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行走指南:
【人类原先和动物是一样的,后来他们有了文字,学会了记录,就变得不一样了。】
-
北宋仁宗明道二年,秦川旱灾频发,半年无一滴雨水落下,河道干涸,大地皲裂,百姓皆苦。
秦川郡太守无奈之下,张榜重金悬赏治灾之法,数位异士、道长、游侠祈天招雨,但均失败。
那年十二月,一个货郎路过秦川,揭榜称北三百里猿王峰山脚下有妖邪出没,才导致天降异象。
太守并不轻信,但货郎信誓旦旦说亲眼看见有红光如席,覆天而不散。
太守找人打听,果然有这事,最终召集了一众道僧侠姑,骑马一日才到了猿王峰下。
-
猿王峰下有一碧潭,深水幽幽,上方悬着一片红云,似红色天幕笼罩着半面天空。
众人中有个姑子,是当地闻名的仙子。她掐算之下,说潭下有妖邪吸纳地泉之精,导致秦川失水。如果不将之除去,一定会引起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她有一古铜神镜,可设一镜阵,将其困于阵中后,再将之诛灭。
众修士一商量,决定协助仙子除妖,在碧潭周围布起法阵。
-
阵眼刚落,还没起阵施法,红云中现出一条青色幼龙,龙头有一对尖尖小角,还没完全长大。
幼龙口出人言,竟如童子音。它听闻众人是要捉妖治旱,幼龙大笑,称它自潭中修炼,即将化龙,愚人中了奸猾货郎之计。
“我乃青龙,助尔降雨!”幼龙遂起黑云,往秦川方向而去,所经之处,天降甘霖。
百姓们奔出门外,沐浴在大雨中,有老者甚至跪在地上,躬身叩头感谢神龙显灵。
-
幼龙施雨完毕返回,在半道的村落中,遇到货郎。货郎一边与它交谈,一边唤出一头像狮子般的魔物,和幼龙在空中缠斗。
当地百余村民均目睹此景。
魔物也不是实体,以半虚之态,和幼龙打了个势均力敌。纠缠半晌之后,魔物突然用兽尾袭向村民。
幼龙为了救村民不慎分神,被货郎拿出一条长索捆住了身体。
幼龙被困中只得临时破境化形,全身暴涨,挣脱了长索,成为一条青色角龙,头顶双角碧色莹莹,在天空之中泛着冰冷光芒。
魔物与货郎两方协力,张开大口吞咬龙尾,青龙不慎负伤。
它急中生智,想要先将控制魔物的货郎制服。没想到那卑鄙货郎竟然躲在百姓之间,以人为盾保命。
青龙不愿伤人,气力即将耗尽,它在临死之前,蓄力飞行百里,最终撞向最大的山体,瞬间山摇地动,一座大山竟硬生生被它撞穿,半条龙尾陷在洞外。
货郎追击赶到,剔出龙骨,拔去龙筋龙须,将青龙剥了干净后,最终化为一个四角、羊眼、马身的妖兽,仰天大笑而去。
众修士这才知道,大家都中了那奸恶货郎的圈套。
-
青龙死后,龙尸腐烂,肉身化作泥土,龙鳞化作石头,眼睛化作龙潭,空留下一道龙洞,和施雨救人的传说。
秦川郡太守上报朝廷,宋仁宗感念小青龙仁义,将它舍命保护的村落设为县,以青龙为名,并减三年赋税。
周边灾民和百姓纷拥而至,人一多,青龙县很快就发展起来。
现在的秦北县,青龙的故事已鲜为人知,只有龙洞村的龙洞,还留着千年前大战的痕迹。
-
这个故事里,白瑾瑜不仅附上了龙洞的照片,还附注了参考文献资料出处。
她用大量的笔墨赞美青龙虽小,却对人间有情有爱,舍龙神之道而护苍生,文末还加了一句判词:
【赤云玄甲出青角,破日弄雨化虹霓。】
聂明月放下手机,陷入沉思。
-
白瑾瑜是唐青山特聘到公司的,从撰稿人到编辑,再到主编,可以说,白瑾瑜本人,就代表了《人间行走指南》。
这些年间,她一直在杂志专栏上撰写和妖怪传说有关的故事,甚至集结上市,成了畅销书。
她的故事中,经常有上古妖兽出现,明明在外人看来是虚构的故事,她偏偏总会拿出探访的证据来,似乎在尝试证实它们的存在,寻找它们的踪迹。
在孟夏眼中,白瑾瑜是个才华横溢、想象力丰富的人类,于身份并没有特殊的地方。
然而聂明月却觉得,唐青山找来的人,必有其深意。
比如她才察觉自己和龙洞有某种联系,而白瑾瑜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来过龙洞村了。
-
一夜过去,第二天她走出房门时,春姐已经做好了早饭。
泼了油辣子的米皮软糯,配上温和白粥,自家做的泡菜极为爽口。
聂明月本可以不用饮食,但还是吃得干干净净。
吃过早饭,便在春姐的带领下,来到老城中心的青龙广场,找到了表姨。
表姨是个精气神十足的老太太,她听春姐说明来意,说道:“姐夫的父母三十多年前就去世了。我有姐姐的电话,回头找来给你。”
聂明月问:“大概在六十年前,您是否知道罗老师家中有一个保姆,叫梨花的?”
表姨仔细回忆了一下:“那时我姐姐才十来岁,没有跟姐夫结婚呢。”
“不过有一年,我去省城带了我们本地特产核桃饼,姐夫吃饼的时候说了一句,有小时候家里保姆做的味道。我好奇那个年代就有保姆,多问了几句。”
“姐夫说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姐姐,被婆家打怕了,跑出来的,叫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聂明月留下了联系方式,表姨答应她,回家就翻电话本。老太太聊了几句,就兴冲冲回到舞群中去了。
春姐给聂明月指明了去文化馆的方向,自去买菜,还提醒她,12点以前退房,若是今天要走,得早点去客运站确定发车时间。
-
到达老文化馆,刚刚八点半。聂明月向管理员出示证件,说明来意,管理员说县志厅需要预约。
他特意给领导打了个电话后,便带她到了三楼,打开县志厅大门,让她自己参观。
入口处有一道名人墙,从宋元时期的科举文人、朝廷官员,到近现代的科研学者、社会名流,只要原籍是秦北的杰出人物,都在上面一一列出。
到了文化艺术一栏,罗永立的照片在上,下面一行字:县文化馆第一任馆长,著名陶瓷大师,多个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等。
沿着名人墙往内走,是秦北文化发展史和部分出土文物展示。她并没有直接去罗永立捐赠的作品,慢慢一点点看下去,寻找能产生关联的信息。
-
秦川是历史名城,文明发源地之一,有俗话说,“在秦川,一锄头就能挖出一个古墓。”这其中有一部分就出自秦北。
商周的青铜、春秋的壁画、隋唐的诗词、宋元的传奇……
人类用图画、文字、音乐、雕塑记录着经历过的大小事情,这才有了瑰丽多彩的传统文化流传下来。
这不由得让聂明月想起了孟夏那每日刷屏的朋友圈,看来这是人类社会乐于分享的共性。
等她站在罗永立作品柜前时,已是二十分钟后了。
一尊仿唐三彩马俑栩栩如生,色彩艳丽。从聂明月眼中看过去,马俑周身流转淡淡的灵气。旁边的仿明瓷花瓶与之比起来,除了工艺精湛外,没有异状。
-
“聂明月小姐?”此时,一位老者匆匆赶过来,与她打招呼。
“是的,您是?”
“我是县文化局的,叫王智。我听说您是《人间行走指南》杂志社特聘的专家,过来打个招呼。”王智笑着说明来意。
“白编辑还好吧?当年她来采风,是我全程接待的,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您好,她现在已经是主编啦。谢谢您特意过来。”没想到这次能进馆内,是沾了白瑾瑜的光。
“白老师当时对秦北民俗文化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她的《秦川山河志》也为我们扩大了知名度,很有参考价值。所以一听您来了,我就赶过来了。”
王智见聂明月对罗永立作品感兴趣,又说:“罗馆长是我们的老领导。虽然去世多年,但采访罗馆长生平的媒体很多,我负责整理他的各种资料,做过多次接待了。您也感兴趣吗?”
“我不懂陶瓷,刚才走到这里,看到马俑和花瓶虽都是罗馆长的作品,但总觉得有很大的不同。”
“您是个有眼光的人。当年罗馆长要为外宾制作代表秦川文化特色的礼物,他想做本地出土的西周七星陶灯,在大河乡龙洞山一处天然溶洞内,找到适合的红土……”
“是龙洞村的龙洞吧?”聂明月心下了然。
-
王智闻言点头:“据罗馆长留下的笔记记载,洞内泥土经年沉淀呈天然红色,无论是黏度、成分和细腻程度,都达到了理想状态。但为了保护溶洞的天然资源,老馆长并不轻易取土,只有重要作品才会使用。”
他感叹着:“可惜老馆长并没有亲传徒弟,秦北再也没出过一位制陶大师。”
“王老师,您对陈家山的制秤工匠有了解吗?”聂明月试探道。
“制秤?”王智有点意外:“陈家山建国前确实有制秤匠,但那是江中制秤家族的一个分支。江中制秤技艺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陈家山倒没有流传下来。聂小姐从哪里得到的信息?”
“我遇到一个陈家的后人,跟我提过。所以也想借此机会去陈家山看看。”
“欢迎欢迎,陈家山的陈家大院是我们县里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聂小姐如果要去的话,我来给您安排。”王智拿出手机,拨通了电话,几句话之后,他问:“聂小姐,今天晚上正好有民俗演出,您今天去吗?”
聂明月想了一下,欣然应允。
-
回到常春旅店已是上午11点。今天常哥没有出车,他见聂明月回来了,问:“聂小姐,你还去龙洞村吗?一个客人也要去,你们可以拼车。”
左边房门打开,一个戴着黑框眼镜、一头乱发的男人,正好背着大双肩包走出来。
他听到常哥的话,连忙冲聂明月说:“小姐姐,你也去龙洞村啊。我刚问过了,今天的车已经走了……”
他走近才看清聂明月的脸:“呀,小姐姐看着面熟啊,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
常哥忍不住一声嗤笑。男人恼道:“真的面熟。小姐姐,你从哪来的?我从海泽来的。”
聂明月本来准备取包退房的,被这么追问,也无奈了:“或许是飞机上见过吧。”
-
男人挠了挠头:“应该是。所以小姐姐,拼车吗?一辆车包一天来回,300块钱,我们一人150啊?”
“我今天不去龙洞村了,我去陈家山。”聂明月说。
春姐做完饭出来听到这话,接话道:“哎呀。你早回来一会儿就好了,另外一个客人今天去陈家山,已经包车走了。”
“没事儿,春姐,退房吧。”
不到一会儿,常春旅店的客人都退房完毕,小院里热闹退去,恢复宁静。
小剧场:
白瑾瑜:我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有我的传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