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在北京,军旅生涯的特殊性足以说明生活的艰苦。他每月省吃俭用给家里寄七十余块钱供弟弟妹妹上学,补贴家用。家境由于他在北京的拼搏而得到改善。
他在北京做木工时,曾给朱总司令修一个亭子,当时他二十岁左右,总司令当时拍他的肩说:“小伙子,好好干”,还让身边人搬一筐桃给他和带领的士兵。他叮嘱大家不要动桃子,继续干活。
由于服务国家领导人的特殊性,特种工程部队的人员活动受到严格管控。他在大院活动,向四周走动,走到一定距离,就有卫兵拦截。平时周六周日休息要打报告,很多事情也要求保密。
让他无悔的是母亲的看望。母亲平时务农,只身来到北京,几经周折,在公交乘务员的帮助下才坐上公交找他。在他向领导说明后,用特意批准的两天假期带母亲逛了**及其他名胜古迹。
那个年代当兵的人素质很高,坐公交车时,不论车上是否有人,都不会去坐座位。
在北京时他也遇到过事故。那是一个早上,大街上行人不多,车辆稀疏可数。因为政委交代要办事,他坐汽车前往。汽车开得平稳,一路上他没有和司机聊什么,只是透过前面开阔的车窗看道路蜿蜒,在远处凝成一个黑点。
他突然看到前方一辆汽车的运动轨迹不对劲,意识到两车要相撞,他身体后靠,背部紧贴座椅,双腿弯曲上抬,脚蹬住前面的座椅,“砰”的一声,汽车直冲上人行道,撞到粗壮的树上。司机鲜血直流,被送到医院抢救。他反应还算及时,车祸发生时的动作减小了两车相撞巨大的冲击力,即便如此,他左侧锁骨骨折,修养了三个月。
爷爷给我说他在做木工时曾看见周总理,朱总司令和□□元帅从亭子的一边走过去。他还见过**,外型精干,说她曾是一名演员。爷爷在给我说北京大院的保密性时,说“你不见有很多事情我不告诉你”。我对他作为军人的担当深深折服,哪怕部队后来已经解散,也要遵守当时的规定(当然也遗憾不能知道更多的事情)。
关于曾祖母去北京的时候,我曾详细问过他,他说他母亲一生务农,操劳一辈子,北京是她唯一出过的远门。北京的马路,北京的汽车,北京的灯光,北京的繁华给她极大震撼,这个距离遥远的城市,因为当兵的儿子而显得亲切,爷爷对我说如果没有不知道母亲来北京他会后悔,因为曾祖母回山西后,在50左右的年纪就因为胃癌去世。我十岁过年的时候祭拜先祖,爷爷看着黑白照片,给我和哥说他母亲很坚强,在疼当着孩子的面也不会吭声,他眼中含泪,抹了一下眼睛说:“你们不懂啊”。我真的不懂,我只是直觉的感觉到他很伤心,他有些怀念,我想安慰他,我的感情都是因他而起,也许我对曾祖母也产生了一些感情,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有沉默。
后来我听相声,喜欢马季,问爷爷知道不,他说他也喜欢,还在北京听过马季先生的亲自演出。大多数时候,历史上记载的事情对我来说就像故事一样,但当身边的亲人真正经历过这一切,历史的真实性就会在个人身上被放大,我们得以对历史事件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过去的人和事也更加清晰。
最近写爷爷的故事遇到了困难,爸爸和奶奶也记不清爷爷在北京具体的生活轨迹,所以时间线一时理不出来,如果能去档案馆去查就可以掌握情况,但一般不让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一想到叙事不得不模糊,就很不甘心。
北京车祸是撞的司机醉驾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