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升云衢 > 第22章 戎人来京

月升云衢 第22章 戎人来京

作者:似长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5 02:58:52 来源:文学城

第二天,祠部郎中岑冲给出口供,道出整件事的幕后主使正是平城公主。

岑冲进狱后,本着不开口、不主动,置身事外的架势,可等到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三司会审时,一听说此事涉及谋反,他才意识不对劲,怕再不说出实情,只有死路一条,故而把所有的事都抖了出来。

他天真地以为,他收了平城公主的银子,在大元寺安插的不过是平城公主的男宠。至于其他寺院的戎国人,他更一概不知。祠部事情繁杂,特别是近年佛寺数量不断扩张,他在元绅的请求下,便将设有悲田院的寺庙相关事宜交由元绅去做。

元绅素来上道,事情交给他从无差错,岑冲自己乐个清闲。可岑冲不知道元绅与平城公主私下早有牵连,他竟敢替平城公主隐瞒戎国人之事。

有一日,平城公主主动告知岑冲,大元寺拒收灾民一事,他当然听说过,可他以为是平城公主的男宠养尊处优,不愿做事,总归其他大部分寺院都在救济百姓,出不了多大差错,不会捅到官府去,便没再理会。

可他听平城公主意思,却是元绅有渎职之罪,袒护逃役逃税之人。他起先摸不准平城公主的意思,若是追查下去,怕不是大元寺的男宠一律要被查出来,于她何益。不等他多想,平城公主不欲多解释,只说元绅对她不敬,要对其还以颜色,证据确凿,话里话外都是让他听命行事。

岑冲的确欣赏元绅,二十来岁,家境虽贫寒,为人却识趣懂礼,故而他难以想象元绅会惹平城公主。面对平城公主送来的一盒金饼,他毅然决然选择入宫,将平城公主给的证据呈交曾媓。

平城公主说元绅会乖乖认罪,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让他死。

那时,他便感觉这里面有许多他不了解的秘密,可他已经入局,不能脱身,只能装作不知,谁知竟牵扯出这么大的事。

元绅的供词呈给曾媓后,她没有多说,只命金吾卫押平城公主入宫。

可金吾卫到平城公主府上时,平城公主已死,她躺于床上,脸上是如释负重的微笑。地上唯有倒着的茶杯。

因平城公主的子女早已和她不曾往来,加上平城公主的儿子王蘅娶了曾家女,平城公主的事一出,王蘅身为太子舍人,东宫亲信,立即上奏与平城公主划清界限。平城公主一事终究没有牵连他们。

祠部一下失了两位官员,万僧会在即,赵月华适时举荐安信。他的性子耿直,虽在祠部资历不深,但做事兢兢业业,可同原先的祠部员外郎一起负责万僧会一事。岑冲在祠部多年,谁也不知道他重用多年的属下会不会牵涉其中。

曾媓认可安信这个信得过的新人,随即升安信为祠部员外郎,暂领悲田使一职。

七月十五,京师暗地里加强巡逻,不肯放过任何可疑人员。暮色四合、万家花灯,万名僧人齐聚京师,在曾媓的带领下共同为大应诵经祈福。曲江池的莲花灯,逐水漂走,天灯乘风缓缓升起,祈愿伴着袅袅梵音飞入大应百姓心中。

这一日,风平浪静、平安无事。

安信圆满完成职责,深得曾媓器重,后为从五品祠部郎中。

平城公主之死并不意味着戎国人藏于大应一事会一笔勾销。

戎国人一案中,岑冲被处死前一直表示他与戎国人无关,被抓的戎国人皆已自尽,没有其他有用的线索。

可既然有戎国人秘密潜藏于京,甚至妄图绑架公主,戎国必须给应国一个交代。

曾媓在平城公主死的当天,便向戎国讨要说法。

现任戎国皇帝亲历过十几年前,他的父亲发起的战争,那场战争输了,代价是他的父亲病故,皇子叛乱,领土丢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自他登基后,戎国官员中一直有股不容小觑的势力,主张不惜一切代价扩张军队,伺机向大应发起战争,这些人里,多数人的父母、兄弟、儿女当年上了战场再也不能回来,几乎都是被大昱,也就是如今大应人所杀。

戎国人只能恨大应人。

究其根本,恨上了大应的皇帝,也就对曾媓恨之入骨。

复仇成了许多人一生的心愿。

这些官员在朝中明里暗里阻挠着戎国皇帝对大应的求和之心。也正是这股势力同平城公主联系上,想杀了曾媓。

可对于戎国皇帝来说,追究当年的仇恨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戎国没有实力再打一场不能获胜的战争。

事实胜于雄辩。他有时也不懂为何有些人眼里从来看不到现实。

他不能再像十几年前的老皇帝那样再发动一场战争,但他不能不安抚朝中主战的官员,特别是他的母族。故而他对应国的态度总飘忽不定,两国关系虽有缓和,可仍旧紧张。

当年一战中,戎国死伤惨重,他的外祖父白发苍苍,身中一刀,及时抢救,挺了过来,却亲手主持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孙子的葬礼。

他的外祖父亲口对他说过:“丧子之恨,不死不休。”

戎国皇帝慕容致远得知有戎国人潜藏于大应被发现时,他立刻查清是谁指使的。他不能把涉及此事的母亲、外祖父交给大应,明面上向大应表示潜藏京师的戎国人并非戎国有人蓄意组织,他本人更是毫不知情。

戎国理亏在先,为显示戎国求和的诚意,慕容致远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来应国,同曾氏和亲,同时带来一万匹宝马和一百箱金银珠宝。

此举一出,戎国众臣激愤,慕容致远用他的威望暂且压住质疑。

大应朝中有两派,一派认为戎国人是言而无信之徒,欺人太甚。一派表明大应尚不宜打仗,新权初建,索性能早日察觉,也未酿成大祸,戎国既表示出诚意,不如接受提议。

曾媓想的都不同。

这是曾媓登基的第三年,政局尚未完全稳定。若再打一场仗,百姓愿不愿意打,她又打不打得赢,都是未知数。可不打,她的颜面何在,这口气又怎么出?

更何况,曾媓又一次见识到戎国人的野心。慕容致远或许有求和之心,可他管不住国内势力,也同样意味着他自身仍心存妄想。戎国仍旧是除应国以外最有实力的国家,她必须需要想办法让戎国人彻底失去觊觎应国的实力。

赵月华没有在此事上多说什么。她清楚曾媓一定想打,只是不是现在动手,这只能拖着,等来日有机会再做。

在同曾媓议事时,赵月华和蔓儿一同想到了戎国与应国领土之间的一个小国,狄国。

慕容致远是戎国老皇帝的大皇子。

狄国开国皇帝慕容致永则是戎国老皇帝的二皇子。

十几年前,戎国被打败后,内部纷争不断,皇室争斗不休。是戎国老皇帝发起的战争,最后他也病死于那场战争中。

老皇帝死后,戎国皇位本当顺理成章地由戎国大皇子慕容致远继承皇位,他是贵妃之子。贵妃出身戎国最有实力的家族,她的父亲乃镇国大将军。而二皇子的母亲虽也身为贵妃,但不仅早死,且出身一般。

大应的昭义公主和亲戎国,名义上是戎国皇后,但是戎国人从未将她和她的孩子当成自己人。

慕容致远性情温和,一向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在他看来,戎国不同于蛮国。蛮国所处的地界注定他们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迁徙。这导致蛮国遇到天灾时,只能向外不断扩张,烧杀抢夺邻近国家的百姓。

可戎国和应国差不多的生存环境,且早早向大昱,也就是大应的前身学习治国之术。他们完全可以养精蓄锐,等到足够有实力将应国吞并时再发起战争。

当初,是戎国老皇帝等不及,他渴望拥有一统天下,流芳百世的机会。既然戎国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

老皇帝生前虽不喜欢大皇子慕容致远,更偏爱像他的二皇子慕容致永。可慕容致远未犯过大错,念及贵妃及其背后家族的势力,老皇帝从未在明面上废除他继承皇位的权力。

慕容致远并不认同老皇帝的野心,可当老皇帝真的下令,他又不得不遵旨,恭送他的父亲御驾亲征。

二皇子慕容致永是武将,在外随戎国老皇帝征战沙场多年,对坐镇国都京师,监管国事的慕容致远不屑一顾。他认定慕容致远懦弱无能,远不如他。

慕容致永的野心在一次次胜利中被灌溉,在最后几次失败的战役中,他将原因归结于慕容致远在老皇帝死后急于夺权,才命戎**队立刻回国都,令他错失反败为胜的机会。

战败后被打得必须逃回戎国境内。途中,慕容致永越想越气,觉得他回国都,等待他的必是死亡。他不想认命,只能殊死一搏。

于是,慕容致永在戎国边境,领着他的属下强占了戎国四州,另建国家,后定下国号为狄。

戎国在得知二皇子慕容致永在外叛乱后,想立刻出兵歼灭叛军。慕容致永心知就算戎国实力大损,但也比他强,他转而向大昱求助。大昱乐见其成,便暗中帮了狄国一把。

而后这些年,狄国肯定不如戎国强大,但整体实力渐渐上来。戎国在一开始没能剿灭狄国,此后也难以做到。应国对于戎国来说是血海深仇,狄国对于戎国来说则是心腹大患。

曾媓最后拒绝了戎国皇帝送公主和亲的请求,只邀请戎国使臣来大应商议两国事宜。

万僧会后的第十天,戎国使团来京,领头人是现任戎国皇帝的二皇子慕容明彬,他与大皇子是一母所生,都是皇后之子,戎国皇帝自认为派慕容明彬来应国是给足了诚意。

赵月华在猜到曾媓的意图后,打算在必要时助曾媓一臂之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