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诸朝来我农家乐 > 第19章 第 19 章

诸朝来我农家乐 第19章 第 19 章

作者:酒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7-21 20:24:36 来源:文学城

其实刚才他们来摘草莓的时候,几人还曾聚在一起,猜测天幕会不会触发任务,比如采摘最多的草莓或采摘最大的草莓。

不过似乎是他们想多了,直到他们走出草莓园,天幕也并没有发布这样的任务。

“你们几个写完作业了吗?”徐雪筠十分‘好心’的问道,因为每年周家的两个孩子来农家乐玩的时候,最后一天都会挑灯夜战——已经上了大学没有暑假作业的徐雪筠就会一边嘲笑他们一边也帮他们一起补。

“我们都高中毕业了。”几个孩子七嘴八舌的,“哪来的作业。”

徐雪筠叹气:“本来还想再看你们补作业的——你们大学都报的什么学校。”

嬴政早就对后世的学子如何获取知识这件事十分好奇。

徐姑娘看起来才二十出头,但却已不在课堂中,这两日也并未见她捧书诵读,但她家中明明有这么多藏书,说起话来通俗中却又带着几分唯有读过许多道理的人才能有的豁达和明智。

而且后世的学派又是如何划分的呢?还是如同他们一般,为法家,儒家,墨家吗?

这几个孩子所说‘高中’倒是给了他一点启发。

有高必有低。

所以应当是上完了低中后又上了这高中,最后去了徐姑娘所说的大学。

这种划分方式倒是新颖。

是按年龄来教学的吗。

在秦朝,读书是只属于贵族和世家子弟以及小富之家的事情。

现代常说寒门难再出贵子,但实际上古代是彻底没有寒门的存在,他们口中的寒门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而不是指贫民阶级。

这种情况在纸张出现之后稍有变化,但文房四宝的昂贵以及师资力量的难寻还是让读书做官变成小部分人的晋升之道。

所以不仅是夫子难寻,学生也难寻。

一个地方就这么多能够读书的人家,这些人家也不可能年年都生孩子。

所以一位夫子教导的学生从几岁稚童到十几岁的少年郎再到二十几岁的青年,也不是少见的事。

当然,历朝历代的夫子所指的都是私塾中的老师,唯有秦朝有所不同。

根源还是在于商鞅的思想,他认为君子六艺为六虱,若是一千个普通民众之中有一人追求《诗》《书》,就能导致这一千个人不好好种地打仗。

这也和现代的许多困境相似,因明星,主播这些经常出现在人视野范围内的职业可以迅速的收拢钱财,所以有许多的孩子已经将自己的梦想从一个个的科学家宇航员而变成了当红艺人。

也是幸存者偏差的道理,若是不当红,不能够快速的将自己的才能或美貌变现,就不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便没有过多的收入,可那些没有快速变现的明星,主播也不会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所以就像是书同文,车同轨一般,秦朝也试图统一思想。

因为他们认为,在当时急于一统天下的形势下,君子六艺对于农业、军事、司法等各领域的各项实际业务,没有任何帮助。

反而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诱使民众们不务正业。

他们不允许开设私塾,‘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各郡县设立了专门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室”。

让“史”或者“令史”来教导学生。

《内史杂》规定,“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所以有很多观点都认为在学室中学习的人,都为国家预备官员。

这也是为了弥补大量读书人都为六国贵族,并且不愿投身秦朝做官的官员空缺。

始皇的眼界和布局在某种情况上来说,的确十分超前,这也是许多人在两千年后还依旧如此怀念他的原因——若当时他能多活二十年,秦朝必定安稳许多,若扶苏继位,有仁政思想的他对内修养生息,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会和现在大不相同。

所以此时嬴政便又从后世的学校中得到了启发。

若把知识划分为低,高,大三类。

那岂不是可以让学了低类知识的人去做符合低类知识的活计,学了高类知识的人去做高类知识的活计。

不过此时的他又有一个疑问。

徐姑娘都学了大类知识了,怎么连他之后的皇帝顺序都说不出来。

难道这和她口中的‘艺术’有关吗。

专门教导艺术的大学......那想必一定也有专门教导律法或做官的学校吧。

几位皇帝都在头脑风暴,但几个孩子却一个比一个骄傲的报出来了自己的成绩和学校。

徐雪筠一听,好家伙,就算不是985,211的,也都是一本。

也是,毕竟从小到大哪里偏科就哪里请家教一对一辅导。

早几年,也不用很早,就在徐雪筠高考报名的时候,她周围的风气还多偏向于出国留学,但这几年随着中国的地位在国际上水涨船高,国内外的认可度也更强。

能够把孩子留在国内的家长都留在国内了。

当然,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相较于五六年前跟上来不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你怎么跑那么远,去黑龙江念大学了。”她担心的拍了拍周翎采的肩膀。

她家是浙江的,这温差一下那么大,能适应得了吗?

康熙疑惑:“黑龙江的......大学?”

龙兴之地的大学吗?

他刚才听着这个姑娘说她考上的好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

直白又古怪的名字。

而且,此时的黑龙江还是发配犯人的地方,电视剧中常出现的宁古塔就在那。

这个看着娇娇弱弱又性格活泼的孩子竟要跑到那地方去念大学吗?

后世之人的求学之心可真坚定啊。

黑龙江省在汉代以前,被肃慎、秽貊、东胡、扶余等占据,并未纳入中国版图,所以嬴政和刘彻都是一脸疑惑,李世民则皱着眉头,好像隐隐猜到了是什么地方。

因为黑龙江在古代并不叫黑龙江,而叫弱水,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中的弱水所说的便是黑龙江,指的便是汹涌的河流,只是后来又被引申为爱情的象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中的弱水便是如此。

黑龙江这个名字便是出现在辽朝,辽朝有许多人都并不清楚它的时间,因为并未出现在朝代歌中,它之后是金,金后为元。

所以几人中只有朱元璋一听就明白这黑龙江在哪了。

于是便也显得十分震惊:“去黑龙江读书吗?”

不是,中原没夫子了吗?

上个学还给自己搞流放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第 19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