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历朝历代假冒国家意识的那些年之设定/资 > 第1章 秦1

马甲不同,女主表演出的性格也略有差异,但会有些共同特质也不一定,挑战一下开文前先整点马甲国设出来,这边不放正文,正文在隔壁owo喜欢请收藏一下隔壁!!!

ps:我写出来的国设不一定都能用到,就是说对应世界可能会删改qaq,具体就到时再说?

秦1:因为文案上每个朝代可能不止一个世界,所以会标1、2来区分,每个世界的国设或许也会不同。

ps:顺便我文案好像没说,女主马甲全是女的没有男的,这个当时就没想过拟男的。

**

马甲名:秦(还是个五百多岁的年轻国呢)

(国家意识的设定不是说亡国了就立刻嘎了,而是那种会改名更换样貌继续活下去的设定,文化传承不绝就不会亡。)

(因为第一个世界想写的朝代问题,所以设想中马甲外表是有一定变化的。)

身高:从165~177cm

外貌:

1、初始秦国:身着曲裾深衣,面料整体呈现黑色(真的很平平无奇),但与当时衣料不太一样,要更柔顺一些也不失厚度,凑近仔细看衣服并无衣缝以及丝线纺织的痕迹。

远看会觉得有布料质感的原因是这些细小的起伏是秦国每一寸土地的纹路,但因为浓缩在衣服上且是黑色的,不是闲的无聊观察了一天的人是看不出来的。

衣服交领及袖口等处镶边为暗红色绣金线,金线组成的图案为秦国内各个城池。(如果新吞并了土地会在镶边上多出一个新图案,新图案位置随机,这哪个收集癖顶得住啊(?))

黑长直(一些xp突然冒了出来),黑色长发简单束在脑后,束发处简单玉簪做装饰(玄鸟造型的。)

眉峰秀美,眼瞳像是乌金黑曜石,最普通的黑色,但在不经意间又透露着非人感。(黑曜石可加工成工艺品。此外黑曜石因具备玻璃的特性,敲碎后断面呈贝壳断状口,十分锋利。远古石器时代曾被用作刀,箭头等切削用具,现代人利用黑曜石来制作外科手术用解剖刀的刀片。乌金黑曜石是黑曜石里面到宝石级别的黑曜石,因为极其细腻,所以没有猫眼效应。颜色和乌鸦血石一样呈亮黑色。)

虽然一直被别的国说狼子野心,但本国是很温柔的长相呢,手中所持成卷竹简为法典(秦律)(一般情况下是装饰,必要情况下作为武器使用,很文雅的打斗方式,例如:抛出竹简宣判你的罪行,当场把你圈禁在原地,即画地为牢。)。

2、统一进程中:手持物添加长剑,左手持法典右手拎剑,先强控再一剑一个小朋友,ps:手持物长剑参考秦始皇腰间佩戴的那种有一个曹操那么高的青铜剑(?)

3、秦朝:升级基础上再加一件广袖长袍做外衣,这时花样绣纹就是比较华丽的类型了,比之前平平无奇的基础款要华贵的多。

服饰参考:

【曲裾深衣】

(其实还有直裾,但是作者个人更喜欢曲裾,秦汉女子应该也没穿直裾的(摸下巴))

(其实襦裙,指上襦下裙的那种女装样式在战国时就出现过,但是当时比较流行深衣,而且我感觉襦裙可能更适合少女或者活泼一点的国设,意思是还是曲裾好(?))

曲裾是华夏衣冠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

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以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须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文中描述应该不会这么规规矩矩的,就像是秦汉流行服饰中加了点非主流(?)

**

关于嬴政叫什么的问题,算是题外话吧(?)(不爱看直接跳过,对观看小说正文没影响。)

其实作者本人非常不喜欢赵政这个称呼,文里也不会出现赵政这种称呼,不过大众主流确实是说秦始皇嬴姓赵氏,不管在哪里,史同亦或者其他网上一搜出来的全是赵政,但我比较非主流(啊?),我觉得嬴政是嬴姓秦氏,又称秦政。

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想,愿意看我碎碎念的和我搜集的各种零碎资料的,请看vcr: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则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赵氏,据史记记载,秦赵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这个是最大众的说法,是司马迁写在史记上的,但我觉得这句也挺怪的。)

请注意这个以国为氏,实际上秦国立国分两个阶段,分出去的时候不是立刻就快进到国家的阶段的。

众所周知古人姓氏来源规则,除了被赐姓,一般和工作啊地名、封地什么的有关。

而以国为氏,举个例子,【郑庄公】郑庄公自称是郑寤生,而不是姬寤生,这就是不称氏称国。

以国为氏原则上仅限于国君,而宗室、朝臣、国民,是不可以以国为氏,除非国破家亡。国人无氏,国亡之后,以国为氏,表示出身。

从起源看,周公东征到周穆王继位期间,秦人的社会地位又再次下降,整个氏族沦为周人的奴隶(因为商秦同源,周灭了商,这个就不多说了),只是到了周穆王讨伐徐国的叛乱后,秦人的氏族部落首领【之一】的造父才成为周人的一位低级官员。《史记·秦本纪》云:“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这个造父就是前面那个受封赵城的,这位是真赵氏,非要说的话难道不是赵氏是从嬴姓这个大宗分出去的吗。)

到了周孝王继位后(在位时间前910—前896年),把犬丘一地(今甘肃天水)赐给了秦人首领非子(注意这里的首领是非子不是造父,封地它也不叫赵啊),(周天子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找人抵御西戎,还有实际上秦立国前封地附近是有很多西戎部落的,也就是说有了封地还不行,你还得先把自己封地附近那些西戎打服了才能安稳活下去。)

(实际上等百余年后秦国刚建立时宗周故地也还分布着很多西戎部落。《史记·匈奴列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秦襄公救周,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

(《史记·秦本纪》云:“(秦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秦襄公和戎狄斗争的结果十分有限,因此这个时候的秦国领土少得可怜。在秦文公继位后,秦国对于戎狄势力才取得初步胜利。)

(时间线再回拉到刚有封地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封地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秦人的力量的逐渐壮大,秦人也在这个时期被周王朝封为“附庸”,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秦才正式成为秦人的正式称呼】(重点),当然秦人被周王朝封为附庸也表明了秦人的社会经济开始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甘肃天水地区一直是土地肥沃的农业区),秦人也加速了从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过渡。(意思是这个时候还不能称之为国家,有了封地不代表就是国。)

到了西周中期,封建地主制的经济因素开始出现,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揭开了中国上古时代由封建领主制社会向封建地主制社会的过渡,与周王朝的衰败遥相呼应的是周王朝的边疆少数民族对周王朝的反抗甚至侵略越来越强烈,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不得不向所有可能被动员的力量求救,其中就包括秦人。

周王朝统治者把秦人首领秦仲封为大夫,命令他去进攻西戎,但是秦仲打了败仗而且还白白送命。第二次周天子命令秦仲的大儿子庄公去进攻西戎,这次庄公打了一次胜仗,但是这样还是杯水车薪,无法挽回周王朝即将灭亡的命运。

到了庄公的弟弟秦襄公继位时,西戎部族势力更加猖獗。

《国语·郑语》云:(郑桓公)公曰:“姜、嬴其孰兴?”(史伯)对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

史伯在西周灭亡前夕就料事如神劝告郑桓公去河南建立一个新的郑国,同时史伯还将没有正式建立国家的秦人与帮助周武王灭商的姜尚后代建立的齐国相提并论,秦人的势力在秦襄公时期有了更大的增长。

【其实从这两人对话也能看出来很多东西,1·姜、嬴分别是齐秦两个统治者的姓(好像有点废话x,那时候贵族男子一般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随便称男子的姓是不太好的行为,而郑桓公这里可能他指的是姜嬴两姓大族。)

2·从秦仲、齐候能看出来秦还没立国,这里史伯称姜姓吕氏的齐国国君为齐候(人家本来就是国师姜太公后代不需要后来晋升阶级直接就有氏),而史伯称秦人首领仲为秦仲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秦仲以秦地(封地名)为氏,他是嬴姓秦氏叫秦仲,二是史伯知道秦人的封地叫秦,所以单纯的秦地有个叫仲的人的意思,但不管哪个都能看出来外界认为秦人封地在秦,按照取氏原则之一以地为氏,秦仲只能氏秦(因为秦人祖上是奴隶无氏,和姜太公后代那种‘贵二代’完全不一样。),就算后来建国以国为氏也是氏秦,后来秦国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一分为三被人代替乱七八糟的事,它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搞不懂为什么到了秦始皇就改氏赵了。

3·《国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左丘明(左丘明本人是经历了春秋末和战国初的)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公认说法是成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两者相隔将近四百年,司马迁比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丘明还懂春秋战国(乐了)。】

到了公元前771年,犬戎部族和申候里应外合攻破西周都城,即使秦襄公带兵支援也无济于事。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秦人内部阶级分化的最终完成以及秦人社会地位的一步步提高,秦人终于快要迈进阶级社会也就是国家的大门了。(这个时候还不是国)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由封建领主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地主制社会,秦国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与春秋战国时期是同步的。

西周灭亡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洛阳,成立东周王朝,同时周平王命令把宗周故地赐给秦襄公,秦襄公开始有了一块自己的正式领地,秦国也随之建立了,《史记·秦本纪》云:“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这段意思很明确不用翻译都能看懂,周天子意思是自己土地被西戎夺走了,然后把所属权已经不在自己手上的土地给了秦襄公当封地,还说只要你能把西戎赶走,那这地就是你的……)

秦人建国可以说经历了百余年的努力,贯穿了一个时代,到了春秋初期刚建国还被周天子画大饼,怎么可能刚开始就以国为氏……

我们都知道秦赵出于嬴姓,但古代以姓别亲疏以氏别贵贱,有氏的更尊贵些,而即使是一个族群,他的姓/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当有了分支就有概率有新姓/氏,新姓/氏当然也遵循之前说过的姓氏规律。(一个姓算是比较庞大的族群,氏是区别小支的)

时间线再回拉,西周,造父获封赵城,称赵氏,二十三年后,非子获封秦地,为秦氏。这俩就不是一个人。后面被周天子画大饼的也不是造父赵氏那支,被疯狂画大饼的是非子的后代也就是嬴姓秦氏那支。

先秦时期的资料,根本没有涉及到秦国为赵氏。司马迁附会秦国为赵氏,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赵氏比秦氏早了20多年,因为驾车驭马的功劳,从奴隶转正,成为赵城大夫。司马迁完全有理由认为,秦国先祖会附会赵氏,因为他们那时候还是奴隶,而有氏的人地位比较尊贵(有氏≈跨越阶级)。

直到秦非子养马获得功劳,受封于秦地,为西垂大夫,为秦氏。

一个驾车,一个养马……怎么就一支了……

说秦国祖先当奴隶的时候借一下赵氏这个氏吗,也有可能哈,毕竟都姓嬴也确实有亲属关系。

称秦国秦氏为赵氏不能完全站住脚,也不能完全推翻,因为先秦史料没有记录到秦国王室究竟氏秦还是氏赵,只能推断,就连之前提到的国语也只是有个秦仲的称呼。

不过我真的想不到秦人自己有秦地为封地了,为什么还要氏赵,借氏上瘾不还了吗(划掉)。

这就体现出来明确在史书中留下自己氏什么的重要性了,不然死后自己是出名了,改氏别国的国名了。(笑)

总结上方资料,造父和非子两个人就没有父子关系,而后面的秦几代首领传下去可以发现基本都是父传子。

就算真的真的真的退一万步,秦国里姓嬴的想不开氏赵了,那国君呢。

这里再次贴出前面一段内容【以国为氏,原则上,仅限于国君,而宗室、朝臣、国民,是不可以以国为氏,除非国破家亡。国人无氏,国亡之后,以国为氏,表示出身。举个例子,郑庄公。郑庄公自称是郑寤生,而不是姬寤生,这就是不称氏称国。】

至于司马迁有没有可能造谣呢,请看vcr: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

意思是指秦始皇的相貎特征为:鼻子是鼻梁塌陷马鞍鼻,眼睛是眼球外突的细长眼,胸部尤如鸷鸟一样突出,说话的声音低沉有力而嘶哑像豺狼。

到了近现代,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进一步解释为:“挚鸟膺,即现代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蜂准应该是马鞍鼻;豺声表明有气管炎。”(秦始皇猝死的原因突然有了(bushi))

但是,在西汉《礼纬》《纬书》和北宋《太平御览》中对秦始皇的形象却是另一番描述,秦始皇是“虎口,日角,大目,隆准,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据《秦史稿》记载,秦制一尺约等于现在23.1厘米,秦始皇身高八尺六寸,换算一下就是1.98米;胸围七尺,换算1.62米,然后我搜了一下某尺码对照表,发现秦始皇有145n那么大,比def夸张多了,但是男的比女性肩宽也不是很夸张吧……?咳咳…跑题了。我觉得这个数据可能还是有夸张的吧?要不然岂不是双开门大冰箱(一些不敬祖先的念头冒了出来))

也就是说秦始皇是一位嘴巴张开像老虎,两眉之间额头鼓,双眼炯炯放光彩,鼻梁高耸有神气,身高近二米,矫健魁梧、气势凌人的标致大汉。(这描写夸张了,但是能看出来秦始皇是个正常人,没有软骨症也没有气管炎!)

同时,从《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匕首刺杀秦王的过程也可看出,当时秦始皇急得拔不出自己背后的长剑,西汉有人记录了荆轲和秦始皇剑的长度,荆轲的匕首近二尺,秦始皇的长剑为七尺,到今天就是一米六。(司马迁他自己写着就不觉得自相矛盾吗……)

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中写道:“秦始皇并不是后代所想象的那样生长着一幅严肃得可怕的面孔,如果他多少有点母亲遗传的话,他应该是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英俊、漂亮、重点!】总不能嬴政不是赵姬生的吧……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述秦始皇丑陋形象也有时代原因,当时汉武帝独尊儒术,刻意贬低丑化秦始皇的情况下,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被妖魔化了。而且,司马迁为了推卸责任,特别写道他是根据尉缭所说而写的,并不是自己所了解的。

而郭沫若更是根据这不可靠的记载,作了不可靠的分析。因此,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在1973年写给郭沫若《读封建论·呈郭老》的诗中就对《十批判书》提出了不同看法,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十批不是好文章。百代都行秦王政,孔学名高实粃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制,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主张厚古薄今,开倒车的。\"-毛、主席如是说。

毛、主席是革命家,是强调厚今薄古、创造新事物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处,倾向法家一些 。但他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他经常说些批判儒家的话,或许同他着意要\"除旧布新\"的现实考虑有关。他毕竟不是一位纯粹的历史学家。写《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的时候他已经80岁了。

这是他写的最后一首咏史诗,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

*0ver*

有这种前科的人给他想黑的人安个别国氏也挺正常的吧。

先秦可没有史料说嬴政氏赵哦。

还有天天黑秦始皇修长城的,出土的云梦秦简上有记载,修长城是给钱的,甚至还管饭(但工钱会少),折合到现在月薪八千左右,农忙还有假期,没钱拿的是被判刑了的。

《秦律十八种·司空》记载:有罪以貲贖(zī shú)及有責(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賞(償),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錢=钱)。

意思是:如果你有犯罪或者是拖欠官府的债务,但又无力偿还的情况,那么就必须以劳役来抵债。

工作一天可以抵八钱,如果需要官府提供吃住那一天就可以抵六钱,《史记》里面记载三钱是三百个铜钱,1钱等于100个铜钱,对比一下同样史记中刘邦服役远行,朋友为之饯行,大多数人每人奉送三钱,而萧何独送五钱。

不发钱而折合成粮食的话男子一个月两石,女子一个月一石半。

而《秦律·司空》规定,凡参与徭役的,(官府)按标准提供衣服食物。但是有妻妾且为自由人(意思是自己主动来打工而且有家人的)应自备衣物,被拘而从事徭役的,官府应借衣服食物(给人),劳作时日未满死亡者注销其衣食不必偿还。

《秦律·金布律》对发放衣服的主管部门有规定:在咸阳服徭役的,凭券向大内领取衣服,在其他县服徭役的凭券向所在县领取衣服,县和大内按照所属机构发放的票券,依照法律发放衣服。

《秦律·戍律》规定,一家不能同时征调两人服徭役,主管此事的人如果不按照法律规定同时征调两人服徭役,罚款二甲。

《秦律·工人程》规定:隶臣、下吏、参与城旦的人和制造器具的工匠,冬季减轻工作量,三天只需要完成夏天两日的工作量。

《秦律·司空》规定:犯罪被判罚款而以徭役偿还的,在播种和管理禾苗的时节,需各放二十天回家务农。

《秦律》规定:没有母亲的婴幼儿,每月发粮食半石,有母亲但母亲在官府从事零散的杂役,婴幼儿无人照料而跟随母亲的,每月发粮食半石。

《秦律·工人程》规定:服徭役时,男人工钱高于女人25%,但是女人在做针织等女人专长的工作时,每工作一天和男人工钱一样。

修长城会死人这个没得说,不可避免的事实,但现在996就不会猝死了吗……都是拿钱办事死亡率高低的问题。

修长城的除了打工的和当兵的就是刑徒,百姓过不下去的原因是修长城吗,不修长城就要和北面匈奴打仗,死人是不可避免的,我觉得百姓受不了的原因更可能是秦法它连坐,修长城的刑徒里很多不一定自己犯罪,或许只是邻居啊亲戚什么的犯罪结果自己被连坐了,这种大规模连坐很容易造成百姓恐慌。

只修个长城怎么可能会社会动荡就亡国了,历朝历代都修的啊。

而其中《徭律》云:禁苑“其近田恐兽及马牛出食稼者,县啬夫材兴有田其旁者,无贵贱,以田少多出人,以垣缮之,不得为徭。”

始皇二十七年二月,一个名叫”礼”的洞庭郡守向下属乡县传达的条令:“传送委输,必先悉行城旦舂、隶臣妾、居赀赎责(债),急事不可留,乃兴(徭)。”意思是运输物资的活计,要先使用刑徒,遇有紧急而情况人手不够,才能征民为徭。否则\"不欲兴黔首”。

因为修长城导致秦亡国真的属于造谣,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也不是洗秦不严苛,秦亡肯定是有原因的,比如重刑主义为总趋势。

秦以法为本,事皆决于法,即罪刑法定。刑罚体系完备周详,力求事事有法可依,罪刑法定。“以法为本”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的核心,“事皆决于法”是先秦法家“事断于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秦统一以后,摒弃礼义而专任法治,把韩非以法为本的思想推向极端,在修订、补充秦国原有法律的基础上,形成了涉及各个领域的较为完备的法律规范。

君主独断,法自君出。秦统一以后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体系。秦朝统治者特别强调要维护君主**,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皇帝的命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皇帝本人是最高司法长官。(那胡亥亡国也不奇怪了,一个废物拿这么多权利不加速亡国才怪,嬴政建立集权统治唯一没想到的就是他死后是胡亥继位。)

重刑主义(以刑去刑)。仅就死刑和肉刑为例,不同的犯罪有不同的处罚方式,和不同的执行方法,罪犯所受的痛苦也大不相同。而肉刑更是种类繁多,其中很多肉刑会造成被执行人终身残废。秦朝统治者奉行先秦法家严刑峻法的思想,期望通过重罚轻罪,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总体而言,秦朝的刑罚思想是重刑主义,但是,由于秦朝法律体系完备,事事有法可依,因而又体现出“罪刑法定”的一面。

“重刑主义”即“以刑去刑”,指企图用重刑起到一般预防犯罪的作用,所以又称一般预防刑主义。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持了秦国的法制改革,开创了重刑主义的法律渊源。“重刑主义”的刑罚表现如下:

在刑罚的强度上:轻罪重罚还有家属连坐邻里连坐职务连坐等等。

秦律要求各级司法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定罪科刑,否则就要追究他们拒不执行“罪刑法定”原则的刑事责任。为此,在秦律中设有“失刑罪”“不直罪”。大白话一下就是法官包庇同情罪犯的行为也是犯罪。

秦朝二世之亡,让后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认识到,严刑峻法,罗网密布会使民众在那个生产力低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时代举步维艰、被迫落草为寇,最终对统治阶级的政权构成威胁。因而,汉朝统治阶级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开始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景帝更是以缇萦上书作为契机,对秦朝的严酷法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但秦也不是历史上被黑的那毫无可取之处,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采用法家思想,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再加上秦始皇雄才大略、眼光独到,建立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以法治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律逻辑严谨、内涵丰富,《云梦睡虎地秦简》不仅成为人们研究秦律的重要资料,更成为探究中华法系源头的重要素材。而翻开法制史课本我们也可以发现,后世的刑法思想和刑罚体系很多都源自秦律,后世的诸多立法也多以秦律作为蓝本。《云梦睡虎地秦简》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法制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立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以超人的智慧制定出如此完备的法律体系,《云梦睡虎地秦简》包括《编年记》《秦律十八种》等共10部分,各部分又详细地做了划分。单就行政法为例就包括《治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尉杂》《内史杂》《傅律》《徭律》《司空》《军爵律》《公车司马猎律》《中劳律》《屯表律》《戍律》《行书》《传食律》《游士律》和《属邦》。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秦朝,竟然能够诞生如此完备的法律,不能不说当时的立法技术令人惊叹。

法律在每个时代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在秦朝,正是因为有了法律,有了商鞅变法,国家才逐渐强盛起来,而最终,也正是因为严刑峻法,秦朝的江山社稷才毁于一旦。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却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绵延生根、成长壮大的。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以上部分资料来自于【从《云梦睡虎地秦简》简析秦律的刑罚思想】,感兴趣可以搜一下,原版好像是登在报纸上,照片太模糊了建议搜网络版的。(长沙简牍博物馆或者中国社会科学网发的那个,别的转载的不知道是不是和原版一样)

**

综上,史记让我觉得心梗的就是一句以国为氏,然后说秦人造父氏赵,然后秦始皇就氏赵了。

以前看的时候就挺疑惑的,这是怎么画等号的?

我寻思秦始皇姓嬴没错,但他也不一定是赵氏这支的吧,就算他是赵氏这支不是秦氏的,那他统治的是秦国不是赵国吧。

知道秦的立国史的也应该清楚秦不是从赵国分裂出来的,为什么秦国的国君要以国(赵)为氏啊,这也不遵循国君以国为氏的规律啊。

当然只是本人很讨厌赵政的说法,没有强求所有人和我观点一致,之前题外话开头就写了,我知道我是非主流(?)。

没有攻击别的文的意思,等写正文也不会攻击赵政这种说法,只是单纯写嬴政不提赵政这种称呼。(在叠甲了在叠甲了)

(文章正文会有嬴政=秦政,而不提赵政。)

这里写设定写嗨了,不吐不快,碎碎念了一大堆资料也复制粘贴塞了一堆,不知不觉都快一万字了(瞳孔地震),不当回事也没关系,只是希望大家了解到政哥还有氏秦的可能Orz。

以上除马甲设定部分原创,其余有的资料来自百度百科,有的资料我查了论文,有的是个人吐槽,结论则是个人拙见,求同存异不强求ww。

【最后在此震声:我的文里——嬴政,嬴姓秦氏!嬴政又叫秦政!】

******

突然发现竟然九千五百字了,那我们再聊五毛的吧(x)。

秦国嬴姓王室的前身也就是创立者秦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后来创造了上古时代文明的夏、商、周人就有密切联系,从史记秦本纪还有国内发现的大量遗址可知,秦人的祖先和夏商周这些氏族部落一样,都是属于较早融进华夏族的众多氏族部落之一。

不过夏是属于有文献记载,但没有确切考古材料证实的那种。

《史记·秦本纪》云:“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这个就是更像是传说,但秦人祖先和后来秦国宗族姓嬴是肯定的。

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左右,夏朝被商朝灭亡,秦商祖先是比较亲近的近族,两者都是游牧部落,共同的图腾崇拜(玄鸟,即燕子)秦商贵族在丧葬方面也就是墓葬材料上十分相似,因为两者之间联系有一些秦人在商朝时期从奴隶上升到了统治阶级,但也因为两者之间联系,在周灭商后地位屡次下降。

这可能也是后来秦王决心改革还真能改革成功,还有后来秦始皇把贵族阶级踹出历史舞台的因素之一吧,本来秦人历史待遇就大起大落的,秦王在意阶级有什么用呢,再介意等别国统一了他们又得是奴隶咯。(当然了,虽然贵族阶级终结在战国末,但阶级是不会消失的,没了贵族还有士族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世家。)

殷商时秦人主打一个从龙之功,从奴隶到统治阶级了。

周灭商,统治阶级的秦人被杀了一轮,秦人主打一个前朝余孽,又滚回奴隶阶级了。

两次之后秦人或许也懂了,给人当狗是不能长久的,我们老秦人也要建国辣!

然后在周天子手上被画了百年大饼,也经历了百余年努力,终于建国成功(泪目了),稍微详细点的内容我上面提过。

现在又提一次是想说,当时思考马甲的时候也有考虑之前的历史因素。

虽然秦人祖上是游牧民族,但经历过如此大起大落,所以在我的想象中,拟出来的是一个比较隐忍的女性形象,虽然天天手不释卷,装的人五人六温文尔雅是个文化人的亚子,但打起来是那种左手持书,右手拎剑,笑着杀人的形象。

不过在变文化人之前还有一段不愿在人前提起的黑历史,就是纵马驰骋满脸肆意潇洒的‘婴儿’时代(?)。

这个时候在我的设想中对应了秦只有封地没有建国,还在被周王画大饼努力打西戎的时候。

这时候秦没有建国,‘秦’只是游荡在战场上,学着那些浴血奋战的秦人打扮的幽魂,她什么都扮演过什么都尝试过,但是看着死掉的秦人并不会哭泣也不会难过,就是单纯的疑惑他们怎么那么弱,被捅一下就死了。

甚至刚开始她理解不了什么是死亡,只是知道有秦人永远的沉睡在自己身上(秦土壤)死亡对于她来说没什么关系,因为这些人只是重新回到她的怀抱而已,她能感受到那些轻如鸿羽的重量在慢慢融入自己的骨血,但又不会有更多的感想。

这个时候的她只能算个‘胚胎’或者说‘婴孩’。

真正理解了秦人的努力是在经过百年,他们成功建国的那一刻。

我想不可能有什么生物一开始双方就深爱不移,一定是因为有一方坚持不懈的努力感动了另一方,这种感情应该跨越种族。

我记得网络上还有什么神爱世人是诅咒什么的,神为什么爱世人的论调,这种想想确实有点道理。

但我想国家意识和人之间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两者之间的感情早在秦人为建国而努力的百年就定下来了。

秦这个时候才算是‘秦’,她爱着为她努力的秦人,那些为她奋斗的人的后代也算是她孕育出来的,当然会有天然好感,这个时候两者才是紧密相连的。

至于秦亡了,为什么那么快就改名汉了,下一章再聊五毛的,这章就不多扯了。

以上是我想的马甲的基调,但是这种爱又是非常隐秘的,毕竟我文里设定只有该世界选中的人才能看见女主马甲(笑)别的人都看不见,也肯定不会知道设定上有‘人’在暗中默默看着他们。

不过这么看女主真的很适合给人当妈啊(啊?)。

建国后形象转变也是缓慢的,主要考虑了在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人的平民在宗周故地并没有全部被转移,因此这些周人在宗周故地的平民(“周余民”)也成为后来秦国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周余民”的农业经验十分丰富,对于文明程度在秦国正式建国前的秦人来说,秦文公“收周余民”对于加速秦人的华夏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余民”逐渐使秦国的社会经济主体结构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

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定律。”正如后来入主中原的北魏王朝,辽王朝,金王朝,元王朝被汉化一样,秦人也一样由于被征服者加快了向文明方向上前进的步伐。

所以我们的秦马甲最后定下来是一个文化国的形象啦,那种平时装一装,一打起来不经意又很残暴的感觉嘿嘿嘿嘿嘿~~~

这个时候的秦可能还有一个心理过程什么的,别的国都衣冠楚楚,她也不能给秦人丢脸,于是把自己以前胡乱扮演的角色全给扔了,变成了一枚正经穿衣服正常打扮的‘淑女’。

不过我就在这儿脑补一下,正文直接从幼崽政的时代开始,是没有机会看见以前的‘秦’了,有这个设定是因为作者自己脑补了一下(?)。

差点忘了战国时期还有别的国,所以第一个世界是多马甲,不过那些马甲不重要就是打酱油的,到时候再说吧。

**

真的有完完整整看到这里的吗(目移),那我在这里给大家说声对不起(啊?)本来呢,这章只有我写的马甲和一些服装参考资料,但后来就写了点题外话,从一千五写到了六千,期间又补充了很多到了八千,然后又没忍住啰嗦了一点到了九千五,一看快万了那就再聊五毛的吧,就到了一万一多……

整体看一遍修改的时候没忍住又塞了点……所以资料零碎啰嗦看着有点点跳跃是正常的(背锅盖)写废话真的比写正文快多了(x)。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秦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