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大宋搞综艺 > 第11章 《茗茶》大火

在大宋搞综艺 第11章 《茗茶》大火

作者:路岐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14 21:32:02 来源:文学城

11 《茗茶》大火

太学学舍内,晏昭坐在凳子上,盯着刚收到的戏票,心里很是奇怪,御史中丞怎么就给他们诚意斋的学子捐赠瓦子戏票了,连学监都赞同此举,以往先生们不是很不喜欢他们这些学子去瓦子耍的吗?

晏昭祖籍在汴京下面的倚郭县,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是绣娘,两人很早就到汴京讨生活,京中繁华,赚钱比乡下容易,夫妻俩在攒下一些钱财后,就送了晏昭这个打小就聪颖的长子去私塾读书。

而晏昭也很争气,不过二十岁就考中了举子功名,得以进入太学求学,自此他便在太学里头悬梁锥刺股地读书做文章,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科举出仕,改换门楣。

今日本是御史中丞来太学兼职授课的日子,也不知怎么的,王中丞讲完课后,就竭力推荐学子们去东华瓦子看它们新推出的新戏——小品《茗茶》。

晏昭目前就读的诚意斋,曾经也是王中丞就读过的学斋,学斋里的每个学子皆被王中丞赠送了一张东华瓦子的戏票。

虽说一向有达官显贵重返太学后,会给原先就读的学斋捐钱捐物的“习俗”。

可之前的朝廷大员不是捐金饭碗,就是捐几百贯交子,再加上10桶酒,若是新科状元高中回校,捐的则是镀金的魁星杯盘,但是送瓦子戏票?

这真是前所未有。

待到天色稍暗,晏昭便和舍友曾义,以及其他拿到戏票的同窗们一起前往东华瓦舍。

瓦子门口当然有闲汉在等侯,等他看见这些学子手上的戏票之后,便带他们去了一个半封闭的勾栏里。

此时那里已有不少人坐在勾栏下的长椅上等着开戏,晏昭仔细看了看,发现观众们多是书生打扮,甚至还有几个中年男子看着有些眼熟,估计是曾经来过太学讲课的官员。

“那不是国子监的蔡祭酒吗?他也来了?好似还有不少国子监的学子。”舍友曾义也惊讶地道。

晏昭更是惊讶地说:“坐在蔡祭酒旁边的,好像是我们太学的监事,王中丞也在此。”

本朝的国子监多是招收六品及以上的官员子弟,而太学则招收七品以下及庶民的俊秀子弟入学。两个学校都是为朝廷培养科举出仕的学子,互相是竞争对手,时常暗暗互相比较,从生源、师资、出色校友,再到科举中榜的学生数量……故而两个学校的学子也一直都不怎么对付,很少能看到两个学校的老师和学子能异常和平地共处一处。

所以,究竟是什么样好戏,居然能让他们两个学校的师生摒弃前嫌,共坐一处?

就在两人感到好奇的时候,勾栏上锣鼓声响起,小品《茗茶》要开戏了。

.

寒门学子艰难求学,罗二郎却嫌读书苦……

寒门学子终于高中,授七品官职,罗二少却背靠祖荫,得荫官七品……

看完勾栏上的庶民学子艰难求学的日子,再看见汴京衙内——罗二郎这种权贵子弟的奢靡生活,那种落差感真是太让人震撼了。

同是大宋学子,因家世不同,庶民学子触不可及的梦想却是他们衙内垂手可得的东西。

这些出身寒门的学子们看完小品,忽然有种“这就是他们与高门衙内之间的生活差距”的即视感和窒息感。

是啊,当他们勤勤恳恳读书上进,想要依靠科举出仕,好给自家改换门楣的时候,那些出身高的衙内们,哪怕是不学无术,却也能背靠祖荫,荫得官身。

尽管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恩荫制度,是皇上对有功之臣和高阶臣子的一种加恩。

在大宋,台省官在六品以上,其它的官阶在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的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孙一人;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甚至医人。

可如今大伙儿看见这出小品,便有了一种“当我千辛万苦终于赶到罗马,却发现门第高的同窗却已生在了罗马”的感觉。

也有学子看完小品,就想起自己的家乡连间正经书铺都没有,县学的藏书也十分简陋稀少,可当他被州学推荐,来到汴京读书后,却发现太学的藏书之浩瀚是一百个县学也比不上的,京中的书铺更是多如牛毛,两个地区的学子从起点就不一样。

太学学子曾义也同样盯着勾栏,他想到自己三年前从家乡岳州来到汴京读书,初次跟同窗去饭馆用饭,却因不懂汴梁规矩,动筷子吃了“看菜”。事后他被同窗嘲笑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他那时的窘迫神态跟戏中的寒门进士吃了漱口茶又有何不同?

“此戏道尽庶民学子之心声啊!”曾义感同身受地说道。

晏昭也盯着勾栏沉思许久,他听到好友的评论,也不由得点头:“曾兄所言极是,也不知是哪位才学深厚的才子写的戏本,感人肺腑至极。”

戏中说得没错,他们这些庶民学子得寒窗苦读多少年才能跟那些高门衙内坐在一起茗茶?

这小品简直道尽他们这些寒门学子的艰辛和无奈,但戏里并不局限于抱怨不平,而是跳出门第家世,倡导学子们只要心之所向,那么哪怕他们与衙内之间的差距依旧存在,也无需气馁遗憾,正是他们为心中志向、为弥补差距所付出的努力,才是他们这些寒门学子拼搏的意义。

不得不说,庶民出身的太学学子们看了小品《茗茶》,头一次喝到现代化精神鸡汤的他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拼搏进取的劲儿!

而因受到王中丞竭力安利,特地过来看小品《茗茶》的寒门官员们则又有着不一样的感悟。

想当年,他们在学校里的确直面受到过学子之间的家境差异和资源不均的冲击,那种心酸与无奈简直难以言说,但最起码他们当时还有功课好这一个优点来安慰自己,不要与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相比较。

等他们进入官场以后,功课不再是丈量他们价值的尺子,相反,门第家世、家族资源、人情往来、为官手段……这一样样都是丈量一个官员价值的综合要素。

读书时功课好的寒门官员未必就能在官场上走得远,不通经义却善于交际的衙内荫官未必就不能升官升得更快。

如果寒门学子们连现在这种差距和不平都不能接受,那他们进入官场之后,只会觉得更加茫然无适,难以走远。

而作为对照组的国子监的衙内们,看了这出小品后,都不好意思当面嘲笑太学那些寒门学子了,实在是丢不起这个脸面呀。

易地而处,他们若是出身在寒门,可能只会变成街道混子,而不是寒门学子。

所以,他们这些衙内是怎么配嘲笑寒门学子是乡下土包子出身?

他们这些背靠大树乘凉的娇花,哪里好意思去笑那些在荒野挣扎求存,努力生长的小草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好?

工部尚书的庶长子李津这时也在勾栏下看戏,他跟罗二郎是玩耍了多年的好兄弟,当初罗二郎笑嘻嘻地把顾行简顾学士曾在他家喝漱口茶的黑历史告诉他,那时自己也曾经嘲笑顾学士是土包子出身。

可他现在看了这出小品,心想,唉,罗二郎的言行也实在太丢他们高门衙内的脸面了。

他李津虽然逃学、打架、仗势欺人,但他还是想当一个有格调的纨绔。

不是我没有义气,实在是罗二郎你如今的名声臭得很,接下来可能还会更臭,所以我们还是暂时友尽吧!

.

现代有句经典谚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宋的学子们在看了小品《茗茶》之后,也一样有着不同的感受,但他们无一例外,都被这部作品给触动了内心深处的那根心弦。

于是这些学子们回去之后,他们也跟王中丞一样,纷纷向周边同窗、亲友们安利这部寓意非凡的小品《茗茶》。

这一传十,十传百的,小品《茗茶》不仅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口碑大爆,还以汴京为中心,迅速往外扩散,尤其是庶民出身的学子们,简直是以各自的书院或学斋为单位,一波一波地组团来东华瓦子一刷,二刷、三刷……

搞得赵守彦不得不再选一批演员来组成小品剧组2.0、3.0来轮换表演《茗茶》,不然只靠之前那一批演员,他怕他们一场接着一场地上台表演,不被累坏也会演到厌倦。

经过这出,赵守彦也是明白了,《茗茶》之所以会在汴京的文人圈子里那么火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宋是一个承上启下,逐渐打破世家传承阶级壁垒的时代。

宋朝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进一步地完善与发展,许多平民都可以通过参加科举改变阶级,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景象成为当时读书人心中最大的憧憬。

平民们基于某种信念,在科举的道路上破关斩将,随着晋身官员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崛起了一个新兴寒门士族。

而这一路上,这些寒门学子们心里对于教育、家族资源的不均衡,社会资源的参差不一的体会与感叹是最大的,偏偏小品《茗茶》正是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最触动他们内心的话题。

与此同时,这些寒门学子又大都是性情中人,兴之所至,爱之所驱,便开始为小品《茗茶》写诗作赋,对它各种夸夸夸,有些人干脆就把《茗茶》里古进士给妻儿写的回信给默写出来,用来激励自己读书上进。

当然,也有学子很快就发现,小品《茗茶》里的寒门学子古进士,原型就是当朝翰林学士顾行简,国子监的学子们可都是听过罗二郎嘲笑顾学士在他家喝漱口水一事的。

于是罗二郎又被大家挖出来骂了一通,尤其是太学的庶民学子们各种写诗把他骂得狗血淋头,罗二郎的名声顿时在汴京又黑了一层,连国子监与他同阶层的纨绔们也不屑与之为伍。

而作为小品人物原型的顾行简则跟着红了一回,他的待遇可比罗二郎要好得多,学子们此前不是把戏中那封感人肺腑的回信给默写出来了吗,之后大家便互相传阅,并把这封回信起名为《顾闵之家书》。闵之,正是顾行简的字。

时下,这封《顾闵之家书》被京中学子以及周边书院的学生争相传阅抄写,日后则成了大宋学子读书上进的精神鸡汤,并在多年后跟《送东阳马生序》并列,一起被评为流传千年的劝学名篇。

……

这日,顾行简依旧早起参加大朝会,不知为何,最近同僚们对他的态度怪怪的,颇为和善,弄得他心下奇怪之余,也暗暗提防起来。

朝会结束后,支持官家亲政的李尚书向来看不上他是墙头草,可这日散朝,他居然特地走过来主动和他打招呼,还问他若是家中有什么难处,尽可跟他们这些同僚开口。

不对劲,真的不对劲。

顾行简心下奇怪,回去特地交代了小厮出去外面打探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向来看不惯他的官场同僚,忽然改变了态度?

拖延一时爽,赶榜火葬场,说的就是我了。

宋朝的荫封制度是网上搜的。

宋朝官员出仕升官回母校也会捐赠财物。【百度搜索】

“看菜”出自《好一个宋朝》吴钩。

【宋朝的饭店有一惯例。正式上菜之前,会先上几道“看菜”:“酒未至,则先设看菜数碟,及举杯则又换细菜,如此屡易,愈出愈奇。”这“看菜”只供你观赏,只许看不许吃,大概是为了展示本店大厨的手艺吧。你要是对“看菜”动筷子,会被当成乡下人,被取笑“没见过世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茗茶》大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