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在枝》
作者花絮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吕氏春秋·季秋记》
重九,自古便有之。远在春秋战国时,就有约定俗成的一套章法。由统治者来做,百姓们来看,通过祭祀上天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我看来无非是些愚民政策罢了,处于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命运随己不信天,各路诸侯狼子野心,有谁肯对天子真正的臣服?
五谷与太牢才是这种场合里的座上宾,而我只是连名字都不配被记录的蓬草,进不了庖厨,更登不得大雅之堂。
无用,故无人识。我把自己摆得很正,就像我冷眼看的很清一样。
采诗官从庙堂之上来到乡野之中,求代语、收僮谣、听歌戏,满载而归。想来他们得到的那些诗句里大抵是没我的吧,不然为何那《诗三百》描尽六百年波折,却不曾思我一隅字里行间。
我漫山遍野,我无处不在。我听闻八佾舞于中庭,也懂得周朝气数已尽;我见证嬴政一统六国,也目睹大秦二世而亡;我旁观陈胜揭竿起义,也知道霸王乌江自刎…然而我还是我,还是那无用的蓬草。
群雄逐鹿之末,天下归汉,随刘姓。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据神农经断本记载,此物乃茱萸,一名藙,生山谷。”睁眼,是一位老者。
青年连忙记下,问道:“劳烦先生细讲。”
我也洗耳恭听。
“古人所言甚少。”老者伸手折下一支递与青年:“吾观其结子多为赤色,不比桃李,不明毒否;若敢一试,定能有所了解。”
我饶有兴趣的看着这对儿师徒,觉得相比于教学来说,这更像是一项考验——不知道是不是有毒,谁敢吃?
“学生受教。”没想到青年毫不犹豫接过,眼中含光。他择了一颗放入口中,片刻,答曰:“气烈,味辛,无毒。”
“世人皆为功名利禄万里封侯,你却独独为这些个药石上心,怪哉怪哉。”老者哈哈大笑,拂袖而去。
我相信他,就算不能扬名立万,就算不能青史留名,那种深入骨子里的对医术的热爱就足以支持他一辈子。大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也会有他的些许功劳吧,虽然世人至今都不知道当年作书之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
天不生无禄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后来的后来,我很喜欢这一句。
“夫子,此物是何?”睁眼,是一个七八岁的孩童。
我知道他,已故将领霍去病的幼子霍嬗,此次作为武帝封禅泰山的随行。
“茱萸。”简短的应答。
“可食否?”
“可。”
被录入药材书中,名气有了一些,功效也为医者所认识。但是我想的是为民众所知,就像香草之于美人、杏花之于踏春、雄黄之于端午…诸如此类的意义。
于是我听到了此生听过的最扯的一句话:
“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汝南桓景谢过恩师费长房,匆忙离去。
我怎么不知我还能辟邪?
“子不知者,甚多矣。”
我知长房悬壶济世为众人称道,也知桓景必将因此事名留于世,我不知我,意义在何。
“不若同去一观?”费长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别有心意。
去便去,左右不过看戏。
民间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邪魔作祟,散播瘟疫为祸四方。青年桓景年少立志,至东南山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学得本领,九月九日瘟魔将出,长房命桓景归乡为民除害。桓景带领乡民登上天中山,一人分茱萸叶一片,喝菊花酒一口。之后孤身下山提剑斗瘟魔,一招一式皆神妙至极,瘟魔节节败退,最终不敌桓景,被刺死剑下。
与我当年看到之事颇有差异。
我所观者,是桓家将大灾,长房交代桓景归去解救家人。至一处无名山上,喝菊花酒,分发茱萸香囊,用以避祸。
可不赶巧的是,在分发之前一数,竟少了一个。
“你猜他意欲何为?”费长房晃着一个香囊,将其变成了一把剑来。
他信茱萸可以治病消灾,那么肯定不会傻到放弃生的机会把香囊留给别人吧。
毕竟花叶无情,实在不懂人心。
这场非正式的打赌显而易见是我输了,桓景将香囊尽数分发给家人,自己却往邪魔所在的山下跑去,想要将它引开,由此来保全父母妻儿。
“徒儿接剑。”世人只道费长房驾鹤而来,将降妖青龙剑赠与桓景,不知桓景以死守护家人的决心。
瘟魔已除,我便顺理成章的变成了驱邪避恶的代名词。
而我所深藏于心的守护亲人的意义,则在几百年后被一位外出游学的少年以思念的方式给吟诵了出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人名叫王维,祖籍河东,并不是天中之人。
“不知父母可还康健,瑨儿在家如何,有无用功。”
我相信亲情,从桓景放弃香囊下山的那一刻。
几十年后安史之乱,王维被安禄山所俘,王瑨不止一次的挂念他,随身佩戴茱萸香囊盼愿他能平安。动荡平复后,他更是自请降职为兄赎罪,使王维获得了从宽处理的机会。
多少年以后,王瑨依旧会想象长兄十七岁那年意气风发赋诗思乡的场面。
我是见过那个场面的,那满坡的茱萸仿佛变得无边无际,和了菊花酒的香气,枝叶迎风,烈烈招展。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或许不久以后,会有一位亡国之君登上高台,望着如钩的月,悼念亡妻,亦空想故国。
又或许在现在,人们在九月九日重阳登高,途中那留心即可见的茱萸,与历来古人过客所看到的、所吟诵的并无什么不同。
双九登高始天中,桓景刺魔继往承;
父老皆酿菊花酒,孩儒衣带茱萸风。
回望至今千年过,重阳如旧思亲朋;
古人不知今人事,今时景与古时同。
《天中山登高》
【史料来源】
1: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搜狗词条
2:采诗官与采诗说
采诗说是公认的,大家都比较信服的一种说法。就是说周王朝自己设置的有采诗官,每年的不同季节,采诗官都会到达各个地方,收取不同地方百姓们的民歌。以此来观察自己政治的得失,来调整政策。采诗官采上来的诗都是口语化的,不成形的诗,所以采诗官在收集的过成功,会进行添加与删改,然后就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诗经》。——公众号:浩然战国史
3:“吴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气,止痛,逆,寒热,除溼、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一名藙,生山谷。”——《神农本草经》
4:《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
《史记·封禅书》: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
5: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鷄犬牛羊一时暴死……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6:《新唐书·王维传》:“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瘖。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甚,赋诗悼痛。贼平,皆下狱。或以诗闻行在,时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久之,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
(* ̄︶ ̄)谢谢各位的支持
给您们磕头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茱萸在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