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印的《夜港》陆续被送入各区报摊和便利店中,因之前卖出不少,这次不再是偏门角落,不少老板将其摆在展示台面,曝光度霎时增加许多。
有谨慎的读者,付款前先问老板。
“白桥塔案有结果了?真的假的啊?”
奸滑点的会回不知,老实点的就坦白是虚构故事。
不少人皱眉离去,但更多市民被版面和标题吸引,掏钱买报。
“拿一份。”
“我也要。”
……
老板们笑眯眯接银纸,他们卖报纸做零售生意,并不对报纸内容负责,反正最后报纸被骂,骂的也不是他们。
行人匆匆,报纸售出飞快,只是读到最后看到“故事虚构”,读者不由大呼上当,将《夜港》这缺德报纸记在心里,决心以后避开,不再购买。
一日之间,《夜港》销量大增,赚钱同时引起争议。
新闻署中,接线员正登记一位市民的投诉。
“简直无底线,报纸之耻!”
“吃人血馒头,新闻署赶快取缔他们!”
……
热心市民满心都是被欺骗的愤怒,接线员好不容易安抚好市民情绪,又一通投诉电话打了进来!
接线员:取缔!一定要取缔这种增加他工作量的垃圾报纸!
也有将投诉电话打去警署的。
“妖言惑众,蘸泪博名,败坏香江风气!”
“还上报纸堂而皇之登出,阿sir,你们一定要管啊!”
……
接案员登记后将信息转入立案厅,警员刘伟国与搭档阿东被分派到这件差事,两人正欲出发,刑侦组荣sir听说两人是去星报集团,便请他们帮忙联络目击者,最好能带来警署作证。
刘伟国:“哈?不是《夜港》乱写诱发市民精神疾病吗?怎么又跑出来个目击者?”
阿东想起昨日荣sir未透露的报告,“可能刑侦组那边拿到新线索锁定了嫌疑人。”
刘伟国挠头,一时犯难,“如果《夜港》那边有目击者,就是没有乱写,还算造谣吗?”
他们巡街警,维持的是日常治安,打击的是轻微犯罪,像报纸造谣这类,如果引起市民不满,本着服务市民原则都算在管辖范围内,但前提是《夜港》确实胡编乱造。
如果《夜港》用的是目击者爆料,就算有些微偏差和艺术加工,归类造谣也很牵强吧?
两人一时面面相觑,还是阿东反应快,通过警局内部资料找到星报集团联系方式,请求接线员帮忙接通。
长久嘟声后,星报集团那边有人接听。
刘伟国清清嗓子,先说明了情况,便听对面沉默了片刻,传来清朗男声。
“没有目击者。”
“也非造谣,我有别的途径获知真相,具体方式保密。”
阿东听得皱眉,他拿过话筒开始施压,“每个香江市民都有配合办案的义务,你不说清楚,是承认《夜港》造谣吗?”
对面传来轻笑,阿东正准备提醒对方要端正态度,却听那边问了一个问题。
“舟行有痕,人死留魂,阿sir,你相信鬼神交替,往生轮回吗?”
怎么扯上鬼神?
阿东正准备再问,对面却已经挂了电话。
刘伟国挑眉,“好嚣张。”
阿东却不由想起陈永华那时发狂说着有鬼的情形,电话里的人好像也在暗指《夜港》通过鬼神手段得到真相,这可能吗?
刘伟国,“你不是信了吧?我看就是故弄玄虚。”
“不承认造谣,又不提供目击者信息,难搞咯。”
这通电话下来,至少知道对方不愿意提供目击者信息,他们去星报集团实地没有意义。
对方又否认《夜港》上的故事是编造,虽然他们可以将之归为狡辩,但《夜港》吓得嫌疑人投案,算帮警署大忙,直接以造谣惩处似乎也不够公正地道。
刘伟国想了想,决定采用推诿**,“算了,目击者的事让荣sir去操心,《夜港》那边我们暂时不好处理,不如移交新闻署,让新闻署来判断,反正这方面他们才是专业的。”
他看阿东还在凝神思索,拍他肩,“别想了,要相信科学啊!”
阿东笑笑,示意他去看值勤室神台处的关公神像。
刘伟国不以为然,“不一样,那是辟邪保平安啦。”
不一样吗?
八十年代香江,迷信风潮登顶,市民笃信一命二运三风水,积阴德求神佑在民间蔚然成风,从高官到平民,商界到学界,耄耋老者到黄口小儿,就算不是信个**分,也敬畏非常。
风水堪舆、婚丧嫁娶、破煞驱邪,已然渗透进市民骨髓,对于信众,天师所说几乎等同金科玉律。
-------------------------------------
就算在警署,刘伟国这样完全不信的都是少数。
阿东出身九龙城区,那里三教九流混杂,他自己就认识供奉出马仙家的家庭,相当之灵验。
所以当《夜港》意有所指,他也不由动摇,心想难道对方真有玄奇手段?
恰好这时立案厅转来临街烂仔斗殴纠纷案件,刘伟国招呼一声,阿东按下疑惑,两人匆匆走出警局。
……
中环盈信大厦八楼。
星报集团办公场所一如此前几天大门紧锁,只有微光透出。
办公室内,文喻挂断电话,心情不错地查看员工资料。
一张张附着照片的简历在他面前翻过,他大略心中有数。
这几天,他没有执笔写新闻,也没有再凑新一期报纸——专业的事要留给专业的人做,他准备尽快凑出简易班底,先恢复晚报《夜港》的正常发行。
文喻通过星报集团近期财表,统计出近三月来拖欠员工的薪资,这笔钱是他首先要解决的。
他穿越的时间凑巧,在月下旬,刚好处在星报集团月结算周期中——报纸销售与其他商品不同,价格零碎数量庞大,售点分散,这时期的报刊业大多采用每月结数的方式,且大部分在月头或月尾。
因此两次印刷发行的《夜港》,这几日就陆续有结算款汇来。
不出意料销量相当好,有几个售点被包揽一空。
文喻临时担任财务员,将汇款并销量统计,二十三万份《夜港》售出约有十六万份,按照每份3港币,扣除报摊和便利店百分之二十的分成,这波回款有三十八万港币左右。
不算很多,但足够文喻解决燃眉之急。
等警署那边公布案件,《夜港》销量还会迎来个爆发点,或许他可以进行第三次加印了。
文喻心下松了点,带上回款单前往银行柜台。
取现分钱,一张张金牛被塞入信封中,文喻带着薪资信封,首先准备拜访的是星报集团的总编李从文。
员工档案上留的资料显示,李从文家住油麻地一处深巷,多年未搬迁过,这与他坐在总编位置所得薪资分红不符,不过文喻看过他相片,就知道原因。
从照片上看,李老双眼黑白分明,瞳子端正,是聪慧之相,凖头隆起中正,是不屑于使阴招耍手段的刚正性格,他少时经历跌宕,靠坚韧和吃苦挺过来,又遇上黄金时代,本该有不错际遇,可惜相不独论,他额头较尖,一生忧虑烦恼多,法令纹清晰深刻对称分布,对人对己要求严苛,不懂变通,缺少贵人扶持,田宅宫窄薄,不容易守住富贵,兼之家庭有陷,难以美满。
文喻略微思索,已经想好如何和李老沟通相处。
李老端正严苛,最忌态度浮浪,所以他不可散漫、逾矩,最好有一说一,靠谱稳重。
打定主意,文喻已来到油麻地福安巷,他走入深巷,闻到弥漫周边的各种奇怪味道,比如小食摊飘来的油烟味,居民楼里涌出的潮湿发霉的气息。
昏暗的裁缝店里缝纫机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残旧自行车倒在杂物堆中。
文喻在间间窄屋中艰难找到门牌号,按响。
好一阵后,有个青年女子前来开门,女子约二十几岁,形容憔悴,面色蜡黄,似乎久病缠身,精气神不同常人,文喻多看一眼,询问李从文是否在家。
女子习惯了接待来找李从文的客人,她打开门示意文喻可进。
“近来天热,爸爸夜里贪凉,吹风吹得感冒,请进来喝杯水吧,我去叫他起床。”女子道。
文喻道谢后走入,老屋装修早已过时,家具很少,摆放最多的是书籍和散落的页面,空气中似乎带着滞重感,有股暮年特有的气息,满是倦怠与沧桑。
屋中有一摆放了很多书页的长桌,依李老工作性质,估计这里就是他平时接待来访客人的地方。
文喻在长桌前落坐,片刻后,李从文从卧室走出,与此同时,女子端着茶杯过来,却因文喻面前摊开书籍阻位而无处放茶水。
李从文顿住脚步,无意识皱眉看眼前的陌生青年,文喻不慌不忙,先站起身将面前书本拿起,在摊开页右下角轻轻折个对角后放置一边,再接过茶杯道谢,最后抬头微笑,“李从文老师,久仰。”
全套流水般迅捷礼貌,是个有礼节青年,为摊开书籍留个临时标记的细节让李从文舒展了眉头,他向来欣赏做事认真靠谱,注重细节之人,青年长得俊美,但看来不是空空花瓶。
“你好,你是?”李从文入座,就在文喻的对面,老先生因感冒夜咳有些困怠,但精神还算可以。
文喻没有坐下,保持站着的姿势,将早已准备好的厚实信封放到了老先生面前。
李从文微微挑眉,拿过信封看了一眼数额,心中有数,再看文喻一身气质,不像普通员工,顿时有些猜测。
“我没见过你。”
文喻坐下,“我刚刚接手。”
他正式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诚邀李老回星报集团主持工作。
李老面露犹豫,但他目光扫到旁边青年女子,微微叹气,很快点了头。
背景是有改动的,不能完全对应现实哦,也有私设。
八十年代香港报纸定价一般是1到2港币,也有3到4港币的,这里稍微定高一点。
另外文中有一处明显细节bug,我就不改啦,我觉得不是很看得出来哈哈哈。
别纠结,过了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博得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