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出 > 第2章 芍药杀(1)

月出 第2章 芍药杀(1)

作者:归休乎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9-19 13:01:45 来源:文学城

咸宁十六年,槐序之月,一早天透透的蓝,边际已洇出抹淡金的晨光。公孙私邸仰山堂内,吸饱了三春雨水的花木葱葱茏茏,在湿漉漉的晨风中摇曳着生机,但满院子清苦的药气却为此间略染荫翳。

百龄在廊下守着药釜,小火慢吞吞咕噜着,蓬蓬白烟轻飘飘往上,她的心却沉甸甸向下。两个婢子一左一右守在身边,见她这副神情,不由怨诽起不知轻重的小奴,和老来顽劣的郎主。

郎主公孙弘昨日一回家就咯了血,百龄是阿翁一手背着抱着长大,祖孙感情历来亲厚,五鼓才尽就起身过来侍疾,才进院门,见屋子里灯还亮着。

守着正房门外的家童行舟,饧着眼正打呵欠,猛见她进来,一嗓子嚷得藏鸟惊飞。

“小娘子来了!”

屋里的灯扑就灭了。

她当时气白了脸,将行舟呵到一边,伸手推门,黑漆漆的屋子里一声痛呼,婢女屠苏急忙高举了灯,照亮阿翁一张尴尬的脸,跌坐地上捂着膝盖,可怜巴巴唤了声“朏朏”。

百龄过去搀他起来,又扶到床上躺下,堂堂个大虞宰相,一声不敢吭,缩在被子里装鹌鹑。

那行舟却是个滑贼,见娘子满脸浸了春威,立马见风使舵抖搂出郎主的“罪状”:三更时突然坐起来,勒令他取来笔墨,又勒令他门前把风,他如何苦劝无果,又如何不敢违抗主君云云,说得义正词严痛心疾首。

她冷笑一声,“喜欢把风是吧,去阍室把一个月风,不够不许回来!”

行舟灰头土脸出去了,百龄接了灯笼走到南窗下,看长案上铺着一卷大理寺案宗,正是去年百里敬一案,一颗心当即下沉。

刚刚过去的尾春,风雨如晦。天子于上巳日渭水祓除时,只因多喝了两杯春酒,竟诱得风疾复发。公孙弘作为百官首,漏夜被急传入宫,隔了二十来日才回家来,却是被背着回来。

百龄记得那天下着细雨,阿翁一身紫色官服皱皱巴巴,头枕在阿耶肩上,幞头下漏出蓬雪似的白发,刺得她当场就红了眼睛。

后来从阿耶口中得知,天子是日龙体脱险,终于苏醒过来,传召诸宰辅觐见,阿翁绷久了的弦一松,人就泄了气,才要起身率众拜谒天子,就一头栽倒在政事堂上。

但阿翁只歇息了一宿,次日照常赴阁理事,家人自是担忧,却也拗他不过。百龄每日观察他气色,但觉虽憔悴疲惫,眼中神采依旧,便稍稍安下心来。不想才几日工夫,竟严重到咯血。

她昨日听到消息就赶到仰山堂,耶娘围着床边,太医署的裴医令正在看诊,她望一眼阿翁面如金纸的脸,顿时慌了神,直问:“阿翁这是怎么了?早上不还好好的吗?”

阿耶公孙止摆摆手,让她不要讲话。她含着泪,瞥见老管家荀翁也在暗暗拭泪,走过去牵了牵他的袖子,示意他出去说话。

两人走到屋外,荀翁道:“郎主这几天吃睡都正常,今早也不见异样,方才听郎君与夫人说话,才知今日朝上,郎主叫陛下训斥了几句……”

原来这日是天子大安后初次临轩,连降两诏:改玄武门为神武门;又重罚大理寺,要重审去年谏议大夫百里敬一案。

公孙弘出列劝阻:“城门玄武,古来成制,不当轻易更改。百里敬之死,去年已引发朝野流言,既已定案,若又重审,恐使人心荡乱。”

天子听了竟十分不悦,倚着龙椅目光森森,“什么古来成制,人心荡乱?只怕是仆射①另存私心,欲效伊霍亦未可知。”

百龄大惊,她尚不解那二诏有何利害,阿翁又因何制止。但伊霍二字,可谓酷烈。

伊尹放太甲于桐宫,霍光废昌邑而立宣帝,都是曾行废立之事的权臣。天子此言,莫非指斥阿翁有擅权乱政之心?

这时阿娘送裴医令出门去了,她急忙进到房中,见阿翁似乎已经醒了,阿耶正跪在床边,口中言辞凄越。

“……玄武门何地,人臣不忍言。陛下突然要修改城门名,个中深意,令人思之胆寒。那百里敬一术士耳,仗着恩宠妄议国本,九死难抵其罪,去岁横死药园,竟有流言乃东宫所为,大理寺审明盗杀,陛下当时并无异议,如今却旧案重提,欲置太子于何地?龙体违和三年,太子监国六次,抚字之道,尽于哀矜;刑网所施,存于审察。上尽心于君父,下遗爱于臣民,并无半分失当之处,何以父子嫌隙如斯?”

“父亲,如今情势,国本不稳,儿恐风云骤起于朝堂,太子有履霜之危,父亲岂无涉渊之险?儿非畏难,儿身为人臣,自当尽忠竭力以保朝堂。但身为人子,儿实在担忧父亲。父亲一生光明耿介,竟为天子厉言指斥!儿有一不敬之言,父亲受他李氏父子兄弟池鱼之殃难道还少吗?父亲如今年迈六十,对先帝对今上对太子,都早尽了当尽之心,难道还想再蹚一蹚浑水吗?当年阿兄之死,父亲难道都不记得了吗?儿请父亲趁病归隐,公孙氏之责,便由孩儿来一力承担了吧!”

这长长一串心声,字字掺泪,百龄听得手足发冷,方明白过来其中关窍,竟是牵涉君储之争。她不忍地看着阿耶伏跪的身影,阿翁却猛咳了一阵,沉声斥道:“你这是人臣人子之言?退下!”

身为官宦家眷,百龄对朝堂之事,自然也略有耳闻。

天子三年前患上风疾,自此卧病频繁,屡令太子监国,于礼法人情皆是正理,但父子之间却不知从何时开始,竟逐渐生出了嫌隙,从去年一件小事,就可窥见一斑。

去年左藏②失窃,圣上要将那监守自盗的武候③处以极刑,太子以法不至此,请免死罪。圣上幽幽望着太子良久,冷笑着吐了四个字:用心可恶。

公孙弘父子归来谈及此事,公孙止忧心忡忡道:“陛下何出此言呐?”

百龄那时抱着猫儿坐在一旁,寻思片刻,便说:“太子所言并无过错,国有国法,若不依法断罪,那要这国法有何用?陛下这是猜疑太子有揽誉之私,刻意招揽人心。”

她还记得阿翁那时看她的眼神,分明写着惊讶与认同。

君储生隙,古来惨烈。汉武帝巫蛊之祸,牵连而死者数万人,太子锄奸未遂反蹈祸身亡,卫后护子不成亦自杀明志。可见阿耶所谓池鱼之殃,虽为僭言,却非妄谈。

而阿翁一生偃蹇,自十四岁见召入朝,先后侍奉过三代东宫。高祖隐太子被先帝射杀玄武门,阿翁那时就作为东宫谋臣险遭清算。后来先帝两子夺嫡,太子谋反被废,阿翁身为东宫少师也被贬往蛮荒的岭南,而伯父公孙扬却被视作魏王党下狱身亡。

百龄跟阿耶一样,担心阿翁再度卷入无妄之灾,尤其阿翁对当今的太子,可谓用心至极。

当今太子李成昭,尚未出生就祥瑞频生,甫落草便被先帝册封为皇太孙,自小聪明审慎,浑身一派明君范,自监国以来,更是朝野称贤。阿翁辅佐的前两代太子,一死一幽,难免生出明珠暗投的晦涩,直到遇见太子成昭,仿佛久旱逢甘雨,恨不能将一身心血尽数浇灌在这位少年英主身上。

太子卓荦群书,集文士于崇文馆中注班,百龄就屡见阿翁在家熬灯夜读《汉书》注,焚膏继晷地替好学生把关。这回百里敬之死牵涉太子,百龄今晨就撞破他一宿不眠审读案卷。

朝堂上的事,百龄作为闺阁女孩儿,有心无力,毫无插手的余地。她昨夜辗转,今早又思索良久,想为阿翁纾困,大约只能从百里敬的案子入手。

正想得出神,忽觉脚边多出毛茸茸一团,雪球似的猫儿竖着掸子似的长尾,正凑在药釜边上耸着鼻子,百龄连忙呵斥一声“朏朏”,伸手将它拨到了一边。

朏朏本是百龄自己的乳名,八岁生辰得了这只猫儿,爱如性命,竟把自己的乳名赐给了它。家里长辈唤她“朏朏”,她则唤猫儿“朏朏”,也是公孙家日常一则趣景。

这猫儿颇有灵性,常日跟在百龄身边寸步不离,平日里娇宠惯了,眼下被呵斥了,不满地喵呜一声,瞪一双无辜的圆眼睛望着她撒娇。她这会儿却没什么心思逗弄它,猫儿仰着头望她一阵,见她毫不动容,顿觉无聊,扭身跑到庭院中刚投下的光影里卧着舔毛。

百龄揭开盖子,见药釜中正好浓浓一碗之量,便吩咐桃符取来药盏,滤好药进入房中,将药盏置放床边小几上,才挽起帐子来。

帐中公孙弘脸色蜡黄躺在枕上,嘴里嗤嗤出气,一副老迈昏昏貌,百龄不由心下一酸。阿翁年轻时有“含光郎”之称,何等光风霁月的人物,即便是几年前尚在扶风时,牵着她的小手荷锄走在山野间,曼声吟诵“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虽布衣粗服,却神采飞扬,常被人遥望之下呼为神仙,如今却是这副模样。

俯身唤了几声“阿翁”,公孙弘喉咙里含糊应了一声,睁开了眼。百龄扶他在枕上靠好,他也还未如何醒神,浑浑噩噩喝下了药,眼神仍是一片浑浊。屠苏此时取来膳食,百龄又喂他用下热粥以助药性,最后捧巾奉盥,伺候他漱口擦脸,才扶着他重新躺下。在床沿上坐守了片刻,直听他呼吸绵长后,才轻轻起身出门。

院中已是晴光大好,二婢闲着无事,正持剪刀水壶,为满院花木修枝浇水,猫儿朏朏倒在青砖地上睡得四仰八叉。百龄失笑,过去想要将它抱起来,手才刚刚碰到,那猫儿两耳一动,碧绿一双眼睛看也不看她,从地上一翻而起,径往外面阁子跑去。

百龄一惊,连忙提着裙子追了上去。

注释:

①仆射:公孙弘官居尚书左仆射(从二品),宰相职;太子太师(正一品);梁国公(爵位,从一品)。后文中书令、侍中、他官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都是宰相。是的,宰相有点多,按制至少四名以上。

②左藏:国库之一。

③武候:左右武候卫(即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非武侯,不是爵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芍药杀(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