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欲(尘埃腾飞) > 第17~18节

欲(尘埃腾飞) 第17~18节

作者:艾米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0-05-20 03:22:43 来源:转码展示1

艾米:尘埃腾飞(17)

回到家里,陈霭还跟小杜聊了一会办孔子学院的事,这好像是她第一次在业余时间跟一位女同胞谈事业,而且是谈别人的事业,

小杜抱怨说:“我觉得这事多半坏在小韩身上,如果不是她,滕教授可能早就把孔子学院办起来了—”

“为什么坏在小韩身上?”

“小韩的妈妈是你们b大管这事的人,如果她不愿意跟c大合作,滕教授怎么办得了孔子学院呢?除非再找别的大学合作,但这也不是他说了算的—”

“你不是说小韩的妈妈很—喜欢滕教授吗?”

“她喜欢滕教授,是希望女儿能嫁给他的,现在她女儿跟滕教授闹翻了,人都跑得没影子了,她还会喜欢滕教授?你看这次考察她都没来,如果是从前,肯定亲自跑来了。xiashucom”

“小韩的妈妈是b大的谁?”

“就是b大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的袁老师—”

陈霭听说是袁老师,比较放心了一些,安慰小杜说:“如果是袁老师,那你不用担心,我觉得她跟滕教授关系还是挺不错的。我这次来美国,袁老师还专门请滕教授去机场接我—”

小杜狐疑地说:“那未必小韩没有跟滕教授闹翻,是骗我的?”

“谁骗你?骗你什么?”

“算了,我不想说这事了。”小杜有点不耐烦,“时间不早了,我们休息吧。”

第二天,滕教授又在上班时打电话来,说要带陈霭去银行开户头,还要去办ssn(socialsecuritynumber,社会安全号),这些都是在美国必需的东西,要尽早办理。陈霭只好又去向老板请假,老板仍然是那么体贴,不仅准了她的假,还抱歉自己起先没想到。陈霭十分感动,很想以饭相许,但不知道怎么开口。

周末的时候,滕教授开车带陈霭去她老板家聚会,老板没问滕教授跟陈霭是什么关系,也没问陈霭为什么带滕教授来赴宴,其他客人也没一个表示惊讶的,仿佛一切都是天经地义。这点让陈霭很舒坦,如果这事放在国内,还不老早就被人问翻天了?

聚会上,老板跟滕教授打得火热,两人端着个酒杯谈话,谈了很长时间,不知道在谈什么,而整个聚会老板跟陈霭总共只说了两次话,一次是她刚到的时候,另一次是她告辞的时候。

从老板家出来,滕教授开车送陈霭回家,对她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老板说她最近可能会拿到一个federal的grant(联邦的科研经费),到时候她就可以聘请你长期为她工作了,至少三年—。目前这段时间她刚好处在断粮期,上一个grant用完了,下一个grant还没拿到手,你能在这个时候为她工作,她是很感激的—”

陈霭发现在美国赚感激真是太容易了,明明是她该感激老板邀请她到美国来,结果老板却在感激她来工作。她大受感动,表态说:“我老板对我太好了,我一定要好好报答她—”

“我对你好不好?”

“好!”

“那你是不是也要好好报答我?”

“当然要好好报答—”

“但是—-”滕教授逗她说,“往下说啊,你后面还有个但是呢?”

“没有但是,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都愿意做—”

“什么是你能做到的?”

她想了想,坦白说:“那天我们跟国内来的人一起吃饭,我觉得你是拿我当花瓶,但是我还是愿意—只要能帮上你的忙—”

“wowwowwow—-,你是这么理解我的?我怎么会让你去当花瓶?”

陈霭尴尬地笑着:“嘿嘿,主要是想不出你为什么要请我去吃饭—”

“我不是说了吗?因为你是b大的人。呵呵,虽然你误会了我,我还是要感谢你—愿意为我当花瓶—-”

陈霭想起还有另一只花瓶,忙汇报说:“小杜也是这么说,她说别说是当花瓶,就是比当花瓶更—那个的事—她也愿意帮你做—”

“wowwowwow—-那你愿意不愿意帮我做比当花瓶更—那个的事呢?”

陈霭想了一会,说:“你不会要我帮你做—那些事的—”

滕教授呵呵笑着说:“还是你聪明!小杜她—”

陈霭很想听听“小杜她”到底怎么啦,但滕教授像吞口香糖一样把后面的话吞下去了,老半天没吭声,不知是噎着了,还是吓着了。

等到滕教授再开口的时候,话题已经不是“小杜她”了:“你老板挺器重你的,她说她打算让你以research(研究)为主,争取让你多写些paper(学术论文)出来,这样对你今后办绿卡有帮助—”

陈霭没想到老板的用心这么良苦,眼光这么远大,到底是东欧国家出来的,受过**远大目标的教育,看问题就是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深远。她实验室的tim听gina谈办绿卡的事,就整个一头雾水,问whydoyouguyswantagreencard?isn’tacitizencardenough?(你们要绿卡干什么?公民证还不够?)

陈霭感动得快要涕零了:“我老板—真是太—关心我了,连办绿卡的事都想到了—”

“这也算是替她自己着想,她跟你一样,还没美国绿卡,所以她的当务之急也是多发表一些论文—”

陈霭大吃一惊:“我老板还没绿卡?那她怎么能当老板?”

“当老板是凭本事,而不是凭绿卡。她申请到grant(科研经费)了,就可以雇人,就可以当老板。如果你能申请到grant,你也可以雇人,也可以当老板。”

“我能申请到grant?”

“怎么不能?只要你能找到一个项目,能引起那些资助机构的兴趣就行。陈霭,我觉得你很有潜能,也很适合在美国工作,你好好干,一定会有在美国腾飞的一天—”

“我在美国能有腾飞的一天?”

“一定能!”

滕教授给陈霭讲了一些做学术研究的诀窍,讲得头头是道,把陈霭佩服得五体投地,激动得热血沸腾,恨不得当晚就跑回实验室去做研究,第二天早上就腾飞。

陈霭是个藏不住话的人,回到家就给赵亮打电话,说了自己在美国腾飞的前景,赵亮似乎也被刺激起来了,大有“你都能在美国腾飞,那我就更能在美国腾飞”的意思,当即就痛下决心:我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考过gre托福,你把滕教授那边搞稳妥点,不要到时候他变了卦,不招我做他的研究生了。

夫妻俩在电话上腾飞了一番,陈霭率先回到地上:“现在欣欣吃饭的问题怎么解决的?”

“早上我们在外面小摊上吃早点,中午她吃‘小饭桌’,晚上我带她上餐馆—”

“小饭桌”陈霭知道,就是学校附近的一些住家,接受学生在那里搭伙,学生每个月交些钱,中午就去那家吃中饭,这对那些离家比较远的学生很方便。以前因为陈霭是医生,中午没时间回家给孩子做饭,赵亮也懒得做,欣欣吃过“小饭桌”。但是晚饭上餐馆解决似乎有点过了,她担心地问:“你晚饭也不自己烧?还去吃餐馆?”

“我哪里有时间烧晚饭?我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复习gre托福—”

陈霭觉得这也是个客观事实,只好委屈女儿一下了。跟女儿通电话的时候,她发现女儿一点也不觉得委屈,就喜欢上餐馆,不喜欢吃爸爸烧的饭,她放心了,一日三餐在外面吃,就这么搞定,皆大欢喜。

陈霭交代赵亮说:“你带她到那些比较卫生的餐馆去吃,别把身体吃坏了。我国内每个月的工资你就用来吃饭吧—”

赵亮说:“哪能全用来吃饭?我还准备买房子的—”

“你都准备出国了,还在国内买房子?”

“你不懂,这叫投资—”

她知道赵亮一直都在投资,虽然一直都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但她不想过问这些事,太费脑子了,不值得,有那个脑子,不如用在腾飞上。

自那以后,陈霭就开始为腾飞做准备,首先是大量阅读本课题的科技文献,她不仅把老板给她的readinglist上的文章都读了,还自己上网搜寻,找到了一些相关的文章。读了几天,她就不用成天粘在字典上查生词了,因为那个课题的词汇就那些,有些她已经认识了,知道中文是什么意思,还有些她不知道中文意思,但不影响她理解论文,她就不再查词典。

她老板也教了她一些研究方法,如何搜寻资料,如何快速阅读资料,如何整理资料,如何写literaturereview(文献综述,文献综评,写科技文章前先回顾综述本课题已有成果),如何写参考文献书目等。

陈霭学得很上心,也学得很快,还边阅读边从自己头脑里发掘新的idea(观点,看法,想法),发掘到一个就去向老板汇报,让老板看看有没有用。有的idea老板说以前已经有人研究过了,有的是路子不对,还有的很有见地,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每次老板都是极力夸奖:“wonderful!””“excellent!”“goodidea!”等词用得满地都是,使得陈霭越干越带劲。

晚上回到家,陈霭本来还想做学问的,但祝老师风雨无阻地跑到她这里来,一来就坐到很晚,她又不敢得罪祝老师,只好陪聊陪看电视,结果晚上什么也没干成。最后她一咬牙,买了一辆旧自行车,晚上也骑车跑到学校去干活。祝老师吃了几次闭门羹,不大高兴,打电话时就有点抱怨,好像她忘恩负义一样。

但陈霭把责任一古脑推到老板身上,说老板布置的任务,不干不行,祝老师骂了一通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人,又咒她老板早死,才算出了气。

其实陈霭说的关于老板的话,也不完全是撒谎,她老板虽然没要求她晚上去实验室干活,但她老板本人的确是个个晚上都在学校做学问。陈霭以前不知道,自从买了自行车,晚上跑到实验室去做学问以来,她才发现几乎每天晚上她老板都在实验室。

她还发现像她这样晚上跑学校干活的人还不少呢,每天晚上大楼里都是灯火通明,午餐室总有人在那里冲咖啡,洗手间也经常能碰到人。如果不看外面的天色,陈霭简直分不清是白天还是晚上。

陈霭觉得自己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就是一门心思搞科研,没什么人际关系需要处理,也没有请客送礼那一套,你有本事,你就写出论文来发表,你就拿到科研基金,你就当老板;你没本事,你就心甘情愿跟人家打工,当下手,不存在明明没本事,还比那些有本事的人混得更春风得意的事情。她觉得这样的社会很公平,很适合她这样的人生存。

她上班后的第二个周末,已经被小张预定下了,让她去他家为他儿子办生日宴,她自作主张邀请了小杜和祝老师,满以为这样既能帮这两位谋顿饭吃,又能为小张儿子的生日宴增添人气。哪知道小张并不乐意她邀请这么些不相干的人,最后看在她的面子上才勉强同意,搞得她出师未捷便欠下两笔人情。

还没到周末,又有人请上门来,是滕教授:“老早就该请你的,一直没空,这个周末上我家来玩吧,把游泳衣带上,我家后院有游泳池—”

陈霭推辞说:“对不起,这个周末不行,我一个老同学的儿子过生日,他让我星期六去帮他办个生日宴—”

“哪个老同学?”

“就是上次去机场接我的那个小张—”

“张什么?”

“张凡—”

“男的?”

“嗯。”

“在哪工作?”

“就在c大—”

过了一天,滕教授又打电话来:“我帮你查了一下,那个张凡是个单身父亲,孩子的眼睛有先天缺陷,视力很差,今后完全失明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六十—”

陈霭吃了一惊,她完全不知道小张的儿子有这么悲惨的故事,连快嘴兰琪都不知道这事,不然肯定早就传给她了,难怪小张对她乱请客有意见,也许他不想让人家知道他儿子的事。她沉痛地说:“真的?我—一点都不知道呢。可怜的孩子—”

“一下就动了同情心了?你这太危险了,很容易掉进怜悯的误区—”滕教授提议说:“我跟你一起去吧—”

“去哪?”

“当然是去张凡家。”

她失口拒绝:“别别别,你—我—请了小杜和祝老师—小张已经不乐意了—带太多人—不好—”

“你已经请了小杜和祝老师?怎么就刚好多了我一个呢?”

“我是看见他们两人没—家在这里,没地方吃饭,所以—”

“你们三个人都没车,我送你们去吧—-”

“不用,不用,小张会开车来接我们的—”

“那好吧,你自己小心—”

艾米:尘埃腾飞(18)

星期六,小张上午就来接陈霭。他们是这样安排的:先到东方店去买菜,然后陈霭去小张家准备生日宴的饭菜,到下午宴会快开始的时候,小张再来接小杜和祝老师。

两个人到了东方店,发现星期六比平时热闹,仿佛d市的中国人都选在在周末出动一样,陈霭看到了不少中国面孔,看来中国人还是爱吃中国菜,来美国多久都改变不了中国胃。

本来陈霭也需要在东方店买些东西,可以趁小张有车帮她运回去,免得又要人拉肩扛。但她怕待会付账的时候,小张不好意思只付自己的,把她的那份也付了,所以忍住了没买。又考虑到小张是单身爸爸,手头不宽裕,她买菜的时候就很精打细算。但她的精打细算在小张看来还是很大手大脚,两人有些意见不一致。不过她没像对待祝老师那样,一定要倔个赢,而是很随和地按小张的意思买。

然后他们开车来到小张的家,如果不是见识过老板的房子,陈霭对小张的房子一定会有惊艳的感觉,因为按照国内的标准,小张住的也是花园洋房,单家独户那种,不跟任何人共墙共屋顶的,更不是一幢大楼里的一个单元。

陈霭衡量房屋的标准主要是以她自己的住房为参照物,所以她的赞赏完全是发自内心:“你的房子真漂亮!”

小张自豪地说:“漂亮吧?你知道我花多大力气整修的?这外墙,草坪,花圃,栅栏,我都重新打理过了。这是个老房子,刚买来的时候难看死了,都是我亲自整修的—”

进到屋子里,自然没有老板家金碧辉煌的感觉,但也宽敞明亮,实用舒适。她对小张的房子比对老板的房子多一些亲近感,大概潜意识里知道自己离这样的房子距离更近,而老板那样的房子,太遥不可及了。

小张的妈妈和儿子都在家,听见有人来,都迎了出来。

张妈妈七十多岁的样子,背有点弓,脸色比较暗沉,精神状态比较萎靡,给人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想想也是,儿媳跑了,留下儿子一人带着眼睛有先天缺陷、极有可能瞎掉的孙子,完全没有出头的希望,老人怎么会高兴得起来呢?

小张的儿子叫张宁,长得挺可爱的,高额头,高鼻梁,但戴着一副眼镜,脸上的表情很老成,甚至可以说愁苦或者郁闷,像个未老先衰的小老头。

这老少三人站在一起欢迎她,差点让她掉下泪来。虽然三个人脸上都满是笑容,但陈霭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幅画面很悲惨,好像是一条注定要沉掉的船上,站着这么一家三代,相依为命,彼此都不提起前方等待着大家的厄运,强作欢颜过着每一天。

陈霭抱起小张宁,跟张妈妈寒暄了一阵,就提出要开始准备生日宴。小张家有厨房,挺宽大挺漂亮的,但小张说他家从来不在厨房炒菜,而在后院搭了个小棚子,就在那里炒菜,免得油烟把厨房搞脏了。

小张带陈霭去看她待会要施展手艺的场所,很小的一个棚子,靠着房子的后墙搭的,里面摆着一个简易煤气灶,还有一张旧桌子,煤气灶上放着一个炒锅,锅把子油腻腻的,锅子里泡着水,大概是上顿用过了还没来得及洗。小棚子四壁的油烟都挂成条了,煤气灶和旧桌子也是油腻腻的。

陈霭看不下去,挽起袖子就开始擦洗煤气灶和旧桌子。

小张说:“你看这油烟大吧?所以我不敢在厨房里炒菜,要是把厨房熏成这样了,那房子就卖不出去了—”

“你要卖房子?”

“现在不卖,但迟早是要卖的。住的时候不好好保养,到时候怎么能卖得出去?”

陈霭想到房子卖了,小张一家三代就要流离失所,心情无比难过:“想想办法吧,能不卖还是别卖,老人孩子—”

“你搞没搞懂啊?我不是说我供不起房子要卖,我说的是—投资—,买套房子,边住边供,过几年,房价涨上去了,就卖掉,可以赚钱—-”

这个理论倒不陌生,赵亮也是这个理论,但陈霭始终没搞懂这样怎么能赚钱。等房价涨上去了,房子可以卖个高价,但你卖掉了自己的住房,就得再买个房子住,那不就得付别人高价吗?比如你十万的房子卖到了十五万,你赚了五万,但人家二十万的房子卖到了三十万,你不是得多付十万吗?怎么能赚到钱呢?

但她没把这个问题问出来,因为她觉得小张本来就有点不耐烦她这个老土了,如果还问,肯定把小张问烦了。

陈霭发现小棚子里没水源,打水还得回到屋子里去,小棚子里也没空调,热得要命。她十分后悔起了这个清洗小棚子的心,但既然开了头,也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了。

大概花了个把多小时,她才把小棚子的油烟油腻草草清除了一下,衣服已经汗湿了几遍,口干舌燥,像要脱水了一样,她狼狈地逃进正规厨房里,享受空调,猛喝冰水。

然后她就赖在厨房里不肯去小棚子了,想等到全部准备好后,再端到小棚子里去炒。小张问明不需要在厨房帮忙后,就去后院张罗,那是等会设宴的地方。

陈霭听说待会是在后院开餐,已经先自热出了一身汗,忍不住建议说:“就在你家餐厅吃饭不好吗?外面多热啊!”

小张不同意:“在餐厅吃饭?那么多人,不把餐厅搞得乱七八糟的?”

陈霭无语了,感觉小张的房子不是供人享受的,而是供人观赏的,一切跟生活有关,而跟观赏无关的活动,都必须到室外去进行。

中饭,陈霭简单地做了几个菜,跟张家三代人一起在早餐厅的小饭桌上吃午饭。张妈妈看样子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不怎么说话,小张宁也很安静,小张更是吃得不言不语的,让陈霭很不习惯。她做了饭菜,没得到食客的信息反馈,总像明珠暗投了一样。

吃过午饭,陈霭接着准备饭菜,张妈妈带着孙子上楼去睡午觉,小张则到厨房陪着陈霭,顺便也帮点小忙。

陈霭怕沉默,找个话题说:“你妈妈能给你帮不少忙—”

“就是啊,如果不是我妈,我真不知道这几年怎么熬过来—”

“刚才我听她说她经常头疼,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小张沉默了一会,说:“她没医疗保险—”

陈霭自己也没医疗保险,因为她这次来完全是国内掏钱,c大不提供任何福利,而国内总共才给她五千美元,听说美国买医疗保险贵得很,所以她没买。她自觉身体还不错,这半年内应该不会出问题。但像张妈妈这样年龄的老人,又是长期呆这里的,不买保险就太冒险了。

她关切地说:“你还是得给你妈妈买个医疗保险—”

小张叹口气:“我也知道应该给她买保险,但是哪有钱呢?像她这个年龄,很多保险公司都不愿意保,除非你肯出大价钱—”

“那你孩子呢?”

“孩子入的是c大的医疗保险计划,c大掏了大部分钱,不然我也掏不起—”

“那怎么不给你妈妈也买个c大的医疗保险呢?”

小张哼了一声:“妈跟孩子怎么同呢?孩子是家人,c大也cover(负责保险)的,妈妈不是家人,c大怎么会让她入保险?”

陈霭听得一惊:“你妈还不算你一家人?”

小张有点不耐烦:“跟你说了不是就不是,你怎么听不明白呢?”

陈霭受了呵斥,有点委屈,心想你又没解释为什么你妈不是你一家人,我才问这么一句,你发什么脾气?又不是我不让你妈入c大的保险,你有本事找c大发脾气去。

小张似乎没注意到她的不快,接着说:“我现在就最怕我妈生病,一旦生了病,我只能把她送回国去,但她回去了就再也来不了美国了—”

“为什么?”

小张又有点不耐烦:“她现在属于逾期不归,黑在这里了,她怎么还来得了?”

陈霭一听说张妈妈“黑”在美国了,就很着急,顾不上计较小张的态度,担心地说:“你怎么让她老人家黑在这里了呢?那多危险!”

小张更烦了:“说了你又不懂!我儿子现在这种情况,我不让我妈黑在这里,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你这么能干,你能不能替我妈延签证?或者替我照顾儿子?”

陈霭懵了,不知道小张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她也没说自己能干,而且也没责怪小张的意思,不知道触动了小张哪根筋,居然一点面子也不给,就冲她发脾气。如果不是看在张宁和张妈妈的面子上,她真想一撂挑子不干了。

小张发过了脾气,大概也认识到自己太过分了,稍稍缓和了口气说:“我儿子刚发现有眼病的时候,他妈就跑了,我一个大男人,又要上班,哪里有时间照顾儿子?这里的daycare(托儿所)贵得很,我出不起那个钱,只好把我妈办过来探亲,替我照顾张宁。后来延了一次签证,但再就延不上了。那怎么办呢?我儿子就是这个情况,如果我妈不在这里,谁来帮我照顾他?只能让我妈黑下来—-”

陈霭在心里原谅了小张刚才的粗鲁,但她已经吓怕了,不敢再说什么。

小张沉痛地说:“我妈的事,还不是我最操心的事,万一我妈病得不轻,需要上医院,我还是会送她去医院的。美国的医院是讲人道的,都是先看病,过后才把账单寄给你,所以即便我们付不出钱来,医院也会先给我妈治疗,等到账单寄来的时候,我不付账就行了—”

陈霭在医院干了很多年,能够体会医院的难处,有时医院逼着病人先交钱再看病,也是没办法,如果先给病人看了病,到时候病人一个不付账,两个不付账,医院不办垮了?她忍不住说:“账单来了你不交钱,你这不是赖账吗?”

小张眼睛一瞪:“我赖什么帐?你以为这是中国?父债子还?这里是美国!美国是不会逼着子女替父母还账的—”

陈霭被小张瞪得一愣,讨好说:“那美国—还挺好的呢—-”

“当然好啦,不然怎么这么多人呆这里不回去?像我这样的,也算是外科一把刀,如果待在国内,也是吃香的,喝辣的,车接车送,红包都不知道要接多少,哪像在这里,就那么几个死钱—”

陈霭听糊涂了,这小张到底是在说美国好,还是在说美国不好?她问:“那你怎么不回国去呢?”

小张黯然道:“还不都是为了我的儿子—-”

“现在国内医疗条件也不错,你儿子的病—”

小张摇摇头,没说话,似乎喉头起了哽咽。

陈霭安慰说:“你别太着急,这病无非就是视力差一点,需要戴眼镜而已—”

小张仍然只是摇头,说不出话来。陈霭看见一个大男人如此悲伤绝望,心里也很难过,眼圈也红了,喉头开始发紧。

两人就这么沉默着,小张费劲地深吸一口气,再痛苦地慢慢吐出,又深吸一口,再慢慢吐出,仿佛心肌梗塞,出不来气,在垂死挣扎一样。良久,小张才眼望着窗外,哽咽着说:“只要我在—一天,我就不会让我的儿子—受罪,但是—等我死了—谁来—照顾我的—儿子?他这病—很可能会双目失明—到那时—他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张说不下去,失声痛哭起来,又怕家人听见,只好捂住嘴,抽噎得肩头一耸一耸的。

陈霭吓坏了,放下手中正在做的肉丸子,三两把洗净了手,拿了张面巾纸,走过去递给小张。

小张接过面巾纸,抓住她的手,哽咽着说:“陈霭,你不知道—-我—真苦啊—每天开着车—就—恨不得—一车—撞死—一了百了—”

陈霭见小张象抓着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紧抓着她,吓得不敢抽出手来,生怕这一抽,小张就沉入痛苦的大海深处淹死掉了。她一边陪着掉泪,一边安慰说:“快别这样瞎想了,你知道自己是儿子唯一的依靠,你怎么能往那上头想?”

小张的眼泪大串大串地滚落下来:“我—知道—我现在是—连—死的—权利都没有了—”

“人生真是—-”

良久,小张停止了哭泣,但脸上是一种心如死灰的表情:“所以我无论混得多么不得意,也要呆在美国,美国的社会福利好,不管我是病了死了还是失业了,国家都会照顾我儿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