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隐于纸下 > 第13章 派克钢笔

隐于纸下 第13章 派克钢笔

作者:山十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1 11:18:47 来源:文学城

晚饭后,汤冉冉回了卧室,脚上的拖鞋随便一踢,整个人栽倒进懒人沙发里。

“闺女,要不咱换个工作吧?”宋舒的话在脑子里响了一遍又一遍。

汤冉冉凭感觉伸手臂够了一下桌面,一个浅黄色相框应声滑落到她的怀里,上面装裱的是她在南城日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被编辑修改到只剩四百来字,业内人称“豆腐块”。

严格意义上说,那不是她正式踏入新闻行业的见证,却在日后的许多个彷徨时刻提醒她初心可鉴。

人总要对什么事情有执念的话,在汤冉冉这里,当记者算一个。

在南城大学读新闻的四年,她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汲取,学习新闻史、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评论……

不做考前临时抱佛脚的选手,而要坐在每门专业课的教室前排,汤冉冉想和内心渴求的知识离得近一点、再近一点。

付出产生回报,努力学习可以顺其自然地收获知识,但生命中总有努力掌控不了的事。

汤冉冉抚摸着相框的棱角,到现在还是会自责晚了一步……

大三暑假,院新闻系的老师推荐汤冉冉到南城日报做实习记者,接到这个消息后,她的内心比那个夏天正午的阳光还要火热。

“爷爷奶奶,你们要在报纸上看到我写的东西了!”汤冉冉一回家就冲进老两口的屋里,像个小孩子一样叽叽喳喳地汇报了这个好消息,说话间高高的马尾跟着飒飒摆动,也像沾了喜气。

“嗬——我孙女真争气!”爷爷笑呵呵地起身,从口袋里摸出钥匙打开了书桌的第二个抽屉,拿出一个手掌大小的硬纸盒递给她,说,“打开看看吧。”

盒盖“嗒”一声打开,里面是一支派克钢笔,外观是黑金色,笔身设计沉稳大气。

“爷爷……这是?”汤冉冉拿出钢笔握在手里,重量刚刚好。奶奶看她爱不释手的样子,捂着嘴笑也不解释,显然早就知道抽屉里藏了一支钢笔。

“是我和你奶奶给你准备的入职礼物,本来没想现在给你,看来到时候还要再给我们冉冉买一份喽~”爷爷的语气中满是宠爱。

汤冉冉鼻尖一酸,就差竖起三根手指发誓了,话音带着微弱的哭腔,“我一定好好实习,写很多篇稿子给你们看……”

“瞅瞅多大的人了,怎么还哭鼻子?”奶奶笑着颤巍巍抬手,轻轻拍着汤冉冉的后背,催促说,“行了行了,也把好事和你爸妈说说去……”

之后实习的每一天,汤冉冉都把钢笔塞进背包的内侧拉链口袋里,她没舍得用,只是放在身边就会产生满满动力。

半个月后,带她的记者老师提出可以独立写一篇稿子试试,检验下实习的阶段性成果,汤冉冉兴奋地和宋舒说了一声自己要晚一会回家,要留在报社把稿子写完。

那一天的黄昏,独属于夏天的晚霞把天空烧得通红,汤冉冉在冷气充足的报社大楼里却难以静下心来。

突然,一阵熟悉的铃声响起,是宋舒打来的,她接起,“喂,妈,我不是说了不回……你说什么?”听筒里还在讲,她已经蹭地从座位上跃起。

冲进电梯,浑身颤栗地盯着楼层下降的数字,电梯门一开她飞奔出去,伸手拦了一辆出租车,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开口说:“师傅,去南城医院!麻烦快一点!”

二十五分钟后,医院急诊室,宋舒掩面倚在汤东民耸动的肩头,不知所措的汤冉冉搀着爷爷枯萎的手臂……

这个世界上,关于戛然而止的解释又添了一笔。

在殷红的夏日傍晚,小时候会指着报纸一遍遍教她念出“本报记者”的人,永远地停留在过往的岁月里。

举办葬礼的那天,亲朋相聚,宋舒艰难维持着面色从容,像聊家常一样讲述前后经过,大概是那晚她喊婆婆吃晚饭的时候,发现人一直在睡着没醒,送到医院抢救可为时已晚。

听的人都感慨“老人有福气,没受什么罪”,年近九旬,安然离去,这是喜丧。

喜丧,汤冉冉那天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甚至像盖棺定论一样要覆盖掉她所有的痛苦情绪。

告别仪式上,殡仪馆提供单支的菊花,汤冉冉拿了一朵放在吊唁的位置。

在主持人的串词中,她平静地完成了一项无可回避的人生课题,泪水攒聚,眼眶酸胀,她其实没想哭的。

懒人沙发里,汤冉冉坐起身抹了把脸,把相框重新放回去,像是安置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斯人已逝,幸好她还一直握着那支派克钢笔,奔跑在做一名记者的道路上……

汤冉冉缓了一会,心情平复后准备去洗漱,这时手机响了,是江成川发来的消息。

他问:“稿子还顺利吗?”

“嗯,交上了,正常情况下月底会刊发。”

“那就好,注意休息。”

“好,谢谢~”

聊天结束在这里,汤冉冉没有关掉聊天框,随手往上翻着她和江成川的聊天记录。从月初两个人第一次采访见面时算起,不过寥寥几页。

她向他求助寻找录音笔,她提出第二次采访,他问起琴市出差,他约定去南崖一小回访……

你来我往,工作是他们最大的交集,等稿子发出来,采访也将正式宣告结束,关系又何以为继?

亮着一盏台灯的书房里,江成川也在琢磨这个问题。

他原本在修改明天早会的交流内容,起身倒了杯水再坐下的时候,注意到窗外的皎皎月光,突然想起来问了一句汤冉冉的工作进展,这是目前对两个人来说最自然的话题。

江成川并不流连于现在的采访关系,因为这妨碍他去施展勇气,毕竟在工作给定的合理区间里,他只能做个态度良好、积极配合的采访对象。

多问一句别的什么,都怕会显得逾矩。

勇敢不是鲁莽,比起表达自己的心意,他更想时刻照顾汤冉冉的情绪。

第二天,江成川像往常那样散了早会,正要去茶水间冲咖啡,“小江,来一下。”声音从顶头上司郑总的办公室传来,门开着,郑总看江成川路过喊了他一声。

通常来讲,三个项目小组各行其是,项目组长定期向上汇报进度,老板很少搞突然袭击。

“郑总好,请问什么事?”江成川有些忐忑地走到办公桌前。

郑总打印了一份文件递给他,然后两手交叉放在桌上,用委以重任的语气说:“香港有家科技企业想和我们合作,你挑个合适的时间去见一面,这是我们结交合作伙伴和拓展境外业务的好机会。”

江成川神情一愣,顺着问,“郑总,是派我们组去吗?还是和其他小组合作一起?”

“你来带队吧,人手不够的话再从其他组调配。”郑总的意思已经足够明显。

“好的,郑总。”江成川心领神会,谦虚表态说,“郑总,文件我拿回去认真研究,组内尽快形成方案给您过目。”又确认了郑总暂时没有其他吩咐后,他转身刚要走出办公室,郑总突然问:

“哎对,小江,我听企划部的吴经理说上次南城日报的采访还没发出来?”

江成川回身,又往回走了几步,汇报说:“郑总,记者那边说会在本月底刊发,到时候我把链接转过来。”

“好,不错,你记着这个事儿,提醒吴经理到时候也同步到智达的社交平台上。”

“好的,郑总。”他这才带上门出去。

回到办公室,江成川摊开文件看,薄薄的三页纸,前两张是一份初拟的合作意向书,列明了基本的合作模式和目标计划,第三张附了这家名为盛凯科技的香港企业近几年的情况介绍,单看盈利情况,可谓势头正盛。

再结合郑总给他交代的,大致意思是盛凯科技计划推出一款适用于学前儿童的家庭AI学习机,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了解到智达科技在业内享有一席之地,便找人牵线搭桥,抛出橄榄枝。

江成川捻着手里的几页纸,心里盘算着两个问题,为什么是交给他来干和怎么把这件事办漂亮。

这是他进入智达科技的第四年,以他的年龄搁到其他两个项目组只能当个组员,但却从去年开始实际担任了项目三组的组长。

因为智达不熬资历,准确地说是这位郑总偏爱个人能力。

智达有定期举办业务竞赛的传统,通常是各部门的新人上阵,一来是锻炼新手,二来是有些老员工对基础业务已经生疏或是完全懒得参与。

只有项目三组的分配名额里,江成川总会报上自己,他要和组员并肩战斗,更要决一高低。

江成川不认为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之谈,他要的是不断自我革新的生命力,一声“江组长”货真价实,但他另一重身份是组里的自由人,必须有居安思危的能力。

去年,公司年会尾声,众人醉的醉睡的睡,已经没有几个人还保持清醒。

郑总喝得尽兴,有些醉意地仰倒在包间的沙发上,江成川过来给他添茶水的时候,他微微起身掸落手中的烟灰,沉声喊了他一声“师弟”,江成川心中不解更不敢应声,“郑总?”

“当年我看简历的时候,其实有条件比你好一些的,”郑总吞了一口茶水,“可我又看到你的毕业学校,就决定赌一把,现在看我没选错人。”

江成川和郑总是大学和研究生校友,互相差了十多岁的校友,公司里知道这层关系的人极少,如果不是被无意提起,连江成川自己都不清楚。

他不爱攀附关系,也怕辜负别人过高的期待。

同样在感情上,江成川心甘情愿地为汤冉冉搭建着彼此相处的舒适区,但在未经允许前,他不会擅自踏足半步。

就像此刻,他放下文件,拿起手机,发送了一条工作消息:

“汤记者,麻烦稿件发布后转个链接给我,领导过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