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一场婚姻 > 第3章 第二章

一场婚姻 第3章 第二章

作者:黑象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4-01-06 23:48:42 来源:文学城

袁瑞来到车前为他打开了车门。

直至厚重的烟草香味、皮革味,还有海水刺激的咸味混合之后卷成一只小小的棕皮手箱。他有力的双手拉紧了那只皮箱,低身坐进了车中。他宽阔的肩头落下时仿佛轻轻抵了一下她的流苏披肩,于是他飞快地挺直背脊,方注了一句道:“非常抱歉。”

后来玉生便真正望清他的脸。

在帘外走过去的一张张垂丧的脸孔之中,他那张高扬的深刻面貌几乎是一张假象。那精细的骨像是假的,那冰冷的笑意也是假的,他正摘下比袁瑞的帽子昂贵许多的白圆顶礼帽,随意地放在了那只皮箱上。

袁瑞问他道:“先生,要到哪去?”

他回道:“请到安平饭店。”

他无疑是真正从那艘英国轮渡下来的。袁瑞后来曾提到他见到李文树的第一面,只是重复地述道:“他不像个中国男人。”

只因那时的南京男人、又或者是全中国的男人都难以找到比他更上等的穿着。他的缎面白西服似乎从不会泛起一丝涟漪,那样好的西洋皮鞋,孙曼琳说过是马皮做的,或是羊皮、总之不是仿皮革的造物,否则不会有亮如宝石的光泽。

玉生忘了,又应是从来不记得,他第一次见到她,为什么像从前见过她许多面?而在玉生眼中他最不像中国男人的一方面无非是——真正的中国男人第一次见到一个女人,不会与她坐上同一辆车。

袁瑞的车子有人上了车。而她是搭顺车为她爸爸送外衣来的,如今有人上了车,她便要下车了。但他却仍然大胆地唤住正要打开车门的她道:“玉生小姐,为什么下车?”

他唤她的名字,是因为听见袁瑞唤她。恍惚之中,她以为自己早和他说了许多话,实际她那时听见了,才回了他第一句话道:“先生,我不是等您的船的。”

不久后的结婚前夕,直至结婚后许多个日子。他总是莫名地记得并与那一句话较着劲,她说我并不是等您的船的,即便是等她爸爸的船,那也是在等除他外另一个人的船。

他笑了笑,回她道:“玉生小姐等的船从哪来?”

玉生道:“香港。”

他说道:“那要等今晚。”

袁瑞开了口问道:“先生知道多晚?”

他道:“八、九点钟,那是最早的时间。”

玉生自然不能在车下等到那样晚。南京的冬天暗得快,入了夜,港口前仅剩车夫和运工,或者一些常年在船下乞讨的人。袁瑞并不立即发动车子,他坐在车中远远地眺望着海面,而后又回过眼去望着玉生。

袁瑞道:“玉生小姐,你坐着陪我一同带这位先生到安平饭店。那件外衣,我等会儿要帮你转交给一位船夫,他的船很晚才收,即便要等到十点钟,他也会等到世平先生。”

玉生知道自己如果此时要下车,袁瑞绝不会驶车而去。于是她收起手,重又平放在膝上,她的指心揉着宝蓝旗袍上朵朵白玉兰的花心。

于是,她回袁瑞的话道:“劳烦您了。”

他听见她的回话,仿佛只是自顾自地笑了一笑。

车子即将驶离之前,却有人再次叫停了车。披一件西洋风衣的另一个男人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车前,挥动着双手,袁瑞不解地停住车之后,男人平静地走过袁瑞的车前,只来到了他的车帘前,他拉开了帘子。

他与披大衣的男人并不讲中文,只因那男人真正不是一个中国人。他的皮帽下藏着和兰西一样金黄的发丝,细看,就连他的眼睫都是淡淡的金色。在南京极少见这样怪异的场景,一个穿着高雅的外国人弓腰屈膝正向一个中国男人服务,他递给中国男人那个更小的皮革箱子时,并真诚地以双手递出去,最后,他终于用极不明朗的中国话与他告别道:“李先生,希望您一路顺风。”

而李先生只是面无神色地朝他点了点头。

车帘重又落幕,袁瑞终于缓慢地驶离了港口前。玉生和他并肩坐着,他有时会轻轻提起那个皮革箱子,有时会将自己的肩头往旁移动一些,他的双眼明明曾那样无礼地注视她,但却只为了不碰到她的裙边一角,他将自己的脸低得很低,只为了去捡因车子摆动之后掉落的那一只烟草盒子。

他并不拿起烟来抽。捡起之后,他忽然对她说话:“香港,那是一个有无数成衣店的地方,但即便在那里,也买不到这样好的羊绒外衣。”

他的声音在玉生耳中犹如一把迟钝的利器,沉下的尾音延长、撕扯一番之后才拉出那一声低低的笑声。最后他便注一句道:“如果有人为我送这样一件外衣,即便不穿也不冷了。”

玉生只道:“先生觉得好,就请到林氏布庄,太平南路108号那里选上一件。”

他不由笑起来,袁瑞也笑起来。他道:“玉生小姐,你在做我的生意?”

玉生淡淡道:“您唤我玉生,那我请问先生您叫什么?我会记着,来日真到林氏布庄,我会让爱乔为您做一件,选最好的羊绒,封了扣,仿佛世上的风雪都吹不进去。”

她回了他的话,又仿佛没有。

“李文树。”

高扬的原不是他的面貌,是他若即若离的神色。

李文树的双眼重望向帘外的细雪,道:“玉生小姐,你难道知道我比你大上许多岁?”

玉生道:“我并不知道您的年龄。”

李文树道:“你又说“您”了。”

玉生还没有回他的话。袁瑞在车前笑道:“李先生,中国人的口中,即便是同辈,“您”也只是一个尊称——但玉生小姐到底比你要小几岁的。”

李文树忽地道:“不止,要相差十二年。”

玉生眼中闪过一丝茫然,李文树只是飞快地抓住了。于是他笑了笑,又细细道:“世平先生,我十五岁时在南京要乘船去往英国,曾在安平饭店和他见过一次面,那一天他对我说他要先行离开,没办法和孙守业先生一同送我乘船。孙守业先生之后说,那天是他独生女儿林玉生过三岁的生。”

玉生无法字字听真切,但她真切地听见了孙曼琳父亲的名字“孙守业”。她平放在膝上的双手微微一颤,他无疑并不是第一次来南京。他去过安平饭店,也结识她的父亲、孙曼琳的父亲——他是一个南京人?

但李文树极认真地回望她,微笑道:“我在回去上海之前来南京,也是因为想见一见世平先生,十几年前他说失陪之后,曾答应过等我回来要请我看一场戏。”

玉生道:“李先生,什么戏?”

李文树仍然笑道:“忘了,总之世平先生答应过。”

玉生一怔,道:“我第一次听见爸爸欠人戏票。”

他没有回话,于是她又注了一句道:“李先生要是明天还在南京,我会打电话给您。”

李文树竟问她道:“玉生小姐为什么要联络我?”

玉生没有见过比他更失礼的人,也没有见过比他更有礼的人。即便这么说了,他依然面不改色地笑了笑,随后又低下身,从那个外国男人递给他的小箱中拿出来一颗珍珠扣。

水滴状的金丝切面之下泛着碧色的,又或是湛蓝的奇光异彩。他拿起来比了比,比着她那件披肩脖颈处的扣子,又移了移,比了比她左手腕上那条自她母亲逝世之后她便戴着的冰种镯子。

然后他递了出去,道:“和你的披肩颜色更配一些。”

玉生望着那颗珍珠扣,又或者只是在望他冻得微微发紫的雪白双手,他的面孔是金黄色的,是最漂亮的中国男人的肤色。但他的双手仿佛是从没有见过太阳,从没有下过水一般,洁净如细细刻出来的石像躯。

玉生在错愕之中唤他道:“李先生。”

他笑出声了,道:“玉生小姐难道不收?一个男人第一次见到一个女人,送她见面礼只是在感谢她的美丽。”

玉生收过许许多多的礼,没有一件礼物像他送得这样突兀、又坚决,不容有拒之的余地。于是她只得伸出手,只是无意中点一点他的指尖,竟是融冰般的温暖。随后她收下了那颗珍珠扣。

“谢谢您。”

“请不要再说“您”——哦,到了。”

原是袁瑞停住了车。灰白的天光照清金光灿烂的双珠门,巨大的门面上用中文与英文分别用金墨刻下了“安平饭店”,英文的是这一两年新补上去的。只为了许多刚来到南京的外国人,他们将安平饭店当成全南京唯一干净的饭店,其余的嗤之以鼻,他们捏紧鼻子像走过一个垃圾堆一样走过它们。

但李文树并非其中一个。他只是淡淡道:“孙守业先生写了很长的信给我,他说请我务必在新街口的安平饭店下榻。”

接着,他又望向车镜中的袁瑞问道:“先生,这里是新街口吗?”

袁瑞笑道:“是的,李先生。”

袁瑞下了车,他为他打开车门。袁瑞的手握紧了伞,他从不低身,只仍将帽子低了低,静静地等候他下车。

李文树却忽地又注视她,道:“玉生小姐知道安平饭店的电话吗?”

玉生茫然道:“什么?”

李文树笑道:“你说你明天会打电话给我。”

玉生道:“李先生,明天在秦淮剧场有开戏,如果您——对不起,如果你明天还在南京,我会将我爸爸欠的戏票还你。”

李文树道:“好。”

伞倾了边,飞雪狡猾地从伞边降落,落在李文树洁白无垢的西服上,终于化成一滴浓墨重彩。玉生正要从手包中拿出方巾,当下便制止了自己的想法,他送给她珍珠扣,她立即便回赠他一条自己用的方巾么。所幸袁瑞自教书起,外衣口袋中就常备有一些干净的纸张,他递给了李文树。

李文树站在双珠门前,重问了最后一句道:“玉生小姐知道安平饭店的电话对吗?”

玉生在半张帘内平静地点下了头。

李文树笑着回身转去,袁瑞望见他高大挺直的背影逐渐消失在那层层转转的金阶之上,有人匆匆为他提箱,有人低身为他擦湿掉的鞋,另有人请他到最上等的房间去。流光溢彩的厅面中,忽然忙碌得如同那冰冷的港口。

袁瑞上了车,道:“玉生小姐要回去吗?”

玉生道:“先生,几点钟了呢。爱乔在家里等我。”

袁瑞笑道:“我送你回去。”

天已经暗下一半去了。玉生将那车帘全部拉下,不知为什么心有余悸地望着手中的那颗珍珠扣,当时帘外李文树浓郁的眉眼,此刻她才想起来——真像那只黑猫。

袁瑞述道:“这位李先生是上海人,我曾教过他的姐姐李文蓝,十五年前,那也是他姐姐嫁来北平的那一年,从北平女子大学结业后文蓝小姐不顾一切地结了婚。之后的事情我再记不得,我只知道文蓝小姐结婚不久之后,她父亲李金山便病死了,我恰逢陪同妻子去上海生育,当时上海的申报登过李金山的讣告,讣告下一则便是文蓝小姐的弟弟,李金山的独生子李文树远赴英国读书的新闻。我记得李先生的脸,是因他手背上那条冻得发紫的红痕,文蓝小姐向我提起过他的弟弟喜爱马术,那是从马上掉下来过落下的。”

玉生只道:“十五年前就像是上世纪的事情。”

袁瑞笑了笑,仿佛短暂地沉浸在了烟云一般的回忆之中。

车子愈慢了,玉生远远地看见家门前的路已经点起几盏红与黄的灯笼,最后一盏黄面红光的灯是爱乔点起的。她将笼面取下来,踩着高椅,点好之后那烛火颤着,她的双脚也颤着,重又挂起在那顶朱红的木梁下。笼面一转,上映着巨大的双木,爱乔在灯笼穗子下回过眼来望,丝丝缕缕的穗子飞快拂过她的鼻尖,她忽然打起喷嚏来。

袁瑞仿佛要先行下车为玉生打开车门,但玉生摆了摆手,道:“先生,北平的天更冷,您要穿件外衣搭船,再见。”

玉生下了车,在港口前湿了一半的鞋子重又踏入了雪里面,她站在那里目送着袁瑞的车子慢慢地离去。

爱乔看见她了,故意地皱了皱眉,又低下脸从蓝布袄子的口袋中拿出什么来,原是一双白手套,细绒仿成的,夹满了最柔软的棉花。

爱乔道:“您戴着。”

她小小的手将玉生的手举起来,又为玉生戴上去。她一边握着玉生的手,一边走向点起家里唯一那盏大电灯的厅门前,嘴里头说道:“我刚才回来,您猜我看见谁?”

“孙曼琳。”

“您知道!她和一个蓝眼睛的男人在一起。”

玉生笑道:“他是兰西神父。”

爱乔道:“多不好听的名字。”

玉生道:“你为孙曼琳开了门对吗?”

爱乔道:“啊,甚至连我都不知道,那里竟然有一个门。”

电灯的光亮打在前厅的红柏隔扇窗边,忽然照出一个瘦长、挺直的人影。玉生正要将那颗珍珠扣别在流苏披肩上,却看见人的影像动了一动,原来并不是她自己的影子,那影子是在门内,仿佛生出了脸,口鼻眼,正默默地望着她。

她问爱乔道:“是谁?”

“爷回来了。”

爱乔笑出声,道:“在我点灯前,爷就坐着人力车回来了。您猜猜,爷给您带了什么?我看见的就有一对翡翠绿的耳坠子,还有一只外国女人穿的红皮高跟鞋,哦不对,那是两只。”

玉生并不回爱乔的话。

她只是慢慢地走近那在烛火下摆动的影像,手里头仍挽着她爸爸的外衣。开了一半的前厅门后,放一张红玉色的透雕长方桌,花鸟雕面上摆着最新式的电话机,正是孙曼琳送的。电话机旁正烧着火,那是煮茶的瓦炉,已烧过一百年的茶,从百年之前的沸声中忽又传来一阵阵咳声——她爸爸林世平的咳声。

林世平变得更瘦了些。

穿那件长白褂子从那扇八扇绿地百宝图屏后转出身来时,又如同只是刚刚从墙上那幅三十年前的画如履薄冰走下来,是几十年前的人物,实际那是他来到南京第一年所画的。祖上为皇庭做衣服的布庄陪同皇庭一起败落之后,他变卖了北平的房屋,回到南京祖宅另立门户,但沿用过去的百年名号显然没有大用处,这几十年来,南京的成衣店遍地而生,如今愿等一个月才能做好一件衣服的只有少数有闲情逸致的太太们。

林世平摘去了那对四边框,框下匿藏红润的双眼。有人说女子的眼睛是最像父亲的,所以他的双眼即便老去了,也仍然和玉生的双眼一样平静、却灵动的犹如四月的秦淮河。

林世平仿佛自说自话道:“我不知道如今香港这样大,我简直像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玉生唤道:“爸爸。”

“你去哪了呢?”

“港口。”

“我的船在一艘英国船之后。”

林世平笑着望向她道:“我看见了袁瑞的车子,他越来越远,我唤他他没有听见。”

忽然,烧开的炉火被吹灭了。随后他注道:“爸爸也看见了你。”

玉生回道:“我在先生的车上。”

“和哪位先生?”

“袁瑞先生。”

“还有一位?”

玉生一怔,道:“是,他说他认得您。”

爱乔低着脸,走了出去。自厨房嬷嬷因年迈回北平之后,家里的餐食一直是由安平饭店送来的,爱乔只需到厨房去热好了送上来。今天下初雪,安平另外送来了一份梨胶汤,绵延的梨香引着爱乔,她的脚步声在前厅门外越走越远。

玉生在那电话机旁坐下了,她望着那电话机,道:“他姓李。”

并不遥远地如同上个世纪的记忆,她爸爸林世平立即记起来,又或者从没有忘记过。将煮开的茶倒入两个瓷白杯后,递到玉生面前后,他回道:“李文树,我这一生就只结识两个姓李的人,另一个是李金山,他的父亲。”

“他有一匹马。”

“没有,我没有看见。”

“他是个十分高雅的人——我记得他为那匹马起了名字,在十几年前,他在南京骑着那匹马从新街口跑到鼓楼。曼琳的姐姐曼姝曾爱慕过他,买下过一辆马车在后面追着他。”

但如今孙曼姝早已结婚生子了。她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因此并不常回南京。

玉生手中仍挽着那件外衣,她只是平静地回道:“多巧,那位李先生入住了安平。”

“哦,他为什么要留在南京?”

玉生正要提起那一张她“替还的戏票”,却听见她爸爸注道:“他从英国匆匆地回来,是因为他母亲在上海过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