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御花园风波后,萧昊对叶澜朵的关注如涨潮之水,日益高涨。起初,叶澜朵只是偶尔被传至御书房,随着时日推移,传唤变得愈发频繁,那通往御书房的曲折廊道,她已熟知每一处转折。
踏入御书房,高大的檀木书架矗立四壁,架上摆满泛黄古籍,似在无声诉说千年的智慧传承。房间中央,一张巨大的沉香书桌沉稳摆放,洁白的宣纸平整铺开,一旁的端砚、湖笔与徽墨,散发着古朴而雅致的气息。萧昊身着一袭月白色锦袍,袍角绣着精致的云纹,端坐在书桌之后,身姿挺拔如松,眉眼间尽显英气与威严。
“公主,今日朕想与你探讨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萧昊的声音低沉而醇厚,在静谧的书房中悠悠回荡。
叶澜朵莲步轻移,仪态万千地走到书桌旁,微微欠身,轻声说道:“陛下,诗词中的比兴手法,在大盛与楼兰的诗作里有着不同的呈现。大盛诗词善用比兴寄托情志,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委婉含蓄。楼兰诗词的比兴则多与大漠风光、游牧生活相关,像‘马似流星箭似雨,大漠征战几人回’,以马和箭作比,描绘战争的激烈,尽显豪迈悲壮。”
萧昊专注聆听,目光中透着浓厚兴趣,不时点头赞同:“公主见解独到,剖析入微。那依公主之见,这比兴手法与治国理政可有内在联系?”
叶澜朵稍作思索,娓娓道来:“诗词用比兴引发联想,治国理政亦可借助相似事物引导百姓。如以先贤事迹比兴,激励民众效法,培养良好品德风尚;以自然现象比兴,解释政策意图,让百姓更易理解。这就如同在诗词中巧妙运用比兴,能使情感表达更深刻,治国时合理运用比兴思维,可让政令推行更顺畅。”
萧昊听闻,不禁击掌称赞:“妙哉!公主将诗词与治国理政联系得如此精妙,令朕茅塞顿开。”
此后,这般思想碰撞的交流日益频繁。谈及治国之道,叶澜朵凭借在现代作为历史博主积累的广泛知识,总能提出新颖且实用的策略。
“陛下,选拔人才关乎国家兴衰。楼兰现行的荐举制虽有一定作用,但存在弊端,易滋生裙带关系,埋没贤才。在我所知的历史中,有一种‘科举制度’,不论出身贵贱,皆以学识才能为考核标准,通过层层严格考试选拔人才。如此,可确保有才之士脱颖而出,为国家效力,为国家发展注入活力。”叶澜朵神色认真,言辞恳切地建言。
萧昊眼中闪过惊喜与认同的光芒:“此计甚妙!朕一直思索如何打破阶层限制,广纳天下贤才,这‘科举制度’值得深入研究推行。”
随着相处的深入,叶澜朵眼中的萧昊,不再只是那位高高在上、威严庄重的帝王。他外貌英俊非凡,剑眉斜飞入鬓,星目深邃有神,轮廓分明的脸庞透着与生俱来的王者之气。他心思细腻,叶澜朵曾无意间提及楼兰一种独特的织锦图案,没过几日,萧昊便命人寻来织锦,送至她的宫中。他胸怀大志,时常与叶澜朵畅谈国家未来的宏伟蓝图,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对大盛繁荣昌盛的无限期许。
叶澜朵对萧昊的好感,如春日暖阳下的繁花,悄然绽放且愈发绚烂。每次接到传唤,她都会精心挑选华服,细细梳妆,每一个发饰都精心搭配,每一道妆容都力求精致,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前往御书房的路上,她步伐轻快,满心期待,沿途的宫墙、楼阁都仿佛染上了愉悦的色彩。在御书房中,与萧昊相对而坐,她眼神专注且满含倾慕,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已虚化,唯有眼前这个男人,能牵动她所有的情思。
不知不觉间,每次与萧昊交谈,都成为叶澜朵心中最期待的美好时刻。有时,她会因萧昊的一句称赞而暗自欣喜一整天,连宫中的花草都显得格外娇艳;有时,又会为能给萧昊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而感到无比自豪,成就感满满,仿佛自己也为大盛的繁荣贡献了一份重要力量。这份悄然滋生的好感,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愈发浓郁深厚。
叶澜朵在现代作为历史博主,长期沉浸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如指掌。穿越到楼兰成为和亲公主后,这些知识储备成为她的独特优势。
与萧昊交流时,她能旁征博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与大盛现状相结合,为萧昊提供新颖思路。她熟知古代各朝选拔人才制度的利弊,能详细阐述科举制度在公平性、人才选拔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还能讲述不同朝代因人才选拔得当而兴盛,或因用人不当而衰败的故事,让萧昊更直观地认识到人才选拔的重要性。
她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不仅使她在宫廷中脱颖而出,更让萧昊对她刮目相看,成为两人感情升温的重要纽带。她还能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为宫廷礼仪、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使大盛宫廷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例如,她向萧昊介绍古代不同朝代的宫廷雅乐,讲述其乐器种类、演奏形式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为宫廷音乐的发展提供新方向。她的知识就像一座宝库,不断为萧昊带来惊喜与启发。