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贾兰就进入了紧张的备考期。学里的夫子个个经验丰富,他们还不知从哪里学来了月考,把一帮秀才们考得面无人色。
王喜凤只撇撇嘴。要是能搞个模拟号房,那才叫先进呢!乡试考九天,睡在比牢房还艰苦许多的单人考棚里,那才叫遭罪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既然要走仕途,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考验。
当时间被分成一个月一个月来数,日子就过得尤其快。
乡试前的抱佛脚行动,默契地与学堂里的月考保持同步,声势颇为浩大。娄氏婆媳,李纹婆媳,加上还没娶上儿媳妇的王喜凤。家有读书郎,就是这么虔诚。城外大大小小几十家寺庙,全靠这些生活无法寄托的妇人支撑着僧众们对佛祖的信仰。善哉善哉!
院子里的桂花开了,每天都闻到丝丝香味。可一旦凑近了去闻,却又感觉香得不那么明显。贾兰是享受不到这种若有似无的隐秘和美好的,他抽到了臭号。那味道,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时时刻刻彰显着它的存在感。
哪怕如贾兰这般坚强的人,第一场考完出来,都差点倒下。松子和门房老伯一边一个架着他上了马车,本想直接去医馆,被他坚决制止。
“咱们直接回家,我这是饿的。”
家里早就备好了水,洗了三遍,贾兰才有了吃饭的动力。请了大夫过来把脉,也说并没有大碍,只是又累又饿有些脱力,吃了饭,休息过来就好。
王喜凤没凑上去添乱,也没问东问西,只交代两个小厮端茶送水小心伺候着。抓紧时间补充营养以及休息,能多睡一刻是一刻。还好接下来两场再没有第一场这样的下马威,顺顺利利出考场。考完休息了两天,又开始活蹦乱跳。
王喜凤也开始寻摸儿媳妇。古时候相亲也就那么几种。要么是谁家摆宴席,各家主母带着家里适龄的儿女赴宴,这差不多就是打明牌,表示家里这些儿女要说亲,出来社交,给大家伙瞧瞧的意思。
像王喜凤这种身份不方便的,选择的就是最广泛的“进香”。某日,天高云淡,几家有儿女婚配需求的人家约好同去庙里进香,吃吃斋菜,逛逛后山,一切都水到渠成。
只不过,前者是大型活动中心,大家并不带着明确的目的,或者只有小部分人已经定好了目标。而后者,则是家长们已经有了默契,带着任务去接头。王喜凤只能选择后者,因此前期的调查筛选及沟通工作需要更加谨慎。如果没有圈定好人选,绝不能走这一步。
贾兰看母亲手里已经整理的厚厚的单子,有些望而生畏。
王喜凤则笑话他,“你别看这些东西,多少媒婆压箱底的恐怕都不如呢!”
倒不是说她的资料比媒婆手里的多,或者质量比媒婆的好。而是资料的详细度,分类整理的清晰度。表格**好!
她采用的还是上回给素云找婆家的那一套,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调查和记录,媒婆的叙述只是许多消息来源中最浅显的一部分。其他的诸如打过交道的长短工,长期供货的菜贩子米铺老板,左邻右舍的抱怨等等。因为很多资料都是提前就在搜集和准备,如今补上媒婆这一环,差不多也就齐全了。
再就要参考贾兰的考量。各家关系的亲疏,政治倾向,姻亲构成分析等等。两个人结亲,绑定的是两个家族的命运。这在古代流行连坐的历史条件下,每个人都有清晰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私奔不为家族所接受。这种人不受家族管束,视全族利益荣辱于无物,不适合“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大家族生活,最好去单打独斗,被除族已然是最好的结果。
可话又说回来,连家族都能抛弃,还有什么是你不能抛弃的呢?这样的人,谁敢用?隐姓埋名闲云野鹤倒是可以。家族就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撑你,有时候坑你。
既然王喜凤突然开了小课堂,贾兰即便再脸皮薄,也硬着头皮听他母亲一条条解释给他听。平儿在一边听得津津有味,还见缝插针给母子两个添茶。看着秀才公变幻莫测的脸色,哎,还挺上头。
贾兰许久没有听母亲絮絮叨叨。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道理,跟夫子张口闭口“古人云”不同,他的母亲开篇就是大白话,通俗易懂,末了才突然想起般,甩出两句圣人之言或者经典诗词文章以示总结和强调。
后来他大了,学四书五经,母亲便不再插手他的功课,让他听从在进学上更有经验的夫子教导。如今,他的婚配大事里头,必定也有许多需要学习的道理吧!许多时候,许多道理你听来不以为然,到你遇到麻烦一筹莫展之际,细细想来,才知这个道理早就有人提点过。
当时只道是寻常。
王喜凤也不指望一日就能教出个十八般武艺俱全的社会栋梁,只要懂得生活,学会生存,便没什么大不了的。虽然理论上来说,王喜凤恨不得给贾兰找一个六边形战士,但实际上,她最终能选择的也只有关夫子的侄女。
关夫子家是典型的文人之家。父母兄弟都在老家,家里有祖传的书院,家中子弟皆以教化百姓为己任。他大概是唯一的叛逆,进京赶考,屡试不第,按照家规,就该回老家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他偏不。在哪里当夫子不是当,干嘛一定要回老家?京中就挺好。
关夫子这么一闹,家里的孩子们便有些躁动。他弟弟更是有样学样,进京赶考时就住在他家中,满心畅想着落第之后跟他哥一起在京中当夫子,将他哥刚刚起步的小私塾发扬光大,争取在有生之年将祖传的书院扩出个京都分院来。
可惜的是,关夫子的弟弟顺利得中进士,殿试后放了外任,成为一名七品小县令。这么些年宦海挣扎,却依然外放中。这样的生活跟当年的预期差别太大,待女儿长到十二三岁,他就送了女儿到京中,交给关夫子。
儿子们还能靠自己的实力进京,女儿总不能嫁到这穷乡僻壤。万一他调任,亲人都在千里之遥,留女儿一个人在婆家,娘家人想撑腰都鞭长莫及。不如让她到京都投奔她二伯,看看世间繁华,以后无论嫁在京中,还是回老家,都有亲人护持。
这么着,关家四姑娘就到了京都二伯家。两位堂哥成日埋头苦读,一个尚未中举,家中不给娶亲;一个好歹成了亲,可惜迟迟拿不下会试,不得不到小私塾免费兼职,惨的一批。一位堂弟在蜀中老家替父母尽孝,承欢祖父祖母膝下,顺带在自家书院读书。
关太太膝下都是废寝忘食的小子,私塾里也都是鸡飞狗跳的小子,好容易有个侄女来陪着解闷,没过几年就要嫁出去,哪里舍得。
关夫子成日家被身在千里却频频传信的弟弟催,又被不舍得侄女嫁去旁人家的内人埋怨,时不时还收到小儿子的线报,家中老父亲喝多两杯就要拿他当反面教材警醒后辈。真可谓四面受敌,里外受气。
从侄女十五岁起,关夫人手里就攒了厚厚一沓青年才俊的履历,务必全方位考察之后择优继续考察。眼看孩子十七了,人选也看得七七八八,再拖下去就成老姑娘了,才勉勉强强进入终审环节。
关家选中贾兰,所谓家世样貌都是减分项,反倒更看重人品德行。
男儿相貌出众,只是在女人堆里吃香,男人堆里反倒坏事。而且,女人堆里吃香,也会坏事。家世更别提了,贾家倒了,也就母家能撑一撑台面。
家中清静,又是一条加分项。据贾兰的兄弟贾菌透露,他兄弟在外院一住好几年,身边只得两个小厮伺候。忙时读书练字,闲时拉弓射箭,晨昏定省,勤勉孝顺。
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溜溜。
王喜凤带着任务进香,颇有些紧张。还好,进展很是顺利。关姑娘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书香门第养出来的闺秀,容貌寻常,气质出众,恭顺懂礼,进退合宜。
当然,每个姑娘家在这个时候都会听从长辈吩咐,表现出最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一面。王喜凤挑人,家风人品第一,贾兰认同第二,其他的大差不差就行。
都说古代内宅生活,挑婆婆比挑丈夫更重要。当然,也由不得自己挑,都是父母做主。靠谱的父母自然知道后宅生存宝典;不靠谱的父母,拿姑娘当交易的也不在少数,对,说的就是早已人头落地的贾赦。
得益于靠谱的关家和同样靠谱的李纨,这桩亲事商谈的很顺利。乡试结果公布,贾兰只是上了副榜,三年后仍需努力,两家开始走订亲流程。
家里又开始新一轮的修整。虽不用大修,新奶奶进门的房舍要提前规划整理妥当,女方会来丈量尺寸陪送家具等。
大家气象:少爷成婚自然要有单独的院子。
寻常人家:一间新房也就够了。
如今的贾家在两者之间,既没有单独的院子,也不可能只有一间屋子这么寒酸。整个西厢三间都作为新房,很是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