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孝元往事 > 第26章 第二十四回 废立

孝元往事 第26章 第二十四回 废立

作者:淇棋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4-07 01:54:04 来源:文学城

竟宁元年,太子宫又多了一位女主人。皇后三番两次暗示将班恬纳为良娣,许谨哪能有不尊的道理。她经此一事,方才有几分体味到“忍”字的寒意。即使是一把刀横在心上,即使心被剜得百孔千疮,面上依然要笑如春风,光鲜依旧。

不过,大概是太子对她的“贤德”生出了愧疚,竟主动在她阁中逗留了两次。每回鲛绡帐里春风渡,鸳鸯枕上红泪湿。她曲意承欢、婉转迎合。他却并无热情似火,轻怜蜜意。

刘骜其他时间或在承明殿,或与班恬一起,作画,赏景,论赋,弄琴,谈笑。刘骜不在太子宫的时候,班恬就忙碌在膳食间里,褪去锦衣华服,洗手做羹汤。刘骜晚归,神色凝重,双眉紧锁时,班恬妙语解颐,排遣悒郁,满足得宛如寻常人家的妻。连皇后都赞道:“古有樊姬,今有班恬。”

这样的生活何尝不是她闺阁中的梦想,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班恬对她甚是恭敬客气,但是许谨每每想起刘骜将她护在身后的情景,心里就发毛。她渐渐从太子宫内侍和女御口中听说一些流言蜚语,刘骜之所以到她这边来,竟是班恬劝解的缘故。许谨又气又恼,自己好歹也是侯府艳质,将门千金,怎被视若蒲柳?

给班恬送过一两次滋补药膳,里面用了麝香。左思右想,夜不成寐,班恬信任的笑容和刘骜贪恋她的眼神交错闪回在脑海,最终还是痛下决心,打消了这个念头。

闲来无事,还是去长乐宫或者椒房殿坐坐,无花可赏,无话可说,皇帝的病情渐渐加重,皇后并不是每回都在椒房殿,但她也能空坐大半天。回到太子宫,就有一些不愿面对的事要面对,在永巷倒是短暂的逃避。

她的心思仿佛能被政君看透。一日,在核对少府账簿之时,她又在神情恍惚地发呆。

政君见状,笑问:“太子宫近日都好?”

“甚好。新良娣颇得太子欢心。”许谨尽量笑得淡然,无意中还是流露出了不平之色。

“以后你就会渐渐发现,只要身边亲人平安无事,你还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就已是莫大的福气了。”政君眼角的皱纹在阳光下似乎加深了不少,面上露出疲惫之色,“况且,班良娣并不难相处。以后若是太子有了其他姬妾,只怕现在的生活更是奢求。”

许谨温顺地回道:“谢母后教诲,新妇谨记。”

公孙夫人突然推门进来,俯身在政君耳畔轻语一阵。政君蓦地脸色一变,腾地站起,匆匆向宣室方向行去。许谨从未见过皇后神色如此慌张,心中起疑,只料是皇帝病情加重,也未多想。静坐片刻,才踱回太子宫。

政君到达的时候,傅瑶已经焦急地徘徊在宣室殿门口。不一会儿,冯媛也匆匆赶到。但是苏良说什么也不让进。

皇帝呕血不足让人惊慌,但是此次却召见了丞相匡衡,太傅萧育,侍中史丹,中书令弘恭一干人亲密大臣,大有嘱托遗诏之势。太子对许妃的疏离态度注定无法换来许氏的倾力支持,而皇帝对定陶王的器重更加使得易储成了朝野上下心照不宣的议题。

史丹之父史高与萧望之素有嫌隙,只是史丹身为太子庶子,虽对萧氏不满,但仍死心塌地支持刘骜。弘恭与石显本是一党,石显失势后,弘恭惧怕萧望之门生报复,转而投靠定陶王刘康。匡衡则是墙头草,那边风顺往哪边倒。

苏良笑道:“皇后殿下,各位夫人,陛下吩咐了,不想被人打扰,谁都不见。”郑长御凑到傅瑶跟前耳语一阵,傅瑶颔首,而后辞别了政君打道回漪兰殿。

殿内,皇帝的床榻被一层纱幔遮住,大臣只隐隐感觉皇帝骨瘦如柴,咳喘不止。

一个黄门进入后殿,向皇帝哆嗦着禀报道:“陛下,皇后求见。”

皇帝恼怒地瞥了一眼跪倒在地的小黄门,看到他浑身抖筛糠般地战栗,又无奈地挥挥手让他下去。想必是受过皇后大恩的,否则不敢冒着丧命之险绕过苏良前来通报。

萧育沉吟道:“陛下不妨见见殿下。”

“她以为朕不知道她来是为什么?咳咳……不过是怕朕废了她儿子的储君之位而已。”皇帝目光涣散,似在回应萧育又似喃喃自语。

“皇后殿下必定是担心陛下的安危,所以才冒死求见。”

皇帝冷冷地瞥了萧育一眼,眼神看似无力,却让人感受到冻彻心扉的寒意。他咳了两声,冷笑道:“哦?爱卿何以得知皇后担心朕的安危啊?”

萧育发觉方才一时情急,话语多有不恭,只好住口,不再多言。

天边惊雷乍响。政君这才发现自己已痴痴等了半晌,环视四周只剩公孙夫人。这才强打精神回椒房殿。

乌云沉沉。漪兰殿中,傅瑶摆出满案山珍海味,焚起袅袅百合香,殷勤地给弘恭敬酒。“这么说,陛下除了让诸位大臣讨论孝景皇帝立胶东王一事外,并无它意?”傅瑶为了试探弘恭,明知故问。

弘恭抿了一口酒,笑道:“这其中的意味就足够多了。当初,景帝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而改立胶东王刘彻。圣上让我等议论此事,正说明定陶王大有如孝武皇帝般的前程。”

弘恭一表人才,论样貌气韵堪比萧育。只是傅瑶对着他,还是不由得感到有些恶心。

傅瑶亲自给弘恭斟了一爵酒,作了一个请的姿势。弘恭倒也不推辞。“今日特意请中贵人来,就是想有劳中贵人。”

“不敢,别人都好说,只是那个萧育颇难应付。”弘恭沉吟片刻,将爵中酒一饮而尽。

傅瑶心中涌起一股酸涩和恨意,转而问道:“敢问中贵人,现在陛下是否各宫都不召见?”

“是。陛下称,没心思。”弘恭摩挲着傅瑶递过来的一柄黄玉如意,忽的又记起了什么,道:“似乎昨晚冯昭仪,进过后殿。”

政君步履匆匆地赶到承明殿。已经不记得自他娶亲之后,多久没有见过他。但看到窗边袖摆飞扬的背影时,还是觉得空落落的心突然有了着落。

萧育听到脚步声,忙回头向政君作揖道:“事出突然,臣比不得弘恭是宦官,可以出入永巷。无奈之下,只能作此打算。”政君示意萧育免礼,急切地问道:“陛下情况如何?”萧育蹙眉摇头,犹豫着说:“陛下怕是动了另立太子的心思。”

此事舆论已久,只是一直像冰川下的暗流涌动一般冲激着,一旦开闸直泄而下,政君还是一时接受不了现实。她觉得头晕,狂跳的心似乎要冲胸而出,憋闷得透不过气来,站立不稳,向后退了两步。

“我早就想过陛下会动这个心思。现在说什么也都于事无补,我只希望陛下赶快好起来,他好了,就什么都好了。”政君觉得自己的天都塌了下来,眼前一片黑暗,只能喃喃自语。

萧育见政君此情此状,不由得焦从心生。冷笑道:“臣没有想到殿下竟如此泰然。永巷即将起轩然大波,皇后殿下还想置身事外吗?有人已经有所动作了。”

政君无奈地撇过头,“我知道大人所指,可是骜儿自己不争气。陛下一旦打定了主意,岂是你我二人能够撼动的?”

“可殿下不能这么坐以待毙!若是漪兰殿入主长乐宫,不知随她的脾性,是否会重现吕后‘人彘’的悲剧。”

政君只觉得脑袋乱得慌,想着皇帝病重,又想着刘骜储位,看见萧育蹙眉进言,却什么都听不真切,忙示意萧育不要再说。“太傅让我静一静吧。我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说罢欲转身离去。

萧育眸中眼神复杂,带着几分苦涩几分坚定地说:“臣,一定帮殿下,尽所有的人事。”

政君不敢再回头,想仰天长叹一声,仰面之后却只让泪水干涸,镇定住颤抖的嗓音道:“谢太傅。”想方设法去偿还,时至今日终于发觉,自己的债,今生今世,难再还清了。

冯媛行至清凉殿,正巧撞上了傅瑶。傅瑶上前与冯媛寒暄着,硬要冯媛到漪兰殿坐坐,尝尝新做的饼饵。

冯媛不由得佩服傅瑶消息灵通,清凉殿是合欢殿至宣室殿的必经之路,傅瑶竟有耐心守在这里堵自己的路。自己得进宣室的事也不好声张,只好向徐长御使了个眼色,徐长御会意,接过冯媛手中的药罐去了宣室。然后自己随着傅瑶往漪兰殿来。

冯媛与傅瑶原本分了主客坐定,傅瑶却硬把冯媛拉至自己身边坐了,亲热地端茶递糕点。

闲话过后,冯媛问道:“姐姐今日让我来,恐怕不止是想让我赞姐姐饼饵做得好吧?”

傅瑶花枝乱颤地笑了一阵,让周身伺候的侍女都退下,道:“妹妹果然是爽快人。我也就不瞒了。听说现在各宫都不得亲近陛下,唯独妹妹是个例外。我只想问一句,陛下身体究竟如何?”

冯媛淡笑道:“姐姐放心,陛下病情已有所好转。”

“哦?可是本宫听太医署的几个下人说,陛下昨日高烧不退,满口胡话。真是令人焦心。”傅瑶边说边偷觑冯媛的脸色。

“没……没有的事。”冯媛初现一丝慌张,但很快就被遮掩过去。

傅瑶见如此问不出什么,话锋一转,故弄玄虚地问道:“那妹妹可有什么打算?”

“我能有什么打算?”冯媛不解。

“妹妹你傻呀!”傅瑶蹙着眉头,似笑非笑,“我听说陛下动了废太子的心思。你想啊,陛下现在身边最信任的人是谁啊?还不是妹妹你嘛!如果妹妹不把握住机会,将来万一陛下百年归天了,妹妹可就要跟随兴儿,前往中山了。”

冯媛叹道:“封王就国乃是大汉祖制,我也乐得做一位诸侯国的王太后,逍遥自在的有什么不好?就算陛下真想另立太子,中意的也未必是兴儿。”说罢意味深长地看向傅瑶。

傅瑶避开冯媛视线,低头欲泣,“妹妹胸襟果然令人佩服。我只想求妹妹,如果哪一天,妹妹成了永巷之主的话,就给康儿另封一片土地吧!定陶虽然是山东要塞,但是离长安太远了,湿气又重,这种地方,怎么能呆一辈子呢?”

“姐姐言重了,陛下春秋鼎盛,现在言之尚早。”

“不说这个了,来,尝尝姐姐做的马蹄糕。”傅瑶转悲为喜。

冯媛表面上不为所动,其实心里也起了自己的打算。把事情前前后后连起来想了一遍,想到偶然在宣室殿撞到萧育时他凝重的神情,想到皇帝近日不见皇后与太子,傅瑶所言应当非虚。

这日皇帝高烧退了,神智也清醒了不少,只是依旧有气无力。

白天听一帮大臣争执不下,史丹无非是要“立嫡以长,祖制不可违”,弘恭无非是要“立储以贤,皇子的品行才学更为重要”,一方指责刘骜私通贱奴,一方指责刘康柔仁寡断,你也是为江山社稷考虑,他也是为大汉国本思量。说的都冠冕堂皇,一片赤诚。

冯媛细心给皇帝喂了汤药,用绢替他擦了嘴,服侍他舒舒服服地躺在卧榻上,高兴地说:“陛下恢复得真快,依臣妾看,过不了几天,就可以照常上朝了。”

皇帝着一身银白色丝绸织就的宽大睡袍,越发显得消瘦。白天烦扰不堪,只有在冯媛的陪伴下,才能获得一丝安慰。此刻他什么都不愿想,细细摩挲着冯媛的纤手,放在自己心口,闭着眼睛轻声道:“阿媛为了朕,受累了。”

“妾不累。”冯媛温顺地靠在皇帝胸口,嗅着他身上因为针灸而带着的艾草药味,道:“只愿陛下长乐未央。”

皇帝嘴角牵动了几下,心事往事一时涌上心头,自己也割舍不下千丝万缕。可是长乐未央,终究只是一句每一位帝王都爱听的谎言。

想到此处,皇帝眼角微微泛酸,深吸了一口气,问道:“兴儿近日如何?”

“最近承明殿不开课,但兴儿每日在合欢殿里诵《论语》,《大学》,丝毫不敢荒废。今日妾来时,他还嘱托妾向陛下问安。”刘兴喜好《老子》,但冯媛也不知自己怎的,尽拣皇帝喜欢的说。

皇帝抚过冯媛的头发,颔首道:“兴儿憨厚耿直,以后,你要好好教导他。”

冯媛见无意中竟触及了刘兴,一时私心作怪,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妾有一事想问。不知……当讲不当讲。”

“阿媛当着朕的面,有什么忌讳着不能讲呢?”

冯媛听皇帝语气并没有不高兴,便壮着胆子说:“妾听说……陛下想……另立太子。”

缠绕在冯媛发间的手指停住,皇帝眯着眼睛问:“听谁说的?”

冯媛骤感气氛不对,忙笑着掩饰:“没……妾听几个美人瞎议论的……”

一阵死寂。皇帝的呼吸声越来越重,仿佛在卯足了力量咬牙切齿地挤出一句话。“为什么在永巷之中,总有人在搬弄是非呢?”皇帝边说边敲击着床沿,越说越气,一口痰堵到胸口,他一阵猛咳。

冯媛惊慌失措地跪倒了地上,眼中闪烁着泪花,哭求道:“陛下,是妾错了,是妾错了。您万万不可伤身,万万不可……”

皇帝费力地转过身去,背对冯媛,一手按着胸口,一手挥着示意她回去。

冯媛有冤无处诉,追悔莫及也无用,只能一个劲地说:“好好好,妾这就走,这就走。陛下千万保重……”

皇帝侧躺着,又气又急又累,想到自己病重,各宫只想着争权夺利。冯媛善良敦厚,居然也受人挑唆,不由又是一阵猛咳。

当晚,皇帝的病情忽然加重。被软禁在飞翔殿久无动静的董萱也长跪宣室前殿,只求陛下见一眼自打出生就从未见过的小公主。

漪兰殿内,傅瑶焦急地踱来踱去,见弘恭来了,忙上前问道:“中贵人,这下连董美人也长跪不起了。陛下那边还没有更改旨意的消息。我与康儿是否也应长跪不起?”

弘恭急忙摆手道:“陛下最近连冯昭仪都不见,摆明了就是厌恶各宫争斗不休。夫人此时出击,岂非自乱阵脚?”

傅瑶定了定神道:“中贵人有理。只是此时我应当怎么做呢?还请中贵人指点。”

弘恭唇角微翘,笑容阴翳,“夫人久居深宫,不会不深谙欲擒故纵的本事吧?现在最好的行动就是按兵不动。我会趁合适的机会,在陛下那边为定陶王进言的。”

次日清晨,宣室殿旨意,命定陶王刘康进后殿弹琴。

傅瑶心内暗暗高兴,知道弘恭必是趁机向皇帝进言了,面上却仍然是为皇帝之病悲痛欲绝的情状。帮儿子梳洗整齐,叮嘱了百遍只许谈论音律,不谈其他,才送儿子出殿门。

天边曙色将开,而此刻还是凉风习习。他已经病得弄不清楚时辰了。傅瑶轻叹一声。

渐渐地,东边泛出了朝霞,虽只是几抹,却绚烂无比,天地顿时因它们而生色。傅瑶被霞光刺得有些晕眩,这才记起,自己也已几夜未眠。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迷迷糊糊地往御花园这边走来。

昨夜显然下过一场透雨,明渠畔落满了边缘发黑的落叶落花。起早的宫人已在扫撒枯枝败叶,见了她,都恭敬地俯身行礼,道“傅昭仪长乐无极”。

记得还是做家人子的时候,每一个暴雨初晴的清晨,也要这样来明渠扫落叶,见到张婕妤等夫人就要像方才的侍女一样,跪在污水淤泥里,忍受她们高高在上的目光。

而今,自己变成了那个可以高贵地站着,高昂着头走过的人,过去与现在重叠在一起,竟有几分不真切。

不,这远远不够。傅瑶相信自己的运气会比张婕妤好,因为自己有个更出色的儿子。

转过小亭,几个宫人显然没有看到她,聚在一起偷偷地议论。

一个年纪稍大,身着茜色深衣的侍女颇为得意地炫耀:“你们知道吗?苏良公公夸我姐姐伺候得好,近日调她到了宣室。她告诉我说——”那侍女故意停了一下吊足人的胃口,周围的宫女都迫不及待地催促她说下去。

她压低声音道:“飞翔殿的董美人昨晚到宣室前殿长跪,半夜自己又巴巴地跑回去了。”

“为什么呀?”小宫人们异口同声地问。

那稍大的侍女忙做了一个“嘘”的手势,虚张声势地左顾右盼了一阵,埋怨道:“隔墙有耳!你们小声点。”然后继续说道:“因为呀,正在她带着小公主罚跪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雨,小公主淋了雨,地气又重,就晕倒了!”

“那赶紧请太医啊!”一位宫人着急得好似自己是那个粗心的母亲一样。

“所有的太医都在为陛下诊脉,有余力的还被分到椒房去治疗皇后殿下的头痛。陛下又不理她,哪有好管闲事的太医给一个失了势的美人治病呀?”侍女绘声绘色地讲着。

“我看,那董美人是想趁陛下病重,给小公主拼一座汤沐邑,让自己的下半生也能有个依靠。结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周围的宫女都被讲得笑起来。

傅瑶听着这笑声,竟觉得分外刺耳。

一个宫人又问道:“董美人为什么得罪了陛下?让陛下气得有了女儿都不见她?”

大侍女想了一阵,摇头道:“这个我也不知道,我是建昭元年进来的,那时候,董美人已经被软禁在飞翔殿里了。更早的事,我得问我姐姐去。”

“不过啊,有可能是她得势的时候坏事做了太多,有损阴德!”

周围宫人一听,也都啧啧叹道有理。

这句话倒是触动了傅瑶的心弦。她缓步而出,静静站立,一帮宫人虽不知是哪一宫的夫人,看她锦衣华服,也知来历不凡,忙唬得跪下磕头。

她掏出漪兰殿的腰牌,塞给方才讲故事的侍女,吩咐道:“去请太医署的太医,就说我说的,让他们腾一个人手出来,到飞翔殿给小公主看病。”

为首的大侍女接了腰牌,一看上面的镂字,忙叩头道:“早就听说漪兰殿的傅昭仪一副仁善心肠,今日见了才算知道。奴婢替董美人谢过夫人。”

傅瑶见这个侍女很是机灵,问道:“你姐姐是谁?”

那侍女也不认生,仰起头有板有眼地回道:“回夫人,奴婢姐姐叫秋慧,原先服侍太子妃的。近日宣室殿缺人手,姐姐就被调过去了。宣室殿人多,夫人不知道姐姐也是稀松平常的。”

傅瑶在记忆中搜寻了一番,确实不曾听过这个人,自顾笑了一回,点头道:“本宫喜欢你这样的聪明人。明儿起到漪兰殿做事吧。”

侍女忙欢天喜地地谢了恩。

傅瑶转身欲走,却发现不知何时,半边天都密布了云霞,如火一般喷涌燃烧着。一轮滚圆的红日从火海中冉冉升起,不一会就把笼罩着整个天地的黑暗驱除一空。一时心内感慨,又回过头说道:“记住,即使不能雪中送炭,也不要落井下石。不给别人留后路也就是把自己逼上绝路。听明白了吗?”

一帮宫人似懂非懂地齐声回道:“奴婢铭记于心。”

身后却传来一阵扺掌而笑之声,冯媛不知什么时候立在了傅瑶身后,巧笑道:“姐姐好雅兴,这么早就来明渠了。”

傅瑶也一收方才郑重其事的语气,热情地迎了上去,道:“妹妹也早啊!”

“妹妹听说,康儿一大早就被召进了后殿,妹妹恭喜姐姐!”

“陛下不过是听腻了乐师的演奏,所以想起了康儿,妹妹可千万别多心。”

“可不是,看姐姐心情好的。妹妹方才也有幸聆听姐姐教诲,只是有一点不敢苟同。永巷之中,雪中送炭是成功者的惺惺作态,哪一个还在拼命向上爬的人不会用点落井下石的手段?”冯媛边笑边细看傅瑶的反应。

傅瑶不动声色地笑着,佯装没有听懂冯媛的弦外之音,道:“天气这般热,咱们回吧,何苦杵在这大太阳底下。”

冯媛从明渠回到合欢殿,想的事情太多,头脑一直昏昏沉沉,刚喝了一碗玫瑰玉露,徐长御便急匆匆进来禀报道:“夫人,陛下宣召!”

冯媛如闻惊雷,一跃而起,衣都没更就往宣室殿赶来。

他要见自己?他没有生气?他现在怎么样?边想,泪水一边恣肆地滑过脸颊。她又忙把眼泪擦去,强迫自己展露笑颜。

进了宣室,却出乎她意料的安静。所有的大臣都不在,太医不在,侍女和宦者也不在。白色的纱帐翻飞,只听得心脏扑腾扑腾的跳动。冯媛迟疑着掀开帷帐,皇帝虽然面色苍白,却精神矍铄,见了她被胭脂弄糊的花脸,眼睛闪了一下,想笑又笑不动,轻喘了几声,然后和气地示意:“阿媛,坐。”

冯媛听得娘亲说过回光返照,心内隐隐不安,连大礼也忘了行,温顺地依照命令在皇帝床沿上坐了,仍旧像从前一样伸出手去握住皇帝的手。看到皇帝手上青筋暴突,皮包骨头,眼泪又不争气地滴在皇帝的手背上。

皇帝用绢帕轻轻帮冯媛擦去泪水。这方绢帕,是上次自己掉在这里的,他一直保存着!

冯媛握住皇帝的手,紧紧贴在自己滚烫的脸颊上,泪意滚滚,嗫嚅道:“陛下没有生我的气?真的没有生阿媛的气吗?”

皇帝苍白的嘴唇微启,宠溺地笑道:“如何不气?朕听说你那日回宫后……咳咳,杖责了一个奉茶的侍女,不像是宽厚温仁的冯昭仪所为啊!”

冯媛破涕为笑,嗔道:“陛下真是!居然一直派人盯着阿媛。”

皇帝又咳了两声,费力地伸手去捞枕边的一个檀香木盒。冯媛凑上前去帮他捞了,递给皇帝。皇帝却不接,点头示意道:“打开瞧瞧。”见冯媛迟疑,又重复了一遍。

木盒里安放的是一道圣旨。冯媛大惊失色,再次看向皇帝。皇帝微笑着点头。

冯媛颤抖着展开黑色的布帛,看完书写的内容,诧异得楞在原地,豆大的泪珠夺眶而出。

“朕知道阿媛爱闯祸,所以这道帛书能保你日后平安无虞。”

皇帝将手放到木盒上,掰着冯媛的手指阖上盖子,将头扭过,平静地说:“兴儿活泼有余,庄重不足,难当大任。即使推上帝位也……朕不立他,是想保他一生富贵。之前不再召见你,也是因为不想你心存侥幸……咳咳……”说着又用宠溺的眼神看向冯媛,温柔地道:“朕一直记得,永光元年,阿媛救过朕一命,所以朕也要还阿媛一命。当然,朕希望阿媛永远都用不到这道帛书。”

冯媛一直有个问题憋在心里,但是此刻却觉得再也没有必要相问,到底除了感激之外是否有真心,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死后都会默然守护着她。

她的视线早已被清泪模糊,此刻更是在皇帝榻前泣不成声,连谢恩都忘了说。

皇帝拍打着冯媛抽搐的脊背哄道:“好了好了,朕要休息了,你先回去吧。”

不知何时苏良已经站在门口。冯媛留恋地看了一眼皇帝,将木盒藏于袖中,踉踉跄跄向门口走去。

行至殿外忽又转身痴看,看着宣室殿的朱门缓缓关闭,皇帝的床榻越来越窄,直至不见。

苏良弯着身子走到冯媛身侧,低声催促道:“夫人。”一抬眼看到冯媛满脸是泪,似乎明白了什么,心中黯然,静静退了回去。至少现在,他还在她身边。但这一道门,已是天堑。

政君呆呆地坐在空荡荡的椒房殿里,看着青铜兽炉里的青烟或聚拢,或飘散。

她一个人都不想见,公孙夫人连着其他人都被喝退了。

主治的王太医推开门进来,政君的眼睛忽的起了亮色,扑上去询问:“陛下怎么样啊?”

王太医哆嗦着跪下,痛哭流涕:“臣等无能……”

政君不顾仪态,摇晃着王太医厉声问道:“到底怎么样啊?”

“陛下昏迷不醒,汤药……汤药已经灌不下去了……恐怕就在这一两天了!”

政君身体在风中晃了晃,恍惚间未及倒下,早有王凤从殿外冲进来一把扶住政君,道:“皇后殿下,弘恭已经集结了城门校尉军,把守住未央城的四个城门,陛下一归天,他们就要造反啊!”

政君见王凤竟敢擅闯永巷内廷,更不敢想象皇帝已经病到了什么程度。只摇摇晃晃地站起,跌跌撞撞向门外走去,喃喃道:“我要见陛下。”四肢酸软又不自觉地倒了下来。

王凤见她毫无反应,忙一个箭步过去挡在她身前,蹲下扶住政君的肩膀,双目圆瞪道:“妹妹!快下懿旨命各路兵马勤王。否则他们就要逼太子退位啊!”

王凤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只好腾地站起,吼道:“王政君,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啊!”

政君只觉得自己跋涉在烈日炙烤的荒漠之中,怎么走也看不到绿色和尽头。很累很累,不想前行,只想软软地倒在原地,等着太阳的温度一点一点把自己烤干。

王凤扫了眼地上的政君,满脸的愤怒、伤心和哀求都化作毅然的平静,决绝地说:“若是皇后殿下不下懿旨,末将将假传懿旨。期门仆射和光禄勋都是末将的人,末将将调期门军与羽林军誓死护卫皇后与太子殿下!待到扶殿下登上太后之位,末将再去向陛下请罪!”

政君看着王凤一身黑色戎装,披坚执锐的高大背影,竟有几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一声撕心裂肺的“不”冲破胸腔。

王凤回头,淡然地看着政君的眼睛,“哥哥的职责就是保护妹妹。”他的嘴唇嗫嚅了几下,挤出一丝微笑,然后转身大步离去,麾衣的一抹血红飘扬在微风中。

政君的五脏六腑仿佛都在被噬咬,痛得已经失去了知觉,只有眼泪无力地掉落在地板上。她突然想起了什么,揪住太医,奋力喊道:“快!你快去把卫尉追回来!别让他干傻事!”

王太医结结巴巴地应道:“诺……诺!”然后屁滚尿流地逃出了椒房殿。

偌大的椒房殿,只剩下她一个人,时不时传来啜泣。

萧育静静听完王凤部将的禀报,走至书桌前提笔写了一份东西。然后折起布帛交给来人,关切地叮嘱道:“一定要亲手交给卫尉。”来人作了个军礼,斩钉截铁地回道:“诺!”

萧育又命管家备车。令玥则转入内室替他更衣整冠,一切妥当之后,她望着他,眼神中不乏忧虑。眼前之人一身素袍,发冠上垂下朱色缨带,俊逸挺秀,丰神超拔,还多了一分淡然从容。阳光投过茜纱窗照在令玥脸上,泛着微红。

“期门羽林的兵力加起来与城门校尉军相当,京城之内,唯一可动的兵力就只剩下执金吾的北军。我已让王凤尽量拖延时间,我会去游说执金吾张猛发兵。”

明明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萧育却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令玥郑重颔首道:“我在家中等你,一路小心。”

金马门外,两大阵营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宣室殿内也是一片寂静,一片树叶掉落的声音都能听见。

“……因此三罪,废,太子刘骜,贬为……”尚书笔录着皇帝气若游丝的口述。

门外一阵吵嚷响起,皇帝未问何事,史丹已经闯了进来,跪倒在青蒲上磕头。苏良跟在后面慌慌张张跑进来,叫道:“侍中,您不能……”

“史丹……朕没召你……你擅自闯宫……意欲何为?”

史丹痛哭流涕:“臣有几句肺腑之言要上奏,若是陛下不听,臣只有一死。”

皇帝仰天长叹一声。让苏良和尚书令退下。

“陛下,校尉军和羽林军此刻正在金马门外对峙,中书令弘恭拥护定陶王刘康,卫尉王凤则保卫太子刘骜。陛下一旦更改遗诏,双方就会展开死战,血流成河!”

皇帝还想挣扎着起来,却无半点力气使得上。他奋力睁开双眼,气息微弱地斥道:“朕……还没死呢!他们就想造反……你……去传朕旨意……命他们……全部退下!”

事情发展到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除非皇帝亲临,否则岂会因为自己一句话而扭转乾坤?看来皇帝已是不行了……

史丹抹去眼泪,心一横,对皇帝道:“恕臣直言,造成今日这一局面的正是陛下您啊!皇太子以嫡长子而立。已经十几年了,四海臣民,无不归心。而陛下一直宠爱定陶王刘康,才会让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心怀侥幸,趁机作乱。”

皇帝无力生气,静静思考一番,也觉得有些道理。“朕也一直左右为难……骜儿和康儿都是朕之爱子。可是……无论是才学还是品行……始终都是康儿略胜一筹。大汉交到他手中……定能更加稳固。”

史丹见这条理由已被驳回,便道:“皇后循礼守法,而傅昭仪工于心计,若是皇后被废,是否会重现吕后人彘的悲剧?”

“朝堂归朝堂……后宫归后宫。朕不可能因为女人之间的恩怨……拿江山开玩笑。”

史丹又无话可说,只得采用萧育信函中的建议。缓缓问道:“陛下可还记得淮阳王?”

皇帝阖上的双目忽然又痛苦地眯开了一条缝,似乎触及了他心底埋藏得最深的角落。

“当年孝宣皇帝偏爱淮阳王,一心想用他取代陛下。现在太子面临的情况不正与陛下当年一模一样吗?如果陛下自认为是个比淮阳王更合适的治国之才,为什么不相信太子是个比定陶王更有作为的一国之君?”

史丹陈述完毕,见皇帝一言不发,心里倏地松了一口气。

萧育啊萧育,论对陛下的了解,果然没有人可以超过你。

金马门外,双方仍然是虎视眈眈,严阵以待,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一声“圣旨到——”打破了僵局,吸引了众多将士的视线,他们齐刷刷地跪下,一致地把目光投向奉为神灵的帛书。

史丹展开诏书,中气十足地念道:“竟宁元年大皇帝诏,皇太子刘骜已届成年,聪慧敏捷,事朕笃孝,天意所属,当即皇帝位,钦此。”

此时王凤扶着邛成太后出现在御阶上。校尉军中开始出现骚动和质疑。

校尉勒着长嘶的骏马,高声叫道:“兄弟们,陛下和太后已被叛军劫持,身陷险境!他们手中的诏书是假的!千万不要听信他们的谎言!”

校尉拔出寒气沁人的宝剑,喝道:“勇士们,准备好你们手中的刀剑□□……”

话音未落,不知谁高喊了一声:“执金吾张猛率领的北军已经把我们重重包围了!”

四周果真杀声震天,为首一员猛将,怒目圆瞪,策马奔驰而来。几个见过他的士卒都惊慌地叫道:“是张猛!是他的北军!”

城门校尉军已经开始溃散。

弘恭斩杀了一名叛逃的军士,厉声说道:“我看谁敢逃走?”

“弟兄们,我们参军为的是保家卫国,不是受宦官驱使!”一名士卒高喊着,旁边几声应和,更多军士闻此号召,纷纷反戈一击,把弘恭拉下了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