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小宋腾龙 > 第637章 条儿

小宋腾龙 第637章 条儿

作者:东风暗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2-19 15:34:08 来源:转码展示1

众人心灰意冷的回府,向吴娘子报告结果。

吴芍药在地图上把长利河一笔圈掉,对众人说,“明日你们一起去长利河北边不远的甲河,还是往北边上游的两岸找,别放过林中孤立偏僻的院子!”

康王府曾是金州刺史府,以前办公事的前后衙、议事厅,各分管属吏们办公的、储存卷宗的、休息会客的地方多的是。

说它地方小也是相比临安大内来说的。

王府的诸妃、婉仪都有独立的居室,侍卫们也有集中休息的屋子。吃过晚饭以后人们都回房休息,准备次日再接着找人。

只有余丽燕和吴芍药在一起拢帐目。

斡勒妹写下的条子上,除了公事开销数目较大,在上面写上了事由,府中日常零散的小额花销就是写上数目,十文,二十文,三十文的,签上她的名字盖上红印信,有很多都是府中使女们拿出去花掉的,连个日期都没有。

余丽燕念一张,递给吴芍药,吴芍药拿算盘拨个数儿再接下一张。

屋中书案上点着两支烛台,一人前头放一支,余丽燕惦记着翰勒妹的事,念的索然无趣,却听吴芍药说,“奇怪!”

她的手里捏着一张欠条,正在烛光下看。

余丽燕凑过头一看,是一张三十文的,她刚念过,没什么奇怪。

吴芍药在灯下看这张条子,还对照着同别的作比较,然后说,“它用的纸张和所有的都不一样!为什么?”

除了甲杖库管事拿来的那张大额欠条之外,几乎所有的纸张应该都出自康王府,用的都是一样的纸质,而吴芍药手上拿的这张,只要稍加辨认便能看出区别。

两人马上在纸条堆中翻找,念过的没念过的又混到一起了。

她们又找到了另外一张纸质相同的字条,上边写的又是“铜钱三十文”。

吴芍药说,“就找到这两张三十文的,我猜不是斡勒妹在府中写的,府中书写所用的纸也该从同一处地方买来,我们没有这种纸,你再看上面的墨色也不一样。”

余丽燕说,“字虽说也可以断定是斡勒妹写的,但这两张的字迹好像也有细微的出入,那就应该是她在外出时才写的了,在街市上谁都有忽然想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吧。”

吴芍药说,“要是我的话,我就不大愿意在逛街时临时起意、朝商家借纸借笔的就为写个三十文的欠条儿,再说能有什么急用的东西是三十文的?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余丽燕想了想说,“我也不愿意这么做,这可是康王府的人啊,显得太急不可耐,再说人家会怎么想一个康王府猴急猴急的侧妃。”

天色已经很晚了,吴芍药以手支着额,在灯下冥思。

她今年也就十七岁,正是觉多的时候,胳膊拄在桌面上好半天都未动,仿佛已经睡着了似的。

而余丽燕却已三十出头,再加上两年就该有吴芍药两个大了,她有点心疼,便温言说道,“实在想不好就明早再想。”

吴芍药抬起脸来道,“我就怕明天想不起这个茬儿来了,余姐姐你看,”

她抖着两张纸条对余丽燕说,“若买一般日用之物,针头线脑啊,绢花荷包什么的根本就用不了三十文,贵重东西又买不来,那她想买什么呢?”

余丽燕说,“三十文都够买来一挑子精米了,府中缺米早该有预计,不必临时才想起来买,买米也不必她亲自去米铺子写欠条。”

吴娘子说,“只可惜不知道这两张条子是谁拿来的了,明天只有撒大网,去城中所有的米铺子里问问。”

这种小额的代币一向也不值的去城外花,但金州城中米铺子就有十几家。

次日一早,众人吃过饭,吴芍药吩咐王妟、艾十一娘、詹七娘和兀颜彤带人仍然去甲水河,她和余丽燕各执了一张条子带着人出了王府。

她要去南半城,余丽燕负责北半城,也别只局限于米铺子。

吴芍药在南城一家一家的进米铺子去问,在问到南门内第六家的时候,米铺子的掌柜说,“回吴娘子,这就是我家收的三十文。”

吴娘子大喜过望,太轻松了,“老丈,你没记错么?”

掌柜的说,“吴娘子你不知,康王府的欠条谁都争着收,再说也不是谁都有机会收到这样的条子,王府在北半城,我的铺子在南半城也就收到过这一份儿,因而记的很清楚。”

吴芍药问,“你还记得是什么人持着这条子来的?”

掌柜的说,“来的是一位四十岁的汉子,穿的也不是官衣,他从我这里挑走了一挑子精米。”

吴芍药又问,“问没问他是哪里人?”

掌柜的说,“吴娘子这还用问吗,康王府的人呗。”

问话者哭笑不得,康王府里可没四十岁的男人……

中午回到王府中时,余丽燕在城北的一家米铺子也打听到了,他们也收过三十文的条子,她很奇怪,斡勒妹买米也不至于城南城北绕着圈子买。

吴娘子说,“或许城北米铺是收过三十文的条子,但我猜不会是这一张,一般人看的就是数额和红印真伪,又不会在意用的什么纸张,城南米铺收的这张才可信。”

余娘子问,“为什么呀?康王府买城北岂不更方便?”

吴芍药说,“我见那家米铺子旁边就有一家大药铺,就顺便进去问了问,里面伙计说,有一个四十岁拿着扁担的布衣男子,拿着两张方子进去抓过药,给的就是三十文的条子!”

吴芍药从两间铺子对这个四旬男人的回忆上,断定是同一个人,在紧邻的两个地方挑走了一担子米、抓走了药,而且是从南城门进来,又从南城门出去的。

余丽燕立刻断定,斡勒妹能写条子就一定还活着!不过,她犯着愁说,“可是金州城南门外的地面还是太广了!”

吴芍药得意的说,“我把这张欠条儿拿到学馆中问过了学究,他对我说,出这种纸的地方在房州的竹山,房州左有大巴,右有武当,水土很特别的呢,竹山中独生一种碧绿的葛麻,称‘竹山葛’,做出的纸张格外的白硬,就是这种。”

余丽燕故意恭维着说,“真有你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