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一个小作者的日常【爱主攻】 > 第49章 今日学习

一个小作者的日常【爱主攻】 第49章 今日学习

作者:万夜明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3-12-09 04:30:57 来源:文学城

初步了解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它可区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古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亨特、拉什里和魏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班杜拉等。

流派学说

古典行为主义

古典行为主义,即早期行为主义,主张放弃意识而改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而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它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主张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坚持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认为经由对动物和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像此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取向,也被人称为激进行为主义。[2]

新行为主义

目的行为主义

托尔曼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但托尔曼所谓的行为与早期行为主义者有所不同,他反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整体行为,而且整体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在他看来,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来指导的,如白鼠走迷津、猫试图逃出迷箱等都是由目的导向的,白鼠每次走迷津,都是越来越快地达到目标,这就是说,白鼠正在学习,正是学习这种行为为达到目的提供了高度客观的证据。

逻辑行为主义

赫尔认为可以建立一条从简单的电子质子运动一直到复杂的目的性行为的连续不断的逻辑链索,并把它作为科学的研究目标。赫尔提倡把数理演绎系统作为模型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和形式化的行为系统。这一假设—演绎系统开始于假设,每个假设都充分、完满地与一个逻辑系统相合,从中演绎出结论来。如果结论与经验事实相符合,假设就保留;否则,假设就需要被修改或者排除。赫尔力图使心理学体系数量化,他的学习理论一度成为西方最有影响的学说。

操作性行为主义

斯金纳强调行为的科学研究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其任务就是建立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情境与继之而来的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斯金纳的立场是严格的行为主义,他只研究能够观察到的行为;他所关心的是描述行为,而不是解释行为。斯金纳关于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是他对有机体行为进行分析的核心部分。他把条件作用区分为S型和R型。S型反应是由一个特殊的、可观察的情境刺激所激起的反应,他称之为应答性反应;R型反应是在没有任何可观察的外部刺激情境下发出的反应,他称之为操作性反应。他认为,在行为和环境的因果关系中,反应、刺激和强化是顺序发生的基本的偶合(contingency)。在这个过程中,强化的作用很重要。斯金纳按照操作强化原理制成的能够帮助教学的教学机对美国影响很大。在所有的新行为主义者中,斯金纳是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最激进的一位,也是对当代心理学影响最大、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在所有的新行为主义观点中,斯金纳的观点是最纯粹、最极端的,也是与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也最接近。

新的新行为主义

接近联想行为主义

相对于其他新行为主义者来说,埃德温·古斯里的立场和观点更加与早期行为主义接近。他认为,条件作用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而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则是条件作用发生的普遍原则。因此,刺激和反应接近的条件作用原理可以说明人类的学习行为,其他概念诸如练习、动机、习惯、强化、遗忘等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们都可以用接近原理来说明。古斯里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他的学习理论中,而他的学习理论则只强调刺激与反应的客观联结。古斯里主张,联结只发生于可观察的刺激与反应之间;而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刺激和反应的接近,或称同时性条件作用。古斯里的接近联想行为主义简明扼要,并被其弟子集成和发展,并被广泛发展成为行为技术学,应用于多种行为治疗中。但他的理论也因为过于简单而遭到批评。

诱因动机理论

斯彭斯是赫尔的合作者和继承者。他对赫尔理论和体系最主要的修正和发展,就是关于诱因动机(incentive motivation)的理论。赫尔认为,诱因动机是刺激—反应联结的中介者,其强度受强化条件的影响。也就是说,强化在某一特定刺激做出某一特定反应上的奖励作用越大,那么它在那个刺激—反应上所产生的诱因动机作用也越大。而斯彭斯则主张把奖励设想为对习惯有激励作用,而不认为它直接影响习惯强度本身。这是假定习惯强度是S-R接近次数的函数,奖励是通过诱因动机作用而对反应发生影响的。这个学说兼顾了诱因动机和接近原理。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解释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是在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着重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早期社会学习的代表多拉德和米勒合著《社会学习与模仿》等书,进行模仿的实验研究,强调行为受社会条件制约。由于他们是从动物行为研究的模式中去推论人的社会行为,终究无法摆脱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创立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他人的榜样形成的。在这一社会学习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环境,人们只要控制了环境,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米契尔还提出了认知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用五种变量来阐明人们是怎么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即认知和行为的构成能力、对行为的转译策略和个人的认知构成物、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期、主观上的刺激价值的倾向,以及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这五个变量既是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又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班杜拉和米契尔既属于行为主义的范畴,又与传统的行为主义有区别,体现出了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渐趋一致。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9章 今日学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