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照君心 > 第89章 番外三:师父(六)[番外]

照君心 第89章 番外三:师父(六)[番外]

作者:白鸷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5 12:20:24 来源:文学城

那日离开旧都后,葛平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东海县——那个一切开始的地方。他置办了个又小又破的院子,曾经那个文可登新科的小世子,武可平一方的大将军,如今委身于东海边上的一座小县城里,做了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先生,心情好的时候便指点一下打群架小孩的拳脚功夫。

五年过去,他未娶妻,也未生子,倒是养了一窝子狗,每逢初一十五便牵着他的狗儿子、狗闺女去露天搭的台子听戏。那戏班子咿咿呀呀地唱着梁代齐立的故事,他也跟着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地喝几道彩,只是偶尔在落日余晖中会盯着那如血残阳沉思片刻,像是在追忆那个渺远的曾经。

而在与尘世隔绝的秘境中,待到宁晏清突破凝神的关卡,齐朝已经覆灭了三十余年,彼时的少年已褪去青涩,长成了恬淡宁静的青年。修为抵达凝神便可御剑,他也就可以出去了。

宁晏清在谢桓的一手教养下长大,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越来越像他,但正如当初谢桓应允的那样,他并未强迫宁晏清走上与自己相同的道路,也没有要求弟子了断尘缘,甚至当对方提出想去看一看昔日旧友时,还帮他算出了那人的住处。宁晏清不明白谢桓的用意,即便一同生活了三十多年,他也始终不懂谢桓。

他刚学会御剑没多久,飞得还不是很快,离开归墟时尚是清晨,等到了葛平的住处时,山光已然西落。他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飞不熟练,还是近乡情怯。

宁晏清驻足于一座简陋的小院门口,却没急着进去,院门没有上锁,站在门口隐约能听见灶房里锅碗瓢盆叮当作响,不用亲眼去看就知道那一桌子必是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这般饱含着乡土气息的声响于他而言是陌生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当年,他沉浸在这称不上悦耳的声音中,神色不知不觉间柔和下来——不愧是那个人,将一个人的生活硬生生过出了一家子的模样。

宁晏清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跨过那塌了一角的门槛,三十载岁月春秋奔涌而去,尘封已久的少年记忆再度鲜活起来。他此时已将隐匿身形的符咒解除,院子里两只大黄狗见有人进来,连忙履行起看家护院的职责,“汪汪”地吠个不停。

“别叫啦,刚刚不是喂你们吃饭了吗,我看看谁来了啊——”男人慵懒的声音从里屋传来,卷着烧饭的烟火气扑了宁晏清满脸。

葛平拎着根水灵灵的黄瓜从屋里晃荡出来,许是因为他五官本就深邃又棱角分明,岁月并未在他脸上留下过多雕琢的痕迹,除了两鬓星白、眼角添了些细碎的褶皱,他其实并不像已至天命之年。

见到来人时,葛平蓦地愣在原地,连手中的黄瓜被狗趁机啃了一口都浑然不觉。良久,他有些难以置信地开口道:“你是殿下……”

宁晏清被他略带颤抖的嗓音激得鼻子一酸,刚要喊一声“易安”却听他道——

“……的儿子?”

好好一个故人重逢的感人场面被这个煞风景专业户毁了个干净,宁晏清一句“别来无恙”到了嘴边生生被气成了一声忍无可忍的咆哮——

“你才是儿子!——”

葛平一动不动地盯着宁晏清,直到手中黄瓜被狗啃得只剩了个蒂,才反应过来灶台上的火还烧着,连忙一阵风似地刮进厨房将那盘烟熏火燎的小黄鱼抢救出来。宁晏清扑哧一声偏头笑了,他也没闲着,趁着葛平收拾灶台便麻利地翻出两副碗筷摆好,又丝毫不见外地把墙角的酒坛子拎了过来,略带浑浊的酒浆填满了两个空碗。

他们收拾的时候谁也没跟谁说话,随意得不似阔别多年、险些阴阳两隔的旧友,仿佛又回到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少年时代,直到面对面坐到桌前时才生出一股恍如隔世之感。

葛平神色复杂地看着曾经万人之上的殿下熟练地干着这些家务事,摸着下巴琢磨了半天,挤出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我怕不是在做梦,你这些年是被拐到哪当侍女去了吗?”

宁晏清修行多年,自以为心性不可同日而语,却还是被对方一句话差点噎死——这人是该好好醒醒了,可能还需要两个大巴掌。

还没等他出言解释,葛平再度语出惊人,“还是娶妻生子过日子去了?”

宁晏清的脸色已经从无语变得惊悚了,“妻”和“子”,无论哪个与“师父”二字放在一起都显而易见的大逆不道,如果非要选一个,他宁愿是自己给谢桓当儿子去了。

“殿下息怒。”葛平瞧见对方举起来的手,连忙做了个投降的手势,讪讪地笑了笑。

“我现在随师父修行。”宁晏清有些生无可恋地叹了口气,心里却十分松快——三十多年过去,对方依然没有变,即便睽违已久,他们仍能毫不生分地像少时那样插科打诨。

“那挺好的。”葛平已经不敢接了,他方才一通没头没脑的胡乱编排险些让人家顶了个欺师灭祖的罪名。

“殿下……那日之后,你究竟怎样了?”葛平端详着宁晏清那显然与年岁不符的年轻面容试探地问道。虽然他自己也没老到哪去,但这位昔日旧友实在年轻得过分了,充其量算是褪去了少年人的稚嫩而已。

闻言,宁晏清露出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笑,“易安,我现在的名字叫‘宁晏清’。”

一碗浊酒下肚,他挑挑拣拣地将当年太行山一役后的种种娓娓道来,隐去了一切关于归墟的信息,只道有位高人出手相救,收自己为徒。

“好了,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呢,怎么现在也没成个家?”宁晏清将碗中的酒饮尽,把话头抛给了葛平。

葛平幽怨地瞪了宁晏清一眼,苦大仇深地道:“您这是访友还是催婚来了?要是我老母还在,您俩恐怕能聊到一块。”

宁晏清不置可否地笑了笑,他知道葛平潇洒自在惯了,恐怕天底下没有哪家姑娘能拴得住他。

只听对方感慨道:“唉,想当年在京城时,无数达官贵人踏破我家门槛来提亲,但我偏不慕荣利,也不好美色……”

宁晏清本以为葛平要说自己高风亮节、一心投身社稷,可没成想他不紧不慢地来了一句——“我这京城第一美男子就是美色本身啊。”

宁晏清:“……”

多年不见,此人竟厚颜无耻到这般地步!

“我虽未娶妻,但膝下也儿女成双。”葛平朝门外喊了一声,“大饼、二条,进来!”

他话音刚落,那对四脚的“狗儿女”便“啪哒啪哒”地迈着小碎步跑了进来,冲着宁晏清将尾巴摇出一串残影。

宁晏清神色复杂地摸了摸毛孩子的颈窝,沉默半响方道:“易安啊,你说要是让当年学宫文院教我们读书的徐先生知道你这么个起名法,他老人家会不会被活活气死?”

“倒是不会气死,但能气得连胎都顾不上投,马不停蹄地从地府回魂给我念上几宿的四书五经。”葛平摊了摊手,言语间颇有几分没心没肺的意味。

宁晏清闻言怔愣了片刻,“徐老已经百年了?”

“嗯,就前几年的事,那时候我还在京城里呢。”

又一阵沉默后,宁晏清叹息道:“那我今天还真来对了。”

“是啊,要是你再闭几次关,我坟头草都三尺高了。”驰骋过沙场的人往往不避讳生老病死,言至此处,葛平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哎,等我死了之后,你能不能给我超度超度,保我来世投胎于富庶人家,一生吃穿不愁,只用玩乐就行了。”

宁晏清听见这话,被一口酒呛得死去活来,“咳、咳……你能有点志气吗?况且我是修士,不是和尚,你要是想投个好胎不如做点好事,多去庙里烧烧香。”

“什么志气不志气的。”葛平再度将酒碗满上,抿了一口后接着道:“你我所愿无非山河无恙、天下太平,倘若人人安居乐业,哪有那么多功业需要建?”

葛平的人生经历堪称一段足以写进戏文话本中的传奇,他少年时做过珠帘绣户里锦衣玉食的王孙,青年时当过铁马冰河中号令三军的主帅,他靠祖荫于前朝世袭过爵位,也凭真本领在新朝被封为开国第一位侯爷,如今阅尽千帆归来,依旧初心不改。

宁晏清被其一番话说得眼眶有些湿润——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简简单单八个字,世上却有几人能始终如一?

他不禁感慨道:“易安,要是人人如你便好了。”

葛平颇为惋惜,“此言差矣,他们或许学得来我的品格,却学不来我风流倜傥的十分之一。”

宁晏清:“……”

这世上还是不要人人如他为妙!

葛平的酒量并未随他年岁渐长而有所增加,半坛浊酒下肚,人已经醉得不知东南西北,趴在桌上会周公去了。

宁晏清知道,这个时候他该走了。他从屋里扯了条半新不旧的薄毯给葛平胡乱一披,本想把碗筷也收拾了,想了想却又放下了。他看了眼门边依偎着睡成一团的“大饼”和“二条”,暗自觉得好笑——半夜走个人都没动静,能看什么家、护什么院?还真是当孩子养了。

他回望了一眼静谧安宁的小院,随后步入昏茫夜色。

葛平一觉睡到天光大亮,他迷迷顿顿地睁眼打了个哈欠———昨晚好像梦见了一位旧友,两人在梦里还喝了顿酒,似乎还讨论了一下他的终身大事。

这都什么风马牛不相及的?他一边想着一边揉着酸痛的脖颈站了起来。

然而,葛平刚一起身便愣住了——他怎么趴桌子睡的?这桌上怎么还有两副碗筷?他顿时吓得一激灵,宿醉彻底醒了过来,昨夜断片儿前的记忆如潮水般奔涌而至,他怔怔地看着满桌狼藉,良久之后露出了一个平静的微笑。

门外的犬吠声将他重新拉回了现实,他出门给一双儿女的碗里盛满了狗饭,一边顺着狗毛一边嘀咕道:“你俩命真好,认了个神仙亲戚。”

伺候完小的,葛平叼了个馒头,拿上门口的破书袋子,火急火燎地赶去县里的私塾给小孩上课去了,一路上饭都快颠出来了才堪堪没有迟到。

或许年少时就没个正形儿的“京城第一美男”,就算长大以后教书育人,也很难做个做个正经先生吧。

夏去秋返,冬去春来,岁月轮转,又是四十余年。

东海县的葛老塾师在七月初七没了,享年九十五岁,本是喜丧,可偏偏撞上牛郎织女下凡,不知算是吉利还是晦气。老先生孑孓一身,无妻无子,但好在教了几十年的书,也算是桃李满门,不愁身后事没人操办。

按照礼制,棺桲下葬前得随送葬的队伍绕着县城走一圈。葛老先生一大早便出殡了,几个披麻戴孝的壮丁抬着棺材,雇来的喇叭班子拿了几个大子儿,鼓着腮帮子将唢呐吹得震耳欲聋,生怕棺材里躺着的老先生耳朵背听不见,几个生前与其感情深的学生代替了孝子孝孙,挎着篮子往外撒纸钱。

七月初七宜嫁娶,葛老先生的丧事刚好撞上了县里的一门亲事,送葬的和送亲的队伍在并不宽阔的土路上狭路相逢,彼此谁也没搭理谁,都把对方当空气。两支八杆子打不着的队伍在《哭五更》与《抬花轿》的二重音中错身而过,混在一起的白色纸钱与红色喜字被一众人马踏进了土里。

待到《哭五更》的余音绕遍了整个县城,葛老先生的灵柩方才下了葬,戏班子唱过了,学生哭过了,纸钱烧过了,待一干人等离去,已是暮色四合。

寂静的墓园中一道影子如鬼魅般闪过,偷吃贡品的野狗见了,差点吓得给老先生的坟头画一张地图。

那道影子无声无息地落在新坟前——面冠如玉,发白似雪,不是鬼魅,竟像个翩翩谪仙。

宁晏清朝一旁瑟瑟发抖的野狗柔和一笑,然后……从贡品里捡了个两个大馒头扔给那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短毛畜生。

“走吧,是叫葛平的人送的,记住啦?”宁晏清指了指石碑上的名字,那狗子呜咽一声,叼着馒头踏着“啪嗒啪嗒”的小碎步走了。

看那野狗走远了,宁晏清摩挲着粗粝的石碑轻声道:“易安,你别生气,我这是帮你记一桩功德,你马上要投胎转世,刚好用得上。”

石碑不会说话,但墓前的野草却被不知哪来的风吹得沙沙作响,好似一个老头气得吹胡子瞪眼,不住地骂骂咧咧。

宁晏清手掌一翻,拿出一柱香来,他指尖一股灵力涌出,香没见明火竟自己着了。他将其插在坟前的香炉上,那香燃了一会,飘出来的烟没有散在风中,反而在香炉上方兀自聚成了一圈又一圈的铭文,待香燃尽了,铭文也成了形,从里到外共有九层,一圈套一圈地流转着,隐隐闪着金光。

“这是我跟师父讨的。”宁晏清对着墓碑解释着,就像那长眠于此的人真能听见似的,“是符咒的一种,叫「往生咒」,可保你来生平安喜乐。”

之后,宁晏清没有再出声,他一动不动地坐在坟前盯着那悬在空中的铭文,神识沉浸在经年的往事中,流转过金碧辉煌的金銮殿,歌舞升平的锦绣丛,金戈铁马的生死场,与东海边又小又破的院落。

刚得知葛平死讯的时候,宁晏清仍有种恍惚的不真实感——对修士而言,凡人的一生真的过于短暂了。几十年的清修令他对死亡的感知逐渐迟钝,如今坐在昔日旧友的墓前,那个字眼才再度撞进他的世界。

死了,就是没有了。

葛平死了,东海县少了一位老塾师,宁晏清少了一位旧友,也偏偏是那唯一一个。除他自己以外,最后一位见证两朝轰轰烈烈往事的人故去了,那段岁月终被世人淡忘,曾经的少年储君在这一刻真正成为了史书上的墨迹。

萧宁真正地死了,活下来的人是宁晏清。

过了许久,夕阳沉入地平线,天光彻底暗淡下来,宁晏清视线落在炉中即将燃尽的香上,陈年的记忆忽然掠过心头。那人似乎说过“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一定死在你之前”,兜兜转转,终究是一语成谶了。

他望着香头上那点微弱的火光,口中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小调,那是几十年前曾在前朝旧都风靡过的曲子,“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他明明唱歌走调。

最终,他掐了个法诀,盘旋在香炉上方的往生咒蓦地沉入那座新坟中。而后,便走了。

一桩老塾师的白事耽误不了县里年轻人过七夕,白天在葛平坟头号完的戏班子晚上把衣服一换,在临时架起的戏台子上唱起了《牛郎织女》,可谓是业务广泛。

宁晏清隐去身形在喧闹的人群中穿行而过,忽然便怔住了——谢桓站在鼎沸的人声中静静地看着他。宁晏清十分诧异,虽然谢桓从来不提,但这些年来他隐隐感觉到,对方与归墟秘境冥冥中似有某种联系,谢桓不会轻易出门,不知是不想还是不能,这是他入门后第一次见对方离开归墟。

谢桓没有做什么,只是用灵力给自己的弟子传音,“回去吧。”

他的眉眼依旧很淡。

宁晏清注视着谢桓那张太上忘情的面孔,突然明白了什么——谢桓从未要求他了断尘缘,甚至没有阻拦他探望旧友,因为对方早就知道死亡自会将一切带走。

早就知道,他早就知道。

宁晏清望着那道渐行渐远的青色背影,宽衣广袖中的手不禁攥紧了,良久后才虚脱般地松开。

光阴流转,又过百年。

谢桓消失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清晨,他道心圆满飞升了。来如风雨,去似微尘,他的道合该如此。

宁晏清亲眼看着谢桓与天地融为一体,一直以来禁锢着他的无形之物随着对方的离去而消失,他没有十分悲伤,也没感到解脱,只是心里有一块蓦地空了,这一刻他才后知后觉地明白谢桓其实说的很对,有些东西就是会被一个人的离开带走。

尽管观念不合,谢桓照料了他二百年。

谢桓飞升时曾将归墟的传承交给了他,宁晏清在知晓师门的秘密时方才恍然,其实谢桓一直以来也在守护这世间,和归墟的列祖列宗一样。他本可以做一散人,逍遥天地间,而不是终生面对青山,缄默不言。

在最后一刻,宁晏清终于开始试着理解谢桓,但为时已晚。

也正是在那时他才意识到,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谢桓都已在无形之中将自己如刀痕般深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或许是想留下一些活过的痕迹,又或者是单纯地有些寂寞了。谜底他无从知晓,永远不能了。

很多年以后,宁晏清从尸山血海中领回了自己的开山大弟子,牵着少年的手和他一起走过山门前的三千石阶,而后在尽头处驻足片刻,回望来时路。之后,他又目送着亲手养大的少年怀揣着道心离开归墟,走入人间。

再后来,他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他欣慰地看着最小的弟子继承了自己的衣钵,成为了锋锐无双的剑修。养育这些孩子的时候,他偶尔也会想象,谢桓抚养他的时候是否也怀着同样的心情。

宁晏清终其一生都在济世救人,可如果有人问他,他便笑笑,“我没有度任何人。”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柏舟》

其实写这六篇的时候一直在想,谢桓对于宁晏清算不算一种无形的控制,就像许多长辈对子女那样。何止是宁晏清不懂谢桓,就连我也不懂。

后边的番外是凤岐和陆濯明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正文时间线之前,简而言之就是这俩人咋好上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9章 番外三:师父(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