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战山河 > 第605章 第六零五章 兵碑录

战山河 第605章 第六零五章 兵碑录

作者:烟海楼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4-06-18 22:16:31 来源:文学城

六〇五、兵碑录

界山,辕嵘古道。

穿过这条狭长的盘山甬道,即出剑门关。

将靳王送走之后,二爷便快马向东,在后半夜赶上了李世温行军的步子,汇合后,一起向东出剑门关,准备与祝家军汇合。

山雪阻路,大军在辕嵘古道前短暂扎营修整,顺便等待先遣队侦查地形。

李世温端着热好的骨汤在营帐中找了一圈,最后终于在辕嵘古道的山甬道口找到了二爷。

“您身子没好,站在山口吹风,容易落病的。”

李世温将装着热汤的皮壶递给他,又往他肩上披了一件狐氅。

二爷抬手将风带系好,听了他的劝,往背风的地方挪了两步,这才拔开瓶盖,抿了几口暖身的热汤。

“你那三步一封的战信,可收到回音了?”

李世温认真地摇了摇头,“许是前线战况焦灼,鹿兄没空回我的信。”

二爷顺着他的话莞尔一笑,将皮壶扔回给他,掸了掸风氅,“那就再递,总归没剩几里的路,王爷宠的那鹰儿不像话,单吃牛心尖上那么一片肉,旁的不吃,惯得它好吃懒做,正好趁这回多跑几趟,减减重。”

李世温被他的话逗笑了,又不敢放肆地笑,轻声说,“将军,您其实也担心前线的战局,在等信吧。”

二爷不露声色地看了他一眼,总觉李世温近来察言观色的本事见涨,与以往听音问事木头般的迟钝日趋不同,便觉既欣慰又心酸,欣慰于他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即便是将他丢进狡猾多变的人堆里周旋,也不至于轻易受骗;又心酸于这么老实巴交的一个人,也要被这乱世逼得,不得不学会左右逢源。

想到这里,二爷的脸色便添了些许无奈,故作严肃道,“日后别学王爷那一套察言观色的话术,小心总隔着窗雾听音,小鹿嫌你心眼多。”

“哦……”李世温迟钝地点了点头,又问,“将军,我瞧您从方才开始就一直往悬崖下看,您在看什么?”

二爷凝神静吸,缓步走到崖边,同他道,“我听人说,泽济二十四年冬月初三,也就是九龙道一战隔年,在这条辕嵘古道上,曾发生过一场血战。当时,有数十辆马车押送着最后一批被迷晕的徐氏铁匠,过川渝界山,一路向东去靖天城。却在穿过此地时遭不明义军劫镖,义军装扮成太平教孽,兵刃却是百家百式,显然不出自统一的族军。为了营救徐氏铁匠,他们与鬼门铃刀死战交锋,半步不退。最后,全部阵亡,统统跌进了辕嵘古道的万丈深渊。”(前情:573章)

李世温深吸了一口冷气,问他,“将军,那这些拼凑起来的义军,和徐氏战铁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乔装改版,赴死营救?”

二爷没有接话,静静地站在风雪中。

他的背影像是同久春深林中飘洒的雪絮融在了一起,青色发带随凛风飘舞,似印进絮海泛起沉香的一片青叶,又似漂浮枯水的一缕萍。

“将军?”李世温上前一步,又唤了他一声。

二爷浅浅地应了一声,没有回身,“去温一壶烈酒吧。”

李世温刚想开口劝,话音到了嘴边忽然顿住,点了点头,转身取酒去了。

今夜没有皎月,抬眼满目飞雪。

深涧一眼望不到底,烈风被漩涡一样的云浪托着,直冲九霄,在夜幕上印出无数只鬼气森森的剪影,好似那一群被撕裂了血肉,坠入酆府的无名义士。

在二爷的无数个梦魇中,火色旌云始终活生生地飘舞在天际,犹似红莲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十三年来行辕走马,他没有一日忘怀故人。

“将军,酒。”

李世温将酒壶递过去,二爷接过,反手以半弧形抛洒,倒入了深渊里。

“派去延天峡探查的先遣队差不多该回来了,去山口迎迎。”

“是。”

果然,不到一炷香,前往探路的先遣军班师回营,并带回了一样东西。

“二将军,这是我们在密林的山道旁发现的,标记被人浸了兽血,刻在涂蜡的树皮上,即便覆了雪,也不会脱色,末将找人看过了,这色是新涂的,应该不超过一个时辰。”先遣军主将将一块染血的树皮摆在军案上,沉声复命。

“能确定是敌是友吗?”李世温问。

另一名副参回道,“末将觉得,对方没有敌意。延天峡狂风谷,路狭崖陡,随处都是沼泽和暗流,我们刚一进去,就有人陷进沼泽里,还好入谷前得二将军提醒,穿戴了预防陷沼的藤履,这才有惊无险。今夜正是阴雪天,无月星指路,狂风谷内尽是雾瘴,若没有这些涂在树皮上的标记,我们说不定会被困在谷中。”

二爷靠在舆图案前,图中延天峡狂风谷的位置早已被他用红旗圈了个圈——此谷地势西高东低,被一圈圈陡峰围着,像是一个开着口扎入群峰的山瓶,地方不大,却极难行军,谷中散落深浅不一的泥沼,包含着无数条纵横交错的密林岔路,若逢阴雪天入谷,很容易被沼泽吞没。是以在启程剑门关前,二爷曾认真询问过归顺王军的教孽关于这一带的地势,得到的回答几乎统一——延天峡狂风谷没有通向外路的生门,是川渝界山唯一一块无人问津的死地,当初建坛时,教中人分别在五关断川上选址,可到了剑门关这一处,独独跳过了狂风谷。

——足见此地地势之恶劣,行兵之险。

可即便如此,在大军行至辕嵘古道前时,二爷还是执意派遣了有经验的先遣队前往狂风谷探路,李世温询问其缘由,二爷只说想证实一下,这只扎进险峰重峦的“山瓶”究竟漏不漏水。

听完主将的描述,二爷这才缓声开口,“除了这些标记、岔路,让你们探查的东山口呢,有没有什么发现?”

“正要与您说,”主将道,“东山口的绝壁上,我们确实发现了辕马车辙的痕迹,辙印为四毂辎车,与您料想的基本一致。另外,山壁上还有云梯的凿痕,只不过近来雨雪多,靠近东南的山壁遇到滑坡,整个都被滚落的石堆掩埋了,再往东就没有路了,确实像那些教孽所说,狂风谷有进无出,不能行军。”

二爷点了点头,没什么要问的,眼神垂落,停在舆图上,“我知道了,你们辛苦了。世温,给先遣队记上一功,回头到军典那领赏。”

两位参将立刻喜笑颜开,叩谢完便离开了军帐。

李世温觉察出不对,走到二爷跟前,“将军,您怎会如此熟知狂风谷的地形?连东山壁上有车马辕迹都一清二楚?您……不也是第一次来么?”

二爷绕到舆图另一边,手指拨弄着盒子里的红色小旗,浅浅一笑,“辕嵘古道有鬼风作祟,我却听见了故人之声。”

“故人?”李世温不明所以。

“带几个骑术好的兵将,随我到狂风谷演一出戏吧。”二爷将小红旗利落地扎进舆图中狂风谷东山壁的位置,意味不明地笑了笑,“他们既不愿现身,非要躲在暗处逞英雄,那就只能把他们逼出来。”

暗夜,一匹快马浮踏飞雪,闯进了狂风谷的雾瘴林。

东山壁悬岩如障,有耸天之高,无数横岩倒挂于陡峭无遮的山壁上,犹如一具具悬停千年的鬼棺。眨眼间火光如电,原是白马载着主人踏过泥沼,沿途不断发射的响火。山林流雾在水云间如琉璃般镜化,被火光一照,霎时幻作三千盏明灭无尽的故人灯。

不多时,十数匹黑马奔踏泥浪,坠着那白马闯入深林。

“林中多是泥沼,您慢点!”领头的黑马将领朝前头疾驰的白马大吼。

“再快点,二将军伤病复发,再找不到大夫医治,就不成了!”

狂风谷地方不大,跑马不到半炷香,就抵达了东山壁的滑坡处,白马在滑坡前勒定,仰望着坍塌的碎石,遮蔽了从东山口外射来的雪光。

“这里怎么堵住了!”白马将领掀开挡雪的斗笠,急得满脸是汗,“那太平教的人不是说,谷中有一条近路,能直通界山外的村落,可节省一日的行程!”

黑马将领上前看了一眼,“想是近来雨雪频繁,山体禁不住侵蚀,滑坡后把路堵了,看来这条路是走不成了,咱们还是出谷另寻别路吧!”

白马将领跳下马,令道,“你们立刻调头另寻别路,我从这里翻过去,兵分两路总归万全点,二将军的伤耽搁不得,脓血再不止住,怕是……”

正焦灼,山石后突然发出一声响动。

“谁?!”众将闻声,立时拔刀,朝向山石背后。

火光陡然间照亮,将巴掌大的山地照得灯火通明。

“来者何人,再不应声,便放箭了!”

片刻宁寂,再一会儿,从山石后窜出一条小奶狗,对着一众兵将“汪汪”地叫了几声,颇有些敲山震虎的威慑。众人面面相觑,还没来得及收刀,就见山石后又探出一个头,竟是一个五六岁的奶娃娃,身披虎皮制的兽袄,腰间缠着一段红绸,挂着个木牌子,脑袋上还竖着两只毛茸茸的白狐暖耳。

那小男娃一点也不怕众人的刀光,大声问,“你们要寻医?”

“小孩,你是从哪窜出来的?”

那小孩连雪路都走不稳,摇摇晃晃地跑过来,“我太爷爷就是大夫,我带你们去。”说着踮起脚,牵起白马将领的手,就要将他往山石后面的扯。

众人收刀回鞘,莫名其妙地跟着这小娃娃在深林中的岔路往前走。到一处泥沼前,他抬腿想蹦,奈何腿长受限,步子还没迈出去眼看着就要摔跤,忽然一只手从身后伸出,稳稳地一把捞住了他,将他整个人抱起来揣进了怀里。

白衣将领没有他反应快,手刚伸到一半就被他抢先一步,随即朝身后的兵将打了个手势,众人默默地退了回去。

小娃娃眨了眨眼,显然还没反应过来,脸蛋红扑扑的,转头去瞧抱着自己的人,可那人的脸隐在黑影里,他看不清。

“带着一只小奶犬就敢在山狼出没的林子里乱跑,多危险呐。”

小娃娃仔细想了一阵,辩解道,“这只小狗还是叔叔伯伯们从狼肚子里救出来的,别看它个头小,胆子大着呢。”

那人低头看着紧跟自己的脚步正警惕炸毛的小奶狗,笑了笑,再次将小娃娃往手臂上托了托,随口问,“你的叔叔伯伯们也住在这里吗?”

“他们搬出去了,搬到了山那头。”

小娃娃不设防备,根本不知道这人其实是在套话。

那人故作不明地说,“我就是从山外过来的,也没见有人搬家?”

小娃娃伸手指着东边那面滑坡的山墙,“没走外面,他们是从那个豁翻过去的,还拉着很多好吃的,光那种大车就有好几十辆。”

那人稍顿了一下,又问,“那你呢?怎么没跟着叔叔伯伯们一起走?”

“我们有别的任务。”小娃娃骄傲地昂起头,腰间的木牌跟着晃了又晃。

不多时,他们越过最危险的一段泥沼地,来到了一片由乱石堆起的石阵前。那些石阵显然被人用灌木和藤蔓伪装过,更像是天然垒砌的防风障,错落有秩地堆叠在一片地势舒缓的矮坡上,再向坡上远眺,有迷雾遮掩,就看不真切了。

小娃娃伸出手,刚要给他指路,却见这人先他一步迈脚,像是早就知道该往哪走。小娃娃觉得惊奇,不经意向后一看,却发现方才那些兵将并没有跟过来,于是好奇地问,“那些人呢?他们不来吗?不是说……‘二将军’病了么?”

“他们忙着搬石头呢,没空。”

小娃娃“哦”了一声,看着他在石阵中穿行、停顿的步伐,像是闭着眼都能走过去,不禁惊讶,“你来过?”

那人笑道,“梦里来过。”

小娃娃信以为真,睁大了双眼,“那我昨晚梦见吃到了果蜜,也能实现吗?”

“能的。”

再绕过半座石砌,矮坡下行,来到一片野草及膝的荒滩,灰白色的碎石散落草泽,枯草间竖起无数块残碑,遍野孤坟。

抱着娃娃的人脚步一顿,像是被眼前这满目荒寂的景象震了一下,稍显错愕。

脚下的泥土似被烈火销灼一层层铺起的骨灰,踩上去软绵绵的,泛滥着刺鼻的血腥味,可又莫名觉得熟悉,好似古庙香案前灼灼燃烧的长明灯上,漂浮的一丝故人香。

小娃娃挣脱了他的怀抱,从他怀里跳下来,引着他来到荒滩边一个破烂的毡帐前,往里探头叫了一声“太爷爷”。老人掀开毡帘,引小娃娃进去,细声问询片刻,帘子再次打开,朝来客示意。

来者郑重地整理好衣衫,探身进帐,将风帽取下,与那老人四目相对。

老人浑浊的眼神先是一惊,而后抬起手,轻轻摸了摸重孙儿的额头,“小娃儿去外面帮我录一会儿,我与这位客人说几句话。”

小娃娃默默点头,躬身抱起自己的小狗,钻出了毡帐。

烛灯被刮进来的冷风吹得来回摇摆,锈迹斑斑的铁罩子合不拢,“啪嗒啪嗒”地拍打着灯油,咕嘟咕嘟地冒起油泡。

“客人是要寻医?”

来者站定,微微垂首,恭敬道,“听闻谷中有名医隐姓,想为少将军求一丝生机。”

老人别过脸,眼眶微微充血,话音却竭力维持着平稳,“少将军……得的什么病?”

来者道,“鸿泥销骨,同袍征杀,二十万军魂凋如朽木,未立封塚残碑。少将军碾心作烛,明灯十三载,照故人重逢之路,所患之疾与人烟生死相隔,弥留时诸愿未结,如今终于可以瞑目了……俞世祖,季卿代兄长来寻,迟了十三年。”

老人回过头,就见眼前的年轻人撩开衣摆,单膝重重跪地。

他想上前将人扶起,奈何双脚罹患痼疾动弹不得,手伸出,牢牢地焊在半空。

“好孩子,快起吧。”老人颤巍巍地收回手,转身将油灯拨得再亮一些。

二爷却没起,头微微沉下,缓道,“东山壁的豁口是你们自己炸毁的,伪造成山土侵蚀滑坡,是为了阻断狂风谷与人疆马道衔接的唯一一条通路,也能彻底规避东运水师派暗军从此处潜伏进山的可能;山壁上残留的车辙印是你们经年运粮、运兵留下的,用的是申家的四毂辎车;沿途画在树皮上的图案专是为我军指路用的,一面是让我军避开林中乱沼,另一面则是为告诫我狂风谷已成死地,不宜走军,需绕行;若不是我让手下以‘二将军伤重’为由一路喊话,那小娃娃是不会轻易现身的。留您驻守此地,想必是为断后。”

二爷抬头,静静地望着眼前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他是“天骑十一”俞伯南的祖父,俞氏世代在战地行医——留下这样一位老人和一个六七岁的小娃娃在此断后,人畜无害,即便落入敌手,或许还能以“附近山民”为由,逃过一劫。

可是,敌人是为灭口,又怎会就此心慈手软。

“小将军啊,果然是十八个人里最聪明的。”

二爷呼吸一滞,浑身绷紧,这一声“小将军”唤得他仿佛猝然间溯穿岁月长河,回到了十六岁那年火茶开遍的云城西山。

可惜,如今能这样唤他一声的长辈们,几乎都已仙逝。

“都说对了,可是……”老人鹤发苍苍,身披的袄子缝了不知多少补丁,看着二爷的眼神始终你带着几分心疼,慈蔼地笑了笑,“我们留下来,也不仅仅是为断后,还要录碑啊。”

“录碑……”

顺着老人向外投去的眼神,二爷起身掀开毡帘,看见方才那个小娃娃正拿着一本羊皮卷,手执炭笔,穿梭于枯草间的丰碑前,一块一块认真地录着,一丝不苟,偶尔还要跑回已经录完的残碑前复查,确认无误后再继续往前。

“那些人都是这些年来,在这条‘天关路’上与鬼门恶战,死去的族军。”老人指着帐外那片荒滩上的残碑,轻声说,“一千三百十二人,最惨的一战便是泽济二十四年冬月初三——”

“为营救徐氏战铁,乔装与鬼门血战辕嵘古道的那一战。”二爷接道。

老人看了他一眼,没有询问他是如何知晓的,拿起身边一本厚厚的军铭册,抬手递给他,“其实不到二十万。”

二爷接过军铭册的手狠狠一坠,心石也跟着一沉。

“十九万八千。”老人哑声道,“我们这些年一一誊录,反复清点,九龙道一战战死的所有亡兵,都在这本册子里了。”

二爷手捧这本亡兵册,宣纸蜡封,落楷丹书,足有数千页,上录每一位兵将的姓名、籍贯、所属军列。

十三年风雨荏苒,枕生峡炸开的崖口激浪滔天,那座百仞高的枯骨山,每一具风化变质的兵骨,时至今日,终于一一对应着有了名姓。

“多谢您,弥补了父兄的遗憾,他日有幸丰碑华表,铭兵拜刻,也算是我独活至今,为族军做的一点有意义的事。”

二爷转身,将亡兵册放到一旁,又道,“当年亡战之后,我因伤重逃难西沙,错过了收拢族军的时机,过后安顿下来,终于腾出精力去做这件事,差人暗中打探,却没有你们的下落。我以为,燕云十八骑的族军都已战死在九龙道了。”

十三年前,二爷刚刚从西沙逃出,隐居到鸿鹄,沦落半数疆域的燕云地疮痍满目,等他稍稍料理好伤病,腾出精力,差陆荣、李世温等人暗地里彻查燕云十八骑散落在北方各地的族部时,已然是泽济二十五年的深春了。

那时候,距离九龙道一战整整过去了一年半,再要寻回失部,已是大海捞针。

这些年,他也曾四处打探,云州复城之后,他更是仔细翻遍了燕云一带誊抄至云州府卷宗库所有的行兵册,和这些年行走各关隘的记名文书,足有近万卷之多,只可惜,没能找到哪怕一个活着的燕云十八骑族军。

因此他一度认为,当年伐征九龙道,燕云十八骑麾下的所有族军应该是都参战了——曾号称“千秋胄羽,百战争鸣”的百家将、千军师,被敌军一夜间一网打尽,这条倾父亲倾毕生之能、呕心沥血筑起的万里兵防,就此一朝断送。

直到燕云一带彻底收归故土,北疆宣告光复,运送金鸣砂的这条“天关路”彻底暴露后,二爷才隐约慢慢地发觉,原来在距离北疆万山之隔的川渝界山,尚有一丝熟悉的人烟,竟然是从辕嵘古道的万丈深渊下,浅浅飘上来的。

原来族军一直都在,一直在为当年那一战枉死的兵将,立碑、祈愿、报仇雪恨。

同自己一样,苟活至此,铸万骨成山。

“他们泉下有知,应当也会宽慰。”

二爷思绪平静,平静到让人觉得,他好像不曾经历诸多离乱,不曾被重伤。他仿佛翻开卷书,修简临帖的一名过客,那些杯中酒、镜中人,都不过是清平丹史中鲜为人知的寻常案,死去的故人寻姓无方,埋进黄土,又会在来年春日破土而出,成就山花烂漫。

然而只有活着的当事人知道,那片林海需心壤滋养,维持绽放的每一朵山花,倾耗的都是这人命眼中所剩无几的寿数。

可他甘之若饴。

贱损薄命,是对二十万族军埋骨无乡的一个交代。

忽然,二爷的手腕被老人家搭上,他瑟缩了一下,想收回手,却被老人枯槁的手指攥住。片刻后,老人长叹一声,“孩子,你这身子中过恶毒,十多年来损耗太过,虽余毒已清,然脏腑之气枯竭,侧腹、左肩都有暗伤,血气瘀滞,如今全凭肝胆之气撑着……”

二爷笑了笑,不禁佩服,“您可真是老神仙,光凭诊脉就知我伤在何处,中毒几载,俞家不愧是世人眼中的‘灵医百药’。”

老人奉劝道,“你再要这样下去,恐熬不过三年冬雪。”

二爷坦然一笑,全然没放在心上,云淡风轻道,“说不准,举目三年无瑞雪,我还能多活两年。那会不会砸了您的招牌?”

老人心疼地望着他,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长舒了一口气。

“您不必为我忧心,此番重遇,我还有问题想问。”见老人点了点头,二爷这才道,“当年九龙道一战之后,你们因何离开北疆?”

“我们是在那一战之前离开的。”老人直言道。

二爷一怔,“提前走的?难道是有人预料此战有变,未雨绸缪?”

老人点头,“九龙道出征前三天,燕云十八骑各族均收到过一封密信,嘱咐未参战的留守族军立刻随申家的运粮队向南押护迁粮,说是为九龙道一战作战辎储备。为防运粮路线落人敌手,特敕令留守族军押护粮草时由官运转民|运,暂离北疆,绕行丹霞关,乔扮成寻常百姓,以举家南迁为由。押护粮草原本就是各族人的职责所在,然而起初,各家掌事都觉此信来路不明,并未立刻组织动身。”

“为何?”

“因为信中并没有加盖你们烈家军的军印。”老人低哑道,“战时,烈元帅曾与十八骑各族掌事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凡粮运,需加盖军印,方可放行。多年来,一直未变。于是,正当各族犹豫不定,一封加盖了军印的秘函随即追送至焉氏一族,再由焉家的长老亲自合印,转递各族掌事。于是,这趟运粮南迁才真正启程。我记得,那一天是云州初雪。”

二爷浅浅点头,云州初雪……便是烈家军拔营启兵九龙道的那一天。

老人又道,“原本我等以为这就是一趟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战辎押护,却没想到……三千族军押送的根本不是什么烈家军的战辎,而是我们自己的命。那条举家南迁的运粮路,从北疆一路延至西北丹霞,走的全是寸步难行的戈壁,人迹罕至,飞鹰难寻。等我们终于将粮辎安全押运至丹霞关口,等来的却已经是九龙道惨败的消息……”

老人说到这里,话音稍显哽咽,抹了一把眼皮,这才继续,“直到那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两封催粮信是要挽救燕云十八骑最后一批族人的——以‘运粮’之名逼留守族军迅速南迁,敕令全族动身,不得留下一人,走的还全是无人问津的苦路,只留下无数座没人的空庄子供鬼门铃刀前往血洗。若是没有那两封加急信,我想各家早已亡部,也就不会有今日你我的重逢了。”

二爷低低地“嗯”了一声,难怪后来他差人搜罗旧部,得来的全是十八骑各族被血洗的噩耗——想是高凡故意放出的风声。九龙道一战后,他必然派鬼刀前往各族下过黑手,正因为那两封未雨绸缪的催粮信,各家留守族部才幸免涂炭。

又是这样一只在暗中周旋、拼命施救的手……

与他们一路所遇经历相似,总有这样一只手在背后推波助澜,想要救他们出火海,同时还试图掀开高氏党羽铺展在南朝江山那张只手遮天的巨网。

“敌人暗中血洗十八骑族部,却没有找到你们,为了斩草除根,必然穷追不舍。你们逃难西北的那段日子,不好过吧?”

这句话像是一下戳到了老人心里的痛处,就见他眼神一黯,沉默不语。

二爷心思幽微,立刻觉出老人黯淡的眸光中透出的隐意,遂安慰似的笑了笑,“老人家,您何必烦忧呢?燕云十八骑本就是父亲择优选录,虽然集各家所长,同仇敌忾,却也不是打小同气连枝,只因志向相合,才甘愿挂在父亲麾下的。真到了攸关族运的生死关头,出现分歧,也是常事,您尽可不必挂怀。”

老人略显震惊地看向他,“你、你怎么知道我们……”

二爷了然一笑,“不然,以您德高望重的地位,作为全族之长,又怎会在此举族东迁之际,甘愿留守驻地,躲在这狂风谷的碑林深处,就为一句‘二将军伤重不治’就甘心铤而走险,却在此前一面都不愿见我。”

“我……”老人低下头,气馁无助地攥紧拳。

二爷抬手按在厚厚的那本亡兵册上,轻声说,“当年逃难西北的留守族军应是在那一战后遭过大难,真正最后活下来、甘愿蛰伏在此忍辱负重的族人们,所剩无几。”

老人忍不住了,恸哭起来,人一歪,双膝重重砸地,跪在二爷面前。

“二将军,是老朽无能……无能啊……没能帮您保住逃难而出的所有族军……”

老人朽若锈槁的哭声穿梭于碑谷,途径深林的孤雁闻声悲鸣。

那一瞬,凄风过耳,衰草无声。

二爷躬身扶起老人的手臂,将他扶起,安慰道,“不怪您。十三年,往日兵碑已成残录,您甘愿留此,以枯骨守灵,这本亡兵册里,每一笔落下都是遗憾。俞世祖,您已竭力为烈家军保下了燕云十八骑这最后一支血脉,季卿感恩不尽,亡兵录在您这就此绝笔,剩下的兵碑,我来。”

最近各地降温,大家注意保暖哇~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05章 第六零五章 兵碑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