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星际生存手札[快穿] > 第39章 农家女的科举生活

星际生存手札[快穿] 第39章 农家女的科举生活

作者:束雨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0-06-17 09:47:13 来源:文学城

夏季刚过,各地的举子们便已前往平京参加省试,江夏郡和平京相隔尤近,待暑气完全退了,本地的举子们才收拾行囊,轻装上阵。

临行前,徐大人办了酒宴,亲自为郡下的学子们送行。钟离作为去年的解元,还被众人推举,回谢徐大人。接下来几个跟徐大人敬酒的,是往届解试的头三名,唯独缺了一个——陆泽。

官家近两年身子不太康健,荆王去年就被召回了平京侍疾,陆泽参加完解试也跟着过去了,走的时候连榜都没放。

不过,对于他这样的宗室旁系来说,省试哪里比得上圣心重要,有没有功名不过是锦上添花。

但也有小报说,其实官家已经不省人事了,这次召亲王入京的实际上是二皇子,他的外祖是宰相,两人里应外合把持朝政。荆王这趟入京,只怕凶多吉少。

但不管官家的位置是谁来做,总不能不用人才,他们该考科举的还是得考,有时间操心大事还不如多看几页清禾小报。

经过礼部改革,如今的省试考的东西多了许多,进士科考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经帖十帖,墨义十条,算术五道、以及御;而明经科只考经帖、墨义、实务策、算数、御。

因为经帖、墨义、实务策都是些死记硬背的东西,算术和骑术又是专科,所以明经科比进士科要简单很多。考进士科的因此也历来看不上考明经科的。

进士们的威望远高于明经科,钟离自然是考进士科的。这一科要考四天,前三天是在贡院,由礼部主考。第四天则是考御,考场是西郊的皇家校场,由禁军统领主考。

钟离看着堂中端坐着的男人,快十年不见,这人模样也没怎么变化。

早在江夏的时候,她就听徐大人提起了这届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小报上也清清楚楚的写了这位侍郎大人的大名——赵世骏。二甲进士出身,宰相大人的乘龙快婿,三十出头的正二品,天下寒士心中的榜样,声名显赫。

这会儿,兵卫们正逐一检查浮票,一个人负责唱票,一个人负责查看考生们的外貌特征——

“赵蓁,熙和十八年生,江夏府柳条巷人,身高四尺八寸,面白无痣,大眼黑发——”

兵卫肃着脸,上上下下将钟离打量了一遍,“过。”

钟离便跟着人到了另一处密闭的房子里,由女侍卫检查是否有夹带。

等人走了,兵卫才在心里暗叹一句,“既有如此样貌,却不去选妃,可惜了。”

钟离从密室出来,拿着自己的浮票从堂前走过,那端坐在堂上的男人,叫住了她。

“你叫赵蓁?抬起头来。”

钟离站住,俯身,“学生赵蓁,拜见赵大人。”

赵世骏看着她,好一会儿才问道,“你是熙和十八年出生?”

“回大人,是熙和十八年。”钟离做假籍贯的时候,并没有改过原主的生辰八字。

赵世骏却突然笑了,“那就是十五岁,好年轻的解元!本官该恭贺陛下又得了一个少年才子!”

钟离垂首,“大人谬赞了。”

赵世骏又接着叫住了几个考生,大多是各地的解元,各自嘱咐一二,让满院的普通考生羡慕不已。

等考生们全部进了考场,他收敛了笑容,吩咐道,“江夏解元赵蓁,将她的结保纸拿过来。”

等侍从将那张纸呈送上来,他凝眉仔细翻看——

“父赵平安,蜀州锦县北巷人,母刘明兰,江夏府城柳条巷人,原籍蜀州锦县北巷。”

她的母亲不是刘小娥,也不是长洲镇泗水村的乡村户,而是锦县北巷的城郭户,她的父亲叫赵平安,不是赵世骏。户籍是有官府的红印的,无人可以作假。

故而,同名同年,应是巧合。

将结保纸放了回去,赵世骏深深地望了一眼考场。

场内,钟离领了卷子,看完之后,放到了一边。因为考试的缘故,小光暂且不会催她更新,于是她难得放松,决定先打坐休息一下。

赵世骏带人过来巡查,见到了,令人敲了敲她的木窗。

不成体统。

钟离睁开眼,只觉得轻松不少,便准备答题。

经帖、墨义、算术,只能算是热身,脑子都不需要动,提笔起来,一气呵成。

诗赋论,讲究一些,拼的是才华,钟离要是写不好,清禾也不会被称为隐仙人了,什么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什么叫华章风藻,笔下生花……你想要的才华我都有,你想象不到的,我还是有。

然后是策问,据说是宰相最看中的科目。一共有五问。

第一问是经学释义,考的是春秋里面的一段话,需要解释它的含义,和墨义题有些相像,但更难一些,因为这第一问实际上考的是你文献的根底。要解释这句话,必须引经据典,用古人的释文来引出你的答案,这些古人要有名气,释文要生僻,生僻的才能显得你博览群书,文根扎实,但也要写得条理清晰,不能胡编乱造。钟离脑子里,装的经史子集大约是熙和朝最多的,要让她引经据典,她能写满整张纸,生僻到考官怀疑自己没有读过书。

第二问则活泛一些,问的是何谓武举。如今武举已经接近废弃,朝中一直有人建议兴武举对抗周边侵扰的国家,但官家态度暧昧,一直没有表态。这题与其说是问武举是什么,不如说是在问考生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如今判卷的大臣,有礼部的,有资政殿的,有主站的,有主和的,大概一半一半。主战的考生答题,肯定是先痛斥一番割让的燕云十六州,每年还要给岁币辽国,西夏,对不起祖宗社稷,这叫直抒胸臆,官家和大臣不能生气,因为熙和没有因言获罪的文人。而主和的考生答题,当然是先感慨一下民生多艰,不宜兴战,而且我泱泱大国,丝绸陶瓷茶叶无数,只要开了边关贸易,送出去的钱粮布匹马上就可以赚回来的嘛;科举是教化人的,但武举却容易让人生反心,多不安全。而钟离,只能站中间。

第三问,有些尖锐,问的是王敏行在泸州挖渠通道,让泸州十年没有水灾,王调任到湛湖任太守,仍然挖渠,但是却没有效果,致使百姓被洪水冲得家破人亡,这是何故。钟离先同情了一下这位王太守,然后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地质不同,后面是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第四问,列了一段《齐民要术》中的文字,让考生结合熙和各地实际,谈一谈如何保持地力。这不仅涉及到农学,还涉及到地理,熙和地大物博,有水田、旱地、山地、沙地还有靠海的盐水地,情况各异。钟离不仅能一一写出来,还能再细分。不仅能细分,还能提出立体农业,交叉种植法。

第五问,问的是边防。托沈丹珠的福,钟离是研究过西夏和辽国的历史和地缘的。我不说我是主战还是主和,但分析周边国家的弱点和长处是可以的吧,熙和朝文风兴盛,满朝上下都有着天然的清高,对周边的国家了解得并不多,不过再多也不可能多过钟离,她当上校那些年,还是很费脑子的。

写完卷子,整张卷面没有一个墨点,字仿佛透着主人的风骨,令人倾倒。

省试过后,所有的考卷都被糊上了名字,由主考官率领礼部专员和资政殿学士共同判卷。如今官家病重,二皇子主理国事,为选举贤才,便亲自前往贡院。

不知是不是国将有新主,这次的科举也透着一股新气象。

“这诗婉约动人,寓意深远,当为传世之作。”

“看看我这首赋,瑰丽新奇,情态万千,直可取二甲头名”

“我这卷子,不仅有好诗赋,策论也写得好,旷世奇才啊”

二皇子自然欣喜,便选出了最优秀的三张考卷带入宫中,交由官家定一甲三名名次。

龙床上,年迈的皇帝睁着眼睛,将手中的卷张攥紧,

“好,好,咳咳”

二皇子侧立在一旁,笑道“儿臣恭贺父皇,得诸多良才。如今父皇身体不适,需要休养,故儿臣请父皇免开殿试,贡院已经选出了最佳的三张考卷,请父皇直接定下一甲名次。”

“逆子!”忽而间,皇帝气血翻涌,将考卷砸了过去,“若不是荆王将你泄题的罪证交给朕,朕怕是要真的以为这些人是贤才了!除了这三个,你说说看,你选的二甲进士,三甲同进士,有哪些是你的党羽!你竟敢如此妄为,朕还没死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