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终归不敌你眼中山水 > 第3章 【单纯的一个记录】

终归不敌你眼中山水 第3章 【单纯的一个记录】

作者:李言朝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4-15 15:45:12 来源:文学城

把这个地方当成我的记录本。

一些让我有所启发的东西:

1.【精神分析】拉康的基本理路:小他者、对象a、大他者……我将成为一个他者】 BV15R4y147CC

“若拉康评述爱情,爱情即为无意识是大他者的话语,被不存在的东西转出缺如,一直空转至死,至死都不曾知道,爱着的对象a,是何时何地如何离开自己的位置,由于这种真相在你认知的缺失,但由于感受到应该或曾经在的感觉,所以产生了大写的真实。”

“苏格拉底也好,笛卡尔也好,弗洛伊德也好,马克思也好,他们无法被超越,因为他们用热忱从事着研究,热忱在于揭示一种(拉康意义上的)真理,在于揭示一种不可能性,因为不可能所以是真理,真理就是大写的物,明知会失败,却无法停下脚步,就是要去僭越和追逐,它就在远处在我无法抵达之处。”

用户ID:谁在喊我------

发言:

“无意识(大他者的语言)被一个并不存在的,幽灵般的东西活生生地钻出了一个空位,然后你就没有办法,只能围着这个空位转,从一个能指转到另一个能指,转喻再转喻,转得至死方休。对象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离开,你不知道,你只有她曾经在和应该在的那种感觉,所以它就是唯一的大写的真实。

我想到了一句诗。。。这句诗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它很感兴趣,听到上面那段话的最后一整句话时,我突然想起它来。它是符合结论却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可它能不能算是一种真实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四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针对提问:“Up怎么学习到这些的?自学吗还是专业学习的?”

用户ID:yj新世界2

发言:

“你问的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无意义,而且很可能是为了为自己找一种赎罪券,或者一种抽象出的小圈子化认同”

“如果自学和专业学习本身是两种不同的样态的话,讨论何种优劣本身就是很意识形态的,就好比你说你是觉得进体制为人民服务还是在民间为人民服务一样。你要在这里评个优劣就从根本上转移了问题本身”

“对于kapital也是要以这种姿态去对待他们说的话,kapital再怎么经济理性如果这个理性运转起来与自身相bei离,使劲的就是讨论一些无意义的假如这样一切都完美的幻想,这种秩序性是绝对空洞的。”

“这不还是假定了一种抽象的宽泛的自学或者专业学习就是怎样的,但问题书,专业学习里有激进的否定性,自学里也可以有,反过来自学可以变成唯我论,纯粹的服从炮制出的预言会让人主体被抽空,类似科学实在论。这不是哪个效率高的问题,而是这两个样态如何实现其自己更有效率,效率是生产链分工体系的效率还是把人从这种链条解放的效率,一般的效率就是前者的意义,所以它不够效率,你需要一点辩证法普遍化思考”

“你既然看哲学就要明白存在着的运动着的东西它只要维持其存在就好了,他不需要额外前提或者一定附着在某种东西上,就比如比自学更自学推出的自学才是更为真正的自学本身,而就算给你资料自己学,你按着这个纲领来学,那么要更加独立的话 自学其本身也是要褪去按照这个大纲把握这个东西,相反我们可以把知识和自己体验到的,在物的观测现象,事物出现你眼前或者有动静把握一种曲线性,这是拿理科来举例,自己有方法帮助自己理解,如果这样子那么我们就会发问前者的那种自己学习是真的自己吗,我现在很大程度上用强行回溯性建构来讲,所以有些地方表达太庸俗了毕竟我不是时刻都要这样深的感觉,但我至少知道它长啥样。那么这个自学到自学这个本身就是他的存在,存在和你的统一”

————————————————

2. vmz (点烟.Jpg 最开始关注是因为vmz的头像是我很喜欢的金富力士,关注了这么久终于决定从第一期视频开始学习了!

小朋友问妈妈哪里来

流俗:爱情结晶物理生物学信息交换变成胚胎在家庭的符号系统里获得意识心理

这并非向孩子解答 物理学解释只是话语系统的符号系统机制没有解决问题

孩子其实在问这一切是哪里来的

但孩子无法指称一切 视角被限制所以只问我是哪里来

世界是否理所应当我是不是入侵者

【也即,孩子的潜台词“世界是理所应当的存在,而我是外来者侵入者,我和这个世界是一种原初的对抗,我的存在包括世界的存在,和对于整个存在的解释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僵局,问这个问题的把原初的对抗遗忘了,我作为外来的入侵者怎么来的,希望被外界包容”

这个问题忽视了对抗的僵局,将自己当成了外来入侵者,希望被认同包容。

左\派:世界有两种对立的力量,有不可调和的抗争

右\派:保守的共同体和外来入侵分子】

问题将存在和意识的对抗遗忘了,希望共同体认同包容他

他问的问题本身就是告诉所有人“我是外来的”这样一个答案

很多问题自身就是答案。

“问出真问题只能回到原处没有任何预设的位置 ”

“穿透问题”

————————————————

3.vmz 唯心唯物。

本体论(Ontology)——它研究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从哪里来,什么是主要因素什么是次要因素...)

真正的本体论(Ontology)不会首先就下定决断说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因为你说了这么多这个世界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你逃脱不掉一个框架——“A是B”,那么A从严格的上讲它是一个符号是个概念需要定义,那么B也是一个符号需要是个概念需要定义。你说“这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你不揭露其中关系是没有意义的。

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那你又不告诉我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为什么你要把这个世界上分成这两种东西,为什么又说这些东西是物质那些东西是意识?

物质——简单来说就是意志不可改变的东西就是物质(比如说这个墙你用想用拳头捣烂你捣不烂,这个你捣不烂的规律就是客观规律)

但是反过来说,我电脑里面一张图片,我编了个程序让图片变颜色,那这个颜色/这个图片是不是物质呢?我可以自由变化它呀?

再反过来说我头脑里面有关于颜色的感知内容,比如说我看到一个红色、我能感觉到这个红色在我脑子里面的印象,但我想把它变成绿色。你的意识结构接受吗?它会说“不可能,那不乱套了?!”

所以说人内在的意识框架它也不是受你的所谓主观意志去影响可以改变的,这些东西它也具有物质性。

同时包括你的时间体验(你总是在当下,总是有前瞻性地看到未来并且要和过去告别);

你的空间样态(你总是有个中心,然后从这个中心出发有个内在和外在的区分,这种维度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向性)

你说它是客观存在的吗?它也是一种主观体验的模式,但是它无法被改变。你内在的情感模式/**模式...所以这些模式它们都是非常硬的,它们不是可以随你的主观意志去改变的,这些都可以说是物质。

②所以如果这样想,唯物主义的“物”的范围有多宽广。

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的那个物不是“这一切”而是——劳动生产活动本身(所有的劳动与生产活动本身,包括体力/劳动智力/...劳动)并不是说那边一座山,山就是物质;这里有个宇宙里面有星星,星星就是物质。这些恰恰不是物质,这些只不过是被我们当成好像是被造物主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东西,看成是绝对静态的客观的实存,永远在那儿的。

如果我们人类不劳动(我们的意识不劳动)我们根本不可能发现有山,不可能发现有星星,根本不可能发现有宇宙。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宇宙/山/星星这些东西是我们意识劳动的成果(是我们的劳动产物)——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物质。

物质一定要通过一个主体或者一群主体(一群人的努力劳动/生存活动/实打实地去发展创造出来)。

教科书说物质就是“永恒不变的客观的东西”,而所谓的“永恒的客观东西”恰恰就是传统柏拉图那种客观唯心主义意义上所谓的“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理念”。

在马克思那边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教科书体系对于唯物主义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它停留在柏拉图式的那种实在论的层面(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非常稳固的作为其他东西本质存在的一些东西,那些东西它是具有无穷的真实性/绵密的细节/它在时间里面永存,然后这些实在的东西不仅仅它自己是实在的,还可以影响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③那么它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唯心主义就变得很荒谬。

好像它是认为我们内心的一些观念是实在的(比如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存在即感知”——存在的就是被我感知的东西;比如说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有一个大的精神,宇宙精神,宇宙精神派生出具体的各种各样的精神化实体,比如说国家/家庭/客观自然/...)

让你觉得好像这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把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看成是本原,然后把这个虚无飘渺的/非常不切实际的东西/这种假的东西能派生真的东西来(比如说我一个“想吃梨”的观念可以派生出一个“梨”)

这种对于唯心主义的定义是非常有问题的(你当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傻吗?他不知道哪些概念是硬的吗?)

比如说贝克来“存在即被感知”,被谁感知?被我感知吗?那我的存在是被谁感知?只要我被我感知到我就存在吗?所以贝克莱就可以说“我可以把自己一枪打死,我能感觉到这一枪打死的这种痛苦”,那么好像他认为人的精神是永恒不朽的(因为我可以一直感知到自己包括我的死亡都是可以被我感知的,它并不是作为一个终点而是作为我继续存在的一个凭证 )

④观念论(Idealism)它实际上就是研究那些“硬”的东西是如何生成和运作的,它并不会说这个世界谁是本原,它并不会设立一个“谁是本源,所有东西都是由它派生的”或者至少在研究之时、不会预先作出判断(比如说这个墙是人造出来的,我对于它的感知都是非常的巧合的/非常的偶然的,我今天看到它白色,晚上天黑的我看到他是乌黑的颜色了,所以“它是我的观念所派生出来的”)

观念论或者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会这样去思维(因为这种思维他太低估一个人的智商了对不对)

他们都是有科学精神的。

如果你是哲学家的话那你的方法至少是符合逻辑演绎的方法,符合一切现代学术使用的那些假设/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但是这套方法本身在哲学内部也在不停的在进行定义规范的)

所以唯心主义哲学家更多地会是一元论者——他不会认为这个世界一定需要有一个绝对的区分,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东西,物质和精神之间又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么这个鸿沟是谁设定出来的呢?那么严格意义上讲这个鸿沟是精神本身给予的。

因为人是意识的动物,人的思维本身是一种意识活动,这个鸿沟的呈现必须以意识为中介,要经过思想这个黑箱。经过这个黑箱那里面猫腻多了去了,既然有这个猫腻,你就不能说它是简单的可以一分为二的。不能说经过这个黑箱,就有一个东西是成功了的它叫物质/是本源另外一个就是失败了的它就是附属性的。

⑤这种想法本身是一种“成王败寇”,是当今这个社会竞争系统的一个隐喻。

如果我们非常仔细的去阅读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乃至非常仔细的去理解哲学思维——不首先去划定鸿沟/划定边界,不首先把问题说死,而首先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些鸿沟/这些边界本身为什么会显现/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主导我们的思维?那么你就慢慢就掌握了哲学式的思维方式,然后你再去试试看所谓“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你就不会得到那种和庸俗社会当中所盛行的那种物质主义的那种庸常的实在论(就觉得这个宇宙是实在的,而我只是宇宙当中一部分,这个房和车是实在的。那么这个实在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一切不以你的体验为中心,那么这所谓的实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物质所具有那种硬的性质都要和精神所具有那种和主体相亲近的,它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在一个负责的哲学家著作当中这些它都会被详尽而仔细地考察。

所以首先我们就要理解到所谓的“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本身是非常有问题的。它不应该被二分。

就算它要被二分它的原因也没有那么简单。不是一种权力关系(“谁决定谁”“一把手决定二把手”)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

主义主义——未明子的哲学观

一.基本纬度

场域:世界设定(房子,类似于规则)

本体:真实的存在(任何家具,即万物)

现象:主体的体验(被感受到的家具)【总有一个主体在体验着什么】

目的:设立的目的

【弹幕:可以这样理解吗:大雪山里的房子里/有暖炉/我很暖/是为了给人取暖的】

二.基本刻度

秩序:理性、逻辑、僵死的盲目的东西、自我循环、盲目扩张(民科)

冲突:秩序的失败、是世界运行的必然机制(范式内无法定义或被强行定义的存在)

冲突是事物与自身的冲突,冲突总是涉及到辩证。冲突又意味着冒险和自由。

中心:自我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去中心化:将中心让到其他事物上。

自我是很沉重的、没有依托的。你会发现你的存在是没有任何东西来做支撑的,你是平白无故地作为世界中心而存在着的,这种责任十分沉重,你需要照看、看护整个世界。

很多人会为了逃避这种沉重的生存的焦虑(存在主义焦虑、存在主义危机),大部分的人在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以后,会选择将这种“中心”让渡出去、也即去中心化。【比如:追星、玩游戏、看球、爱情、道德束缚】这样的行为——进入到一种癔症的状态、歇斯底里的状态,把一个不是ta的东西当成ta的自身、甚至比ta更重要的东西去崇拜。

承受所有事情、所有意义、所有价值的那个东西就是【自我】。

【资本主义会让人认为资本才是运动的中心,但其实自我才是。】

虚无: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或者说什么都可以有。代表语言无法表达的事物,是系统的窗口。

三.哲学观

1.实在论

场域:秩序。

认为世界充满规律,一切事物都有遵循的秩序。认为一切都是确定的。

代表人物:被世界所曲解的柏拉图(理性主义)

2.形而上学

场域:冲突。

认为存在的出现就是因为场域自身的矛盾使存在不得不出现。形而上学探索的事冲突产生的原因。

对比两个问题:

形而上学:为什么会有我?

实在论:我是谁?即我在场域的位置在哪?

3.观念论(唯心主义)

场域:中心。

代表人物:笛卡尔、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早期马克思

实在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服务器,服务器有代码,代码在空转。

形而上学认为服务器不仅有代码,还有控制台,控制台和操作对象两份。

观念论认为有一个玩家在服务器里玩,一切都围绕着玩家视角构建。观念论并不认为玩家是玩家构造了代码和服务器。

(庸俗的实在论认为是玩家构造了代码和服务器。)

4.唯物主义

场域:虚无。

唯物主义不认为存在充满代码的服务器。唯物主义直接跳过场域去思考本体。严格上讲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实践的、做事情的姿态。不相信世界有框架、背景、确定性的来源。

11科学实在论(自然主义)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在实在论的基础上,还认为本体(万物)也是秩序生成的。

111物理主义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秩序

在科学实在论的基础上相信所有的现象(人的体验、意识本身)都处于与场域、本体同一套秩序。

经典观点:人的所有想法都能还原成脑电波。

1111科学独断论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秩序

目的:秩序

在物理主义的基础山认为世界的目的就是物理学的定律自己运转。爱情、亲情都认为是还原成生物学的力比多。无视并且不承认无序。

代表人物:苏联科学家李森科。

1112有机进化论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秩序

目的:冲突

在物理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运行不由创造它的那套体系决定。物理主义要从科学决定论的束缚中挣扎挣脱出来,不甘于受到某种秩序自始至终的禁锢。认为在无机的世界之外有个有机的神秘的超越性的东西。

代表人物:钱学森。

1113科学消费主义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秩序

目的:中心

在物理主义的基础上,相信世界运行的目的是人类的幸福。认为探索前三种秩序的目的是去实现人类的幸福。

代表人物:诺贝尔。

1114科学虚无主义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秩序

目的:虚无

在物理主义的基础上,相信整个世界没有运行的目的,科学规律没有办法指引历史的方向(技术发展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

代表人物:刘慈欣。、

常见作品:末世科幻小说。

112建构主义(社会健康论)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冲突

与科学实在论一样,认为世界充满秩序(物理学),万物充满秩序,但现象不服从于僵死的物理学。现象产生于自然界与社会界的冲突。

认为现象来自于知识,比如认为“原子”不过人类语言的构造物。

建构主义认为人必须回到社会网络当中,而不是直接面对自然(科学实在论)。

常见于学不成数理化的富裕知识分子。被理工科说服的人文知识分子,为重新获得话语权而创造的理论。

提出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繁荣期:二战后

代表作品: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

1121科学知识社会学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冲突

目的:秩序

19世纪爱丁堡的默顿学派,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只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可以用社会学研究科学。社会学家可以代替科学家获得话语权。

代表人物:摩尔定律。从社会角度提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芯片效能每三年翻一倍。

1122科学范式革命论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冲突

目的:冲突

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理,不存在决定的科学。并且认为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冲突中去把握和自我更新。认为什么是科学不取决于它是否正确,而是能不能带来革命性的错误。

科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出现错误的阶段,和提出新范式整合错误的阶段。

提出者:美国库恩

代表作品:霍金《时间简史》。“时间”的概念随着物理学发展不断更新。

1123文化本体论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冲突

目的:中心

自然物质和社会人文的冲突不重要,重要的是冲突生成的特定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才是国际政治学家衡量一个民族是否先进、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引领人类发展的标杆。是生长在科学羽翼下对科学独断论的反动调和,既不科学也不人文。

提出者:亚历山大·温特

代表群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以拥抱人类先进文化之名出国,自认为国际公民。

1124解构建构论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冲突

目的:虚无

认为人文和自然科学没有目的。人的自我意识和感受是偶然地被社会活动和人群的交往关系建构出来的,所以不存在稳固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真相的代表。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科尼斯·格根。

常见人群:“脑控”受害者。常出现于现代化的落后民族。他们相信自己的大脑是被人监听和控制的。相信科学的发展可以监听人类,相信科学又恐惧科学。科学是一种工具,深层是权力的控制。他们心中一直去追求美好单纯的状态。

113认知主义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中心

认为所有的现象和体验都是中心的结果。中心就是人的心灵结构、意识。认为大脑和心灵是一码事。物理的秩序、人的心灵结构、社会文化背景都集中于这个中心化的结构。认为从各个角度去研究意识结构,就能重新构建人的意识,创造人工智能。把人心当成巧妙的构造物。

代表人物:冯·诺依曼。冯诺依曼机型,中央处理器、内存等构成计算机。

代表产物:聪明药。认为人的智力可通过科学调整。

1131功能主义(函数主义)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中心

目的:秩序

认为所有的心灵意识活动全都由一种函数决定,可以被数学描述。认为世界没有什么超越性的东西。

代表人物:早期的普特南、杰瑞·福多。

代表文化符号:缸中之脑。缸中之脑的所有体验都是某种函数通过电信号模拟出来的。

1132自由进化论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中心

目的:冲突

代表作品:《自私的基因》,讲述了基因是如何一步步让自己更好表达,有了超越性。

代表人物:认知主义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他认为有一种Meme模因(文化基因)是一种意识结构,那些优秀的意识结构会去吞噬其他结构,慢慢成为主导,认为这种结构是自由的、迭代进化的。

代表符号:表情包。表情包的使用者自认为自己自由,但是有一部分表情包竞争获胜流传广泛。

1133 认知自我主义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中心

目的:中心

这是未明子自己造的词,代表那种认为需要先认识“自我”是如何产生的,才能去研究感情、思维能力等其他意识。所以所有意识建构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涌现。

代表人物:安东尼·达玛西奥。他认为物质本体层面的我叫“原我”,现象层面的我叫“核心我”。原生态的自我受到外部干扰,为了维持稳态,必须涌现一种“自我”,来通过维护“自传式的自我”来维持稳态。

一般的认知主义意识是被数学函数或者工程学设计构建出来的,但达玛西奥认为最终要的是人的情绪、情感的体验,情绪比理性的算计更重要。他的观念更有一中人文味道。

代表文化人物:索罗斯。索罗斯是一个冷酷的资本家,但是他特例独行、个性张扬,经常违背市场逻辑,他最推崇的认知科学家的书是达玛西奥的书。

1134认知无我论

场域:秩序

本体:秩序

现象:中心

目的:虚无

认为没有自我的存在,因为认知主义会陷入一种境地:必须透过自我意识才能研究“自我意识”,认知无我论认为这种做法是肯定会失败的,因为真正的意识是研究框架,但是不可能研究“研究框架”,因为它是透明的,而不是神经元、脑结构。但最后,面对虚实的选选择,他们认为意识是幻觉,存在的只有大脑和神经元,彻底投靠了物理主义。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梅青格。他认为人在意识中研究意识的起源不可能的,于是他否认了意识的存在。紧接着,他拥抱了佛教的禅宗理论,认为应该消解自我的执着,应该过着佛教徒的生活,无欲无求包容一切。

文化代表人物:乔布斯,他在硅谷提倡禅宗化的生活哲学,以显现自己不是一个传统资本家,“装成与事无求的样子”。

114行为主义

场域:秩序。有序的世界。

本体。秩序。客观的现实。

现象。虚无。人的心灵是混乱的黑箱。

美国二十世纪初期的学说,认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意识是混乱的黑箱,所有患者的自我分析是不可信的、是扯淡、没有研究价值。他们认为心理学只能通过行为的输入输出去研究患者。只要输出结果是好的就是好的。因此当时医院用鞭子、小黑屋来治疗患者。

提出者:约翰·华生,曾经是动物行为学杂志的编辑。

文化代表人物:雷电法王杨永信,用电疗“驯服”网瘾。

评价:行为主义是科学实在论对人类的反噬。

1141 操作行为主义

场域:秩序。有序的世界。

本体:秩序。可操作的对象。

现象:虚无。人的意识是黑箱。

目的:秩序。世界的目的是变量关系的自我循环。

认为世界由可操作对象组合,世界的目的是可操作对象的变量关系的循环。用数学的方法结构数学的所有行为。

代表人物:斯金纳,他认为人的行为分两种。一种是应答性的,一种是操作性的。它认为即使是操作性的行为也是可以通过心理学方法去操纵的。因此人是不自由的,只是自认为自由。

“斯金纳箱”,一个装满的小老鼠的箱子。

文化代表现象:快手、抖音,让人们自认为是自由地挑选,但是实质上已经被操作了。

1142 目的行为主义

场域:秩序。有序的世界。

本体:秩序。客观的现实。

现象:虚无。人的意识是黑箱。

目的:冲突。人的行为是分子式的行为和摩尔式的行为之间的对立。

操作行为主义研究的是精细的电信号层面的分子式的行为,但是这研究成本太高了,因为需要分解个无数个单子行为。而目的行为主义研究的是整体,因此有了文化性、带了学者自身的判断。而且这有助于节省经费。

代表人物:德国爱德华·托儿曼。他将德国研究整体的格式塔的研究方法带到了美国。

文化代表现象:珍爱网相亲平台,网站观察用户投了多少钱、是否去聊天了。看上去人具有了整体的文化性的行为,实际上还是科学主义的思路。

1143应用行为分析

场域:秩序,世界。

本体:秩序,现实。

现象:虚无,黑箱。

目的:中心。世界的核心目的是人类的幸福,社会的繁荣延续。方式是行为改善。

实质上是美国政府社会统治的地方候选政策之一,大部分都用在监狱里服刑人员、工厂员工的培训,自闭症患者,瘾君子、黑户等无法发声群体的“矫正”和“改善”。

代表著作:《组织行为管理杂志》。

文化代表现象:背背佳,穿上就能改善行为。

1144社会行为主义

场域:秩序,世界。

本体:秩序,物质。

现象:虚无,黑箱。

目的:虚无。认为世界运行的模式叫符号性互动。

认为我们观察的所有心理行为都是社会行为,所有社会行为都是符号的互动。符号性的互动就是声音、图像等基本物质的刺激。归根结底是没有意义的,

代表人物: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用社会行为解构人的心灵的自我、但是社会行为又是符号性互动。本质是解构主义者。

文化对应物: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发照片都是为了建构心理认同。

评价:科学实在论的最终下场就是解构主义,但是真正的科学并非如此。

12宗教实在论

场域:秩序,Cosmos,由至高秩序主宰的宇宙。

本体:冲突,“存在The Being,神”与“存在者bings”的对立,第一实体与派生性实体的对立,太一与杂多的对立,主宰与众生的对立。实质上是主奴二分。

科学主义里秩序等于实体,“量子定律就等于量子,量子是量子规律的表达”。

思想来源:被神学家误解的柏拉图,认为存在理念世界(神)与现象世界。

文化对应物:教育活动。老师对一群学生,学生无法质疑老师的知识。

评价:教育需要挖掉教师的权威,换成朋友探讨的模式,否则无法摆脱主奴关系。

————————————————

vmz 辩证法。

什么是辩证法?

正:A

反:非A(和A不一样的东西)【但其实A本身就包含了非A(虽然我不是很懂)】

合:A 【即 A 本身,而不是A 非A】

【弹幕举例:正题:看山是山;反题:看山不是山;合题:看山还是山。】

【评论理解:】

设A=事物本身。“”=我们对引号内内容的认识,如“A”就是我们对A的认识。

即A是实际存在的事物,“A”只是一种我们在意识中对A的复刻,是一种对A的不负责的镜像。

则有“A” “非'A'”=A

所以说,教科书中辩证法的思维层次停留于:当我们在考虑“A”的时候,也要考虑到“非'A'”。然而实际上,“A”并不存在。

在我们认识到“A”≠ A后,我们还要认识到,“A”与A,不只是差一点点,它们甚至可以完全不相似。

运用图像进行举例,假设本体A是一个大圆,而“A”是一个小圆,倘若小圆在大圆之中,那么非A则是大圆-小圆的那一个环形,而通过那个环形的非A对“A”的补充,使之成为了本体A。

倘若小圆与大圆有交集,那么非A就相当于减去大圆外的那一部分小圆,加上小圆所缺失的大圆的那部分。非A加上“A”则使之成为了本体A。

倘若“A”为大圆,A为大圆中的小圆,那么非A就相当于减去大圆之于小圆多出来的那个环形,而非A加上“A”使之成为了本体A。

总而言之,“A”是我们在认识上对本体A的有缺漏的认知,而非A则是通过各种方式使“A”成为本体A的条件,于是,“A” 非A=A。

.

【概括vmz发言:】

我们要掌握一种思维模式,即学会为一个东西创造它的镜像,找到它的镜像,找到它自己分裂的东西,它自己内在的不一致性。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就是去发现那个东西的内在分裂,它自己本身和自己的矛盾,然后把这个东西摆出来,他就是合题。抓住它的内在矛盾就是辩证法的思维要点所在,所谓的合题,就是这个东西本身 ,不需要另外去否定它,它自己会内在的否定它自己的。

事物的否定总是来自事物内部,而不是外部的其他事物对它的否定。

.

【笔记举例:】

例 1

正:黑 反:“黑”/非黑

解析:

反题的“黑”是指你思维中所想的黑,黑是什么样子。A说黑是夜晚天空的颜色,B说黑是手机黑屏的颜色,C说黑是文字[这里的意思是,黑包含了非黑]

所以,黑这个东西,用这个字、符号表达到我们的思维中理解就和黑本身有区别,“黑”是黑分裂出来的,不一致的,有差异的)

所以合题不需要黑 “黑”(即非黑,非指差异)综上所述,合题是黑(因为黑本身即代表黑,同时也代表我们的理解“黑”,例如:【你】和【你的名字】)

例 2

正:苹果 反:不是苹果

解析:

其实我说“这个东西是苹果”的时候,这句话已经包含了这个东西不是香蕉、火车 ......,就是说苹果本身已经包含了他的反面。

这里可以看出正题与反题联系起来了,可以把正反题整体思考和把握,而不是看成不相关的两个东西。所以辩证法是发现事物本身矛盾,抓住矛盾,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

(想吐槽一下、、、、、、vmz我求你别抖了啊啊啊啊啊啊啊 看得我生理上特别难受啊啊啊啊啊 来个人箍住vmz的身体别让他抖了!!!!!

————————————————

【vmz 辩证法举例】【其实是在破庸俗辩证法,而不是在讲真正的辩证法,此内容是纯粹形式逻辑、是引入性质的。】

虚假的辩证法

正题:鸡生蛋

反题:蛋生鸡

错误的合题(整体主义):鸡生蛋生鸡……

真正的辩证法

合题:鸡生蛋

辩证法的合题:这个否定是一个虚假的否定,它正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它自身的否定

【鸡生蛋】中的生:创造/一个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之间的关系(create)

例(鸡生蛋->鸡把蛋给它排出来,创造出来的,鸡生了蛋,鸡还是鸡,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蛋生鸡】中的生:变成、演化(become)

例(蛋''变成''来鸡)

正题和反题当中的差异被虚假的合题所覆盖了

常常误以为它是同一种"生” ,把差异给抹掉了

真正的辩证法:需要把差异凸显出来 ,所以应该是【鸡生蛋】

蛋只是鸡的存在状态。

【另一个笔记:

将重音从主体转移到“生”上来

鸡生(create)蛋

蛋生(become)鸡

“生”的差异被虚假的合题掩盖了,而真正的辩证法要把事物的内在差异凸显出来:两个“生”的意义不一样,蛋是鸡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合题为鸡生蛋。(更准确的说是鸡生鸡?)】

————————————————

【同上,破庸俗辩证】

正题:先有鸡

反题:先有蛋

合题:"先有鸡"

鸡创造蛋成为鸡,什么创造了鸡

创造:无中生有,凭空多出了个蛋

演化、变化:一个东西变成另外一个形态

[创造比变化具有优先性]

如果我是个上帝(创造者),要创造鸡和蛋。

我创造了鸡,鸡它会自己就能创造蛋,不许要额外创造蛋。

我额外创造的蛋,不叫蛋。它不是鸡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上帝不可能先创造蛋。

先有鸡,重音是先。比鸡先的是先这个创造的原初之力

vmz:圣经创世纪的第一句话:“(先)要有光。”,正如本合体的“先有鸡”,从“先”这个字出发,从这句命令式的口吻出发,可以看出其背后是有一个无中生有的力量、造物者的存在。(疑问:这是精神分析里总在说的那个大他者吗?)

所以最先有的其实不是鸡或者蛋,是藏在“先”的后面、创造出“鸡”(这一概念)的原初力量。

————————————————

【同上,讨论辩证法】

正题:子非鱼 焉知鱼之乐?

反题: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庸俗合:我不知子,子不知鱼 “全矣”(主观主义)

真合: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重音:安】(我知之濠上也)

(vmz:通过转移重音来完成辩证的一步(不确定我理解得是否正确))

濠--鱼--子--我【濠上甚至是无生命体】

在庄子看来是平等的 “乐”可以穿梭其中,快乐不是第一人称的体验

庸俗理解的先决条件就建立在肯定“非第一人称不能获得其感受”的基础上,这是惠施的庸俗立论基础;

将重音转移到“安”

庄子觉得惠施问出这话的时候已经承认鱼的快乐,只是不知道庄子是从何处知道鱼的快乐;

那么根据你的立论基础:“快乐只能在第一人称体验”,那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故:庄子将所有的事物都纳入可以体验快乐的范畴内来;

评:(笔记主sky92昙)

这段本质上是对于语言的抨击,正如名可名,非常名是一回事。我站在濠上看到了鱼游的很开心,是透过表象的动作去猜测的。而惠子知道庄子知道鱼很快乐,是通过庄子的语言确认的,然而语言也同样是一种表象的东西。所以当惠子问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时候,就已经代表着他和庄子做了同样的事情,即认可了透过表象去猜测。所以,庄子说,请循其本 ,我是在桥上看到的,你是听到的,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除非你否定你问的这个问题。

————————————————

【同上,讨论辩证法】

正题:“人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反题: “人不能......”

庸俗:“人不能一次......”

合:人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正题认为河流在不同时间内可以维持自身的同一性,是铁板一块的;反题认为河流始终处于流变的状态,是间断、碎裂的。

庸俗辩证法将正反题的说法全部囊括其中:它一方面(【一次】)认为人的行为本身就是间断的,人在执行一次行为时,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无数次细微运动(飞矢不动),这就否定了运动的连续性,因此人的行为是绝对断裂的;它另一方面(【同一条】)认为河流始终都在不断更新,后浪不断否定前浪,是绝对断裂的。其结果就是破坏了人的行为的同一性,也破坏了事物本身的同一性。

真正辩证法将重音转移到【人可以】上,认为正反题的矛盾不在于分裂与同一的矛盾。【人可以】表明(反题中)人可以在同一性中把握差异,(正题中)也可以在差异性中把握同一,这是人独有的能力。

.

【评论瑞平:】

我能吃一碗饭[调皮]

我吃了[星星眼]

呀,这吃了一口的饭就不是我刚才那碗了[大哭]

我能吃两碗饭[调皮]

……

我能吃百八十碗饭[尴尬]

好吧,

这碗饭是指我从开始吃到吃光中间所有过程的饭,我吃也是从这碗饭有到没有中间过程我吃这个动作。

我吃了一次,饭吃了一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是一件事。

同理过河是一件事,不能分。

(废话,我吃饭不是一件事[doge]还是两件吗?)

【所以vmz在视频里说:庸俗认为的“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断裂的、不连续的,】

—————————————————

【sex and power 】

正题:一切事物都和性有关(弗洛伊德主义,泛性论)(重音:一切&性)

反题:性本身只和power 有关(王尔德主义)

庸俗合题:一切都只和power 有关(尼采主义)

Vmz认为这是一个庸俗的男权主义合题。

(p.s.虽然vmz的态度表现出来他对男权主义的不屑,但是他举例子和放在嘴边的人称代词,永远都是男性。他永远是以一个男性视角来看待一切的。当然我并不是批判他,只是觉得男权社会中,没有人能完全跳脱出男权的意识形态。

合题:(重音:一切)一切事物都和性有关

(拉康主义,认为“性”是“not all”)

Vmz:

性是一个非常单一的非常纯粹,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为什么性能和一切东西有关系,是因为性其实就是一切事物的对立面。

拉康认为性是对于一切事物的抽象的否定“not all”。

NOT ALL

你要去把握ALL,这很难。但是你去把握不是ALL的那个单独的东西,你就可以去把握ALL了。(听不懂听不懂听不懂师傅你别念了)

你把握整个世俗秩序很难,但是你去把握一个“整个世俗秩序都把它视为禁忌”的东西,也即性,在这以后,你知道这个禁忌,你就可以知道但是不是这个禁忌的东西,就是世俗禁忌。

反推,就是not all 和all

【热评:

万物皆可天妇罗[点赞]

天妇罗自己呢?

也可以

所以万物皆可天妇罗[点赞]

等等,为啥万物皆可?

因为万物不是天妇罗啊。】

————————————————————————

【三分钟哲学】【辩证法】感性、知性、理性?

正题:感性内容

感觉经验,一坨的东西

反题:知性形式

用一些标准,将感性可操作化,划分好

庸俗:理性综合

用理性把用知性拆分开来的东西,重新有机的拼合到一起去。获得新的形式

合题:感性内容

知性的形式是来自于感性内容本身,感性内容自己在你的意识中,以你的知性为平台,自己进行拆解。自组织,自己组合自己,把自己新的规定性呈现出来。我们获得新的知识。

(这个视频听不懂0.0 是的,我是一个傻子)

【另一个人的笔记和例子:

——合题:感性内容→感性内容不是用知性的形式去划分,而是感性内容以意识作为一个平台进行自我的划分。主体(或者说人,工具)只是客体自我拆分、运动的见证者。即实体在认识自己

我们的脑海里有杯子,才能看见杯子,我们无法理解四维空间,所以哪怕四维空间在我们眼前,我们基本也是看不到的。】

【评论:

要用这个比喻的话应该是:数据(作为客体)主动利用压缩程序(主体)来压缩自己。数据并不来源于压缩程序,压缩程序只是数据用来压缩自己的工具。

回到未明子的这个话题上,感性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知性进行了抽象活动,而是感应对象自己内在分裂为了感应内容和知性形式。主体只是客体自我拆分的,是客体运动的见证者。】

【另一个评论:

感性指无目的的收集感知信息

知性指的是把信息符号化定义

合题指的是被感知内容的本身

感性和知性这两个之间的区别在于内容提炼的形式是无序的还是有序的

知性是感性的派生物在提炼过程中感性信息有损失但是在总结后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将内容进行扩展

两个方式的最终目的是还原内容本身但是都会损失一定的信息量感性是观察力知性是逻辑能力通过两种方法去还原内容本身】

__________________

【又是一个听不懂的视频,或许以后能看懂吧】

【bilibili用户的笔记:】

我于我不在之处思,故我于我不思之处在

【辩证法】我思故我在

正题:我思故我在

反题:我在故我思

庸俗:主观能动性

惰性世界里的例外——主观能动性。

合题: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他在——我的"精神""他人化"了。

他思故我在——其他事物能通过"他(意识)这个中介"来给我(被动的接收者)感受。

两者"短路",理解"我思故我在"。

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

首先主观能动性则是庸俗的一个合题,它没有去直接的包括这两个正反题,而是又引入了个C,来说这两种都是错的,应该是主观能动性这东西导致的。相当于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一个迷之操作。

而真正的合题应该还是我思故我在,而重点应该在那两个我上面。这两个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同一的一个我,而是具有差异的。所以是我思故他在和他思故我在。

我思故他在:我把思考察觉到的“我”给他者化、对象化、实体化了,换个词“自我”、“大脑”、“意识”、“精神”、“神经系统”......

必须认定一个对象,把不同于第一个“我”的他,认作是第一个“我”。

他思故我在:永远不可能通过我思直接获得我在,精神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存在?就是当他发现其他事物可以在他这里,通过他作为一个中介显现出来。外部事物可以通过你这个中介在你的意识里显现出来,所以叫“他思”,这个被动的接受者就是自我。外部事物能够介入到、进入到一个意识领域,那就意味着这个意识领域和这些外部的存在物一样也是某种存在的东西。

合题:我思故我在

两个不同的我是不停地异化为彼此,异化为他者的。

(从主观能动性开始我就听不懂了、、、、网上搜了下也不是很懂、、、感觉和vmz说的不是主观能动性不是一个东西呢、、、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要听这些我为什么听不懂、、、其实我只是想学习精神分析然后进行自我治疗的、、、)

【评论1】

未明子老师论如何三分钟讲清楚拉康“我于我不在之处思,故我于我不思之处在”

【评论2】

用户仁人方棱:

世界朝我涌来,在被浸润之后,我才能发现我,从海的不实里面

但是我所感知的我,是海的不实,而不是我本身,这是一个他者。这个他者验证了我的存在,不是因为他者是我,而是他者使我发现我在意识到他者。可一旦放弃对海的感知,即放弃了思考之后,退潮如期而至,人裸露出来,没有一个锚点可以确定自己,只是孤零零地在那里,永远也触及不到什么

————————————————————————

【三分钟哲学】【辩证法】未来是完全确定的吗?

【笔记:

正题:未来是确定的

决定论:物质世界是已经都确定好了的

宿命论:自由是一种幻觉

反题:未来是不确定的

自由意志:思维是不确定的,不受物理定律约束

非决定论:未来是不确定的,比如说是概率的,偶然的,随机的,荒谬的

庸俗的合题:主观能动性能影响未来

庸俗的实践论:物质世界有客观规律,思维有主观能动性…

真正的合题:未来是确定的

未来不是被确定的,不是被过去、现在所确定的

恰恰相反,过去现在是被未来确定的、被未来决定的

这种回溯性的确定性、反向的因果性才是真正的确定了的,才是辩证法所要去把握的世界运行的规律,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必然性

————————————————————————————————————

【辩证法】关于(时间)决定论--未来决定现在,现在决定过去

1.庸俗(谄媚)的决定论:

对既得利益者和上位者谄媚的心态,所导致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人的主观意识体验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顺序进展,但不能因此推演物质世界也如此,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因为心灵和物质是两种事物,心灵时间的方向性不能代表物质时间的方向性。

1-1. 进一步说,衍生出的宿命论: 物理定律决定物质,物质决定心灵,自由意志是荒诞的幻觉。“既得利益”已经存在的东西决定无,进而能无中生有,陈旧决定新生。

2.辩证(解放)的决定论:

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明显的意味着未来决定现在,现在再回溯性地决定过去,物理学定律并不是从过去影响现在和未来,实际上它是在未来作为整个现实世界运动的方向和目的,引导召唤世界变成它所要求的的样子。

如果定律存在于过去,那么它随时都有可能失效,因为过去意味着不再存在和消失,否则需要一个“主宰”不停地去守护、维护这个定律,这实际上就是谄媚的软骨头,一定要有一个奴隶主存在去预设和维护这些。

物理学定律本身是存在于未来的,所以不存在失效的问题,不需要维护,它从未来去决定当下如何涌现生成出来,所以真正确定的是未来而非过去,真正的决定论是未来决定当下,现在决定过去。

(我不能说物理学定律是一直存在的吗?为什么要说它是存在于未来的呢?冀热死我听得好懵啊,是因为我不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吗?虽然我知道学习物理数学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不知道这两门学科的知识欠缺还会影响我学习哲学啊!!!)

【笔记用户芳草碧__:】

v的那一系列辩证法的视频是连着的,他当时还抱着简单科普就能启蒙的幻想(不成熟)(本人be like:你说得对,反正像我这种傻子就是看不懂、、、】,把视频压缩得很厉害,一个观点拆开来分到三个视频。

要理解v(这一部分)的决定论,不看别人的笔记的话,就把【未来是确定的吗】【别再污蔑决定论】【何为实践,何为自由】这三个视频连起来看。

v其实开门见山地回答了过去决定论的弊端,过去决定论的时间性、连续性、因果性不是物质世界有用的,而是用主体本身的体验来“越俎代庖”的——这样,过去决定论就是非法的,过不了休谟的怀疑论。

想象一下,假如所有事件都爆发在一个点里面,你只是部分地体验了其中的一些事情,而后又体验一些其他事情,把这些零零散散的体验串联起来,就能构成“线性时间”“因果”“规律”吗?

正因为过去决定论的因果性、连续性都是非法的,所以过去决定论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为这种因果性随时就会失效(除非你甘愿用你的主体性来维护他),你永远也不能用过去来预测未来。不能确定一只鸟儿飞到了树上到底是会突然消失还是吃掉,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提前到来。

如果要死认事件之间的因果性、连续性,“定律”在任何时间生效,这就代表主体性不过是某种“必然性”的一个褶皱,主人意识不过是痴人说梦,这样的世界显然是无意义的(用v的话说是无意义的空转)。后者不符合现实,所有的运动都是规律的奴隶,所以v说他是fd(这是什么缩写呢?好无助,不想猜谜语啊我,f什么?但这是可以说的吗、、、)的,这种观点在现实的表现其实就是卡比多(去搜了一下,这是一个神,和宗教有关)千秋万代,一种f饱(什么东西?f是反?还是非?饱又是指代了啥?)的不能再饱的ysxt(应该是意\识\形\态的缩写)。

前者就是惰性的,明明知道连续性不存在,但是又装作它存在,为了避免不能惶惶不可终日地活着,还要一口咬定他。所以v说他是谄媚的。

那为什么说,未来决定过去呢?为什么未来-现在-过去不是线性的呢?

这里其实牵扯到主体的体验,线性时间是怎么来的,主体其实根本就体验不到过去的维度(过去早就消失了,而且要说体验过去,非得把整个世界都体验一遍不可,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哪怕是现在这个维度他也不能够说他是实实在在体验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主体后者后觉地把他们符号化,注册到符号系统里面,才构成了主题体验的“现在”,但是这个行为意味着主体已经正存在于未来!

正因为,主体存在于这些事件的未来,才能够回溯性的把他们串联起来,依次排列,组成所谓的线性时间!用数学作比喻:所有事件是一个混沌的大集合{a1,a2,a3....an}

这些事件没有任何关联,就像1,3,9,27......这串数列一样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主体偏偏把它们筛选出来,给他们总结了一个规律叫做“3^n”,并且规定n的始末和范围,但是这个始末与范围他不是在过去自在的,而是主体在未来规定性地设立的。

依照这串“规律”,主体就能够知道,如果现在是“81”,那么意味着这个事件发生在怎样的过去,并且是依照怎样的轨迹发生在世界当中的。

(其实看v后期的视频,也能明白他其实不怎么承认“规律”的合法性,他确定的只是物质本身的存在,物质的运动发生出来我们所总结的各种规律--而这些规律是主体凭借他的智性来规定的,依靠实践来验明的,而非存在于任何方向主宰一切的)

这就是v所说的未来决定过去,他并不是线性的,它体现为线性只是因为主体用他的能动性,从未来回溯倒过去推理了某个规律给他规定成为“因果”、“线性”的,主体可以无限的用转换,用另一种形式,另一种规律,甚至只是单纯的观测总结来刻画这些运动。正如表示1,3,9.......这一串数列有无限种方式,只要我们在数学上设立不同的规定性、不同的符号就能刻画他,甚至是无限地写下1,3,9,27,81........来刻画它。

我们能用惯性系来刻画一个篮球如何从10m高楼落下,能用万有引力解,还能往里面引入积分、函数、是否考虑相对论效应,又或者是用哪一些我们还要再发明的工具。但是所有的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已确定一个篮球,从规定点p,花费我们规定的时间x,在规定的空间内,沿着我们观测到的'曲线”,直接地下落,到达规定点q”,否则规律就是无意义的。

我们看待历史中某些人物的行动,把他说成是“历史必然性”,其实就是这样的规定性,不是说存在一个超越性的他者主宰一切,实际上历史必然性的权柄来自于主体自身,因为主体需要(想要)前往彼岸世界,所以他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这种规定性,而且用他的理论去规定过去(这种规定不是强词夺理,而是实践意义上的,通过言说充分利用过去的切有利因素),使得他成为“规律”,只有在这种意义上,gc(这又是什么缩写啊?是我想象中的共那个c吗?)是才会必然的未来,而不是偶然性的发生。

这种规定性,就是主体性,主体性意味着有限性,而且行使他的有限性--来把握,来回溯,来刻画物质世界。这里生效的机制其实就是辩证法。所有的质和量的划分,矛盾的规定,都是我们规定的。

v早期还没展开他的观点,所以采用了“物理定律存在于未来”这样的表述来表示这样一个模型。但是因为“规律”这个词具有一定误导性,导致某些人还是用过去决定论来看待v的表述,当然看不对眼了。

v所言的“未来决定过去”,就是指我们在后者后觉的意识世界(他往往用符号系统来表述),怎样去用我们的“规定性”“预测(规定)”了物质的运动,其实是对物质的刻画,也就是认识的总结。这个表达很容易理解,就是谢林反驳笛卡尔说的“因为它存在,所以它存在”,表示笛卡尔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不过是笛卡尔“一厢情愿”的规定罢了。

v以此展开的关于自由意志的论述,就是指在我们心中确定的那个未来,(“唯一的未来”等同于唯一的规定性)在我们的心中触发了怎样的震动,而后我们响应着这种“征召”,使得现在朝着未来(我们需要的那个)拟合。

最后一段,主要是反驳有人的质疑“未来决定论是谄媚普罗对未来的期待”:

是否“谄媚”怎么站在自己的jj立场上为自己说话就是谄媚?谄媚应该是个小学就教过了的词吧?你要否定符号学,用传播学、语义学来替代它,结果自己竟然还犯语义错误?

还是说,你真的不属于这个jj(什么缩写啊啊啊啊啊 阶\级吗?)?

【vmz出现在评论区】

用户提问:不懂就问,物理定律为什么必须存在于时间中,能否推一下关于定律存在于未来的文献(非抬杠

vmz:

因为现代物理学版本的理念实在论(存在一个非时间的定律领域,从那个领域出发来赋予整个世界以物理学确定性),在逻辑学和本体论是上失败的。

这个运动的路径其实逻辑实证主义走过:1、逻辑实在论,逻辑学的理念(同一律、矛盾律),是实在的。2、从逻辑实在论过渡到数学实在论。

这个1-2的过程,就要求完成从逻辑学(集合论)到完备的数学的过渡,即从逻辑学中演绎出完备的数学公理体系,这个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已经表明不可能了。

3、从数学实在论过渡到物理实在论。这个2-3的过程,就更不可能了。即从数学系统中,推导出完备的物理学体系,并且这个物理学体系,就是现实宇宙中运行的上帝版本。这个基本上西方学术界想都没想,就是不可能。而且现代物理学中定域性/局域性原理的出现,就已经重新塑造了所谓的物理定律的本体论地位:它不再是超越于宇宙场域之上的非时间(a-temporal)的永恒权力中心,而是在具体的场里面,根据某些对称性破缺,在现实历史的演进中生成出来的。

关于定律存在于未来的文献,我觉得你直接研究现代物理学就明白什么叫定律存在于未来了。定律,归根结底是物理结构里的数学关系的显现,从模糊到清晰,从未来到现在,那些慢慢显现出来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基本粒子和能量场的演化过程,能级和有序度越高,探测信息的尺度越多样,空间中的数学结构就越明晰。

这个意义上,现代物理学并不是定律与实体二分的心-物二元论,实体无非是一个更局域化的定律,定律无非是一个更对称的、更广域的实体。

还有文献的话,其实还是有的。就是去看国外的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的期刊,有的会聊到定律领域的时间性问题。我觉得塞尔、普特南等人对于物理实在论的批判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理查德·罗蒂在超越实在论基础之后的一些思考也是有借鉴意义的。还有一些名头比较大的,敢于做本体论、时间性的分析哲学家那边,都有比较好的内容。这些问题我不太想看别人的答案,而准备留给自己思考。现代物理学我还没有功夫仔细认真去学。另一方面,阅读晚期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也有助于理解这整个问题背后深邃的、富有张力的世界结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单纯的一个记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