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朕与摄政王之伏击 > 第5章 第五章

朕与摄政王之伏击 第5章 第五章

作者:茧中人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4-08-02 23:50:43 来源:文学城

然而,卫安显然对宋元明的沉默并不满意,他坚信皇帝的真实想法并非如此简单。只以为宋元明是在宋思齐的高压下不得不无视了他的奏请,是宋思齐不想还政给宋元明,从中作梗。

在一次例行的早朝上,卫安选择了在朝堂之上,当众向宋元明进谏。

朝堂上,卫安出列,在大殿之中慷慨陈词,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他首先从大齐帝国的社稷出发,恳切地说道:“陛下,自古以来,皇室的繁衍被视为国之根本,关乎宗庙社稷的长治久安。陛下登基以来,虽勤学好问,励精图治,然后宫未立,子嗣未添,实乃朝野上下之忧。今陛下年已十五,年岁既长,理应纳后,充实后宫,以期为皇家开枝散叶,延续血脉,稳固国本。”

说到此处,还只是此前就写在奏折中的内容,并无什么特殊。

但卫安在稍稍停顿之后,并未停止发言,而是接下去说道:“陛下立后之事,当昭示天下,稳固皇权。大婚之后,更应亲政,以展宏图,振我大齐。”

接着,卫安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摄政王宋思齐,他的言辞犀利而大胆,毫不避讳地指出宋思齐近年来在朝政上的某些不当之处。“摄政王大人,自太皇太后仙逝后,您确实为国操劳,功勋卓著。然而,大齐之江山,非一人之力所能独揽。陛下已届亲政之年,理应由他亲自主持朝纲,以展宏图。臣闻古语云:‘权柄不宜久居一人之手,以防祸起萧墙。’摄政王大人若无意成为乱臣贼子,便应早日还政于陛下,让其亲政,以示公正无私之心。”

之后,卫安又再次强调,随着皇帝年龄的增长,摄政王宋思齐应当适时归还政权,让皇帝亲自主持朝政,这是对皇帝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国家体制的尊重。而且亲政不仅能够加强皇帝的权威,提升其在朝臣与百姓心中的地位,更能够确保国家政策的连贯性与稳定性,避免因摄政而导致的决策滞后或偏差。他相信,宋元明已具备了亲政的条件与能力,应当在大婚后,正式接过国家的管理权,带领大齐帝国走向更加繁荣与安定的未来。

卫安一人高亢而坚定的声音炸响朝堂之上,回荡在空旷的宫殿之中。

卫安的这番言论,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极少数认为皇帝应当亲政的,如卫安一般的老臣暗暗赞叹卫安做得好,连连点头,叹服于卫安敢于为皇帝发声,敢于挑战摄政王的权威,展现了作为臣子的忠诚与胆识。

宰相林洋一派则是眼观鼻鼻观心做沉思状。

*****

摄政王宋思齐一派的人却是气个半死,立马就有人站出来驳斥卫安道:“卫公,身为帝师,本应以身作则,言行皆为典范,引领吾皇成长,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万民之表率。国事繁重,摄政王宋思齐,虽战中受伤,病弱之躯,仍勉力支撑朝纲内外,实乃为社稷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孰料,卫公竟于朝堂之上,出言暗讽摄政王独揽朝纲,此言实为悖谬。须知,摄政王日夜操劳,皆为圣上及大齐基业计,其心可鉴,其志可昭。至于适时归政,以待圣上亲躬国事,乃天下之公义,亦为摄政王心中所愿。然而,圣上现不过成童束发之年,此举非一朝一夕可成,需待圣上德业兼备,方能胜任大任。摄政王之辛劳,实为国之大幸,其归政之举,亦需审时度势,循序渐进。吾等当以和衷共济之心,助摄政王完成此大业,以待圣上亲政之日,国事蒸蒸日上,民生安康,社稷永固。此乃吾等为臣之道,亦为大齐帝国之福祉所在。”

眼看还有人准备站出来继续怒斥卫安,却被宋思齐的出声制止了。

在卫安慷慨陈词完毕之后,许多人并不觉得这个时候的宋思齐会亲自出面应对,而刚才田大人的驳斥,显然并未超出其余人的预料,但此时宋思齐竟然亲自出列,倒是真的有些出乎意料,就连林洋都不免朝宋思齐的方向看了一眼。

而摄政王宋思齐在出列后,并不是为自己辩解,而是面带愧色的向皇帝请罪:“臣宋思齐,承蒙先帝与太皇太后厚恩,托孤寄命,辅弼幼主,以维国祚。今观帝师卫公直言,臣心有戚戚焉。自忖德薄能鲜,恐有负圣上与天下之重托。今特请罪于殿下,愿解摄政之职,退居闲职,以避贤路,让位于更有德才者,以安社稷,抚黎民。臣虽不敏,然深知摄政之责,重于泰山,非臣所能堪。愿陛下明察,允臣所请,以安天下之心,臣当感恩戴德,退耕桑梓,以俟圣朝之召。”

摄政王竟是要自请罢官。这一幕,宛如戏剧中的**转折,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甚至有些难以置信。

卫安也万万没想到宋思齐竟然是如此反应,这位敢于直言的帝师,望着宋思齐,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欣慰。在如此关键时刻,宋思齐还能自请免去摄政王的位置,展现出谦逊态度,可见,宋思齐并非是他之前所以为的那种贪恋权势的人,在权力的漩涡中,能保持一份清醒和谦逊,实属不易。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卫安这样的想法。他们在心中衡量着宋思齐这一举动的深意,朝臣们面面相觑,无人敢轻易开口,生怕一句话不慎,便会引发更大的风波。整个朝堂,此刻仿佛置身于一场无声的较量之中,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成为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宋思齐的请罪,卫安的欣慰,以及朝臣们的沉默,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微妙的画面,让人不禁猜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以及大齐帝国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很快被朝堂上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不知道接下来的局面将如何发展。

在这死一般的沉默中,时间仿佛凝固,每个人都在暗自盘算,同时也在静静等待着皇帝的表态。

*****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宋元明不得不站出来,以天子之尊,平息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

脸上还带着婴儿肥的皇帝,扫过朝堂之上,每一张或惊讶或沉思的面孔,开了口:“诸位爱卿,朕今日有言。”

他语气坚决,却也透露出一丝无奈,“摄政王宋思齐,自朕登基以来,劳苦功高,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此贤王辅弼,实乃社稷之福,大齐之福。”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头,提醒着每一个朝臣,宋思齐对大齐帝国的贡献与付出。

随即,宋元明转向宋思齐,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感激:“摄政王,朕深知汝之辛苦,汝之忠诚。为此,朕特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表彰汝之功绩。”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众人皆感意外,宋思齐亦是微微一怔,随后深深一拜,表示谢恩。

然而,宋元明并未就此止步,他的目光转向了卫安,语气中带着一丝严厉,继续说道:“朕闻流言蜚语,皆不可信,中伤忠良,乃是最为卑劣之事。诸位切勿轻信谣言,误伤国之栋梁。卫大人,汝身为帝师,本当以身作则,引导朕与诸位同僚,共谋国事。然今日之事,朕颇感失望。罚汝俸禄半年,在家闭门思过三月,以儆效尤。”

说到此处,宋元明微微停顿,才又说道:“今日之事,也请诸君共勉之,若日后再有造谣生事之人,朕定要严惩,以正视听。”

这番话,无疑是给了卫安一个沉重的打击。此次上奏,卫安本想为皇帝争取更多亲政的空间,却未曾想到,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看着坐在皇位上一脸严肃的皇帝,卫安面色苍白,躬身领旨,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能低头认罚。此时他才有些明白,宋思齐哪是在自请辞官,他分明是要逼皇帝表态罢了,可惜自己竟然成全了宋思齐的狼子野心。

卫安的上奏,虽然未能达成目的,然而,此次上奏依然无疑在朝堂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尽管宋元明尽力维护了表面的和谐,但朝臣们都能感觉到,自今日起,皇帝与摄政王之间的关系,将不再如从前那般单纯,裂痕已现,如何修复,将是摆在两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它第一次,将摄政王与皇帝之间的权力矛盾直接而**裸的展示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也引发了朝臣之间关于皇权归属与国家未来的更多思虑和考量,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恐怕将更加激烈。朝臣们也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是继续支持摄政王,还是转向皇帝,抑或是寻找新的盟友,朝堂上的权力格局,或将因此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