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修仙失败后我还乡养老了 > 第9章 清明(3)

修仙失败后我还乡养老了 第9章 清明(3)

作者:长清栀沐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6 12:51:34 来源:文学城

“涧生——”

“涧生,大哥哥,涧生哥哥——”

名为涧生的少年是被一阵清脆的呼唤声从树上惊醒的。

一只小黄鹂停在了他的肩头,轻轻地啄起他散落的发梢。

“走吧,”轻轻开口,一抬手,顺着黄鹂展翅飞下树去的方位,他便看到了不远处在杂灌丛中艰难穿行的男孩。

比冬天高了点、却又瘦了些,他不由自主想到。

涧生的记忆始于被山中的猎户捡起、半放养地拉扯长大。他隐隐约约地知道自己并不属于这里,但只记得仿佛曾被一个逐渐冰冷的怀抱包裹着疾行千里,最后停留在这片名为“齐”的大山中。

老猎户在入冬的山涧里捡到了他,因而为他起名“涧生”。他去世后,尚是孩提的涧生便一直浑浑噩噩、不知寒暑地生活在这片山林中,离群索居、风餐露宿、与世隔绝、日复一日,只偶尔远远躲在茂密的枝叶中打量着进山讨生计的人。

也自那时起,他便发现自己似乎天生与自然亲近。

虽然只能以采捕渔猎为生,但他每每遇到尚还幼年或是带着崽子的动物,总是不忍心下手,使它们常常趁机溜走。特别是鸟雀之属,便是下嘴吃也莫名难以接受。

如此饥一顿饱一顿便是常事,不过幸而他又极为擅长寻找野菜蕨果之属,还不至于饿死。

且不知为何,时不时便有鸟雀衔来不能破壳的鸟蛋送给他充饥。那些凶猛的兽类也总对他的居所退避三舍。在山林里偶然撞上,也都从不攻击,仿佛不敌,又仿佛不敢。

直到两个月前,他在山洞中听到了夜枭本不应出现在白日的哀鸣。

出去找寻并救治好一只误食毒鼠的夜枭,回来时,他却因疲惫不慎踩进了自己设在山谷里的陷阱,差点冻饿到死。幸而被一名山下村中的男孩误打误撞救下,又因避雪一同在山中度过了两天。

那名叫阿九的男孩说,会再进山给他带些补给,然而躲在山洞顶看到他被养父责骂带走、从此两个月再未在山中见过相似的形影,他早将此事抛在脑后。

回过神,涧生继续向树下看去。

许是已经喊了快一刻多钟,阿九此刻早不再出声,而是在了附近枝干最粗的一棵大树前停下脚步。

但见他手中拎着一只不小的黑黝黝双耳罐子,四下看了看,从树下熟练地挖了些黄泥、封死了罐口,而后用一根绳子穿过罐耳,费了好些时间才将它整个悬挂到离地最近的树枝上,又在树干上做了个显眼的标记。

做完这些,他又往树林深处望了望,明亮如星子的眼睛里仿佛划过失落的神情,这才一步三回头地淌出了快有他腰高的杂灌丛,沿土路往山下走去。

直到那道瘦小的身影消失在山道尽头,又确认了附近再无旁人,涧生这才扯着一根藤蔓跳下树,三下两下便晃荡到了做了记号的那棵树下。

树干上刻着一个由歪歪扭扭的线条组成的高高瘦瘦、手长腿长的人形模样。

扯断草绳,取下罐子。

这应当是一只上过釉的陶罐,是可以入火的那种。圆圆的罐肚容量颇大,重量也不轻。

解开封口,涧生很轻易地从里面倒出大大小小的几个包裹。

一包糖、一包盐,一布袋不知是什么麦面,还有裹在油纸中、从里到外泛着油光的一大块猪油。

——

“七郎兄,”宁凭舟向来人拱手示意,抬头望了望天色,略惭道,“倒是我的不是,一时流连忘了时辰——再说咱们院子隔断形同虚设,你直接放过来就行,哪里用特意亲自找我来。”

自从同时入住这两个小院,两人果然越发熟稔,如今宁凭舟这声“七郎”,喊得倒也不再扭捏了。倒是齐七郎一如既往不见外,各种称呼名字混叫得熟练。

“今儿铺子生意不错,本来也刚刚才得空上山来,”齐七郎言笑晏晏答着,“再说毕竟是都是时令之物,过了时便不是那般意思了。”

顺着他的话,见那臂弯间看着便沉甸甸的多层藤盒,宁凭舟便不由摇头,“平日已偏得了齐兄多少东西,这一过节又要收下好些,偏生凭舟身无长物无以为报,再这样下去可实在惶恐了。”

“跟谁学的这般客气?”齐七郎闻言故作佯怒模样,“总归铺子里今日的出产也就是这些了,送你一个也是送,送一村人也是送,送不出去也是要卖的——再说,这些还真不是全给你的哩。”

说着,他俯下身,揭开藤编的上层顶盖,挽袖取出鲜花茶酒、果品香烛之类,依次排开在石碑前。

“七郎兄不去下面祭扫吗?”宁凭舟环顾四周,微愣了一下。

齐七郎却是摇了摇头,“此地乃是新朝清溪村重建之前的故坟。祖上虽出自清溪,但战乱中早已迁走他地,支脉散佚……虽定有留下的亲族,但我查访过都已行名不详,料想他们也不愿远离生前旧友亲朋长眠,便未曾另立穴地。”他手上动作不停,口中徐徐道来,“倒是凭舟贤弟,怎走到这里来?”

“清明时节,想着总该来这里看看,说不定能寻觅到些故旧……亲人。”

将最后一对香烛放好,齐七郎起身转头,“可有收获?”

见这一样样供品皆作一式两份分置,料想一份为他齐氏祖宗,一份为这些孤魂野鬼,宁凭舟不由先开口:“七郎兄有心了。”

说罢,他转身垂目望下去,这会儿墓园里人已稀疏,蒙蒙烟霭中,数十座坟墓层层顺着浅青的山坡聚拢,点缀其中、新供奉的鲜花随风摇曳,只有一对母子伏倒在一处旧坟前,哀戚之声时不时耳闻——正是那刚刚归来的白平安,顺着风声,能听到诸如“奉养娘亲”“再不敢……”“爹在天之灵……”“过上兴旺日子”等语。

这才摇头,“逝者已矣。”

齐七郎仿佛有些疑惑:“我看凭舟你并非那般执着于此的人罢?”

宁凭舟叹了口气,回过神,这才摇头笑道:“时令所感罢了。”

“那清明也是踏青之时,不知齐某可否邀贤弟在这附近山上走一走,顺便找个地方品尝寒食呢?”齐七郎怔了怔,随即转而展露出和煦的笑容来,出声提议道。

“乐意之至,七郎兄带路便是。”宁凭舟自是点头应下。

于是各自持香一柱在墓碑前拜过,便并肩沿着来时的路往山下去。

“嗯?”齐七郎似有所感般转过头。

“我只是觉得,方才所见,那白小郎与他母亲,并非从小亲厚一般。”

“好眼力,”齐七郎不禁侧目,而后方徐徐道来,“我才来村里定居下时便听闻,这白小郎曾还有个兄长,是人人称赞孝顺文静的读书苗子,白家翁妪也一向偏爱长子。”

“……不料白家大郎不幸暴病英年早逝,父亲便一日比一日重视疼爱这唯一的小儿,乃至纵容得他一日比一日顽劣大胆——否则他也不敢出去跑商——如此更不得喜于其母。”

宁凭舟不由点头:“原来还有这样一番缘故。”

“凭舟又是从何处看出?”

“我只看那白家妪也有宿疾在身之态,若是我遇上‘神医道君’,求灵药也是为双亲求才好,他却只求其一。虽这般说刻薄了些,但管中窥豹,或许可见一斑。”宁凭舟轻咳了两声,回望向不远处互相搀扶起身缓缓返家的两道身影,“也不知经此一事,母子之情能否峰回路转……”

“罢了,不提这些事了。”齐七郎若有所思地看了宁凭舟一眼,摆摆手,“天晴了。”

此时虽然已是下晌,但天色既然放晴,他们只挑山间小路走。两侧树林已颇有些郁郁葱葱的意思,清脆的鸟鸣从雨后传来,微风拂过,送来清冽的春意。

凤鸣山脚下停着几辆车马,几个书生打扮的人正准备上马上车,仆僮捧着水囊站在一旁,想来是今日踏青刚从山上游玩下来。西斜的阳光洒在山前道上,气象与齐山迥异。

一路向上行,天色渐晚,却挡不住游览之心。

直到见不远处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座小亭,两人这才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

迈步进亭,但见地上足迹未干,空气里墨炭残香尤在,石桌上还落着半张残纸,应当今日山下那些游人在此吟诗作对、以文会友过留下的。

齐七郎变戏法似地不知从哪里抽出了一柄拂尘,利索地将桌凳掸得干干净净,这才邀宁凭舟入座。又从才放下在一旁的食盒下一层里取了一套色泽温润的青瓷茶器,倒出两盏茶水,将其一递过来。

“寒食禁火,备下的冷茶,勉强解解渴罢。”

“哪里,还是七郎兄心思妥帖。”宁凭舟放下藜杖在一边,摇头接过来,饮了一口,只觉清新满口,“凉而不苦、洌香回甘,泡茶之人手艺可不错呀。”

“促狭!”

这六角亭子正面恰临山谷,坐在其中望去,连山水掩映中的几处红砖院墙都一览无余——那是京都达官贵人们在清溪的别庄产业——伴着并不昏暗的夕阳晚霞,凤鸣山的景致果然更有一番鲜明开阔之美。

虽有些微寒的晚风吹来,但才走过远路,倒也不觉侵体。

“再走也不知多远才有坐处,天也就快暗了,不若今日便以此时此地、用过寒食为止罢?”

“这儿避风又亮堂,倒还真是处绝佳赏景尝味的地方。”听得提议,齐七郎也点头称是,遂动手揭开食盒最下一层,宁凭舟也跟着帮忙,转瞬间,小小一方的亭间石桌上,便琳琅满目起来。

两种时令饮子用轻薄细巧的白瓷碗盏盛,六样新鲜糕饼都包裹在油纸内,此刻散开摆上石桌。还有两只攒盒,一只装着一碟御寒驱风的紫姜并一碟这会儿还极稀罕的鲜樱桃,一只则是盛了水的大盘里供了数枝紫玉兰和桐花。

“走了半天想来大家都饿了,”那朵花不知何时摘下,这会儿还花瓣开展、芬芳怡人,宁凭舟便先取了一枝玉兰簪在衣襟上,方端起其中一小碗散发着杏酪香气的麦粥,将另一碗果子露让齐七郎,“七郎兄也用。”

“好,”齐七郎含笑也举起晶莹剔透的果子露,相互碰盏敬过。

寒食麦粥甫一入口,便能尝出除了清甜的杏酪为底、还调和了白苓霜在内,虽浓稠却并不腻人,回味留有麦香,正是醒脾开胃。小小一碗三口两口饮尽,宁凭舟便将目光放到其他“节礼”上。

夹着落花生、脆而不硬、还有淡淡花香的是杏花饧,松松软软、一层层的咬开便奶香浓郁的是乳酪饼,裹着蛋黄馅儿、外甜内咸的是艾草做的青团子,弹弹嫩嫩却入口即化的是猪蹄髈熬的冻姜豉……百年之间山川人物变迁,这几样却仍是清明必不可少的寒食品类。

此外还有二色糕品,一者玉绿、一者浅红,皆形如玲珑玛瑙一般,看着便十分可人。宁凭舟拈起一粒,只觉触感微粘、仿佛是糯米粉所制,外加清香扑鼻而来,一时想不出是何种糕点。

只得看向一边闲庭自若的齐七郎:“这是……”

“这便是古人云‘不待满林霜后熟,蒸来便作洞庭香’的洞庭饐*啊,”齐七郎故作高深片刻,这才大笑起来道,“我在越地学得的方子。不过春日叶嫩怕承不住热汽,便只捣了汁子进去,还掺了藕粉,不想蒸出来倒也能吃。”

宁凭舟闻言恍然,忙放入口中,果然入口即化,满口清香与微涩过后,能品出淡淡的桔香后劲:“我从前只闻其名,原是如此之味。”

“这浅红色的则是名为‘桔红糕’,是以去岁桔子连皮带肉熬成封存的蜜酱,混入糯米粉蒸熟改刀的,还用洛神花染了色,外头裹了糖粉防粘,你尝尝。”齐七郎又指着另一包浅红的道。

宁凭舟依言送入口,但觉顺滑又略带嚼劲,抿开清甜的糖粉,酸甜的柑橘果味十分浓郁,直到最后淡淡的清香留于唇齿,竟是一点也不腻,与前者是不同样的美味,不由连吃了好几粒。

“七郎兄还去过越地么?”兴致大起,宁凭舟略有些好奇道。

“既是寻亲,自是跑过些许地方的。”齐七郎眉间一敛,仿佛是轻叹了一声,这才仿若寻常般开口,“说起来凭舟你走南闯北,想来比我见识过的更多吧?”

宁凭舟自知失言,不过这却是齐七郎头一次在他跟前提及自己的过去,想不到他竟是寻亲到此。

也不知是因何缘故踏上的寻亲之路,但联系他不久前才言亲族散佚等语……也难怪会选择在祖上所出的清溪村停留下来啊。宁凭舟一时思绪百转。再看向齐七郎是不由多了几分共情之意。

还有自己挖的坑……一瞬回神,宁凭舟忙收回万千感慨,干咳了两声,借举杯饮茶掩饰,故作摇头道:“唉,行镖匆匆,再多景色佳肴也只得走马观花罢了。”

闻言,齐七郎面上浮现出略了然的神情,扬唇开口道:“新安交通方便,以后若有机会,你我倒是可一起前去四处游玩,细赏美景美食也不迟。”

听他说得有趣,宁凭舟竟也生出些意动,不由转头看向身旁晚霞里、花香中染上奕奕神采的的半张侧颜、那双微挑带笑的桃花眼。

半晌,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引自宋·林洪《山家清供·洞庭饐》篇:旧游东嘉,时在水心先生席上,适净居僧送饐至,如小钱大,各和橘叶,清香霭然,如在洞庭左右。先生诗曰:“不待满林霜后熟,蒸来便作洞庭香。”因询寺僧,曰:“采蓬蓬与橘叶捣之,加蜜和米粉作饐,合以叶蒸之。”市亦有卖,特差大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清明(3)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