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欲(尘埃腾飞) > 第21~22节

欲(尘埃腾飞) 第21~22节

作者:艾米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0-05-20 03:22:43 来源:转码展示1

艾米:尘埃腾飞(21)

滕教授家打的是“卫生麻将”,不带彩的,只用一副扑克牌记账,但滕父滕母滕妻都像是在赌钱赌米一样,不知道有多较真,不仅出牌时精雕细琢,算分时也斤斤计较,三个人经常为了张把两张牌争得面红耳赤,一副“麻将桌上无父子”的架势。xiashucom

陈霭在国内很少打麻将,但也不是完全不会,她其实是个很爱玩的人,以前读大学时跟班上男生打扑克牌,也曾一打一通宵。但她对麻将一直有惧怕心理,觉得是赌博,怕上瘾,再加上当医生也挺累的,又有孩子家庭拖着,她麻将玩得不多,属于理论上都懂,但手法上不熟悉那种。

但她天生有玩牌的细胞,又有麻将底子在那里,缺的就是实践。一旦有了实践,玩牌的天分和从前的底子就都派上了用场,她很快就学会了滕家的玩法,而且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她见另外三人都那么较真,觉得有点好笑,不就是几张扑克牌吗?输了赢了有什么区别?终归是滕家的扑克牌,陈某又不会带走一张,所以她打牌只拿出六七成劲头,很少“胡牌”,有时还“放铳”,免得滕家三口子心理上不平衡。

玩到十点左右,陈霭说该回去了,但其他三人人正在兴头上,不让她这么早就回去,于是继续玩。到了十二点钟,陈霭坚决不肯再玩了,说明天要上班,今天得早点休息。

滕妻建议说:“再玩会,今晚就住我家—”

陈霭不肯,幸好滕母也累了,宣布“今天到此为止”,另两个只好作罢。

滕妻把丈夫叫来:“陈大夫不肯玩了,我留她住下,她也不肯,你送她回去吧。”

滕教授说:“行,我送她回去。”然后对陈霭说,“我们走吧。”

车开动之后,滕教授抱歉说:“对不起,把你拖到这么晚—”

“没事,我才应该道歉,在你们家打搅了一整天—”

“怎么能说是打搅呢?你是我请来的客人,又帮我们做了这么好吃的炸酱面,还陪我家人打牌,我感激都来不及呢,欢迎你以后经常来玩—”

陈霭本来有点害怕去滕教授家,怕惹出麻烦。但经过了今天这事,她觉得滕夫人并不像小杜说的那么爱吃醋,给人的感觉是爱玩,但心胸不狭窄,甚至有点大大咧咧的,不像是个为了一点小事就闹上门去的妒妇。

“行!”陈霭爽快地答应下来,并由衷地赞扬说,“你夫人真不简单,打两份工—”

“她根本用不着打两份工,区图书馆那份工—时间又长工资又低—-”

“她能找到两份工也不简单呀!看来她专业选得好,这么好找工—”

“不好找工我就不会逼着她学这个专业了—“

“是你逼着她学的?“

“我不逼她,她会去读书?她这人从来就不爱读书,也不会读书,读不进去—-”

“你别替滕师母谦虚了,人家是g大外语系的,不会读书怎么能考上g大?”

“她哪里是考进去的?是工农兵大学生。我才是正儿八经考进去的—”

“噢—那你们两人—是同学?”

“不是一届的,她比我早几届,但我们都留了校,分在一个教研室,我们系的书记很喜欢她,亲自做的媒—”

“你们学外语的,最浪漫了,还兴—靠人做媒?”

“那时根本不懂爱情,也没见过多少女性,就是年龄到了,该成家了,对异性也有兴趣了,又是系领导来保媒,就那么成了。”

“她年轻时一定很—漂亮吧?”

“呵呵,据说是她那届的系花,那时的标准嘛—”滕教授似乎不愿意多谈当年在国内的那本经,一下跳回了美国,“到美国之后,我建议她读点书,她像我在要她的命一样,说什么都不肯读书,我嘴皮子都磨破了,就是说不动她—”

“是吗?那她最后怎么还是去读了?”

“最后是在我的威胁下才去读的—”

“威胁?”

“是啊,我说如果她不去读书,我就跟她离婚,她才勉强答应去读书—”

陈霭虽然不是居委会主任,但因为一直被人当工会干部看待,也接待过不少闹矛盾的夫妻,都是来向她诉苦抱怨的,久而久之,她摸出了一个规律:人家夫妻之间互相抱怨是可以的,但你一个外人千万不要火上加油,不然的话,人家两口子抱怨完了,还是一家人,但你说了什么,都被人家在枕头上传给对方了,到时候夫妻双方都恨你。

所以她凡是听见有谁对她抱怨自家配偶的,就坚决执行“上粉”政策:你要抱怨尽管抱怨,我只以不变应万变:上粉。这一招很好使,那些真抱怨的,听你上粉会改变对配偶的看法,改善夫妻关系;那些假抱怨的,听你上粉会把你当知己。上粉就算什么好作用都没起,也不会起坏作用。

现在连堂堂的滕教授都对她抱怨起老婆来了,此刻不上粉,更待何时?于是她赶紧上粉:“那说明她很—紧张你—很在乎你—不愿意离婚—“

滕教授一点也不谦虚,半点也不客套:“呵呵,我知道她很紧张我,不愿意离婚,所以我才拿离婚来逼她。不过她学是上了,但什么功课都留着我给她做,作业啊,读书报告啊,连考试都是我帮她整理复习资料,帮她答题,开卷考试她只负责抄答案,抄都给你抄错;闭卷考试她只负责背答案—”

陈霭钻天觅缝才找出一包粉来:“能背答案也不简单啊—”

“呵呵,那倒也是。你这人对人挺宽容的,不知道你对你们家赵教授是不是也这么宽容?等以后你家赵教授出来读书,如果也需要你一手一脚帮忙的时候,看你还有没有这么宽容。”

陈霭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赵亮怎么可能要她帮忙读书?第一,她跟他的专业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想帮也帮不了;第二,赵亮是硕士毕业,又在读博士,而她只不过是一介本科毕业生,怎么说也轮不到她帮赵亮的忙。

不过话已经说到跟前来了,她就顺便打探道:“前几天赵亮还在跟我说,说他很担心他现在辛辛苦苦复习gre托福,万一到时候你不肯招他做你的研究生了,那就前功尽弃了—”

“那有什么?全美国搞我这个专业的多得很—”

“但他—就是想读你的研究生,不想读别人的研究生—-”

滕教授笑起来:“你别帮他撒谎了,我知道赵教授如果考得上更好的学校,是不会特意跑来读我的研究生的,但他信心不足,怕自己考不上,所以才会用我做个backup。你叫他放心,我早就说了,只要他的gre托福上了c大研究生院和我们系定的分数线,我录取他没问题的。如果口头保证你信不过,我可以写个书面保证给你—”

“不用不用,”陈霭舒了口气,“太感谢你了,你真是个好人—”

“我对你这么好,你拿什么报答我呢?”

“呃—这个—-”

“你不是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吗?”

她开玩笑说:“最近国内有没有人来考察?我可以帮你做花瓶—不对—应该是做—破罐子—”

“我不要你做花瓶,国内最近也没人来考察。你说怎么报答吧—”

“呃—-你录取的是赵亮,是在帮他,应该让他涌泉相报。”

滕教授开心大笑起来:“呵呵呵呵,你真聪明啊。如果我告诉你,我不是在帮他,而是帮你,你怎么办呢?“

陈霭也开心地笑起了:“那我就告诉你:你愿意帮他就帮他,不愿意帮他就拉倒,别看在我的面子上帮他。你不录取他,该他倒霉,跟我没关系—”

“呵呵,你太厉害了!”

从那以后,陈霭就成了滕教授家的常客,确切地说,是成了滕夫人的好朋友。滕教授像个媒人,替自家夫人和陈霭接上关系后,就欣然退居二线了,后面就是滕夫人自己跟陈霭联系。滕夫人跟陈霭很谈得来,见一面就成了朋友,上班下班都有可能打电话来,除了邀请陈霭周末去家里玩,两人还在电话上拉家常。

跟很多已婚女性一样,她们的家常也大多围绕两个话题进行:孩子,丈夫。

谈孩子主要是夸,谈丈夫主要是骂。

跟滕夫人谈了几次孩子,陈霭发现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比滕夫人差远了,滕夫人对孩子的点点滴滴都了如指掌,孩子学琴学到什么地步了,学画学到什么地步了,各科成绩如何,中学要进哪个学校,高中要进哪个学校,大学首选是哪所学校,二选是哪所学校,再不济也要进哪所学校,如果只能进哪样的大学,那就是家门不幸,如果竟然只能进某类大学了,那就是死路一条等等,样样都是胸有成竹。

而陈霭自己呢,就很模糊,女儿在跟着赵亮学吹笛子,但除此之外,钢琴提琴什么的,都没沾边,也没参加绘画班,中学要进哪一个,还没想过,大学要读什么样的,更是两眼一摸黑。

她感到心很虚,很对不起女儿,马上就打电话跟赵亮商量女儿学钢琴学绘画的事,结果被赵亮报以一通训:“你是不是在美国没事干,闲得发慌?我一天到晚忙得脚不点地,哪里有时间送欣欣去学琴学画?再说咱家又没钢琴,你以为学钢琴就是在老师家弹弹就成了?你每天在家不练个三小时,两小时的,顶个屁用。”

赵亮一个“屁”就把陈霭的计划全盘否定了,她不甘心,还想谈谈欣欣上中学上大学的事,赵亮又是一通训:“这都是哪跟哪的事?还没等欣欣上中学,咱就该出国了,你还是在国外给她物色好中学好大学吧!”

陈霭夸孩子没门,只好听滕夫人夸孩子,自己欠得牙痒痒的,只能吹吹自己的女儿会吹笛子,但滕夫人显然没把笛子放在眼里:“学笛子没用的,笛子考不考级?不考级吧?不考级你怎么证明孩子笛子吹得好呢?你吹再好,没有一个正规机构发的证书,那也等于零,没人承认—”

夸孩子夸不过滕夫人,那就只好比比数落丈夫了。但滕夫人数落丈夫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看来是有年头的了,像写总结报告一样,一条一条数落得头头是道,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陈霭望尘莫及。

在滕夫人嘴里,滕教授简直就是一无是处,学术上,只是一个副教授,还是c大这种破学校的副教授;经济上,挣的钱比老婆多不了多少,博士白读了,还不如读个两年制的副学士,多打几份工,照样能挣钱;家务上,连个面条都煮不熟,如果没人跟着收拾,房间里永远都是乱七八糟;但用钱大手大脚,家懒外勤,拈花惹草,等等,等等。

陈霭想了一下,觉得赵亮也有很多值得数落的地方,但似乎都散见于各处,一时不知道从何数落起。而且赵亮是每个方面都占一点,但没有哪一方面独领风骚,所以要么就面面俱到地数落,which会显得没重点,即便她有耐心说,滕夫人也没耐心听;要么就没啥可数落,which显得她不够诚实,也不够知己,人家滕夫人把床上的不满都告诉你了,难道你连床下的不满都舍不得说?

她对照滕夫人的数落,一条一条查找赵亮的可数落之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赵亮几乎每条都比滕教授强,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赵亮几乎每条都比滕教授差。比如,b大在中国是相当好的大学,比c大在美国排名要好,但如果在世界范围内排名,b大似乎又不如c大。

赵亮面条还是煮得熟的,房间也不算太乱七八糟,但赵亮挣的钱比她差老鼻子了。赵亮用钱不算大手大脚,但似乎又太小气了。

总而言之,两个女人很有话说。一个数落丈夫的时候,另一个就拿着放大镜寻找对方丈夫的优点,并以此引起自己的数落,每次的过渡段基本都是这样的:

“你那算什么?我们家那位更糟糕—-”

“就这点事你都气成这样?那如果你处在我的位置,还不知道气成什么样呢—”

每次这么数落过后,陈霭碰见滕教授就有点不敢看他的眼睛,怕他发现她在背后听他老婆数落他,不光不替他辩护,还用数落自己丈夫的方式来激励他老婆继续数落。

艾米:尘埃腾飞(22)

陈霭的周末,基本分成了三份,一份给了滕夫人,一份给了张宁,一份给了祝老师,呈三足鼎立之势。

陈霭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最喜欢赵云赵子龙,觉得那名字就透着几分英俊潇洒。她最不喜欢曹操,奸雄,多疑,凶狠;至于孙权那一拨嘛,她没什么印象,只记得有大乔小乔两个美人。

在她的“陈氏三国”里,她觉得祝家是魏国,张家是蜀国,滕家是吴国。

魏国她是能不去就不去,怕遭了曹操的毒手。但祝老师这个“曹操”是说到就到,不说也到,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到陈霭这边来吃饭,都是一星期还没过半,祝老师就开始设计周末的聚餐了,一般都是告诉陈霭哪里哪里有减价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卖,哪里哪里有coupon(优惠券)好拿之类的,然后约陈霭一起去买去拿,买完拿完就提议一起吃饭,既然陈霭不愿意去魏国,那就只好到陈霭这边来吃了。

陈霭念着自己刚来时祝老师帮过忙,再加上有“把柄”捏在祝老师手里,不敢做得太绝情。平时可以拉老板的大旗来做虎皮,说老板要求去实验室加班什么的,但到了周末,老板的大旗就不那么灵光了,因为她不是去张家,就是去滕家,如果刚好对祝老师说“没时间”,肯定是找死。

不仅如此,她觉得祝老师也挺可怜的,一个文科的访问学者,也没个实验室什么的可以挂靠,又没有注册修课的硬性指标,等于就是一个闲人,从时间上讲,是自己想干嘛就能干嘛。但文科的访问学者拿的资助也比较少,祝老师每个月只有几百美元,交了房租就没剩下多少了,没钱到处去游历,只能困在d市,所以从经济上讲,祝老师又是想干嘛不能干嘛。

祝老师这样一种特殊身份,使他跟那些留学生小青年搭不上班,跟那些已经在美国安下家来的中年华人也搭不上班,整个是无亲无戚,无依无靠。陈霭虽然有个实验室落脚,但其他方面跟祝老师差不多,所以也比较同病相怜。

她能感觉到,祝老师为了保持跟她的友谊,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买菜的时候她跟祝老师倔了几次,祝老师就不敢从她的购物车上把她选中的商品拿掉了,但从脸上的表情还是可以看出祝老师心里是多么窝火。

那种表情,她只在赵亮脸上看到过,说不清楚,就是一种“老子先忍你这一次,等老子如何如何之后再来跟你算总账”的表情。

至于这个“如何如何”究竟是如何的如何,陈霭不知道。赵亮也好,祝老师也好,到目前为止都还没跟她算总账,说明两人都还没达到“如何如何”的地步。

不过这都是她读人家的脸读出来的,而不是人家亲自说出来的。说不定赵亮和祝老师都没想什么“如何如何”,是她自己读脸水平有限,把人脸读成了狗脸。

每次祝老师来,陈霭都蒸几大笼包子馒头,或者包很多饺子,因为祝老师爱吃面食。做多一点,祝老师吃饱喝足了就能带一些回去。陈霭知道自己这样做的目的不是那么光明正大,让祝老师带些回去,主要是让他不会马上又跑过来吃饭。当然,也可能她不给祝老师带一大堆食物回去,祝老师也不会马上跑过来,但谁知道呢?她没试过,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这么一个连吃带拿的风俗。

祝老师每次来都给她带点小礼物来,几瓶饮料啊,几个水果啊,有时还带点花花草草什么的,当然不是家花,而是野花,祝老师总是风趣地说:“路边的野花,不采白不采”。

祝老师自己从来不会空手来做客,因此也就特别看不惯小杜,因为只要小杜在家,陈霭就一定把小杜拉来一起吃饭,而小杜从来没送过礼物。

祝老师总是以一种开玩笑的口气攻击小杜:“哈哈,小杜,你的筷子好勤快啊,我才眨个眼呢,碗里就下去了一大半—”

如果看到小杜专门夹好吃的菜,祝老师就说:“哇呀,不得了啊!小杜你的筷子长着眼睛呢,专拣好吃的下手!”

有时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小杜啊,我来几次,就看见你吃陈大夫几次,怎么从来没看见你做顿饭陈大夫吃?”

小杜大概是吃了人家的嘴软,底气不足,祝老师一开这样的玩笑,小杜就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总是忙着替自己申辩,不知道回一句嘴:“你自己呢?”

陈霭看不下去了,就以开玩笑的口气来帮忙反击一把:“小杜,我教你,你就说我又没吃你的,你管得着吗?人家陈大夫心甘情愿请我吃,怎么啦?嫉妒?”

然后三个人哈哈大笑,一笑了之。

有时陈霭私下告诫:“祝老师,你再别那么直统统地说人家小杜了,一个女孩子,被你这样说,多下不来台—”

祝老师得意地说:“我说什么啦?我只不过跟她开个玩笑。她要是经不起,就别过来吃饭,她要敢跟我呛,我还有更好的话在等着她。”

一句话,就把陈霭一剑封喉了。

蜀国跟魏国不一样,总是派张宁做先头部队,打电话给她,奶声奶气地说:“aunty,imi——-ssyou—”(阿姨,我想—你)

响鼓不用重锤敲,陈霭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不等张宁把爸爸或者奶奶教的第二句话说出来,就自动说:“那aunty(阿姨)来看你好不好?”

陈霭听到张宁开心的叫声:“ye—-,auntyiscoming!”(阿姨要来了!),就感动万分,觉得自己刚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人家张宁这么天真,完全是发自内心地想她,她怎么能认为那是被爸爸奶奶教出来的呢?这样推测一个孩子,还有孩子的爸爸和奶奶,真是太—恶意了。拉下去,掌嘴!

跟小张家的周末一般是小张开车带陈霭去买菜,然后两人一起带张宁出去玩,有时是去儿童游乐场,有时是到郊外去钓鱼。

每逢这种时候,陈霭就想起自己的女儿,就觉得很内疚。在国内的时候不觉得,现在跟女儿分开了,周末带着别人的儿子玩,才使她意识到以前对女儿的照顾真是太不周到了。

女儿生下来后,陈霭既没跑回娘家做月子,也没把妈妈接来照顾月子,一是她知道妈妈不是伺候人的人,二是她担心赵亮跟妈妈处不好。但她也不愿意让赵亮的妈妈来伺候月子,她很早就断了跟赵亮家的走动,因为她发现赵亮家亲戚朋友特别多,还都是乡下的。赵亮家虽说也在a市,但他家那片是a市扩充时才划为市区的,以前是完完全全的农村。

赵亮那村的人听说她是医生,都认为她手眼通天,能请到好大夫,开到好药,还不用花钱,于是都想请她帮忙开后门,不管是患了哪种病都来找她,让她不胜其烦。

幸好这在她结婚之前就暴露出来了,所以她跟赵亮约了三章法:

1、是我脑系科的病,我可以帮忙;不是我脑系科的病,我一律不管,因为我管不了。

2、过年过节也好,平时也好,不许你带你们村的人上家里来住。

3、我不应酬你家亲戚,你也不用应酬我家亲戚。

有一说一,这几条虽然苛刻,赵亮还是做到了的。陈霭就是办婚礼的时候跟婆家的人打过交道,后来就没什么来往了,赵亮很少把婆家的人带到家里来住,陈霭也很少到婆家去。

这样下来,虽然少了很多人情味,但也少了很多矛盾。

生女儿的时候,正赶上赵亮在读研究生,陈霭请了一个保姆,两个人把家务都包了,让赵亮一心一意读书。她那时很相信育儿科学,而当时的育儿理论很像军队的训练计划,纪律严明,冷酷无情,孩子要少抱,哭就让它哭,按时喂奶,不到时间,孩子哭死都不能喂,等等,等等。

她身为现代西医,无比相信科学,但她只了解脑系科,并不了解育儿科学,只是盲目信奉“书上说的”,一点一滴照着做。有时孩子哭得悲悲切切,连保姆都看不下去了,哀求陈霭让自己抱抱孩子,陈霭都是一口回绝:“不行,不能抱,不能养成坏习惯。”

孩子还真的给她“训练”出来了,从小就不怎么哭闹,放哪儿是哪儿,给什么吃什么,带出去整个一小军人,把服从父母当做天职。那时很多妈妈都向她讨教,问她是怎么把孩子教养得这么驯服,这么听话的,让她心里好不得意!

但她现在看了小张和滕教授的孩子,看了其他华人同事的孩子,看了美国人的孩子,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像个孩子,倒像个小机器人,而且是个吓破了胆的小机器人。

她很内疚,很想弥补,每次打电话都想跟赵亮探讨探讨这事,但每次都把赵亮搞烦了。她怕赵亮把气出在孩子身上,也不敢强力推进,只希望能早日把家人办出来,让赵亮受点美国的熏陶,说不定也会像她一样,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

陈霭跟祝老师和小张的周末没出现什么大麻烦,她感到自己有能力操控局势,如果她不想跟祝老师发生矛盾,她就少倔一点,少大手大脚一点就行。

跟小张相处也简单,只要她把小张当内行来景仰,多听少说,小张也没什么脾气好发。

她还无师自通地利用自己在小张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来达到自己的小小目的。比如外面天气太热,她不想到小棚子去炒菜,因为小棚子又闷又热,又没抽油烟机,她关在那里炒菜,被满屋子油烟包围,等于抽了十包烟,她可不想得肺癌,所以她要求不到小棚子去炒菜,但她保证不在厨房大炸大炒,只做些蒸蒸煮煮的勾当,事后彻底清扫,保证不会给小张的厨房留下一点油烟或者油污。

她没说如果小张不答应她的要求,她就会如何如何,但她说话的方式带有这层威胁在里面,小张肯定感觉到了,所以答应了她的这一要求。她在小张家的厨房做饭时非常注意,多蒸多煮,少炒不炸,的确没把厨房污染掉,小张也就没再提小棚子的事。

但到了吴国,陈霭就无权无势了,一切都看滕夫人的意思,如果滕夫人心情好,那么她的日子也就比较好过;如果滕夫人心情不好,她就跟着遭殃。

有一个星期六,滕夫人约她去打麻将。下午滕教授开车带陈霭去东方店买菜,先把她自己那份运回她家,放进冰箱,然后就去滕教授家,跟滕父滕母聊了一会天,跟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就开始做晚饭。

吃过饭,陈霭正在厨房洗碗,滕夫人回来了。那天吃的是饺子,陈霭见饺子已经冷了,就用煎锅把饺子煎了个两面黄,又调了一点作料,让滕夫人蘸着吃,还把当天买的红心柚子剥好了装在盘子里,端上桌去。

滕夫人尝了一个煎饺,连喊好吃,说跟e市的锅贴饺子一样,她最爱吃了,不过e市的锅贴是配着一种酸辣酱来吃的,吃得辣乎乎的,嘴里直吸气,但味道好极了。

陈霭问了一下酸辣酱的模样,马上就做了一碟代用品来,滕夫人一尝,说比e市的酸辣酱还好吃,真的吃得辣乎乎的,嘴里不断吸气。

陈霭见滕夫人吃得满意,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简直就像当上了全国劳模一样。她特意到书房叫滕教授也来尝一尝,然后又到家居室去叫滕父滕母,还到后院去叫两个孩子。

等她带着老老小小一大队人马回到早餐间的时候,发现滕教授两夫妇正在吵嘴。滕教授见大部队来了,就住了嘴,想抽身走掉,但被滕夫人叫住了:“滕非,你有本事别走,我们让陈大夫评评理—”

陈霭一下被人推到法官的地位,吃了一惊,慌忙做和事佬:“王老师,天大地大没有吃饭大,你先吃饭,锅贴饺子冷了就不好吃了,等我再来煎一锅让大家都尝尝—”

滕夫人气呼呼地告状说:“我说他用钱大手大脚,他还不承认,你看看,他今天跑去买两个柚子回来,你知道多少钱一磅?两块多一磅!这一个柚子少说也有两三磅,一个柚子就是上十块钱。花二十块钱买两个柚子,吃了去死啊?”

陈法官吓惨了,感觉自己已经从法官的位置被扔到了被告的位置,因为滕教授买柚子,她是同谋,应该说她是主谋,因为滕教授根本没注意到东方店有柚子卖,是她在那里唠唠叨叨,说这种红心柚子好吃,沁甜,滕教授才买的。她自己也买了两个,也在“吃了去死”的范围之内。

她急忙承担罪责:“王老师,这事你别怪滕教授,是我说—”

滕教授打断她:“没陈大夫的事,是我要买的。d市难得碰到这种柚子,偶尔吃一次也不会倾家荡产—”

滕夫人一声断喝:“柚子又不是米面,难道今天非吃不可?这么贵的东西,除了你这种冤大头,还有谁会去买?等他们放几天没人买,自然就降价了,等到那时去买难道会死人?”

陈霭自忖眼光短浅,没想到这么长远的战略战术上去,吓得不敢多话,滕教授铁青着脸,一声不吭,滕父滕母见势不妙,都脚底板抹油—开溜,两个孩子更是早已跑得不知去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