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暖却认真说道:“即使如此,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学会自己寻找方向。云间帝国已经灭亡快一百年了,我觉得不能一直依赖一个已经死去的人作为活人的方向标。”
陆澜说道:“您说的话可真是刺耳啊。”他苦笑着说道,“所以我这不是正在试图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吗?”
白小暖说道:“抱歉。”
陆澜却说道:“不,您永远都不用对我说抱歉。”
白小暖为了他的这句话愣了一下,总觉得陆澜的态度有点过于尊敬了。
但她还来不及质疑,陆澜却已经开口说道:“您放心,天骄星与我们的矛盾是我们之间的事情,不会连累到您和白氏农场的。裴先生的所有顾虑都是不了解内情下的无稽之谈,大多源于他自身的猜测,您不用当真。”
白小暖稍作思考,也不知道该相信谁。事实上裴玉池和陆澜在对话之中的态度都还算得上真诚,但裴玉池话里干料多,而陆澜则没有让人警惕的前科,所以白小暖一时有些难以决定立场,最后决定保留态度,对双方的话都维持姑且相信但有待验证的状态。
最后陆澜跟白小暖握了手:“既然已经达成合作,那就请您相信,泛世界之后一定会是您最坚实的盟友。”
白小暖说道:“谢谢。合作愉快。”
不过事实上后续的研究工作并没有需要白小暖深度参与的地方,毕竟她提供的只是一个材料专利。当然她也不是真的就可以当一个甩手掌柜了,白小暖仍需要全程教会研究员们如何制备晶化月亮,全程参与晶化月亮的工业化制造流程设计,尽量降低制作成本,提供研发思路……但是这些事情对白小暖来说其实不是特别麻烦,许多问题她之前其实都已经思考过并且有了一些预案,只是还没有机会实践而已。
合作之后,就直接可以把想法提交给对方,让实验室进行验证和实践。
晶化月亮的应用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的研究,所以过程之中白小暖也完全没有落下燕尾星生态圈的培育工作。
在初步改造了土壤之后,白小暖开始在已经培养好的土壤区域划分出了九个生态区域,试验三种不同的蓝图设计。
这次的生态圈倒是完全不用分季节了,因为火山区并不存在真正的季节差分。因为大气层的缺失,力场范围外部的日夜温差极大,白小暖主要需要进行对比的还是这方面的环境差异——在存在保温层,不存在保温层,以及维持全日间状态保温层的情况下,看三种蓝图设计在火山区会呈现的具体发展。
用通俗点的话说,白小暖打算给三种蓝图都设置三个对照组,第一组别为最原始的燕尾星环境,只提供最基础的生态繁衍条件,但是不对日夜温差进行任何中和处理;第二种则是仿照人造大气层已经完善之后的环境,让蓝图处于一种日夜温差相对较小的环境里;第三种则是仿造一个最为接近高温火山的环境,也就是燕尾星日间的环境。
作为对照组来说,白小暖只复制了日间环境而没有复制夜间环境,似乎很不合理,也不够全面。
但事实上对于燕尾星来说,它的卖点其实是高温环境,日后大气层养成,火山环境的温度会被聚拢在一定范围内,而低温环境则会因为对流而消失或者减轻,所以它残余的就会是白小暖所设定的这三种环境,又或者至少是相近的环境,所以她才选取了这三种模式的生态圈。
裴玉池来围观的时候,发现她第一轮实验就设计得很精巧。
一般来说,像这种完全实验性质的新生态蓝图,连续失败个几年时间其实完全不会让人意外,甚至失败个十几年几十年的,根据环境的险恶程度和蓝图的物种复杂度,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即使明知会失败,白小暖也完全没有在实验中敷衍。
研修生们给的只是三套基础蓝图,白小暖在实际实验之中因为设计了对照组,还得根据对照组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说预先计划用来培土的火山绒尾虫,白小暖只加入不存在保温层的三个组,而且根据火山绒尾虫的生长周期调整了日夜温差变化的周期规律和密度,控制其一周期内的生长和死亡规律,同时为了保留种群,选择将生态圈分别建在了三处比较稳定的微型火山井范围内。
然后她调整了三个蓝图设计里食腐性动物又或者耐高温植物的相应数量,确保它们的数量能够和火山绒尾虫的遗骸形成联动,可持续性消耗腐殖并产出下一轮的相应产物,供给下一环的生物链。
这个推断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而且绝对不能出错。同时它也不能完全依靠光脑AI完成,因为其中有一些非数字性的变化和可能性,必须由白小暖自己建立一个灵活的模型,因此会更耗费时间和脑力。
白小暖的第一组模型算得上是非常成功,最短的也熬了三天时间。最长的甚至到了第十天都还获着,虽然中途也灭过几个族群,但是通过中途补员最后还是挣扎着活了下来,逐渐适应了这个实验环境。
但是这组生物活得其实还有些艰难,白小暖不得不时时关注,并且经常把一些样本取出来饲养留档,以避免一旦死亡又要从头开始。
至于其他一些十分短命的搭配,白小暖能自己修改的则自己尝试了调整和重新搭配,实在是养不活的只有联系基因院的研修生小组,针对性进行重新设计。
这样反反复复修修改改,终于活下来了一组比较耐活的搭配。白小暖随后进行了相应的扩大性实验,在燕尾星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首先对于开发区范围内的一部分土地进行了相应的培育和改造。
这个过程之中,研修生小组在首都的作业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他们给白小暖提供了一个新品种的火山物种,起名叫深蓝宝石虫。
深蓝宝石虫是将火山绒尾虫的一部分基因特征融入了陆生珊瑚虫,融合过程非常艰难,因为这两者就不是同一个体型等级的生物,一个菌类一个腔肠类,自然环境下基因特征是完全不相配的。
不过首都星基因学院在这样的融合上经验丰富,他们只抽取了火山绒尾虫的部分关键基因,经过大量尝试之后终于获取了具有相应体征,且生态结构健康,能够正常繁殖的品种。
当然,深蓝宝石虫具体的诞生过程并没有这么容易,它的外观和生活方式还结合了一些其他生物,并且进行了一些人工干涉。
最后出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景观生物——生活方式酷似珊瑚,在高温环境里呈现宝石蓝,在低温环境中呈现幽红,黑暗下能发出微光,如同一丛一丛的宝石花。
等样本完全长成之后,白小暖第一次展示给裴玉池看,裴玉池就被这种景观植物吸引住了,当即决定花费高价进行培育。
他想象了一下这玩意儿遍布整个燕尾星时的壮观场景,几乎毫不怀疑这会成为整个星盟热烈讨论的盛景,如果再配合燕尾星的火山和极光,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梦幻景象,甚至完全可以列入星际人“一生必然要一游”的地点。
深蓝宝石虫本来就是针对白小暖目前使用的生物蓝图设计出来的,因此融入目前的生态圈的效率比想象之中还要高一些。在整个生态调整的过程之中,它偶尔会出现生长得不好的情况,但由于白小暖照顾得足够小心,它完全没有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白小暖又在相应的蓝图环境里把原本的黑羽蛾与火纹蝶进行人工融合和干涉型筛选,最后创造了一个被她命名为焦尾蝶的新品种。
这种蝴蝶浑身幽黑,只有下翼呈现出一种高反光度的鲜红纹路,在燕尾星这样岩浆,极光和夜色交错的环境下,如果又在深蓝宝石珊瑚的环境里出没,下翼的纹路就会反射出多变的色彩,十分梦幻。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燕尾星的温度到底还有有点太高了,焦尾蝶又不像是深蓝宝石虫那么好养,所以经常一死一大片,繁衍的比例也不高。
白小暖不得不各种人工给它挑选和建造生存所需要的环境,伴生植物换了好几种,但效果都不是很好,要么是植物不得活,那么就是它不得活,更多的时候是两者都不得活。
研修小组一连给她推荐了十几种高温环境的异种植物,白小暖一一实验过去,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她自己去翻图谱,一一研究了所有适配度高的品种,然后从中选出了几种她觉得适配度最高的种类,要求研修小组进行了定向融合和培育,终于能够同时满足存活和伴生的双重要求。
但是目前的品种还仅仅只是满足了最基础的要求,只能证明这是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在各方面的生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干涉,直到可以完全适应燕尾星的环境。
而白小暖自己也没放弃对于焦尾蝶进一步品种优化,最近一直在不停地进行品种筛选和优化培育,折腾得一群蝴蝶是苦不堪言。
要是蝴蝶能说话,估计也会怒骂一句弗兰肯斯坦都没你恶魔。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4章 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