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一个小作者的日常【爱主攻】 > 第48章 今日学习

一个小作者的日常【爱主攻】 第48章 今日学习

作者:万夜明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3-12-09 04:30:57 来源:文学城

又叫纯粹接触效应或简单暴露效应哦!

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概念

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Fechner)在1876年最早对曝光效应进行了研究。铁钦纳(Edward B. Titchener)认为人们看到熟悉事物的出现会感到“如沐春风”。

心理研究编辑播报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被试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3] 研究者在这些实验中采用的刺激有英文单词、中文汉字、绘画、面孔图片、几何图形和听觉刺激。在另一项改进的研究中,通过速示器以非常短暂的时间间隔给被试呈现图片,由于时间太短被试根本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图片的具体内容。这种阈限下的曝光同样会出现此一效应。[4]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下,没有了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这种阈限下的曝光效应通常很微弱,不太可能发生。[5] 扎荣茨认为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仍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扎荣茨(Zajonc)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果”。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研究者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来说明简单曝光效应。在一个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大学女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人交谈,只是坐在那里,她们出现的次数有多有少。然后,在学期末让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反应。结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的女生更让他们喜欢。

对208项心理实验的元分析发现,曝光效应是显著、可靠的,其效应量η= .26,此项分析还发现当不熟悉的刺激短暂呈现时,曝光效应最强。曝光的次数在10~20次之间一般能达到最大的喜欢程度,有些研究甚至发现在曝光次数过多时,喜欢程度会下降。例如,人们在数次听到一首歌后,一般会喜欢这首歌。但许多次重复听之后喜欢程度会减少。延长曝光和测量喜欢程度的间隔一般能增加曝光效应的强度。奇怪的是,曝光效应在儿童身上表现的很弱,图片和绘画的曝光效应也要弱于其他类型的刺激。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发现,对于我们第一眼看上去就讨厌的人,曝光只会使我们更讨厌他。

广告宣传

虽然曝光效应在广告宣传方面好像天然就有其作用,但曝光对提高消费者对特定公司和产品的态度体验究竟有多大效果,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发现,即使曝光大部分是正面的,媒体上的高曝光率却和公司更低的名气有关联。随后对该研究的重复检验得出结论,曝光会产生矛盾的情感,因为曝光会带来许多联想,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方面。当公司或产品还较新颖,消费者不熟悉时曝光才最可能有促进作用。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8章 今日学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