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云山过 > 第7章 第七章 月色

云山过 第7章 第七章 月色

作者:景旧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29 11:02:42 来源:文学城

天色擦黑时,雁随在悠悠的马蹄声中转醒。雁随揉了揉迷糊的双眼,问道:“什么时辰了?”

“已是酉正了。”一灯如豆,李绪捧着书,信手翻过一页,“你要不要吃点什么?”

“不了,等大伙休息的时候再说吧。”雁随将披风叠好,掀开帘子看了一眼,“这附近是不是有座寺庙?”

“正是,大约再过小半个时辰就能到北山寺。”李绪收起书,看向雁随,“你怎么知道的,我记得叶姨很少出平关。”

雁随眨了眨眼:“师父经常闭关。”

李绪倒是忘了,雁随连晋城都去的,遑论距离平关不过百里的北山寺。

他从小柜中掏出一个油纸包,递给雁随:“寺中不用荤腥,这是肉干,你先拿着。”

雁随接过,打开闻了闻:“本来不饿的,闻着这味道反倒是饿了。”

她就着油纸将肉干掰开,将其中一半递给李绪:“喏。”

李绪犹豫着,雁随直接塞到了他的手中:“别说您吃了,这一窝丝和五香糕可一点没动。”雁随指指桌上放置许久的点心,接着道:“我知晓您心中有记挂,但还是先吃点吧。”

肉干是难嚼的骆驼肉,雁随和李绪就着两大碗冷茶才咽下。

雁随示意李绪再拿两包肉干,凑近小声说道:“我等下塞给苍流,上京来的禁军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雁随轻柔的呼吸吹在了李绪的耳边,李绪蓦地一愣。当他反应过来时,略带僵硬的点了点头,雁随已经掀起帘子。

“嘘。”雁随嘘了一声,示意苍流不要说话。

随后她转过头,将右手伸出,李绪从柜子里拿了两包油纸袋,递到雁随手中。两个人的手轻飘飘地擦过,李绪收回手,面上不动八方。

雁随则是眼疾手快地将油纸袋扔到苍流怀中,边大声说道:“殿下有些累了,还有多久到驿站。”

苍流回道:“回小娘子,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就北山寺了。”

“不去驿站吗?”

“有的,都是些小驿站。”

马车内的李绪开口:“苍平,去请冯将军。”

驾马在一旁的苍平回道:“是。”

雁随见状,冲苍流眨了眨眼,缩回马车里。

苍平往后头请来了冯炽,冯炽并未下马,而是在马上行了个拱手礼,问道:“襄王殿下有什么吩咐?”

“前面快到了北山寺,本王的母妃曾托住持供了一盏长明灯,本王想去上柱香。冯将军,今夜不若在北山寺歇息一晚。”虽是询问语气,但李绪多年上位者的身份,话中仍是带着不容辩驳。

冯炽面露难色,按理来说应当是寻个驿站歇息。

旁边的苍平开口:“冯将军,北山寺是平关境内最大的寺庙。”

冯炽听懂了苍平的暗示,他同刘安一同来时,平关百里内无大驿站,可怜他带的二百禁军兄弟,许多只能扎帐篷勉强睡觉。

冯炽当即反应过来,恭维道:“殿下一片孝心。”

随后驾马向前,高声说:“大伙打起精神,前面北山寺休息!”

行路许久,禁军内许多人已经有些疲乏,听冯炽此言,不由得清醒起来。

百余人的车马加快了步伐。

马车内,雁随则是将残星剑裹在李绪的披风中,开口问道:“平关军不护送殿下一程吗?”

李绪轻轻摇了摇头:“平关军非召不得南下。”

“殿下这次回京只有苍平和苍流跟着吗?”

“青河在前面领路,你来时许是没看到他。”李绪伸手将雁随没裹住残星一角掖好,“青野处理平关事宜,他得十天后才能启程。”

说话间,有人轻叩窗户,李绪推开窗户,苍平已经下马,拱手说道:“主子,已经到北山寺了。”

北山寺虽说是平关百里内最大的寺庙,实则比起上京的慈恩寺算不得排面。

北山寺的住持乃怀海方丈,李绪多年前同崔太妃供奉长明灯时,曾见过一面。如今,他正带着北山寺僧人在寺门口候着。

李绪下了马车,雁随将披风披在他身上,又转身从车厢内拿了裹着残星的披风。

李绪系紧了披风,朝着怀海的方向走去。

“怀海大师。”李绪立掌同怀海行礼。

“阿弥陀佛。”怀海回礼,“数十年未见,殿下可好?”

“多谢大师关怀,某一切如旧,不知家慈供奉的长明灯在何处?”

“请殿下随老衲来。”

怀海领着李绪进了寺中偏殿,剩下一行人面面相觑。

雁随反应过来,拉了个小和尚问道:“这位小沙弥,请问借宿去哪?”

小和尚个子不高,看着才十来岁,双手合十有些腼腆地答道:“青河施主同住持说了,请您随我来。”

一行人随着小沙弥进了偏院。

***

偏殿内,李绪闭上眼,双手合十,再睁眼时,眼底一片清明。

“阿弥陀佛,世间万象,均有命理。”一旁的怀海方丈开口道。

李绪放下手,淡然开口:“大师,我从不信命。”

“殿下,命理二字,非命非理。”

李绪并未反驳,而是向怀海行了礼,转身离开了偏殿。

在他身后,怀海轻轻念了句:“阿弥陀佛。”

***

偏院屋内,雁随点了盏灯,在桌边坐下。门外响起轻轻的叩门声,传来李绪的声音:“是我。”

雁随起身,将门拉开了一点缝隙:“殿下。”

“北山寺的素斋做的不错,尤其是百合面,尝尝看。”李绪抬了抬手上的食盒。

雁随伸手接过食盒,见李绪未动,试探着开口:“殿下?”

李绪缓缓张嘴,雁随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李绪声音竟略带一丝幽怨:“我也没吃。”

雁随的脸上带着迷惑,她侧过身拉开门:“那,您进来?”

李绪顺势进了雁随房内,又接过雁随手上的食盒,打开来摆在桌上。

李绪给雁随递了双筷子,自己则是夹了一块笋给雁随:“新鲜嫩笋、枸杞叶加上刚摘的松蕈,也就北山寺能吃到了。”[1]

雁随挑起一筷面条,伴着鲜笋,只觉得入口爽滑鲜香,正好解了先前吃肉干的腻。

李绪见状,挑了挑眉,给自己夹了块松蕈:“如今正是春月,百合面正好应季。”[2]

雁随放下筷子问道:“苍流他们吃了吗?还有上京禁军。”

李绪笑着告诉她:“安心,青河到的早,先前同住持说好了,估摸着他们这会正吃着呢。”

雁随接着拿起筷子,房内只剩下两人静悄悄吃面的声音。

面盛的不多,两人很快就吃完。雁随起身将空碗收拢,同李绪说道:“殿下同我说下后厨在哪吧,我把碗筷送过去。”

李绪拿起雁随放在床边的披风,披在身上,再将残星剑挂在腰侧:“我同你一起。”

又欲伸手接过雁随手中的食盒。

“我自个儿来就行。”雁随婉拒李绪的好意,接着道,“还是请殿下带路。”

李绪推开门,紧了紧披风,捂得严严实实的。雁随倒不是很怕冷,她提着食盒并不觉得冻手。

月色正亮,照的北山寺格外寂静。

“殿下视物倒是不错,都不用提灯。”

“我别的不行,眼睛还算中用。”李绪回答,“你也不错。”

“我是后天练习,再加上我师父天天给我塞枸杞猪肝之类,”雁随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歆羡,“若是天生,我也不必吃猪肝了。”

突然她想到自己在寺中,连道了两句阿弥陀佛。

李绪伸出手示意前面左拐的小路,嘴角微微上扬:“菩萨不会怪你的,口腹之欲是天性。”

穿过回廊左拐便到了寺中后厨,青河正带着一群人在洗碗。见到李绪,他立刻和个泥鳅似的滑了过来:“主子,您怎么来了。”

李绪微微抬起下巴,示意雁随手中的食盒:“来还这个。”

青河接过食盒,同李绪说道:“主子,这边吵闹,您还是先回去休息吧。”

李绪点点头,青河又转过身生硬地对雁随说:“辛苦沈小娘子了。”说罢他便头也不回继续投入他哐哐当当的洗碗活计了。

原路回屋的路上,雁随想了想还是开口问了。

“青河是不是还记着他十五岁那年被我一剑挑翻的事。”

李绪看向雁随,在月色皎洁下是雁随清澈的眼,他佯装思考后答道:“我也不知道他记不记得。”

雁随很明显不信他的说辞:“要是我,我肯定不会忘,你就糊弄我吧。”

***

其实青河记得,毕竟他是个很要面子的人。

十五岁之前,青河觉得自己的武功在平关同辈中已是无敌手,只是略逊于苍平一筹。并且他觉得,打不过苍平是因为苍平比他略大三四岁的缘由。

直到有一年,青河同李绪上山拜访叶岚,见到雁随在山中练剑,兴致勃勃地和她比划比划。李绪彼时也不清楚雁随如今的身手,见叶岚没有反驳,于是也同意了。

后果就是雁随一招挑翻青河,青河当时楞了一下差点没哭出来。叶岚当即出来打圆场:“阿随比你略大些,所以身手比你好。”

青河吸了吸鼻子,将眼泪塞了回去,问雁随:“你多大啊。”

雁随回道:“我十五岁。”

青河更憋不住了:“我也十五岁,你凭什么比我还高。”

雁随蹿个蹿的早,青河还是个小萝卜头的个子。

李绪实在看不下去青河吸鼻涕的委屈模样,拍了拍他的肩:“是叶姨厉害,怪我没给你请个厉害师父。个头也是我的不是,怪我没给你准备好牛乳。”

青河像是被止住了闸,委屈巴巴地看向叶岚和雁随。叶岚很给面子的点了点头,他才勉强缓过来。

当天晚上,叶岚亲自下厨做了晚膳,吃到一半她觉得困乏,便摆摆手回屋了。青河捧着烧刀子的酒坛,已经迷迷糊糊地趴在了桌上。

雁随喝了口酒,开口道:“殿下对青河很是不错。”

那时的月亮也很亮,李绪从青河手中扒拉出酒坛,给自己倒了一杯:“如果不错就不应当在这。”

雁随的眼神有些迷离,她有些醉了:“怎么,殿下看不上临山吗。”

李绪从她手中拿走酒杯,月光洒在临山小院中,映衬着被风吹动的灯笼。

他摇摇头:“他不应当困囿于剑术。”话还没说完,李绪发现雁随已经撑着手睡着了。

他兀自笑了笑,拍醒了青河喊他回去休息。

又将雁随抱到房中,放下她时,听见她含糊说道:“但剑是最可靠的。”

李绪将被子掖好,轻轻掩上门退出去。叶岚立在院中看月亮,她未回头,开口道:“存之,平关的月亮同临山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什么不同。”李绪缓缓走到她身后。

“那平关和上京的呢?”

“也没有什么不同。”

叶岚抬着的头缓缓放下,平视着李绪:“是啊,那人也没什么不同。”

***

那晚的月色也如今日般皎洁。

[1]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赵竹溪密夫酷嗜此,或作汤饼以奉亲,名“三脆面”。尝有诗云:“笋蕈初萌杞叶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蕈亦名菰。(出自南宋林洪·《山家清供》)

[2]百合面春秋仲月,采百合根,曝干,捣筛,和面作汤饼,最益血气。又,蒸熟可以佐酒。《岁时广记》:“二月种,法宜鸡粪。”《化书》:“山蚯化为百合,乃宜鸡粪。”岂物类之相感耶?(出自南宋林洪·《山家清供》)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七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