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27日。
戊寅年正月廿八。
重庆,川渝相接山地。
透绿湖水四周环着青山,岸上的泥路排着一长串汽车缓缓向着不远处出口行进。
脚下踩着的车板微微颤着,汽车的轰鸣夹杂着乌泱泱的人声,在环山里回绕。
行车速度十分缓慢,最前头的卡车停下。
身后那一长串汽车也随之在原地止步。
卡车后棚跳下来两个浑身染着脏污的士兵,出川时着单衣去,回川时着单衣回。
原本崭新的衣裳,如今被重重的烟灰炮火熏得焦黑,臂膀处缠绕的白布渗着血迹,又在一路奔波里蹭上了泥土。
尾随的汽车里也纷纷下来了人,比起最前头卡车里的人,他们衣着干净,脚踩皮靴,肩披呢袄,头戴军帽,看上去更合时宜。
山口处传来了轰动大山的脚步,涌上卡车边看望的是衣衫褴褛的民众。
荣昭和荣冕下了车,侧步站在了卡车一边。
入目可见来的除了百姓,还有站在山口整整齐齐的百十名士兵。
卡车上被缓缓抬下一个黑色棺木,棺木四角也已沾上泥灰,待下头两人扶稳,卡车上的一名士兵拂袖擦净了棺木上的浮尘,跳下卡车,肩膀扛上棺木的尾端。
四人小心地将棺木调转,冲山口处站好后,四周的呜咽声悄然而起。
方才那最后下来的年轻士兵,戴着一顶被炸烂的帽子,顶着满脸黑灰,额上青筋暴起,双目通红的张嘴冲远处山口嘶哑着喊道。
“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回川!”
山谷幽幽,一呼百应,惊云裂石。
“迎!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回川!”
四人扛着棺木朝山口移动,山口风大,百姓们自主上前围住这几个只穿着单衣的青年军人,继而便又有人伸出了手帮着托扶他们肩上的棺椁。
山口一侧站着的那群士兵,转身面向棺椁敬着礼。
荣昭荣冕和身后一众士兵也冲返川将士刘湘的棺摘帽行礼。
直至目送着那黑色的棺材和众人走出了山口,沿着山路消失后,山谷里两拨人才纷纷放下了手。
荣冕戴上了帽子,抬头望向了对面转过身来的军人。
“谢谢中央军的同志,把刘司令送回来。”对面那人脚下没动,与荣冕隔着几米的距离喊着。
“应该的。”荣冕略带惭愧的扫视过一众扛着枪粮的士兵问道,“你们,出川?”
最前头那人坚定的点了头,看了眼身后参差不齐的个头儿们,看着荣冕说:“是!没赶上第一批去,前线打的厉害,我们也得过去帮忙。”
那人身后不知是谁喊了一句“不灭倭奴誓不还”。
声音青涩,年纪不大,像十五六岁的少年。
“对!”前头那人点头冲荣冕开口,“不灭倭奴誓不还。”
山谷依旧回荡着余音,川军脚步扎稳,行经过那一长串汽车,在那余音消散之际,又再一次喊着方才的口号。
湖水从中心漾出涟漪,水中倒映着的,是连绵不绝的出川将士。
荣冕双目紧盯那百十名军人背影,低声道,“若我中国人人都有川军赤胆忠心,何至于此。”
荣昭收回视线,落在随队的中央军身上,开口无不讽刺的嘲弄:“中央军撤至重庆明哲保身,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好的,前线危机重重,却叫潜伏在日区的人输送物资。”
“你见那护灵队的人穿的是什么,走时是单衣布鞋,归时还是清凉一身。那满腔热血,还烧的起来吗。”
荣冕垂头轻叹一声道:“再等等,局势日益变动,委员长还是会做出调动的。”
一道不屑的轻哼过后,荣昭先于荣冕一步上了车,嘭的一声响动,身后众人也都上了车。
那川军司令一入重庆,荣中尉便派了车去接,好说歹说,那几人才上了为他们准备的卡车,本意想留他们歇脚,但无奈他们坚持。
驱车行了半宿加半个白天,才到了这川渝交接地。
未能歇脚,未得感谢,像极了走过场,没人在意他们的到来,也没人在意他们的悼念。
回了军部停卡车的时候,荣冕一脚才刚刚迈进大厅,院子里就传来了几个士兵的交谈。
“一口没动?”
“没有,怎么送上去的,还怎么放在里头。”
“怎么回事儿?怕咱们给他下毒?”
“呸呸,你别瞎说,到底和咱们是一家的。”
荣冕顿住脚,回头看了一眼,便见那水袋和粮食分毫没动的被士兵拿了下来。
这是,已将中央军视为外人了。
荣冕深深吐出一口浊气,途径荣昭办公室的时候,将那开着的门缝推开一点,看着那人背着身子站在窗边,静静看着后场里演练的兵,指尖夹着一支才点燃的香烟。
——中央军撤至重庆明哲保身,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好的,前线危机重重,却叫潜伏在日区的人输送物资。
是,他们有钱,不去听汤润泽的建议修筑机队,也不看前线急报援军送粮。
那他们在干什么,委身于重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大腹便便的军官枪支弹药丰盈过剩,却压在这大后方里生锈成铁。
军官鱼肉荤腥却没粮可捐,百姓吃糠咽菜却能捐出粮食。
可悲。
不可不忠。
荣昭站在窗户前看见了门外伫立良久的荣冕。
大哥心中想了什么他不得而知,他心中的那份心思,却愈发澄明。
香烟点了他只抽了一口便没有再抽,任由指尖的灼热慢慢靠近,感受到了疼痛时,他才转动指尖,捏着烟蒂将烟头在面前的玻璃上按灭。
烟灰掉落在窗台,他手一松,烟蒂也掉在窗台,弹了一下,掉在他的脚边,玻璃上只留下一个黑色的圆点。
他伸手擦去伏在表面的一层灰烬,留在原地的只剩一点泛黄的圈晕。
咚咚咚——
门响之后,本就被关上的门就这样被敲门人敲了开来。
“少尉,有人送来说这是给您的。”
荣昭在玻璃上看见了士兵手上拿着的那包裹严实的小方盒子,蹙眉道:“放桌上。”
算着时间,这不应该是阿煦的来信。
这般想着,荣昭转身盯上了桌面那包了一层牛皮纸的方盒。
什么都没写。
他上前两步,心中满是疑问的拆开了外头那层牛皮纸包。
里头是个四方的小木盒子,瞧着像是放首饰的。
他只手将那盒子从纸包里拿出来,看了一圈,没见什么异常,才轻轻地将盖子打开。
目光触及里头那个金光闪闪的小东西时,他有些微愣。
转瞬便将垂在身侧的另一只手放到了小木盒底部拖着,另一只手缓慢而又十分虔诚地将盖子完全打开来。
他的呆滞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方才愁天恨地的怨怼之意就这样被远在北平的家伙给冲散了。
上扬着的嘴角和松弛下的眉眼让穿着戎装的人不再凌厉,日光照在他身上也不似从前那样阴寒,带上了些许温度。
他刚要将盒子里的戒指拿出来,就看见了戒指内壁里不同寻常的闪动。
刻痕在内壁上将光照的四散,让人一下注意到了那块被人雕琢过的地方。
荣昭将戒指拿出来,转动过后便看见了里头一个歪七扭八的煦字。
煦字上边还好,除了那口的一竖快要出了家,其他都老老实实的呆在原地,最为过分的是底下的四点,真像是分了家,长的长,短的短,歪的歪,走的走。
荣昭只一眼便知晓了这字是他那心里一定有他的相好给精心琢磨上的。
戒指给开了个口,同温煦手上那个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温煦那只外头什么都没有,而荣昭手上这只,在戒指外圈上刻着痕迹。
荣昭左手拖着那个小盒放在了桌上,右手指尖在戒指外壁上摸过去,视线也一同看过去,左手指尖不住在桌面点动。
滴、滴——滴——、滴,滴、滴——
耳边也跟着指尖的记忆响起了电报声。
P——A。
荣昭困惑的再一次在桌面敲了几下,指尖突然于半空悬停。
眼中神色充斥着浓浓笑意,抬手上来摸着里头那痕迹斑驳的刻字,将指环掰开了点,同温煦一般带进了右手无名指上。
他才不在意什么男左女右男尊女卑。
既是已经与寻常人的情爱不同了,那他与温煦两人便都再出格些,全都戴上了右手又如何。
荣昭将戒指戴好,伸手将戒指调的合适了,才罢手,先是翻过手看看手心,又是翻过手看看手背。
凭着记忆和指根的触感,将里头带的刻字,转到了手心里,那戒指的开口便转到了手背。
确实更加与众不同了,荣昭满意的勾唇,又将戒指的收口紧了紧。
这样才对,能叫人一眼瞧得出他们的不同,能叫人一眼看出他们是一对儿。
荣昭心满意足的拉开身下的抽屉,将最上头放着的一个绒布袋拿了出来。
三两下解开,就从里头拿出了一对儿金镯子。
与现在大多数女人家戴的不同,他深知自家相好儿是个男人,没找那些普通到极致的杂货。
找了十几家铺子,才终于相上这一件儿。
两根细圆柱形的金圈和温煦手上那个很像,被放大了数倍,也没了开口,但这尺寸绝对合适,他走时抓着温煦的手腕量了又量。
虽是不如女人家手上的那个厚重些,不过他也不舍得让温煦戴太重的东西,省的届时连笔都拿不起来。
他将那两个小金镯子塞回绒布袋里,斜着放进了那个小木盒里,正卡在边缘,盖子倒是盖不上了。
荣昭扯了两张纸团成了团也一同掖了进去,将那盒子倒扣过来甩了甩。
牢靠。
那牛皮纸是不能再用了,他从身后的书柜里翻出了一个没用的文件袋,学着那牛皮纸包来包去,虽说是不太利整,但比不包要好些。
拿了胶水粘好后,坐在椅子上看着手上那枚戒指出神。
他又想给温煦写信了。
川军:原是指北洋政府之后刘湘、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存厚、刘文辉几大军阀势力。因此,川军在当时实际上是非常混乱,复杂的,几大军阀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吞并。
但是自“七七事变”开始,四川新民报发表抗日救亡的号外之后,四川的民众开始集会、游行,四川的军人们开始空前地团结起来,希望可以共同抗日。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第三天,这些前几天还在想着如何相互吞并的军阀们坐在一起开了一个会,会议上并没有什么大道理,时间也并不长,形成的决议也不多,总结来说,就是“走出去,跟日本鬼子拼了。”
刘湘带领其余川军将领乘飞机赴南京开国防会议,在机场外,一万多四川人民前来送行,刘湘从来没接受过这么多人的送行,在国家存亡问题面前,他不再是只为自身利益考虑的军阀,
而是全体四川军民的代表。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国防会议上,刘湘没有喊口号,没有谈条件,仅仅是用一句话,几个数字,表明了四川人民抗战的决心“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1937年10月26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刘湘为第7战区司令长官。
11月初,刘湘在南京锏银巷川康绥署驻京办事处成立了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
其成员多为原第二路预备军司令部人员。
12月13日南京沦陷,第7战区驻防地境被敌占领,所辖各部亦转进至皖赣,该战区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1938年1月20日刘湘病逝,21日第7战区撤销,叶扬和受命参加护灵队护送刘湘灵柩返川。
第一批川军将士准备出川时,成都少城公园门口聚集了数万群众来为他们的亲人送行。军阀混战时期,以消极作战出名的将领唐式遵将自己的房屋、地产变卖以充作军费,在将台上诵出“不灭倭奴誓不还”。
——以上信息来自上游新闻、四川文化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5章 第 85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