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照花林 > 第3章 第二章,入宫

月照花林 第3章 第二章,入宫

作者:林间葳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6 16:19:01 来源:文学城

逢惜月的手指不自觉地去摩挲她腰间所挂着的一块古朴的月形玉佩,思考着镇北侯和这次“截杀”有何关系。

现任镇北侯名为林溯,是上一任镇北侯林广的独子,于七年前其父战死后袭爵。而在那之前,林溯本就是皇帝亲封的平西将军,自十五岁起就掌管平西军驻守于盛国最西边的与西夷接壤的顺州,即使镇北侯的封地是在北边的崇州,但也未得到让他回封地的旨意。从那时起,原应由镇北侯所统领的二十万镇北军在兜兜转转之间几经换将,最后在两年前被交到了当今太后的胞弟,前兵部尚书穆恒手里,且在这次与晋军的战斗中大败,穆恒也被晋军俘虏。听说,这位平西将军在十年的行伍生涯之中作战未尝一败,战功赫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曾亲自率领百余轻骑突入西夷腹地,活捉了西夷王的弟弟与次子。

不过,这位镇北侯一直表现得对中央的权力斗争无甚兴趣,这次朝中大乱,他终究坐不住了吗?

逢惜月对刚才那个自称“顾渺”的男人很感兴趣:有谁会在介绍自己真正的名字前停顿那么长时间呢?但听他有名有姓有字的介绍,“顾渺”这个人倒也不像随口编造出来的,倒更像是……借用了一下?而且,哪有暗卫会修行如此正气凛然的攻伐之道用来杀人的?

辟雨步、年轻男子、情报精确、大概率是镇北侯军中的将帅……逢惜月一时之间找不出第二个符合这些条件的人了——除了镇北侯林溯本人,还能是谁?

想想一位在军中威望极高,身负军侯爵位且手中掌握着实权的将军,带着不明数量的亲兵,瞒过所有人埋伏在京城脚下,逢惜月轻笑一声:变数吗?真有意思。

不过,她更感兴趣的,是关于这位镇北侯身世的那个秘密:为何在林溯十二岁那年,他突然从一个温文尔雅的世子转而成为一个向往沙场的将军?前后的反差在盛国朝堂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绝大多数人都只以为是他母亲的去世对他的影响太大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逢惜月的笑意加深了几分。

京城的城门前被御林军围出一片空地,拦住了两边从北方一路逃过来的难民。空地的中间站着一个留着长须的中年男人。马车在御林军的阻拦前缓缓停下,一名士兵上前:“闲人莫进。”

秋蝉正欲开口,逢惜月却抢先她一步从车内走出,左手持着从木盒中取出的圣旨,俯视着车前的士兵们:“尔等何人?谁敢阻拦本宫车架?”

御林军士兵们见到圣旨,纷纷跪倒在地行礼。倒是那个中年男人缓步上前,略带敷衍地微微俯下身:“长公主殿下见谅,鄙人是奉丞相与陛下之命,特意带人来城门迎接您入宫的。只是不知,与您同行的御林军……”

“本宫在半路上遭遇了晋国死士伏击,同行御林军为保护本宫全部战死。”逢惜月语气平静至极,“你在朝中是什么官职?”

男人脸上的表情有一瞬间的扭曲,又勉强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小人公孙源,是穆丞相的门客。”现在的丞相是太后长兄,穆枫。

逢惜月装作恍然大悟:“那便是白衣之身。丞相的门下客,竟然能有资格独自来迎接本宫,真是奇事一件。”不等公孙源作反应,她收起圣旨:“那就请公孙先生带本宫进宫面圣吧。”逢惜月转身回到车内,坐在床边挑起帘子,看着路边面黄肌瘦的难民,正在直勾勾地盯着她。

她并不介意这种视线。一旦晋军真的兵临城下,最先死在攻城之中的就是这些难民;更何况,他们一路南下,已经被遥远的路程与寒冬折磨了许久,一部分人看起来就像是行尸走肉般毫无生机。

不过,逢惜月眯了眯眼,发现在路边还零零散散地坐着很多男人,神色警惕,身上破烂的衣物遮挡不住他们的健硕和腰间的武器。她估计了一下,这些人加起来差不多有快两百个,占了城外难民的一大半。也是,就这么五六天的时间,城外怎么会有这般数量的难民?

逢惜月放下帘子,隔绝了马车内外的空间:林溯,有趣至极。

马车的前进将难民和窗外的景色都落在了身后;天空中的雪下得更大了,仿佛急着在战火与饥饿之前就收割掉难民们的生命。天灾**,交织着笼罩在京城的上空。

又过了许久,马车停下,车外传来秋蝉的声音:“殿下,宫门到了,您需下车换轿进宫。”

逢惜月走出车内,看着那高耸的朱红宫殿和气势宏大的金色宫门,几乎是自言自语地说:“我还是回来了。”她拎着过长的下摆下车,看了眼候了许久的、已经覆了一层雪的两顶轿子,径自向前走去:“本宫步行入宫。”

见她步行,公孙源也没办法自己坐轿去,只好跟在她身后,不敢言语。而秋蝉则跟着专人去安置这辆马车,没有跟过来。

逢惜月非常清楚,现在她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长公主,所有的权力来自于朝廷需要她去“和亲”的这个事实,这也是她不多的被利用价值。至于这个想法的提出者,大概率不是自己那个十六岁的皇帝弟弟,而是现在权倾朝野的太后本家,穆氏一族。毕竟,逢惜月的生母可不是这为穆太后,而只是一个小小的晋国民女罢了。所以,小皇帝的态度和立场尚不明确,但穆氏一族一定迫切希望把自己送出去,好与晋国求和。这点可以好好利用。

至于那位行事有趣的镇北侯——希望他真如传言中那样用兵如神,能争取一些时间,好让盛国再苟延残喘一段日子。盛国暂时还不能亡。

逢惜月终于走到了皇帝的办公处——养心殿的门口。门口的太监显然等了许久,一见到她就立刻进殿汇报。很快,他又出来宣逢惜月进殿。而公孙源只能留在殿外。

她脚步未停,一路进了内殿,畅通无阻。

逢惜月环视了一圈,果然见自己的不只有皇帝,还有穆太后与穆丞相。她敛下目光,朝着皇帝的方向跪下行了君臣大礼:“臣逢惜月,拜见陛下。谢陛下册封之恩。”

“皇姐请起。”逢期羽伸手虚扶了一下。

逢惜月起身,装作才看到坐在他身旁的太后,微微俯身道:“太后娘娘,真是没想到您也在。”

“大胆!见了哀家还不行礼。在宫外待了十年,连尊敬嫡母的规矩都不懂了吗?”太后年仅三十五岁,年轻美艳,但没有什么上位者的威严——至少在逢惜月看来是这样。

逢惜月毫无惧色,直视太后的眼睛:“我认为,太后出现在养心殿更是不合礼法,有违祖训。这样看来,太后您在宫中待了这十年,也把祖训规矩忘了个干净。”

太后似乎被这番话气得不轻,但又一时找不到话来辩驳,只好用求助的目光看向丞相。

穆枫已过不惑之年,行事说话明显沉稳不少:“长公主殿下也不必如此咄咄逼人。虽说太宗曾下令‘后宫女子不得干政,不得入养心殿’,但先帝驾崩前特下圣旨让太后娘娘垂帘听政至陛下及冠,因此并未违反礼法。”

“倒是我消息闭塞,不懂变通了。”逢惜月嘴角上扬,似是在自嘲,但太后的脸色更差了些。

一阵沉默过后,逢惜月再次开口:“父皇的遗体现停在何处?既然无事,我想现在去看看。”

“武英殿。皇姐在道观中修行了十年,想必是想为父皇做法安魂,“逢期羽在太后开口前先开口,“朕与皇姐同去。母后与丞相想来有要事商谈,朕与皇姐二人去即可。”他从龙椅上起身,抓住逢惜月的衣袖向殿外小跑离去。

跑到殿门口,逢惜月眼疾手快夺下了一个太监手上拿着的伞。两人一直跑到了幽长的宫道中才停下,都气喘吁吁的,对视一眼,露出相似的轻松的笑容:逢惜月在笑,是因为觉得这个弟弟比自己想的有意思多了;逢期羽在笑,兴许是因为暂时离开了强势的母后与舅舅。

二人走在狭长的宫道上,侍从们跟在身后较远的地方,听不清二人间低声的交谈。

“陛下此次册封我为护国长公主,是出于什么原因呢?”逢惜月撑开伞,替二人挡雪,还把伞向逢期羽的方向偏了偏。她低头看向逢期羽,观察着他的反应。

逢期羽先前在养心殿中表现出的孩子气的一面此刻荡然无存,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才说道:“想必皇姐能看出来,朕身为皇帝,手中却没有任何实权。朕只是与丞相提了一句冬日寒凉,希望你能回京,他就派人拟好了册封你的诏书,向朕来讨要玉玺盖章。”

“所以,陛下是不希望给我这个封号的。”逢惜月能轻易地感受到他的纠结与矛盾。

“某种意义上讲,是的。“逢期羽抿了抿嘴唇,“当前大局如此,晋国大军剑指京城,朝中人心惶惶,这时候封你为‘护国’长公主,丞相无非是希望送你去求和罢了。”

“假如不求和,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迁都。”这两个字对逢期羽来说很难说出口,“向南逃亡,直到晋军被打败撤退,或是朕被晋军杀死。”

“那还是送我去求和吧。”逢惜月的语气轻巧地不像是在说自己,“我是除了陛下以外盛国皇室仅存的已知血脉了,自然要为国家做些贡献。”

盛国皇室一直人丁稀少,尤其是近几代。先皇逢忌只有一个弟弟,即淮安王逢彰,封地在盛国东南部的淮州,于几年前病逝,与其王妃恩爱有加却并未留下任何子嗣。先皇也只有逢惜月和逢期羽两个孩子。

逢期羽再次沉默,许久后才低声说:“我不想让你去。”

“什么?”逢惜月以为是她听错了。

“我不会让你去晋国的,我也不会离开京城一步。”少年清亮的音色中充满了坚定,既是在向她保证,也是在说服、鼓励自己。

逢惜月停下脚步,俯身平视少年坚定的眼神,眼中充斥着逢期羽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好,我相信你。”

她伸手轻柔地抚摸了一下少年稚嫩的脸颊:少年虽还没张开,但已经能从骨相看出他日后的俊美了。她直起身,二人继续前行。

少年帝王和护国长公主冒着风雪,朝着初升的日光照来的方向并肩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