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野闺秀与权臣七八事 > 第13章 璇花篇·十三

野闺秀与权臣七八事 第13章 璇花篇·十三

作者:寒星里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4-26 21:39:18 来源:文学城

虹霓飘渺,宫墙内苍翠峥嵘,绿水满池。

永寿殿负责洒扫的侍女们,三更天就已规矩就位,按照太监总管王公公吩咐修整花枝,清理杂尘,有条不紊。

俞沅之正要陪七皇子前往书房,风华特来告知,殿下习射试练暂且搁置。

问过才晓得,霍将军昨日有急务,出宫便直接赶赴北营,不知为何受了风寒,整夜高热,几位箭场小公子,也因回程路上凉风过凛,身子不适告假,七皇子无大碍,晌午后可在寝殿温书。

霍琅居然病了……

忆起昨日,他几乎浑身湿透,那间侍卫小屋,并无可换衣衫,雷雨渐止,俞沅之匆忙离开,霍琅也即刻出宫,顶风驰马,任由湿衣被风吹干,可不是要受寒吗?

风华将书袋递给她:“这段时日七皇子乖巧上进,想来都是二姑娘的功劳,您细心周到,实属难得,太后娘娘也甚为欣慰,与淑妃娘娘不住口夸赞姑娘呢。”

俞沅之摇头:“风华姐姐过誉,我不过做些微末之事,七皇子仁心厚德,能在殿下身边服侍,不胜荣幸。”

“听闻二姑娘素擅烹制点心,不知都为七皇子做过什么?”

她欲言又止,回话时记起霍琅嘱咐,思量片刻道:“杏仁糕,梅子饼,椒盐桃花酥,都是些民间玩意儿,与宫中御膳比不得。”

“怎都以咸酸为主?”

“旁的不会做。”

风华了然含笑,随意闲谈几句,告辞离开。

俞沅之俯身将书袋又检查一遍,随后向七皇子寝殿走去。

路过花园,碰巧遇到十几位工匠朝南疾行,小太监念叨,是霍将军昨晚找到修葺箭场的官员,要求将侍卫值班那失修木门替换,否则很难从外推进,先前无人提及,难免被忽视。

俞沅之:“……”

此后几日下午,七皇子都在殿内习字。

随侍这段时间,俞沅之不止一次被其笔墨震惊,那极其幼稚的大字,比她这村姑还要差上十万八千里。

七皇子回头,满脸无奈:你可以帮我写这句话吗?

她瞄了眼,喃喃道:“知我者,谓我心忧。”

方才少年不留神打翻杯盏,字帖被茶水沾湿,刚好遮糊后半句,诗经她是读过的,续写后八个字并不难。

不过……

七皇子双手合十:我想练好它。

俞沅之本不愿暴露自己念过诗经,好像与山野出身不相符,但转念一想,她曾坦言与村中老先生识字,且进宫后未停止阅诵古书,略知一二也说得过去。

于是点点头,走到七皇子身边,接过递来的毛笔,在另一张宣纸上写下: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少年眼神一亮,半张嘴巴比划道:你的字好看!

她抿唇轻笑,也可能是七皇子的字,太难看。

“淑妃娘娘万福!”

门口传来小太监请安的声音,俞沅之连忙将笔放在架上,走到书案旁垂首相迎。

一位三十五六岁,气度温婉的宫装妃子迈过门槛入殿,七皇子见之低头,拱手作揖。

“参见淑妃娘娘。”她福礼道。

俞沅之记得这位女子,是越国公长女,霍琅的姐姐。

陛下登基半月,太后就下旨将两位侄女同册为妃,相较丞相那早已过世的女儿德妃,越国公之女淑妃并不受宠,多年无嗣。

但其为人宽和,侍奉太后勤谨,照顾皇子周全,颇得皇上敬重。

“俞姑娘不必多礼,请起。”声音甚是轻柔。

前世,她从未见过淑妃,屈指可数能参与的宫宴,淑妃都称病告假,仅有耳闻。

女子走到七皇子面前,目光关切,慈爱地抚过少年肩膀,而后眼神扫向书案,最终停留在一张宣纸上。

“好字。”淑妃拿起细细打量。

俞沅之抿唇,手指紧张地攥起。

“这是俞姑娘所写?”

她略显羞愧,垂眸道:“从前与山中老先生学过点皮毛,登不得大雅之堂,让娘娘看笑话了。”

淑妃摇头,面带赞赏之色:“俞姑娘过谦,你这笔法与从前的德妃娘娘有七八分相似,德妃姐姐墨宝,可是被陛下称许过多次。”

俞沅之微怔,突然记起京中一则广为流传的“谣言”。

皇上与皇后同甘共苦数载,情深意重,却在德妃入宫后,夫妻一度失和。

陛下为德妃文采倾倒,甚至不在意丞相与太后独揽大权,对其多番为难,依旧专宠德妃三年之久,在爱妃离世后更是悲痛欲绝,卧病数月无法早朝。

有人说自从那时起,皇后大为失望,满心扑在提拔家族,争夺权力之上,不断收拢人脉,培植党羽,意图与太后相抗衡。

也有人说,是皇后利欲熏心,贪得无厌,皇上深感无奈,与之频生隔阂,故而在温顺良善的德妃身上寻求安慰,两人志趣相投,坠入爱河。

至于谣言真伪,无从考究。

淑妃转头吩咐侍女,大意是要送七皇子至永寿殿陪伴太后。

“太后娘娘想念孙儿,正巧今日丞相夫人得空入宫,便召他前往。”淑妃向她解释,片刻后又道,“俞姑娘若无事,不妨陪本宫到花园走走。”

俞沅之颔首:“是。”

淑妃言辞间并无恶意,既开口岂有婉拒之理。

七皇子双手叉腰叹了口气,微有失落,磨蹭许久才恋恋不舍随侍女离殿。

“走吧。”淑妃道。

-

春末夏初,桃花枯萎凋落,但园内还是栽种了许多桃树,碧绿拂面,一眼望不到尽头。

沿途偶有成双成对的喜鹊结伴而行,仿若世外桃源。

她随行在淑妃右侧,淑妃不算健谈,可提到七皇子总是笑眼弯弯,那些幼年过往,几乎全都记得,且十分清楚。

譬如殿下第一次会走路,第一次摔跤,第一次发脾气。

细枝末节,没有一件忘记。

“瞧本宫高兴糊涂了,总是自己念叨着,俞姑娘可是听得厌烦?”

俞沅之含笑:“娘娘愿意与我分享,欢喜还来不及,怎会厌烦。”

淑妃伸手牵过她:“本宫听闻你还有阿娘,如今身在何处呢?”

她低头:“阿娘身子微恙,不宜走动,在灵鹤寺休养。”

淑妃长叹一声,又问起未进襄京以前的生活,听到那些山野风光,民间趣闻,仿佛颇有兴致。

“太后娘娘在四年前,就曾为七皇子挑选掌事官,大多为朝臣族人,但无论是公子或是小姐,不出三日便称病请辞,也怪殿下自己胡闹,用尽法子折腾人。太后娘娘为此忧心一年之久,直到你来,竟能撑过满月,实在难得。”

俞沅之蹙眉,她所接触的七皇子,简单良善,脾性温和,全然不是传闻中那般暴躁孤僻。

本以为那些谎言,是有人刻意抹黑七皇子名声,歹心散播,但听淑妃言外之意,难道说少年曾经,果真恶性难驯……

她随行向前,思绪游离,未察觉到身边人突然放慢脚步。

“臣妾参见皇上。”

俞沅之吓了一跳,仿佛在睡梦中被雷惊醒,猛然抬眸,前方凉亭内一团金光,再眨眼,斯文清瘦的中年男子身着龙袍,端坐其间。

脑中尽然空白,忙与宫人一道跪地请安。

儒雅嗓音从上首缓缓传入耳中:“免礼。”

陛下为人宽厚,是出了名的软弱,都说是被多年幽禁吓破胆子,即便身处君主之位,也碍于外戚威势,傀儡一位,故而惴惴不安,夜不能寐,除了曾因德妃与皇后争执,再未见他发过火。

她起身后,埋头不语。

“参见淑妃娘娘。”

这声音……

“自家人私下见,叫长姐更亲近。”陛下笑道。

是霍琅!他的风寒都好了?

淑妃出言解围:“陛下莫要为难三弟,他向来守礼,君臣、公私分明,臣妾既为后妃,他是断断不会逾矩的。”

陛下低笑两声:“那便由得他吧。”

俞沅之视线一直盯在淑妃的藤紫色裙摆上,但那抹明亮倏地向前消散,她唯有转望泥土。

陛下待淑妃虽然无宠,但骨子里的和善一如既往,扬手示意女子落座歇息。

“正巧你来,也帮朕劝劝他,接连病了两日,太医称其受寒严重,高热厉害,朕在宫中颇为挂念,这个岁数该成家了,左拖右拖,急时无人在旁如何是好。”

皇上在为霍琅议亲……

淑妃缓缓点头:“陛下所言有理,二十岁,应当定下心来,肩负妻子儿女之责。”

说罢,她看向霍琅:“风寒可好全了?”

霍琅低应一声。

身为太后侄子,声名显赫的镇国将军,其夫人之位怕是要被朝臣抢破脑袋。

俞沅之记得上辈子,霍琅是不曾成家的,孑然一身,踽踽独行。

太后曾为他许过三桩亲事,但到最后都不了了之,就连皇后这位敌对阵营首脑,在霍琅射杀她弟弟前,都对此极度上心,妄图以婚事拉拢。

霍琅拒绝理由,是他常年在战场,生死未定,不愿耽误她人。

但在三十岁后,他几乎统揽大权,不再出征,也未见娶妻。

或许那时,已无人能强迫他做不愿做的事。

唯有他强迫旁人。

陛下的声音将她从回忆中拉回来:

“朕记得……太后择过两位大家闺秀,一位是福郡王那嫡亲孙女,宝成县主,一位是少师之女周氏,论及身份年龄,都十分相配啊。”

皇上虽为霍琅议亲,但提到的都是太后推举之人,并不会借此耍心思。

淑妃应是:“两位闺秀皆出色,太后确都十分心仪,难以抉择,甚至曾有意将二人,同许给三弟为平妻,但仔细思量并不妥当。”

太后对这个侄子……真是好。

“不过……”淑妃话锋一转,“臣妾倒以为,应当听听三弟自己的意思,毕竟夫妻要共度余生,彼此扶持,自然情投意合最为紧要,如若无缘,又何必强人所难呢。”

皇上颔首,看向霍琅。

“臣不愿。”

简洁明了,连婉拒都称不上,此乃直拒。

俞沅之旁听都冷汗直流,皇上与淑妃叽里咕噜说一大串,他三个字就打发了?

淑妃抿唇轻笑:“才刚起个头,怎连考虑都不考虑,难不成……是有意中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