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战山河 > 第606章 第六零六章 似烟霞

战山河 第606章 第六零六章 似烟霞

作者:烟海楼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4-06-18 22:16:31 来源:文学城

六〇六、似烟霞

燕云十八骑刚组建那会儿,各族军还没有尽归烈家军麾下,相互之间也并无多少往来,烈元帅便携长子一家一家地会面各族长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将他们一一说动,愿意将族军尽归烈家军调配。

——第一个应承下的,就是“灵医百药”。

俞家老爷子说,他们是战医,所遇伤情没什么疑难杂症,大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遭受伤筋折骨的重创,卸甲之后归乡,连最起码的劳力都失去了,有手有脚才是活下去的根本,能缝就给人家缝上。可他行南走北一个甲子,行医的军营不计其数,唯烈家军的后勤愿意为他这一句话设立一顶暂存断肢的冰帐。

那时候烈衣年岁小,在燕云十八骑中排行末位,他少年初成,虽还未正式拜将,却已能窥见智将之风。有一次,他随父兄前往军营阅兵,听闻冰帐虽能暂存残肢,然而俞家点名所需的草药因为路运艰难,补给跟不上,许多伤兵即便缝上了断肢,大多也会因为愈合时期的药物缺困而丧命。然而此题一时无解,因为粮运马道已经是当年战时最安全的运路,药辎随粮运入军营,再怎么提速?

于是,那年刚满十四岁的小将军跟哥哥随口提了一个主意——“粮运阻时,就辟信道运药,因为冯氏信道拥有这世间最快的船马。”

一语惊醒梦中人。

草药轻、用量少,但是急用,药运完全可以与粮运剥离开,没必死板教条,非要让轻车简行就能运输的草药跟随沉甸甸的粮辎一起走。此计不但解决了药草阻时、耽误救治的问题,还将素来互不相熟的冯、俞两家紧密联合,共进共退。

那也是十八族军尽归烈家军之后,相互间助力倚仗的第一次结盟。

自那之后,十八族军便不再按图索骥,慢慢地都为对方敞开了自家的辕门——药运用信道,战马不通,就走船路,还有“混江龙”保驾护航……如此种种,各族相互间有了密切的往来,甚至有些关系好的结为了手足、连理。

两年间,集结了百家将、千军师的烈家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筑起南朝北疆的万里兵防,势不可挡。

“太爷爷跟我说起过您,他说您年少时就聪明,兵法战书样样精通,还特别有鬼主意,我们和冯伯伯他们家关系这么好,还是因为您当年的一句话。”

二爷笑着来到那片碑林,接过小娃娃手里的纸笔,顺着他的位置继续往下录。

蜿蜒于碑林中的小径很长、很曲折,可他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我不过随口一提,还是各族军长老有远见,愿意广开辕路,博采众长。”

说完,二爷忽然顿了一下,发觉自己的话太过深奥,忘了是在跟小娃娃交流,刚要耐心地解释,就见小娃娃领悟似的点了点头,“我明白您的意思,这就好比,我要是愿意和小伙伴们分享好吃的果蜜,一来一往,我就能尝遍百果,对么?”

二爷蹲下身,扶住小娃娃细弱的手臂,欣慰道,“你这娃娃,可比当年同龄时的我聪慧百倍,不简单。”

小娃娃寸步不离地跟着他,间或帮他递纸、换笔,丝毫不见急躁。

“小哥哥,你的字真好看。”小娃娃撑在二爷的手臂上,下巴点在他肩头。

二爷回过头,故意拿沾了炭灰的食指轻轻刮了一下他的鼻尖,故作严肃地训斥,“叫什么哥哥?叫世叔。”

“叔?那不是把哥哥叫老了?”小娃娃一惊一乍地喊道。

二爷将他抱到身前,让他坐在自己膝上,握住他的小手,“我听你太爷爷说,你父亲是俞家二哥,俞伯昭,俞伯南的胞弟。我和你大伯曾歃血为盟,拜过异姓兄弟,你叫我‘哥哥’,岂不是降我辈分?”

“唔……”小娃娃低下头,相互抠着拇指,认认真真地叫了一声“世叔”。

二爷笑着应声,从袖兜里掏出一个白色的瓷瓶,塞到他手中,“既然认下了我,奖励你好吃的。”

小娃娃拔开瓶盖,凑到鼻尖闻了闻,“是果蜜!真的是果蜜!”一边高兴地叫着,一边视如至臻地舔了一下,“世叔,您是百灵鸟吗?”

“自然不是。”二爷无奈一笑,“有人说……怕我口苦,总偷摸往我袖子里塞这些小孩子家家喜欢的东西。”

小娃娃认真地看着他,“那那个人……一定很关心您吧。我爹说,甜味不但能果腹,还能愈伤,连噩梦里被野狼咬烂的伤都能治好,比我们家的百药还灵。”

二爷收起笑,眉心似有似无地浮起一丝哀伤。

这孩子自小跟随太祖父在这界山深处守灵,东躲西藏,居无定所,大约从未出过世,没见过外头的花花景致,心智单纯,善解人意,如剔透无暇的冰晶,却裹着一汪热乎乎的糖汤,眼神中透出的坚定和寄望,又不似他这般年岁该有的天真,太懂事了……懂事的让人心疼。

让他不自觉想起了流星,还有当年初遇时,只有**岁的小殿下。

乱世刀丛中侥幸活下来的孩子,是没有资格稚嫩的。他们的启蒙之年,就如早春撒籽的梨果,未到春末就要被逼熟透,待到深秋就必须预料冬雪。等到了跑学堂的年岁,他们早就不再研读“朝闻道夕可死”,而是简简单单的一句“我明白您的意思”,就将人情世故早早参透。

一个个都像是没长高的小大人——十载当作一年轮。

“你叫什么?”二爷抱着他,轻问。

“俞念城,想念的念,云州城的城。”

小娃娃柔软的嗓音好似裹着山果的糖衣,刚刚出炉,软绵绵的还淌着暖汁。

“我太爷爷给我起的,他还说,这个‘城’字有两层含义,我们俞家誓死效忠的将军名叫‘烈城’,在很多年前战死了,这个名字是用来纪念他的。”

“念城……”二爷重复着这个名字,陷入深深的忆悔中。

燹兵催顽城,春草复戎衣。

十三年来兵甲不复,人事成烟。可他们躲在这界山深处,素衣伤囚,如尘僧苦修,一日都不敢忘记当年旌旗狼烟之下,众志成城喊出的那一声“誓死敬忠”。

凛风将鬓边的发丝吹进眼角,二爷不经意抬手蹭了一下,扯起的发尾竟有一丝丝湿润,待反应过来时,发觉小娃娃已经扯着他的衣袖,叫了他好多声。

“小世叔,您怎么了?”

二爷快速整理好思绪,“怎么片刻的功夫,还添字了?”

小娃娃倒认真起来,理直气壮地问,“那您是不是和我一样,是家中最小的?”

“是啊。”

“您是不是您那些兄弟们里最小的?”

“也是。”

“那您可不就是我的‘小’世叔吗?”

“唔……”

没想到二将军这张镇过千军、慑过万将,在蛇丛虎林中都能四两拨千斤的嘴,今日竟败在了一个口齿不清的六岁小娃娃,随口冒出的三两问上。

“那便随你吧。”

二爷妥协了,随即走到最后一块残碑前,蹲下身,抬手刚要去擦上面的浮灰,忽然手一顿。

“这是我父亲。”小娃娃从他怀中跳下来,脱下帽子,踮起脚,用帽子上的狐毛耳朵小心翼翼地擦着父亲“俞伯昭”的名字,奶声奶气地说,“太爷爷说,这是他的衣冠冢,我们没能找全他的尸骨……”

齐腰高的枯草被风吹得左右摆动,摇曳间擦过二爷的鬓角,却如锥骨的寒刺。

“什么时候的事?”

“两年前的冬至。”小娃娃每次发“至”的音时,刚换的乳齿都会漏风,“他和叔叔伯伯们护送一趟粮车出山,遇上一队往西边运兵器的坏人,战死了……那些人的旗子上画了一只鸟……像鹰,我最怕鹰了,会做噩梦……”

“鹰旗……运兵……”二爷想了想,能确定,那应当是岭南王为了徒漠东征,暗地里往西川军运送兵器征用的镖队——蓝鸢镖局。

“不过那一战,坏人们也没讨到好处,是父亲带着叔叔伯伯们点燃了水|雷,最后都一起炸进江里了。”小娃娃没哭,眼睛却红红的,“小世叔,我很想他们。”

二爷望着碑刻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又转头看了看他,想来,这应是四岁那年刚刚学字的小娃娃,亲手刻上去的。

“不怕。”二爷搂紧他,“有人已经亲手撕了那面画着鸢尾的旗子,并于朝云间起誓,禁起镖船,断金丝路,废蓝鸢镖局。念城以后都不会再做噩梦了……”

“他……也是您的兄弟?”

“是肝胆相照的手足。”二爷思忖片刻,“可……他和那面旗子有些渊源。”

“就是您说的……蓝鸢镖局?”见二爷点了点头,小娃娃又问,“他是蓝鸢镖局的人?”

二爷叹了口气,未答。

小娃娃眨了眨眼,竟一下子懂了,“我明白了,小世叔的意思是,要我日后不要连他一起记恨。您放心,太爷爷说过的,一窝山狼里也能养出守林的护犬,要爱憎分明,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通透的孩子话里,写满世态炎凉。不迁怒、不记恨,是人历经苦难之后,退缩委顿的善意,也是深明大义之人对时运低头时,活该承受的委屈。

二爷心田一软,听到的一瞬间,恨不能将全天下最甜的果蜜都找寻来给他。

待兵碑全部录完,李世温也带着众将赶到了,同时送到的还有鹿山从剑门关口送来的鹰信。

二爷看完信后,神色一沉,立刻回到了俞老太爷歇着的毡帐。

“俞世祖,昨夜栎木河血战,族军从河渡后方派兵援战,是如何得到的讯息?”

俞老太爷仔细回忆了片刻,沉道,“此战前一日,我们的人在栎渡河口捉住了两名东运水师的探子,他们当时正试图越过东山壁潜入界山。审讯后得知,东运水师要以艨艟舰急攻山门,时间就定在隔日。我等生怕那两人的说辞有诡,又特派程家的探子前往水师营外侦查,确是如此——这才下定决心派死士援战。”

见二爷始终捻动着手指,沉默不语,老爷子又解释道,“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祝家那孩子被困死在这里……当年留守族军被迫押粮迁徙,原本是算上了祝家军的。奈何烛山银枪驻扎在三疆要塞,收到族军长老的催征信后,祝家人非但没走,反而回信说,要留守烛山,为出征九龙道的烈家军死守住云中一带的辕门,这才在那之后不久不幸惨遭血洗。烛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祝家亡了……二将军,对于烛山银枪,十八骑族军始终是有愧的……”

说到这,老爷子拿打绺的衣袖擦了擦眼角的热泪,浑身克制着发起抖,“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没有烛山银枪的消息。直到近两年,我们从北疆偶然打听到祝龙其实没死,还投靠了镇北王,重新收拢、扩充了祝家残部,规模已至八万人。老天有眼呐,保住了烛山银枪最后一支血脉……二将军,祝家军是燕云十八骑时至今日,唯一一支完整保存下来的军系,我们这些残兵败叶,于云州亡城那年绝迹,活下来的这些除了一身血骨,一事无能,再无实力和资本能与水师一战了……多日来,祝家军与他们数次交恶于栎渡河口,战势拉锯,胜负难分,祝家军退敌只用泥石滚木,并无水船辅战,再这么耗下去,迟早落阵下风,我们这才孤注一掷。能用三百死士换祝家精兵一战险胜,值得的。”

二爷指尖一顿,抬眼望着他,片刻,温然一笑,“好,我知道了。”

说罢,什么都没再细问,起身离开了毡帐。

李世温紧跟着他来到远一些的林子里,急得头上冒火,“将军,您怎么没细问一下老爷子,他们援战的路线和细节,三百人啊,全部战死,连尸骨都……”

二爷抬手打断他,令道,“世温,你即刻派信剑门关外,敕令祝龙,无论再打探到任何消息,哪怕敌军的艨艟舰直闯进军营,该吃吃该睡睡,绝不能再出战一兵一卒。”

李世温立刻领命,派信兵快马传信。

随即,重甲兵全军入谷,准备撤离狂风谷。

一开始,老爷子说什么也不答应撤退,坚持自己身负使命,要在此死守族军的碑林,李世温等人规劝无果,纷纷等着二将军发话,二爷却只是在老爷子耳边说了一句话,他便应下了。

再之后,重甲兵将兵碑一块块郑重掘出,移塚、装辕。

离谷前,二爷在光秃秃的荒塚前亲自放了一把火。

火光点燃的一瞬间,黑烟弥荡深林,狂风卷过,飘起滚红色的霓光。

“将军,您与老太爷说了什么,他怎么一下子又答应迁坟了?”李世温随二爷伫立在飘荡浓烟的火海前,轻声问。

二爷望着荆火蔓延的荒野,没有立刻回答李世温的问题。

其实对于俞老太爷来说,真正要守的,不单单是这片死气沉沉的碑林,还有十数年来始终跨不过去的,己身愧恨的那一关——

十三年前,留守族部被迫押粮丹霞关,终于得知了烈家军在九龙道一战的败况,再之后,十八骑家宅惨遭血洗、烛山祝家葬身火海、云州献城、数万万军民流离失所、好不容易筑起的北疆兵防就此垂落……

战祸,就如一把把顶头悬落的血刃,将留守族军从皮到肉、从肉到骨,一层层削剐。一部分族军难忍亡兵之痛,势要杀回北疆,报仇雪恨;另外一部分则认为,既然得人暗中襄助脱困,就应当隐忍蛰伏,保下十八骑这最后一支族脉,待将来重新壮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可是,他们这些老弱残兵实非君子,近无智囊,远无规划,何时才算“不晚”?何日才能壮大呢?

要等上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么?

等得下去吗,活得到那个时候吗……

果然没过几日,“雪恨派”和“忍辱派”就因此发生了分歧,激化愈演愈烈。

十八骑的留守残部就这样被一把沾满血的钝刀自剐囊腹,一刀划开两断——这“断点”的衔接处是一条深不见底的裂缝,始终保持中立的一族便是手拿缝合针,经年游走杏林的“灵医百药”。

所有人都在等着俞老爷子发话,他作为十八骑全族最有分量的长老,一声可抵千军令,可自从得知九龙道败亡的那一刻起,他一字无言。

因为他最看中的长孙,“天骑十一”俞伯南,也葬身在了那一战中。

他说他恨,恨到震折了几根肋骨,恨到流不出一滴眼泪。但他心里也明白,留守族军原本就不是兵戎中的精锐,又带着一队老弱妇孺,缩头乌龟一样躲在丹霞关暗无天日的火丘下——彼时若返征,无疑是自寻死路,可若不返,便是忍辱偷生。平生从未有那一刻,活着比死去艰难。

无奈,再好脾气的人遭逢恶变,为了报血仇,也是会发疯的。

俞家长久的中立态度,彻底激怒了势要返征的“雪恨派”,以韩、唐两家为首,组织起愿意返杀的族军,打算彻底与“忍辱派”一刀两断。等俞老爷子从恶病中稍稍醒转,就见火丘之下两千军集结,已是回征的离弦之箭,无人能劝。

夹在裂隙中的俞太祖见规劝无果,又不能任由十八骑族军在此危急关头决裂,于是将俞氏一斩为二——答应了执意返战的小孙俞伯贤随“雪恨派”返征的意愿,主动将那道划开在族系之间的裂缝,挪到了自家人的族谱上。

二爷问他为何任由俞伯贤返征却不劝,当时那种情况,明明是可以劝下的。

他却答——“因为那条缝就裂在我的心口上,我同意返征,也甘心苟且。”

一念冲动冒进,不留退路,一念则忍耐理智,锋芒不出。

所以,他才一直保持中立,任由坚持蛰伏的次孙俞伯昭和誓死返征的小孙俞伯贤在自己眼前骂战、决裂,却一字不劝;一边眼睁睁看着两千族军踏上返途,还亲自为其扬鞭震鼓,又一边号令剩余族军和妇孺老弱藏伏进山,彻头彻尾地当一只只管保命的乌龟。

那段日子,他每日晨起对朝阳祈愿,盼老天有眼,让那两千族军能在硝烟弥漫的沙场上,获赠一线生机。

可惜天不遂人愿,两千族军在返征九龙道的途中,正好撞在鬼门铃刀血封百族的刀口上,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俞氏向来以绣针、灵药治人断骨,予人新生,却终究无法疗愈心仇。所以俞老爷子在与二将军重逢时的那一跪,声泪俱下,所含千言万语,又是一纸荒唐。

二爷知他们无悔,因为身作偷生之人,活着的每一日都是憾然和负累,倒不如披甲悬戈,杀身成仁。虽愚蠢冒进,不得章法,却是对出征时斟满的那碗践行酒,平生最好的交代。

此刻,火舌引燃了周围的草垫,浓烟中枯芦摆尾,蕊焰四散,殷一抹血色扬风入云,硝尘蛰眼,火似烟霞。

二爷深吸了一口气,任黑霾入嗓,他却忍着没呛,狠狠吞下了这口如苦鸩一般烫舌的尘烟。

“你方才问我什么?”

李世温又重复了一遍方才的疑问,“将军,我是问,您跟老爷子说了什么,他怎么又答应迁坟了?”

二爷淡淡一笑,没再对他隐瞒,“我劝他说,留守族军的碑林,应当与二十万烈家军埋在一处。等往后太平了,我与王爷讨个商量,让他亲自在北疆的阡陌广原上挑一座峰,把碑林迁过去,那里晨极向日,凌夜倚星,不比这四季无替,雪沼遍布的荒谷畅快。至于这里,倒不如腾个地方给我,埋东海漂来的鱼蟹吧。”

李世温一怔,“东海漂来的鱼蟹?将军,您是要……”

二爷笑容一敛,被火光熏过的嗓音有一丝火屑淬雪的凌厉,“东运水师前几日用来急攻祝家军的艨艟舰,分明是来试阵的。”

“试阵……”李世温在灼灼腾燃的火光前狠狠地打了个激灵,“您的意思是……敌军不止来了艨艟舰,还有后招?”

二爷转头看向他,“你若是高凡,若此刻能以水师灭镇北王麾下只为他马首是瞻的所有私家军,且在回京前,仅有这最后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李世温顺着他的意思试着往下分析,下意识道,“……背水一战,全兵出动?”

“就是这个意思。”二爷的眼底不见一丝慌乱,心壤亦如岿然不动的磐石, “东运水师必然早已被高凡暗中收买,只听姜氏一族号令,早就不再是南朝的镇海之师,而是皇后一人的娘家军。她若要扶独子上位,水师西进是斩断靳王羽翼的最后一把利刃——殿下如今虽已封镇北疆,然百万雄兵仍隶属于南朝军廷,一旦有朝一日靖天兵变,凡以夺嫡之名兴的杀戮、起的伐征,都将是逆王之过,师出无名。高凡便是掐准了我不敢以镇北军伐兵西讨,才这样孤注一掷——索性使皇后调东运水师全兵西出,叫这些年在殿下身边养起的死士、家军、暗臣,全部魂斩于此——首当其冲便是祝家军,还有一直以来隐匿在暗,与鬼门铃刀、蓝鸢镖局长期敌对的十八骑族军。到那时,即便殿下平安返京,一条被斩断了手足,封了七窍的废龙,还如何在潜邸翻身。 ”

李世温恍然大悟道,“所以……东运水师自始至终以艨艟舰试探,目的是为了调出隐藏在界山的十八骑族军?可是高凡又——”

“又怎么知道十八骑族军藏匿在界山?”二爷接住他的疑问,“他不知道。正因为不知道,才要借祝家军与水师僵持之际调虎出山。”

这些年,十八骑族军一直隐藏在川渝郡,虽并非精锐,但对于高凡来说,这些东拼西凑起来的杂牌军,遇事不管不顾,为了一腔血仇可以奋不顾身,一旦散进茫茫人海,又如广漠撒沙,即便将鬼门铃刀全部换成“鬼门猎犬”,也不一定能把他们从危峰兀立的界山底下挨个揪出来——摸不着的边际,便是无边无际。不知底细的一群飞虫即便一无所长,若人数众多、庞杂、肯卖命、甚至不断壮大,就是威胁和麻烦,就必须将他们在与靳王军正式汇兵之前全部引出,一网打尽。

“此战东运水师若好比摆在明火上的锅灶,那祝家军就是引火出山的捻,而这些隐藏在山渊里的十八骑族军,便是静待挑拣的柴火。”二爷解释道。

李世温忽然睁大了双眼,“那将军……这岂不是说,族军就不应该派兵援战,更不该炸毁东山壁,倾巢而动!他们这一动,藏匿多年的实力就暴露了……”

二爷微微低下头,慨然一叹。

李世温这才明白过来,为何方才在帐中,将军听到老爷子一番慷慨陈词后,却一言不发,而是命自己迅速派信祝家军营,命祝龙无论再听到任何消息,都不得私自出兵——因为高凡要灭的就是关心则乱的祝家军,要利用祝龙引出的,就是为保护祝家军系不计后果的十八骑族军。

一旦这两方人马失控,便正中高凡下怀,他此时此刻作壁上观,正愁找不到手起刀落的命眼——族军一动,命眼即出。

“那现在怎么办?调他们回来,还是……”李世温有些慌了,“对了,老爷子说他们前夜抓住的那两名敌军的探子是不是假的,是不是高凡派出来的?”

“别慌,那两人是真的。”二爷安抚住他,盘算起来,“此外……艨艟舰急攻山门也是真的,水师在营中试炼被族军打探的消息更不作假——只有让这出戏的每一折都货真价实,才能骗过冯氏信道的‘听风耳’,族军才会在昨夜那种情形下铤而走险——可这其中,却只有两处是假。”

“是什么?”

“其一,”二爷抬起手,一块木牌从他手心里落下来,“三百死士在河道后方援战,被炸得粉碎,连一块尸骨都没打捞上来,祝龙的人马却在下游的浅滩上捡回了一箱足以证明族军身份的兵刃和腰牌,不觉得巧合吗?”

“所以……这些腰牌和兵刃是高凡派人丢在那的,故意要让祝大当家知道,援战他们的是十八骑死士,如此一来,就能逼他在激愤之下再次盲目出兵!”李世温想到什么,突然没头没尾地憋出一句话,“难怪他要用红色……”

二爷疑惑地看向他,“什么红色?”

李世温连忙道,“是这样,分开前我和鹿兄约定过,此间传战信,若遇疑惑便以暗红色书写,捡回箱子的这段他就是用暗红色写的。”

二爷欣慰道,“好在小鹿还是比祝龙聪明些,能怀疑到这一层,不错。”

“那第二处‘假’是什么?”

“地势。”二爷道,“族军背水一战,早在几天前就全部转移进了人疆马道,连东山壁的退路都亲手炸毁了,为什么?为什么非要是‘人疆马道’?”

李世温仿佛突然被点名问堂的苯学生,生怕哪个字答错了,“我……我听老太爷说,是因为人疆马道里有一条水路可直通栎木河渡,方便走船,能声东击西地从敌船后方阻截援战……”

“那这消息是谁放出去的?”

“那不是祝家军说——”脱口而出的同时,李世温忽然一顿,大骇,“将军!”

二爷无奈摇头,“没错,这第二条‘假’消息就是祝龙自己放出去的。”

“……”

霎时,火舌冲天,好似集火的惊雷。

“将军……祝大当家他……”

“他不是故意的,我知道。”二爷眼波静平,“高凡为了调虎出山,摆的这一局中,最真实的一条‘假消息’必须是从咱们自己人口中散出去的,族军才会深信,才会全兵出动,提前转移进人疆马道为昨夜备战。”

“原来如此……”李世温大为震撼。

多日来,栎渡河上敌我双方僵持不下的“战局”竟然是高凡故意做出来的!他利用地势反复试炼,好让祝家军信以为真——只有派敢死队从河渡后方走水路援战,才有可能赢下这一局。于是这条被祝家军反复提及、讨论的“假”消息,便如冬末晓春的浮絮,一次次同时飘进了十八骑族军蛰伏在外围的信兵耳中——如此一来,族军就顺势上当了。

人疆马道,借地势伏兵——才真正是高凡欲斩天龙足翼,设下的一盘死棋。

“恐怕从族军踏入人疆马道的那一刻起,山瓶的口子就被高凡封死了,那就是一个只进不出的面口袋,是高氏余孽为十八骑族军预留的疆场。”

“……”

李世温呼吸颤抖,实在有点招架不住这闷头砸下的火棍,这已是他脑子如陀螺般提溜打转,转速最快的一次,结果到头来,还是赶不上智者摆局时机关算尽的手段。

二爷见他一动不动地杵在那,火星快燎着手背也不眨一下眼,便伸手将他往后扯了两步,笑着安慰,“没关系,没有退路我就另劈一条退路,哪怕死局已定,大不了掀他棋盘,怕什么。”

李世温脸色苍白,下意识吞咽几下,“我,我不怕……不对,我怕的……将军,您说,祝大当家和俞老爷子要是知道彼此都上了恶人的当,非但误入困地,自断退路,还白白葬送了三百死士……他们会……”

他说到这里,再不敢往下说了,声音颤得更厉害了。

二爷抬手捏了捏他的左肩,笑起来,“那就当是你我间的秘密,别告诉他们。”

说完转身离去。

火光深处,他仍孤身一人。

随后,众兵出谷。

大火在深林中烧干了叶脉上最后一滴冬露。

马车上,二爷将一碗清茶递到俞老爷子手中,自己则抱着念城,教他背易卦中的爻辞,刚背到“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

老爷子端着茶碗,神色紧绷,屡次欲言又止。

二爷间或抬起头,笑着说,“茶若温了,我让他们换一盏。”

“不用……”老爷子放下茶碗,艰难地问,“二将军,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不该派兵,不该迁——”

二爷挡住他后面的话,轻软地叫了一声,“爷爷。”

俞老爷子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二爷望着车窗外向后擦过的林叶,发现晨阳洒下的金辉晒化了冬雪,叶脉上竟重新聚起朝露。

“我这人啊,平生所摇签筒从来未见吉象,重逢已是上上签。”

“过去的,就不提了吧。”

他握着小娃娃柔软的手心,往身前展开的书页上随意掷了一卦,而后抬手捂住了他的双耳,笑音尚温,“东运水师既为灭我族门倾巢而出,那块镇海之师的水牌子,我就替他们摘了——来多少,杀多少,狂风谷那么深,埋得下。”

年末身体出了点状况,住了趟医院,最近调养中,写得慢,本来这章想元旦发的,结果那天没写完。

新年祝福迟了几天,祝大家新年快乐呀~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06章 第六零六章 似烟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