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冰与火的配合
林夏,就读于江城大学的外语系。
她出生在一个相对优渥的家庭,父母都是中规中矩的上班族,并满心期待着女儿能成为举止优雅、温婉可人的淑女,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拥有安稳的人生。可林夏打小就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从初中起,林夏就痴迷上了足球,一有空就风风火火地往操场跑。
那时起,她的穿着就和同龄女生不同,衣柜里几乎看不到裙子,全是宽松的运动裤、T 恤和各式各样的足球鞋,还总是扎着利落的马尾,汗水常常打湿发梢,脸上总是带着灿烂又不羁的笑容,丝毫没有父母眼中淑女该有的矜持。
她的球技也在同龄人中十分突出,每次比赛都能成为场上的焦点。
随着年龄增长,林夏对足球的热爱愈发炽热,她喜欢克里斯保罗,每当穿上7号球衣,林夏都会感到一种使命感。
她告诉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号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林夏的技术风格逐渐融入了克里斯的影子。她的盘带变得更加犀利,射门也更加精准。
队友们甚至给她起了个外号——“小克里斯”。
高中开始,林夏一心想成为女足运动员,在绿茵场上闯出一片天。
然而,她的梦想却遭到父母强烈反对。在父母眼中,踢球就是浪费时间,他们更希望林夏能把时间花在学习或实习上,将来成为一名老师,过上安稳日子。
高三前夕,陆陆续续有同学开始走艺考和体考方向,离开学校去参加集训。
林夏也提出想以体育生身份报考体育大学,继续深造足球专业。
这想法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家庭陷入风暴。
林夏的父母苦口婆心地轮番劝说,甚至以断绝经济支持相威胁,可林夏依旧不为所动。
她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体育生考试,尽管成绩优异,最终还是因父母阻拦,没能踏入体育大学的校门。
即便如此,林夏也没放弃足球,进入江城大学以后,她便加入了现在的球队,凭借出色球技迅速站稳脚跟。
球场上的她像一头勇猛的小狮子,张扬跋扈又充满自信,每一次进攻都拼尽全力,势不可挡。
日常生活里,她走路带风,说话直来直去,和别人交谈时,总是大大咧咧地拍着对方肩膀。林夏的这种个性,既赢得了队友们的钦佩,也引来了一些争议。
特别是跟宋慈的分歧,有时候因为战术,有时候因为场上位置的安排,有时候还因为宋慈阴郁寡言的性格。
还有个原因,宋慈是达西的粉丝。
自古以来,克里斯和达西的球迷阵营就各家的球技,人品,还有球王称号纷争不断。
每次球队休息,只要话题聊到足球明星,两人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
林夏会激动地说:“克里斯才是真正的王者,他的自律和对胜利的渴望无人能及,那些关键比赛的进球,哪一个不是力挽狂澜!”
宋慈虽话少也不甘示弱,反驳道:“达西的足球天赋才是独一无二的,他在球场上的创造力和对足球的理解能力,克里斯根本比不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得仿佛能擦出火花。
但在训练和比赛中,她们又不得不承认彼此的实力。
林夏的进攻如同克里斯般犀利,总是能凭借速度和力量撕开对方防线;宋慈的传球和控球则有着达西的影子,细腻而精准,常常能为队友创造绝佳机会。
在一场重要比赛中,球队陷入僵局,比分落后。
对手是实力强劲的体育学院女足,她们以防守严密著称,上半场凭借一次反击率先破门。下半场开始,江城大学女足依然未能打破僵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场上的气氛愈发紧张。
林夏心急如焚,在前场频繁突破,试图撕开对方的防线。然而,每次她带球突入禁区,都会被对方后卫用身体硬生生撞倒。裁判却视而不见,甚至连一次犯规都没有吹罚。
“裁判,这是犯规啊!”林夏从地上爬起来,冲着裁判喊道。
裁判冷冷地看了她一眼,摆了摆手,示意比赛继续。
宋慈走到林夏身边,低声说道:“冷静点,别被裁判影响了。”
林夏咬了咬牙,点了点头,但她的眼神里满是不甘。
下半场比赛进行到第15分钟,体育学院在一次反击中突入禁区。对方前锋在宋慈的防守下倒地,裁判毫不犹豫地吹罚了点球。
“什么?这明明是假摔!”李楠冲到裁判面前,愤怒地喊道。
裁判面无表情地掏出一张黄牌,警告李楠不要质疑判罚。
宋慈拉住李楠,低声说道:“别冲动,我们还有时间。”
对方点球失误,江城女足依旧0:1落后。
发球再次开始后,江城女足加强了进攻。
林夏在一次突破中再次被对方后卫放倒,裁判依然没有表示。
林夏终于忍不住了,她冲到裁判面前,大声质问道:“这都不吹?你到底有没有在看比赛?”
裁判冷冷地看了她一眼,掏出一张黄牌。
“林夏,冷静!”宋慈赶紧跑过来,将林夏拉开。
林夏的胸口剧烈起伏,她的眼神里满是愤怒和无奈。
她知道,这场比赛已经不仅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是与裁判的博弈。
裁判和对手越是这样,林夏越是要赢。
此时林夏的眼神里只有球门,只有进球。
她的性格向来如此,倔强、冲动,像一团燃烧的火,越是受挫,越是拼命。
林夏知道自己必须进球,必须为球队扳平比分。但越是心急,越是失误频频。
对林夏而言,如何调整心态,实现与压力和谐共处,而非仅凭一腔热血横冲直撞,是她在球场上成长为顶尖球员的最大挑战。一直以来,林夏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勇往直前的冲劲,在球队中崭露头角,但在面对重大赛事的高压环境时,她容易情绪上头,做出一些不够理智的决策。
在竞争激烈的竞技场上,输赢往往就在毫厘之间。那些站在领奖台上的顶尖选手,无疑都具备超强的实力,但他们最为人称道的,是在面对强劲对手和焦灼战况时,能够始终保持冷静、沉稳的王者心态。这种心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无数次挫折与磨砺中逐渐养成的。每一次的比赛,都是一次锤炼,在压力下,他们学会了控制情绪,敏锐地捕捉战机,以最理性的方式做出判断和行动。
与林夏的急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慈的冷静。她的传球和控球有着达西·阿尔维斯般的细腻与精准。
她总是能在最恰当的时刻,将球送到最危险的位置。
她的视野开阔,仿佛能看穿场上的每一个空档。
“林夏,跑!”宋慈在中场拿球,抬头看了一眼林夏的位置。
她的声音冷静而坚定,像一剂镇定剂,瞬间让林夏清醒了几分。
宋慈的性格沉稳而内敛,她是球队的大脑,是场上的指挥官。
她的冷静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心态上。
无论比分落后还是领先,她总是面无表情,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比赛进行到第30分钟,江城大学女足依然0:1落后。
林夏的体力已经接近极限,但她依然在拼命奔跑。
这时,宋慈在中场拿球,她抬头看了一眼林夏的位置,突然一个假动作晃过对方中场,随后一脚精准的长传,将球送到了林夏脚下。
林夏心领神会,迅速启动。
她的速度像一道闪电,瞬间甩开了对方后卫。
对方门将出击,林夏冷静地推射远角,球应声入网!
“球进了!”解说员激动地喊道,“林夏的进球帮助江城大学女足扳平了比分!这是一次完美的配合,宋慈的传球精准得像手术刀,林夏的射门冷静得像冰!”
宋慈依然面无表情,只是轻轻拍了拍林夏的后背,低声说道:“还有时间,我们再进一个。”她的冷静和自信感染了全队,大家重新振作,准备最后的冲刺。
那场比赛无疑是江城大学女足的一个转折点。
作为一支业余队伍,她们战胜了体育学校的专业队伍,这不仅是一次胜利,更是一次信心的重塑。
对于女足队员们来说,这场胜利证明了她们的实力和潜力,也让她们意识到,只要努力,业余队伍同样可以战胜专业队伍。
对于殷教练来说,这场胜利无疑是对他执教能力的肯定,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带领队伍前进的信心。
也正是这场比赛,让学校更加重视她们。
可是,谁能想到,私下里,林夏和宋慈,两人却像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一点交集。
校园的小路上,林夏和宋慈偶尔会碰面。林夏背着运动包,耳朵里塞着耳机,脚步轻快;宋慈则总是抱着一摞书,神情冷淡,步履匆匆。两人目光相遇时,只是微微点头,连一句“你好”都懒得说。
“林夏,你和宋慈是不是不太熟啊?”有一次,苏晴忍不住问道。
林夏耸了耸肩,“还好吧,就是队友而已。”
苏晴有些疑惑,“可你们在球场上配合得那么好……”
林夏笑了笑,没有回答。
她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她和宋慈之间的关系,似乎只存在于那片绿茵场上。
更让人意外的是,两人竟然连微信都没有加。
每次需要联系时,林夏总是通过球队的群聊找宋慈,或者让其他队友帮忙转达。
“林夏,你为什么不直接加宋慈微信啊?”李楠有一次忍不住问道。
林夏愣了一下,随后无所谓地笑了笑,“没必要吧,反正有事在群里说就行。”
李楠撇了撇嘴,“你们俩真是奇怪。”
宋慈那边,也从未主动提起加微信的事。
对她来说,林夏只是一个队友,一个在球场上需要配合的人。
至于私下里,她们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宋慈对林夏的印象,始终停留在“那个踢球很拼的女生”。
她知道林夏天赋异禀,但也觉得她冲动、莽撞,甚至有些幼稚。
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像火,一个像冰,注定无法融合。
有一次训练结束后,宋慈听到林夏在更衣室里和其他队友开玩笑,笑声爽朗而放肆。
她皱了皱眉,心里有些不屑,“真是幼稚。”
林夏对宋慈的感觉则复杂得多。
她佩服宋慈的冷静和智慧,但也觉得她太过冷漠,难以接近。
每次她想和宋慈多说几句话,对方总是用简短的回答结束对话,仿佛在刻意保持距离。
“宋慈,你觉得我们下一场比赛该怎么打?”有一次训练结束后,林夏主动问道。
宋慈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说:“按教练的安排来就行。”
林夏有些尴尬,只好笑了笑,“也是。”
那时她们互相觉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球场上的越位关系,看似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跨越。
这一章开始,进入状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冰与火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