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又逢春 > 第12章 他乡遇故人(1)

又逢春 第12章 他乡遇故人(1)

作者:在下了了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3 00:58:44 来源:文学城

淮江地处京都的东南方向,与地处东北方向的昌平常年要抗击东狄不同,这里土地肥沃,水路方便,减少了商人的运输成本,是以这里算得上是大乾的富饶之地。

然而昌平要打仗,所以年前就预备到富饶之地淮江征收粮草。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富饶的淮江自然在征收名单之中,只是不知怎的,粮草才征收好,淮江的粮价就居高不下,似有一大半粮食似是不翼而飞。

押送往昌平的粮食不可能再运回来,东狄屡犯边境,欺人太甚,从前兵不强马不壮,只得蛰伏,而今方觉是时候清算了,却好似有一只手在其中搅动着,引得民怨四起,怨声载道。

有读书人长篇大论,议论与昌平开战是压上了百姓的糊口粮食,此事上达天听,皇帝昼夜发愁。

仗不得不打,百姓也不能饿死。

是以皇帝斟酌再三,让萧晏全权负责此事,平民怨,平粮价,查背后之人。

兹事体大,萧晏一刻也不敢耽搁。

先是去了一趟泉州,代淮江府衙向州府借粮,泉州府衙支支吾吾,说什么也借不出粮食。

泉州府衙的一把手田温实是个一心为民的官,不怕得罪人,淮江的事他自是掂量过,暂不论有什么人从中伸了手,就军粮一事已经从泉州征走了大半,剩余粮食不说没有多少,就是有也万不敢借,府衙必须要为所辖的百姓打算,万一今年有个天灾**,拿不出粮来,饿死的是所辖的百姓,况且萧小侯爷纵然深得圣心,可其任职兵部,换而言之,他来的目的就是平息民怨,让昌平顺利打仗,其余往后之事,没办法找上他,要是有个意外,泉州府衙上下的乌纱帽是小,百姓的温饱是大。

是以,他不借粮,不仅不借,还建议萧晏进京,建议皇帝让户部,礼部都出面一并协商。

萧晏看不出表情,他知道,田温实不信任他,田温实的意思是,他是兵部的人,什么粮食粮价的事就不要管了,让懂行的人来解决。

此时的事,何谓懂行,就是要么能拿出粮食,要么能拿出银钱,显然户部才有银钱。

萧晏比谁都清楚,户部也拿不出多余的银钱,不过曾在军营待过,军中有句话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就是说,他有自己的决策。

只见他思索片刻,开口道:“田大人,劳你找来纸笔。”

田温实挥挥手,让属下去拿纸笔,他只当萧晏是天真的世家子弟,他虽未在京都任职,但是对萧晏此人也有耳闻,少年时,东狄派使臣来谈合,开出无理条约,要昌平边境上满十二岁以上的姑娘统统与东狄人婚配,方才休战,听闻此事他不顾两国邦交,冲到使臣行宫,将那使臣暴打一顿,此事一出,惹得两国差点开战。

次年被其父送到昌平,在安国公帐下历练,只短短几年,性情大变,做起了文臣,还深得圣心,他是不信的,这些世家公子,多的是智囊,不过身边有几个出不了仕的自称高人的人罢了。

纸笔取来,摊在萧晏面前的小几上,只见萧晏拿起毛笔,就在纸上写:“安平侯府萧晏向泉州府衙借粮一万石,三月内不还,可凭此借条向安平侯府讨要。”

落款后,拿出了自己的私章,萧老侯爷的私章双双盖上。

原本代淮江借粮,原是国事,但是此借条一出,印章一盖就变成了安平侯府的私事。

田温实是个一心为民之人,纵然他再怀疑萧晏的能力,此刻,看到萧晏为了淮江百姓,将安平侯府抬上前来,他也是为这个年轻人感到欣慰的。

身居高位,又挂心百姓,这是百姓之福。

只见萧晏将原本盖有淮江府衙印章的借条拿回,将新写的借条递给田温实,“田大人,这样可以借了吗?”

田温实接过,“小侯爷,你可得想清楚了。”

萧晏点头。

田温实此人萧晏早有耳闻,身为泉州父母官,一切为了泉州,立场不同而已,他能理解。

并且他早已查明淮江粮食是有的,就是因着百姓恐慌,商家又捏着粮食坐等起价,导致粮食难买,粮价居高不下,只要投放正常粮价的粮食够多,商家逐利就会坐不住从而降价的,然后再以低价收购回来还泉州就行,只是此计策不能泄露,要做到万无一失。

借到粮食后,萧晏便带着一万石粮食到了淮江,稳定了粮价。

幕后之人处事迅速,萧晏在明,对方在暗,等萧晏腾出手来追查时,早已无从对证,似乎一切都是商人自发的,了无痕迹。

只是萧晏始终有所怀疑,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意外而不是人为,于是他依旧安排人进行排查。

嘉和四十七年,正月十三,一路奔波劳累的郑殊岳终于到了淮江。

此行一路不易,先是走水路,后水路出事,又改走陆路,不想陆路遇上雪天,又改走水路。

累极了的郑殊岳自到淮江后就开始睡觉,一觉睡到了元宵节当天。

精气十足的郑殊岳在连翘的梳妆打扮下,开开心心的走进了元宵灯市。

郑殊岳是典型的北人南像,专看那张脸,神情恬静,目光清澈,活脱脱是南方来的姑娘,但是她又偏巧身量高挑。

今日她身着赤色氅衣,又选了一张狐狸面具,在人群中格外惹眼。

漫天华彩四溢的灯火中,人潮如织,比《淮江月夜》中的更为壮观。

人群之中,不免让她想知道当年楚清衍是在什么位置画下那晚的月夜的呢?

抬眼看了夜空中的圆月,视线下移,她看见城墙上一位身着黑色大氅的男子背手而立,似是遥望着灯市,她看不清他的脸。

她忽然想到,楚清衍所在的位置了,就是现下那位男子站的位置。

她急着转身,摘掉碍人的面具,去看灯市的景象,以此来印证自己心中所想。

果然,郑殊岳忍不住唇角微勾。

“郑小姐......。”

郑殊岳听到有人唤她,转眼看去,只见来人将面具缓缓拿开。

“刘衡,是你啊。”

这是她前年初来淮江时遇见的好友,尤记得那时她初来淮江,见着刘衡在一游船上看中一块玉,想买却没带银钱,同卖家商量下船后就给银钱,那卖家死活不同意,他不上岸,要是想要那玉就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彼时郑殊岳瞧着刘衡实真心想要,看穿着也不像差钱的人,便慷慨为他买下一块玉,说是上岸给她就行,此后便结下了情谊,也顺此认识了来为刘衡送银钱云芳芷,时隔一年,故人再次遇见,还是在淮江,郑殊岳难掩喜悦。

二人并肩而立,交谈中顺着长街向湖边走去。

“要不要去泛舟?”

郑殊岳疑惑道:“不逛灯市吗?”

刘衡挑眉道:“我记得你不是更喜欢看灯市吗啊?”

郑殊岳笑的灿然,那年他问她来淮江做什么,她说她因着看了《淮江月夜》,所以也来淮江看灯市。

也是那时,她才知道,《淮江月夜》是元宵灯会的场景。

二人相视一笑,往岸边走去,刘衡边走边好奇问道:“你见到了楚清衍了吗?”

“没有”,郑殊岳摇头,“我听说云姐姐那年受了伤,可有大碍?”

船上的刘衡伸手来牵郑殊岳上船,“好了,她都启程去了京都了。”

郑殊岳伸出手,刘衡轻轻用力,就上船去了。

船上有一小几,二人分坐两边。

郑殊岳轻抚了额边碎发,一边将那狐狸面具带上,一边道:“那她要同楚公子成婚了吗?”

刘衡摇头,“带上面具干什么?”

郑殊岳笑着道:“这样好看。”

刘衡怔愣了片刻没接话,目光看向岸上的长街,“云小姐不想嫁给楚清衍,如果此去退婚成功的话,下月就该回来了,你也还能见她一面。”

“为什么不嫁?”,郑殊岳有些疑惑,急急问出声。

刘衡不禁看了她一眼,“云小姐应当是有她的想法吧。”

郑殊岳重重叹了一口气。

刘衡问她怎么了,她自觉失态,连忙摇头。

她确有些惋惜,要是她去京都再迟些,或许就不一样了。

“萧小侯爷,你也来看淮江灯市。”

随着刘衡开口,郑殊岳心中一惊,想侧头看去,又按捺住,想到二人从未碰过面,应该认不出来,索性稳了稳心神,一动不动的坐着。

今日萧晏身着玄色祥云纹直裰,外面披了件同色氅衣,腰间挂了羊脂玉的玉佩和一个玄色香囊,香囊口由串了一颗金珠的黑绳扎紧。

只听见萧晏朗声道:“煊王爷真是巧,美人在侧,泛舟游湖,好雅兴啊。”

巧不巧,二人都心知肚明。

不过萧晏的一声“煊王爷”,让郑殊岳十分震惊,他与刘衡相识,却互相从未询问过身份,都只以为是商户人家。

现在想来,能认识朝中官宦人家的小姐,怎会是普通的商户人家,不,不是商户人家,是王爷。

刘衡淡然道:“灯会不常有,当然要来瞧瞧。”

“难得一遇,煊王不请萧某共饮一杯吗?”

萧晏问的直接,刘衡推脱道:“萧小侯爷,本王这一叶扁舟,怕委屈了萧小侯爷,待本王同朋友叙完旧,不如我们岸上共饮如何?”

萧晏不疾不徐,“无妨。”

二人有来有往的搭着话,郑殊岳额间已经冒出了层层冷汗。

若不是戴着面具,她早就跳入湖中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