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希拉上次给那位刚来纽约的“海菲兹”写完回信,她便养成了每次回家都检查一下花园门口邮箱的习惯。
希拉再次收到亚沙的来信是在一个周三,恰逢她回家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去纽约拜访一位指挥家——希拉想请他担任自己“出师”后的第一场独奏会的指挥。
这对希拉来说是一场重要的演出,在洛杉矶长大的神童亟需一次独奏让她得以在纽约蜕变成杰出的青年小提琴家。恩师的突然离世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让希拉不得不把这场必要的转变提前数年。
在手忙脚乱的筹备中,希拉还隐隐有些兴奋。
演出之后,她就不再是个以神童作为噱头、跟在“高姓大名”们身后蹭顶级音乐会登台机会的孩子了。希拉·洛-杜卡也会成为小提琴家的代名词,纷至沓来的邀约是为了她的音乐,而不是其他猎奇的名头。
但她无法不考虑到在演奏会上马失前蹄的后果。
自己会不会拉出令人难堪的错音?想表达的音乐会因为众口难调而不被理解吗?头一次合作的指挥会不会是个热衷于限制乐手自由发挥的独裁者?自己能和乐团的一提二提有完美的配合吗?
如果不能够凭借这场演奏会得到纽约客们的认可,对希拉来说,和天塌了没什么两样。
希拉的音乐生涯从幼年开始便是顺风顺水、充斥着溢美之词的,她相当怀疑自己是否能从这样的打击中恢复元气。
“113E公园大道和55街的路口。”希拉通读了一遍亚沙的信,将它折好塞进提琴盒的夹层里压平,口中默念着聚会的地点。
她觉得自己现在太需要这样一个派对来安抚自己的脆弱的神经了。
*
希拉来到113E公园大道和55街的十字路口时,夜晚已经过去了大半。
指挥家对希拉的音乐赞不绝口,强硬地将她留下来吃了晚餐,并且表示自己没能和希拉的恩师合作一回是他永生的遗憾,很高兴这样的空缺能由希拉填补。
但这对初出茅庐的希拉来说可算不上一件太开心的事,倒是让她倍感压力——她何德何能可以和老师相提并论呢?
希拉为此颇为头痛。
不顾天色已晚,希拉任由自己走到了亚沙所说的派对地点,准备来一场计划外的探险。
半夜十一点的公园大道并不安静,街边有一家人声鼎沸的酒吧,摇滚主唱的声音穿过墙壁传入希拉的耳中。
这不是希拉所熟悉的“音乐”。
嘈杂的摇滚乐中,希拉隐约听到了些耳熟能详的旋律。她环顾四周,最终将视线落在了便利店所在的那个街区。
“请问,”希拉走进店内,朝售货员问道:“这里有没有一个派对……一个和古典乐有关的派对。”
她搜肠刮肚试图找写词来描述亚沙邀请她来参加的那个派对,却发现自己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希拉突然有些后悔自己的鲁莽。
好歹得问清楚它究竟在哪里吧?
令人意料之外的是,便利店的售货员似乎对这场派对极为了解,“每周六晚十点开始,在113E公园大道与55街的交叉口举办的古典乐派对是吧!”
希拉惊讶地睁大了自己的眼睛,对古典乐在这个街区的影响力有了新的认识。
“它在这栋大楼4楼右手边的第一间里。”售货员热情地为这个看上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女孩指路。
这群古典乐爱好者既不会发出糟糕的噪音,又各个西装革履、长裙曳地,来去都十分礼貌,没有人会刻意为难他们。
“谢谢。”希拉腼腆地笑了笑。她不善言辞,却总能记得表达自己的善意。
依照售货员的指示,希拉轻松地找到了大家聚会的地点,越靠近4楼,阿拉伯风格曲的旋律越清晰,音符从演奏者的指尖倾泻而出。
与斜对角街区人声鼎沸的摇滚酒吧截然相反,这儿的派对大门敞开着,却鲜少有人问津。
希拉在门口张望了一番,试图找出里面哪个人才是大言不惭,敢自称小提琴之神亚沙·海菲兹,借此和她通信的人。
这是一个老派的古典乐聚会,像是老师经常带她参加的那种。派对中场,原本摩肩擦踵的舞池里空空荡荡,大家拿着高脚杯散在各处。
房间的角落里摆放着一架三角钢琴,演奏者的视线正对着大门。
一曲德彪西终了,弹钢琴的年轻人猛地站了起来,失去往日的风度翩翩,“希拉·洛-杜卡!是希拉·洛-杜卡。”
他的惊讶溢于言表,而派对中的其他人在听到他喊出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后,齐刷刷顺着他的视线看去。
“是洛-杜卡。”
“真的是她!”
“传闻她最近要来纽约开独奏会了。难道是真的?”
“一场独奏会怎么够。我觉得她该到开全美巡演的年纪了,给个机会吧!我想从美国的北部一路听到南部。”
拿着小提琴的一撮人兴奋地讨论了起来。甚至彼此间相互照顾,安排好了未来一年追巡演的日程。
“洛-杜卡小姐,”在纷纷议论中,终于走出一个人正式欢迎希拉的到来,“你的到来让这个派对蓬荜生辉。不过恕我冒昧,你是怎么找到这儿来的?要知道我们不过是群二流乐手。”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每周都会来这里的派对。”希拉为打断了他们而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心里头一回生出希望自己不要这么出名的想法,“他说这是个很棒的派对。”
带着小提琴来的那几位乐手又开始在后头窃窃私语,像是在试图揪出这些老友里,哪位才是那个一直藏着掖着的叛徒。
这人竟然认识希拉·洛-杜卡!
“没错,这确实是个很棒的派对。”上前迎接希拉的主理人自豪地介绍起了它,“它有70多年的历史了,是亚沙·海菲兹生前最喜欢的派对……”
……之一。
希拉默默替这位主理人补上了两个字。但凡是拉小提琴的,谁不知道这位上帝的小提琴手对派对的热情仅次于小提琴。海菲兹走到哪儿,热热闹闹的聚会就能一路开到哪儿。
“提到海菲兹先生,不如让我们来一首《不必如此》向他致敬吧!希拉,你要加入我们吗?”在美国,哪怕是古典乐手也有与生俱来的自来熟。
希拉这才注意到那位将阿拉伯风格曲弹错了好几个音符的青年又重新坐回了钢琴后,正看向她。
难怪希拉觉得自己刚才脸颊发烫,“好。但是或许我得借用你的钢琴了,这里没有小提琴。”
“乐意至极。”青年鞠躬给她让位。
徒留一群乐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中被定义为“没有”的小提琴。短暂的怔愣后,他们立刻回过神来,开始暗暗争起和希拉合奏的机会。
即便不能把手里的琴借给希拉让她开个光,那有机会能和她合奏,蹭个免费的大师课接受指点也是好的。
希拉压根不用去猜,就能知道这些提琴手们在想些什么。她只是拿一组和弦练了练手,就落下了第一个音符。
这只来源于歌剧《波吉与贝丝》的曲子在亚沙·海菲兹的改编后,几乎成了名篇,是小提琴家们的必修课。它短小的体量、有趣的节奏,让它注定是到哪儿都适合拉一段的曲子。
五位小提琴手齐齐将琴架上脖子,跟着希拉弹的前奏拨弦,剩下一女乐手的动作比他们慢几拍,还在做准备。
看来他们已经选好了自己的独奏家。
当女乐手拉出这条充满资本主义味的旋律时,希拉忽然听到有人在叫她的名字。
那位“亚沙”终于忍不住要现身了?
她的手仍在琴键上飞舞,转头却连个鬼影都没有看到。
当女乐手拉完《不必如此》的最后一段和弦,不少人已经按捺不住想要踏进舞池了。充当钢伴的希拉干脆弹起《跳蚤圆舞曲》,活泼可爱的旋律给派对上下都增添不少明快的气氛。
莫名的幻听应当是过分的空闲使人疑神疑鬼,希拉干脆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派对中去。
她先是坐在钢琴后,从小约翰施特劳斯弹到肖斯塔科维奇,短暂地逃离不得不永远高水准发挥的小提琴让希拉觉得无比轻松。
不知什么时候,她被拖进了舞池,跳了一曲又一曲。
她观察着自己的舞伴们,猜测哪个才是“亚沙”。偶尔又会将目光投向派对的角落,因为她不时会感受到来自三角钢琴那一侧的视线。
但是一整个晚上过去了,把她介绍到这里的“亚沙”始终没有走上前来。
回到洛杉矶的她带着几分恼怒,写下自己的回信,钢笔几乎要戳破信纸。
「亲爱的亚沙,」
「感谢你诚心的推荐,公园大道和五十五街交叉口的派对非常棒,它让我想起了我老师口中,那个古典乐仍然耀眼的年代。我想假设有一天我在纽约定居,那这里的派对一定是我每周的保留环节。」
「但是我的上帝。你知道吗?我一整晚都在等你跳出来找我,甚至好几次我都误以为你在我的身边。」
「我实在是想不明白,如果你那天晚上也在那里,为什么不直接叫住我?」
「你就说:嗨,我是那个和你通信的‘亚沙·海菲兹’。没什么大不了的。」
「另外,我本想那天晚上告诉你我在林肯艺术中心的演奏计划,现在似乎只能通过信件告知了。」
「这场音乐会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自和顶级乐团的完整合作。我必须承认,这让我有些紧张。」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之后我会随信附上门票。希望至少我能在那里见到你。」
「有些失望的,希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No.4 SLD Jan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