案!

奏折中说:“江南本届乡试出现了舞弊大案,副主考官赵晋受贿十万两纹银,出卖举人功名。阅卷官王曰俞、方名合伙作弊,正考官左必蕃知情不举有违国法。为此江南士子大哗,舆论纷纷,民愤难平,请求从速查清弊端,严办贿官,以定江南士子之心。”

这封奏折好似一个晴天霹雳,使皇帝震惊不已!

皇帝万万不愿相信,在江南礼仪之乡会出现这样的劣迹!

但是,事情好像专门和他开玩笑一样,皇帝又于密奏卷内发现自己最宠信的坐探、苏州织造李述的奏折,详细地讲述了江南科场舞弊,民情鼎沸的情况。奏折中说:“举子们出于义愤,把考场匾额上的“贡院”两个字涂写成了“卖完”,还有一群考生竟将财神庙里的财神泥像抬到了夫子庙里,江宁城内万人空巷,观看考生们抬着财神爷游街。”

皇帝看到这里已经怒火填膺,偏偏在奏折里面又飘出了一张小纸条,是李述抄录的一幅揭帖对联:“左丘明双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这分明是指斥主考官左必蕃对舞弊行为视而不见,副主考赵晋胆大妄为,贪赃枉法。

此时,皇帝再也无法忍耐了,手中的龙泉窑青花茶杯,被他狠狠地掷在地上,摔得粉碎。侍候在旁的宫娥和内侍都吓得魂不附体,他们齐溜溜地跪下,战战兢兢地轻呼:“万岁息怒!”皇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挥手令他们退下,自己坐在龙案前发下了一道御旨:“令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为钦差大臣,火速赶赴江南,务将科场案彻底查清。”

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张鹏翮,是在凌晨接到皇帝的圣旨的。他自知皇上一向对自己绝对信任,而且他也知道当今皇上平生最重视笼络天下士子,之前的“南部集案”已经动摇了士子之心,若这次自己负责的科场舞弊案再不能彻底查清,必然会遭到皇上的痛责严苛!于是他不敢怠慢,接旨的当天下午就与赫寿一起赶赴江南。路上二人议定,一定要快刀斩乱麻,将行贿的人犯一起缉拿严惩。

由于这个案子发生在江宁,为了避免江宁有关人员的纠缠,也为了不受江南各衙门的干扰,他们决定不在江宁审案,而将行辕设在扬州。第一次会审是在扬州钦差行辕进行的。两江总督葛礼、江苏巡抚张伯行奉旨陪审。

堂上询问时,副主考官赵晋当堂供认受贿黄金三百两,阅卷官王曰俞、方名也供认徇私舞弊,将在卷中做了暗记的程光奎、徐宗轩、吴泌等点了举人。

案情到此时脉络已经清楚,三个考官当堂被革去功名,收监看管。下面只要取出吴泌等行贿者的口供,将受贿钱财数额查清,就可结案了。

张鹏翮正为这个案子审得顺利而庆幸,却不料在审讯行贿人程光奎、吴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得波澜突起,案情一下子又复杂起来。

程光奎、吴泌等被带进了大堂,张鹏翮先试了试这两名“举人”的学识,结果吴泌连两句《三字经》都背不顺溜。程光奎更加可怜,默写《百家姓》只“赵、钱、孙、李”四个字就写错三个,写对了的一个“钱”字还歪歪扭扭。钦差对这个只认识“钱”字的考生万分鄙视,含怒问道:“尔等到底行贿多少,才买来这举人功名?”程光奎自知难以抵赖,只好如实招供:“大人息怒,小人出了黄金十五锭,每锭二十两。”吴泌也跟着供认自己行贿数额与程光奎相同。吴泌刚刚招完,只听得一声惊堂木响,江苏巡抚张伯行拍案而起,厉声喝问:“主考官赵晋只收到十五锭金,另外十五锭哪里去了?”程光奎支支吾吾推说不知。

后来再三追问下,吴宓才道:“是小人托前任巡抚的家人李奇代送的。”张伯行立即拿起一根火签,传令速拿李奇到案。总督葛礼起身阻止道:“李奇乃前任叶抚院的亲信,大人轻信供词,缉拿于他,恐怕叶巡抚面上不好交待。”张伯行正色答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李奇与御案有牵,焉能不问?”二位钦差也觉得应当穷追到底,于是李奇很快被捉拿到大堂上了。

大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经过再三的询问和盘查,最后由于摄于公堂的威严肃穆,李奇说出了事实,他说:“还有十五锭,赵主考让小的交给了泾县知县陈天立,听说是留给了现任的……总督大人……”

顿时一片肃静。

大人们审来审去,谁也没想到竟审到总督大人葛礼的头上来了!

只见此刻,巡抚张伯行的目光剑一般地射向总督葛礼,而葛礼面色铁青,两目呆直,双手竟有些微微颤抖,好一会儿才定下神来拍案怒吼:“大胆刁民,竟敢当堂诬陷封疆大吏,来人,拖出去乱棍打死!”张伯行急忙站起身来喊声“且慢!”衙役们慌忙停下,张伯行对葛礼拱了拱手说:“犯人口供尚未录全,岂能轻易棒杀?大人心无芥蒂,何必怕人诬陷,不妨让他把话讲完,钦差在上自有定夺。”葛礼越发恼怒,吼道:“刁民信口雌黄,搅扰公堂,难道你就容他肆意乱咬?李奇如此大胆,想是有人指使,本督却容不得他。”说着把头转向不知所措的衙役,喝道:“你们还站着干什么?还不与我拉下去加力地打!”张伯行把脸一沉威严地说:“有本院在此,你们哪个敢打!”

公堂上气氛立刻紧张了起来。

督抚二位大员一个要审,一个要打,怎么收场呢?两位钦差此刻也是目瞪口呆,一时难以决断。大堂之上差役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总督葛礼和巡抚张伯行怒目相视,似乎还要争吵。

过了足有半袋烟的工夫,两位钦差才耳语了几句,张鹏翮站起身来宣布:“李奇诬陷朝廷重臣,罪不容诛,且将他重镣收监,严加看管。本案今日审理到此,退堂!”

而之后不久,皇上就接到了巡抚张伯行的奏折,实际上在张伯行奏折上来之前皇帝早已嘱咐他安排在江南的亲信,李述、曲乃实等不断密报审案消息,对江南大审情况已经了如指掌。

而张伯行的此篇奏折理直气壮,使皇帝很受感动。

但就在同时,皇上也接到了葛礼的奏折:他参劾张伯行挟嫌诬陷封疆大吏,监毙要犯。折中列出张伯行七大罪状,仅其中私刻书籍、谤诽朝政一条就足够灭门之罪。

皇帝本太不信,但李述等人也曾多次密告张伯行确有刻书之举,又使皇帝不敢全面否定葛礼之言。

拿着两份奏折,皇帝犯起了踌躇,心中只埋怨张鹏翮和赫寿,去了两个多月竟没有一道有点主见的奏章。但是,皇帝对江南科场案的态度是十分明朗的,一心要查个水落石出。现在督、抚互相弹劾,且都被卷进案中,如果不采取措施,恐怕越审越乱,想来想去,皇帝决定暂时将张伯行和葛礼都解任,减少干扰,然后严令张鹏翮二人将科场案和督抚互劾案一并加速审清,皇帝明确表示案中不管牵进何人也要彻底究清。而且皇帝还特别指出:“证人李奇和泾县知县陈天立是本案关键,必须要这二人当面对质清楚,查明余下的十五锭金子的下落才是破案关键,两位钦差应对此格外用心。”

圣旨发下十天,仍不见张鹏翮的确实结论。却接连收到江宁织造曲乃实和苏州织造李述的三道密札,报道审案过程中又出了新的波澜。李奇与陈天立对质后,陈天立供认出确实接到了李奇送来的十五锭黄金,但问到交给谁了的时候,他却吞吞吐吐不肯说。就在钦差准备再次拷问之际,陈天立却突然在监中自缢身死,造成了死无对证的局面。

案子越审越复杂,而且江南士子近日又有聚众闹事的趋势,已有人贴出歌颂张伯行德政的歌谣,也有人为葛礼鸣不平,江南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曲乃实和李述都是自己的绝对亲信,他们的奏折是完全可信的。

皇帝简直有点头痛了,他万没有想到这个案子会如此曲折,同时他对江南民心的不稳也感到忧虑。但他到底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皇帝,从一连串的事件中,他已肯定案情的缘由。而张鹏翮身为钦差,竟然眼睁睁看着要犯自缢,实在是失职!皇帝对张鹏翮已由信任变为怀疑,于是,当天就发下两道圣谕,一道是催张鹏翮、赫寿火速将勘查结果报上来,一道是密令安徽巡抚暗中查访陈天立的死因。

张鹏翮这位素以精干著称的官员也睡不着觉了,他与赫寿再三商议,拟就了一道奏折,大意是:“葛礼参劾张伯行指使证人,诬陷大臣及私刻书籍诽谤朝政都查无实据,张伯行参劾葛礼受贿出卖举人功名之事也属虚妄。但张伯行心性多疑,无端参劾总督,造成督抚互劾,江南大哗,照律应予革职。”

张伯行知道科场案如此了结,顿时心如火焚,于是他又写了一道奏疏指出:“科场舞弊,名声狼藉,大江南北,众目交注。葛礼仗势受贿卖官,民愤极大,若不按律严惩,江南民心何托?今后秋闱信誉何在?江南吏治本已荒疏,封疆大吏舞弊居然逍遥法外,国家法度岂不是一纸空文?臣身为抚院,不敢不竭忠以尽言,万岁要三思三思再三思。”奏章写罢,张伯行已老泪纵横,他用颤抖的手将奏折封严,命有司官员以八百里加急驰送京都。

皇帝几乎同时接到了四道有关科场案的奏折,第一道是张鹏翮、赫寿的结案折,请将张伯行革职。第二道是安徽巡抚梁世勋,回复调查证人陈天立死因的结果,折中说江南刑狱官员,上自臬司,下至州县提点刑狱,几乎都是葛礼的亲信,消息封闭甚紧,难以确定究系自杀还是灭口。第三道是苏州织造李述的密札,报说张鹏翮二人在拜本后已经起身往福建,但扬州民心未定,纷纷议论卖举人的情弊不曾全然明白。第四道就是张伯行措辞激烈的本章。

四道奏章一对,泾渭已然分明。案情其实并不复杂,却发展到现在这种局面!皇帝见到此种情景,心中顿时燃起了一股怒火,他用力压制自己,定下心来思索再三,决定将张鹏翮的奏折留中,另外再派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为钦差,重新审理此案。

但是,新任钦差穆和伦与张廷枢,到扬州后什么也没干,就一头扎进了案卷堆中。这两个人都是老于事故,八面玲珑的京官,当接到皇上的委派令时,就暗暗叫苦,知道摊上了一件简力不讨好的差事。他们很清楚,这件案子怎么断都会惹来麻烦。如果认真察理实情,不但要得罪督抚,还要得罪两位前任钦差。如果草草了结此案,江南民怨不能平息,皇帝也不会答应。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只有在案卷上下工夫,想法补上原卷的破绽,然后再摆出一副雷厉风行的样子,公开审讯一批人犯,才能维持住原判,实际上也就是保住了前任钦差的面子。

想好对策,新任钦差穆和伦与张廷枢就开始实施。行辕衙门前一连热闹了十天,一批批人犯,被分别审讯,每天都有审讯告白贴出,钦差审案可谓明察秋毫,执法如山。审案结果,主考左必藩纵容舞弊,被革职查办,副主考赵晋、阅卷官王曰俞、方名受贿出卖功名被判斩立决,程光奎、吴泌、席玕等生员贿买考官,骗取功名,分别拟绞或枷责。总督葛礼与舞弊案无关,但审理不力受到切责,巡抚张伯行无中生有诬劾朝廷重臣,以革职处分。

穆和伦、张廷枢这一步棋确实走得好!

严惩了主考官和吴泌等,为江南士子出了一口气,自然平息了一些人心中的愤慨,对葛礼进行切责又堵住了一些人的嘴,这样张伯行革职的处分就不会有更多人反对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张伯行,死也不肯接受这个裁决,又给皇上写了一道奏疏,就是这道奏疏,竟彻底推翻了四位台阁重臣的原议!

皇帝自派出穆和伦、张廷枢后,就密切地注视着江南的动态。偏偏这时自己安插在南京的重要耳目曲乃实病故了。所以只好密旨李述三五天汇报一次消息,李述遵旨,时时通报。穆和伦的结案折还没送到,李述已将审理结果报告了。皇帝对这个结果仍不满意,不久又接到了张伯行的最后一道奏折,折中言道:“科场舞弊只惩从犯,不惩首恶,难抚江南人心。大洪王法不治封疆大吏,此风若长,本朝刑律将名存实亡。伯行革职事小,朝廷安危事大,不得不进最后一言,科场弊端必须究查,葛礼受贿必须严惩,望万岁再派贤臣维护纪纲。”

读着张伯行的奏折,皇帝心里不断揣摸,张伯行敢于否定四位钦差大臣的结论,胆子也实在太大了,没有充分的根据,谅他不敢这样。五十年来,自己处理的政事瀚如烟海,但像张伯行这样敢于直言进谏、强项不阿的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莫非其中真有隐情?莫非四位台阁重臣竟真有徇私的劣迹?皇帝想来想去,实在找不出理由来为钦差的结论撑腰。看来这个案子还是没搞明白,张伯行要求再派贤臣,我还能派谁去呢?

第二天早朝,皇帝便在朝堂上说出了自己的烦扰。不想大殿之上,众人对于此案所涉及其中的派系斗争都感到担忧,皆无胆去管,竟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主动请命去彻查此案!

就在皇上感到万分失望的那刻,皇四子秦真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缨道:“儿臣愿做钦差,亲往扬州查清该案的始末,为皇父分忧。”

皇帝听完,眉头一舒,眼中不由露出欣慰赞叹之色,接着便道:“皇四子秦真听旨,朕令你为钦差,授你专断之权。命你务必要查清江南弊案。且要从速办理。即刻启程。”

“是,儿臣遵旨。”叩首领命的这刹,秦真心中暗喜:此事他不躲不避,不仅得到皇父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堂堂正正的讨到出京的旨意了!不久,他就可以将那个让他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女子抓会自己的身边了!

一日的飞马奔驰。直到日落西山,秦真才和随从们歇下奔走的脚步。

此刻,外面的奴才正为秦真打点着住宿事宜,而秦真则站着客栈的院子里,抬头望着天空的那轮明月,嘴角浮起一抹自信无比,志得意满的笑容:慧儿,你等着!爷马上就会逮到你了!

推荐本人已经完结的古言——《桑青传》

-

文案如下:

-

她叫丁桑青

-

三岁丧母,七岁丧父

后娘黑心虐待,还将她卖给了牙婆

-

曾被好心人解救,但又遭逢大难

-

身不由己的她,去过很多地方

下至牢房,上至皇宫

-

心灵的成长,让她足以撑过所有的黑暗时刻

-

不论脚下多黑暗,从不改变向阳而生的心性

-

回首看去,脚下已是宽阔无比的一条阳光大道

-

曾经一个孤单弱小地需要旁人庇护的身影

最终能强大到庇护许多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1章 多事之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